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建迄今最低溫分子 可揭示神秘物理學思想

2021-01-11 人民網

原標題:科學家創建迄今最低溫分子

  物理學家已經將分子冷凍至比絕對零度僅略高一點的溫度——比大爆炸後的餘暉更冷。

  科學家表示,現在已創造出一種超冷原子,它們可以形成世界上迄今為止所創造出的最冷的分子(由兩個或三個超冷原子在化學上相連接構成)。這一進展可以揭示最神秘的物理學思想,產生令人瞠目結舌的低溫。

  在日常情況下,原子和分子會以超高速旋轉,甚至相互之間會發生碰撞。但當溫度變得極低時,卻會出現奇怪的現象。物理學家曾認為,這些粒子會停止運動,然後相互碰撞,然而恰恰相反,它們卻是作為一個單一整體在運動。這一結果被認為是此前從未觀測到的核物質的異常態。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種低溫現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Martin Zwierlein帶領的一個團隊用雷射讓鈉鉀氣體冷卻,以驅散單個氣體分子的能量。他們把這些氣體分子的溫度降低至500毫微開爾文攝氏度——僅比絕對零度高出5000億分之一度,達到-459.67華氏度,或-273.15攝氏度——比星際空間的溫度還要低100多萬倍。(而且實驗中的氣體密度小到在許多場合可以被看作是接近真空。)

  這項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發現,這些分子非常穩定,而且不易與圍繞它們的其他分子發生反應。(魯捷)

相關焦點

  • 物理學之「道」:超級震撼的東方神秘主義與近代物理學的相互佐證
    現代物理學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跟實驗能夠證明東方神秘文化或者東方的哲學、宗教所揭示的世界本源理論或現象。用現代物理學解釋並佐證東方神秘主義的觀點、思想、方法與正確性、可能性,這是《物理學之「道」》的主旨。宇宙的基本統一性不僅是神秘經驗的主要特徵,也是近代物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量子物理學已經發現。我們在觀察世界的時候,習慣於以分子結構的系統進行觀察。
  • 《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可能發現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OGLE-2016-BLG-1928
    《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可能發現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OGLE-2016-BLG-1928(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劉霞):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
  • 美日創建迄今最大DNA基因模型
    科技日報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日本科學家攜手,「徵用」10億個原子,創造了迄今最大的DNA基因模擬。最新研究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癌症等疾病,開發相應的治療方法。
  •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研究成果「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成功入選。這也是湖北唯一獲獎項目。>「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至今已舉辦14屆,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 日本發現了300多種全新冰結構 並搭建迄今最輕的
    (原標題:日搭建迄今最輕冰結構 有助揭示極端環境下水分子特性)
  • 物理學家創建出能夠預測任何分子特性的模型
    由中國臺灣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拉希德·瓦裡耶夫領導的團隊創建了一個計算分子光物理特性的模型,該模型適用於任何性質的分子由於引入了諧波效應,該模型甚至可以在分子合成之前就預測其特性,而無需進行實驗。對分子的光物理和光化學性質的了解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許多領域所必需的。這種了解尤其被用於開發OLED結構和光敏劑等任務中,其中有必要創建一個有效生成殺死癌細胞的氧化劑的方案。
  • 科學網—《自然》:科學家揭示氣泡破滅的物理學過程
    縱是破碎也精美
  •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納米足球烯分子C60中正電子的形成特徵
    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納米足球烯分子C60中正電子的形成特徵  Winnie Lee • 2019-12-26 15:34:28 來源:前瞻網 E2074G0
  • 多管齊下揭示奧秘,中子星物理學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中子星是宇宙間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密度更高將進入黑洞,天文學家目前已非常了解其如何誕生,但其超緻密內核的結構及其間上演何種劇情,仍是未解之謎。而且,觀測到脈衝星與黑洞的史詩級「共舞」,也讓不少科學家心生嚮往。
  • 高中物理學史與物理學思想方法全集
    (2)命名正負電荷 (3)1751年富蘭克林發現萊頓瓶放電可使縫衣針磁化 8、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 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9、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 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有望改進對精神疾病的療效,加深理解古柯鹼等神經藥物作用原理  神經元細胞擁有不同的轉運蛋白,但這些轉運蛋白如何工作迄今還是一個謎
  • 量子物理學:捕獲裡德堡分子自旋動力學的新理論模型
    Rydberg分子是由數十個或數百個與Rydberg原子鍵合的原子組成的巨型分子。這些分子具有一個永久性偶極子(即一對相反電荷或磁化的極),因為它們的一個原子處於高激發態。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理論和實驗上研究裡德伯格分子。
  • 美日創建迄今最大DNA基因模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日本科學家攜手,「徵用」10億個原子,創造了迄今最大的DNA基因模擬。
  • 宇宙的演變可揭示其運作機制,地球上的我們是否是孤獨的存在?
    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需要科學家們用較長的時間來分析和觀察,那麼,現在的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宇宙的演變過程可揭示運作機制如果我們要了解宇宙是如何工作的,那麼就必須知道物理定律如何在空間和時間的極端、黑洞或中子星附近表現,並且,這也是我們必須解答的難題的重要部分。
  • 藉助「微引力透鏡」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藉助「微引力透鏡」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2020-11-06 06:50:41 2020年11月06日 06:50 來源:科技日報參與互動   藉助「微引力透鏡」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
  • 中子星物理學研究進入黃金時代
    今年6月初,芬蘭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已經找到有力證據,證明迄今最大中子星內核存在奇異的夸克物質,將籠罩在中子星頭上的「神秘面紗」又揭開了一層。無獨有偶,去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中子星內部成分探測器」(NICER)提供了一些有關中子星質量和半徑迄今最精確測量結果,包括其磁場的數據。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不受任何恆星約束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
  • 從超級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的飛躍,或將解開物理學中最神秘概念!
    例如,玻爾茲曼因子被用來在世界上最大的超級計算機上進行計算,以研究原子、分子和夸克「湯」的行為,這些計算是利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等設施。這些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開物理學中一些最神秘的概念。而且,奇怪的是,這些所謂的奧秘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有點熟悉。雖然大多數人都很熟悉時間和溫度的概念,並且每天都會看它們幾次,但事實證明,這些基本概念在物理學中仍然是個謎。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天文學家認為,大多數「流浪行星」的誕生方式與普通行星無異——由圍繞一顆新形成恆星旋轉的氣體和塵埃凝聚而成。但這些行星最終在其他物體(尤其是氣態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脫離了母體系統,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理論表明,以這種方式逃逸的「流浪行星」大多是巖石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30%—100%,即所謂的「流浪行星」。
  • 最新技術可將分子冷卻至絕對零度以上百萬分之 50 攝氏度
    最近,物理學家利用雷射裝置雙次冷卻的方式將氟化鈣分子降溫至歷史記錄最低溫——絕對零度以上百萬分之 50 攝氏度,創造了歷史性的突破。研究發表在了《自然》物理學分冊(Nature Physics)。粒子運動速度越快,溫度越高,冷卻原子或分子就需要減緩粒子的各種運動。目前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原子在吸收或釋放定量的光能時會喪失部分動能的特性對原子進行減速。使用雷射發生器,對被控制在磁場中的眾多原子持續發射特定頻率的雷射。以特定速度接近雷射的原子會吸收一個光子的能量,使原子中最外層一個電子進入下一個能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