APSB | 四川大學李國菠副教授課題組錨定藥效團用於藥物發現的通用工具AncPhore

2021-02-13 愛編程的藥學生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李國菠副教授課題組Acta Pharm Sin B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1.01.018),報導了一種錨定藥效團用於藥物發現的通用工具AncPhore

 

高效地發現針對特定靶蛋白的新的先導化合物仍然是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R&D)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經典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方法之一,藥效團方法在藥物發現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主要基於生物靶點對配體的分子識別中觀察到特定的分子相互作用這一概念。通常,藥效團模型被定義為化學相互作用(例如氫鍵、電荷和疏水性接觸)及其空間排列的集合,這使得目標蛋白質或一組化學多樣性活性配體的相互作用模式合理化,廣泛的應用於虛擬篩選、從頭設計和潛在化合物優化。目前,許多藥效團模型程序(如Pharao4和Pharmer5)已經建立,並已成功地用於各種藥物發現項目。然而,儘管取得了這些成功,在面對降低目前昂貴的總體藥物研發成本方面的實際需求時,藥效團方法還沒有實現其預期的全部潛力。

 

基於以上背景,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李國菠副教授開發了AncPhore,一種多用途的藥物發現工具,其特點是藥效團特徵分析和錨定藥效團(即最重要的藥效團特徵)引導分子擬合和虛擬篩選。使用AncPhore對許多蛋白質-配體複合物進行的比較分析表明,錨藥效團特徵在生物學上很重要,通常與蛋白質保守特徵相關,並且對結合親和力有重要貢獻。AncPhore的性能評價表明,考慮錨定藥效團特徵的特殊貢獻和多樣性,AncPhore對包括金屬酶在內的不同類型靶蛋白的預測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為了證明AncPhore的實用性,他們篩選了市售化合物,發現了一組結構多樣的金屬β-內醯胺酶(MBLs)抑制劑,其中化合物4和6對VIM-2、NDM-1和IMP-1 MBLs有較強的抑制活性。VIM-2:4複合物的晶體學分析揭示了化合物4與VIM-2的精確抑制模式,與所定義的錨定藥效團特徵高度一致。此外,還利用AncPhore對吲哚胺/色氨酸2,3-雙加氧酶(IDO/TDO)進行了先導化合物的發現。

這項工作揭示了錨定藥效團作為靶向藥物發現的一個有價值的概念,並說明了錨定藥效團有效識別不同類型蛋白質靶點的新抑制劑的潛力。


我們建立了一個讀者交流群,添加小編微信,拉你入群:

相關焦點

  • 中國藥物分子設計40年發展成就
    該課題組應用Pocket 4方法生成藥效團模型,與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課題組合作,升級了基於反向藥效團搜索的藥物靶標發現伺服器PharmMapper[19],進一步發展了蛋白質小分子結合位點探測方法CAVITY[9],以及開放式圖形在線計算服務平臺CavityPlus[11]。
  •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打開APP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5:59:57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劉昌勝院士/陳曦副教授在《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Organ-on-a-Chip Platforms for Accelerating the Evaluation of Nanomedicine」的綜述文章。
  • 藥學院唐葉峰、王戈林課題組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優勢骨架...
    清華新聞網1月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藥學院唐葉峰課題組與王戈林課題組合作發表研究論文,報導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優勢骨架」的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評估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α-亞甲基-g-丁內酯(α-methylene-g-butyrolactone,MBL)是有機化合物中一種重要的結構單元,廣泛存在於眾多活性天然產物以及藥物分子結構中。作為一種Michael反應受體,α-亞甲基-g-丁內酯可與生物大分子通過1,4-共軛加成反應形成共價鍵,進而影響其生理功能,被視為一類具有共價結合模式的「藥效團」。
  • 四川大學副教授因著作抄襲被解聘
    四川大學研究生導師李小光因著作抄襲被解聘(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今(21)日,四川大學官方網站公布了對該校研究生導師李小光解聘的決定。  1.  新聞人物  李小光  男,生於1971年,宗教學博士,副教授,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博士後,碩士研究生導師,已出版學術專著《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及學術論文多篇,現供職於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 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Top期刊發表高水平...
    近日,國際Top頂級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最新刊登了我院陶曉奇副教授課題組發表的題為「Conjug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ptamers on nanozymes for developing biosensors」論文。
  • 藥物發現 | 基於分子晶體形狀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藥物發現方法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藥物發現階段,充分利用小分子晶體結構所包含的大量化學信息十分重要,這種基於配體的篩選方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分子形狀(對於結合口袋而言是其互補形狀)對於確定有效的小分子調節劑至關重要,因此許多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發現方法都側重於分析分子形狀和/或靜電特性,為了識別用於藥物發現的「藥效團」,還使用了不同的數學描述或與分子形狀相關的指紋。
  • ...張曉進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被選為藥物化學領域權威期刊Journal of...
    近日,中國藥科大學尤啟冬教授和張曉進副教授課題組有關脯氨醯羥化酶2(PHD2)小分子抑制劑的最新研究成果——Photoactivatable Prolyl Hydroxylase 2 Inhibitors for Stabilizing th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with Light
  • 中國藥科大學成功構建納米傳感器,用於藥效自檢測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在線發表了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孔令義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Cytochrome c light-up graphene oxide nanosensor for the targeted self-monitoring of mitochondria-mediated tumor cell death
  • 人才強校 | 劉東暉副教授課題組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本網訊 近日,理學院劉東暉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發表題為「Multifunctional β-Cyclodextrin MOF-Derived Porous Carbon
  • 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利用藥理學探針工具發現細胞鐵死亡新機制
    因此,發現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調控物不僅能控制細胞內生命過程,也可發現蛋白質的新功能。天然免疫抑制藥物雷帕黴素(Rapamycin)在細胞內的靶點蛋白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在免疫抑制和腫瘤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生命過程的核心分子,也是生命醫學研究的熱點。
  • 四川大學副教授因論文抄襲被開除公職留用察看
    為嚴肅黨紀,經中共四川大學紀律檢查委員會討論通過,並報經中共四川大學黨委常委會討論同意,決定給予李小光開除黨籍的黨內處分。  據了解,李小光此書不但入選四川省社科聯「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獲獎項目」,並獲得三等獎,獎金8000元。其《道教太一信仰源流考》還是四川大學2009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他本人是2009年度四川大學青年骨幹教師獎勵計劃獲獎教師。
  • 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課題組發表Nature Commun.
    最近,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課題組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上報導了在手性N,N』-雙氧金屬絡合物催化下的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多種不對稱轉化反應,如串聯異構化/α- Michael加成、Mannich反應和串聯異構化/硫雜Michael加成等,文章DOI: 10.1038/S41467-020-17681-9。
  •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用於診斷肺纖維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近日,國際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課題組和浙江大學李新課題組合作開展的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進行肺纖維化診斷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開發出一種可用於無創、無放射性診斷肺纖維化的一氧化氮螢光探針PNO1,為肺纖維化的早期診斷以及藥物的篩選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新方式。肺纖維化是由多種誘因引起的肺部炎症,肺泡持續性損傷,胞外基質反覆破壞、修復、重建並過度沉積,最終導致肺組織結構改變、功能喪失的一類疾病。絕大部分肺纖維化患者病因不明,被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
  • 江南大學張松林課題組:伯胺與二氟卡賓反應製備異腈
    近日,江南大學張松林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利用伯胺和原位生成的二氟卡賓反應合成異腈的簡便方法。課題組目前有碩士研究生6名,實驗員1名。設計一種通用、方便、友好的方法來合成該類化合物尤為迫切。本文發展了一種通用、方便、友好的由伯胺製備異腈的方法。由氯代二氟乙酸鹽的脫羧反應原位生成的二氟卡賓,與伯胺高效反應生成異腈。二氟卡賓與各種伯胺反應都有良好的產率,包括芳基、雜環基、苄基和烷基胺(圖2),以及胺基酸和肽中的胺殘基。
  • 常州大學李劍課題組新成果:實現1,3,4-惡二唑骨架的合成
    近日,常州大學李劍課題組通過光氧化還原反應進行脫羧環化,成功地在室溫下一步法合成了2,5-二取代-1,3,4,常州大學藥學院副院長。2010 年在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高價碘試劑的研究;過渡金屬催化反應研究。李劍副教授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研究課題,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主要對高價碘試劑和金催化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迄今在包括Org.
  • 美國史丹福大學《Nature》秋水仙鹼合成的發現與工程化
    一個最主要的例子是秋水仙鹼,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應對來自Colchicum和Gloriosa物種的炎症疾病的治療的物質。近日,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Elizabeth S.Sattely教授(通訊作者)結合了轉錄組學,代謝邏輯學和途徑重構的原理,闡明了近乎完整的秋水仙鹼生物合成途徑,而無需事先了解生物合成基因,測序的基因組或天然宿主中的遺傳工具。研究發現了用於生物合成N-甲醯基秋水仙胺的八個基因,其作為一種秋水仙鹼的前體,其中含有特徵性的螺環和藥效團。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復旦大學黨永軍課題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川鵬課題組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劉博課題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Covalent inhibitors allosterically block the activation of Rho family proteins and suppress cancer cell invasion 的研究論文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記得先點上方藍字關注我哦~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hemistry 於3月9號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朱俊傑教授課題組,西安交通大學徐鋒教授課題組,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課題組等單位的合作研究成果《A programmable polymer library that enables the construction of stimuli-responsive nanocarriers
  • 【人物與科研】大連理工大學宋汪澤副教授課題組:新型無金屬可見光誘導的醯胺鍵形成反應
    最近,Tan課題組使用金屬光敏劑Ru(bpy)3Cl2通過生成二硫化物中間體來獲得醯胺,Biswas課題組則報導了CdS納米顆粒作為金屬光敏劑通過多相光催化的方法製備醯胺(圖2b)。但是,在大多數成功的案例中,均使用了昂貴或有毒的金屬催化劑來用於光能轉換。此外,還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機鹼或無機鹼,限制了其在實際中的進一步應用。尤其對於製藥業來說,急需發展一種無金屬、無鹼和無添加劑的醯胺鍵形成新方法。
  • ...李大力課題組利用CRISPR/Cas9技術構建基因敲除大鼠及小鼠模型
    國際著名生物學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2012年影響因子為32.44)於8月8日在線正式發表了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生科院生命醫學研究所劉明耀教授和李大力副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