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幫助別人只要你願意就行了,其實,幫助別人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你幫助了別人,別人還不一定會記得你的好處。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給人好處切莫自居,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這樣你希望別人感激的虛榮心就會給接受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壓力下接受你的幫助,其心情可想而知。
在正常情況下,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人都是不願意求別人。求別人,如果別人答應幫助你,你就欠了一個人情,而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唯有人情債是最難還的。如果別人拒絕了,自己臉上不好看,別人心裡也不舒服,彼此徒增尷尬。總之,求人本身並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
所以,如果有人有求於你,又如果你有幫助他的能力,那麼最好不聲不響地給予他幫助,這會讓他感激不盡。但是偏偏有些人,有很強的虛榮心。一旦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等到大功告成,他便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把簡單的說成複雜的,小事說成大事,生怕人家忘了。沒有朋友會因為你不說,就會忘記你送的人情,多說反而無益。你的多言,會使得願意幫助別人的良好初衷變質,並給你帶來不好的結果。人情世故的微妙有時候很耐人尋味。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一個貧窮的農夫向村裡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給他銀子,末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農夫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裡趕。首富衝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乾乾淨淨。他讓人在村裡打聽後,得知這事是農夫幹的。
這時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捨,只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農夫寫了一份借契。事實上農夫是在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裡,世上無乞丐;在農夫心中,自己更不是乞丐。如果把「施恩」變成了「施捨」,一字之差,效果卻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面的效果,這就是費力不討好的表現。
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帳戶的收入,正是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帳抵消了,別人心裡其實是非常感激的。如果你再大肆張揚,生怕沒有人知道你幫助了別人,那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在炫耀自己而不是在幫助別人,同時這也會增加被幫助者的心理負擔。當被幫助者不能忍受你的這種行為的時候,就會儘快地還你一個人情,之後對你敬而遠之,下次再也不會有求於你。即使你再有能耐,他亦會另請高明。所以,幫助了別人就不要誇大其詞,最好不誇功,甚至可以不認帳。當然是你不認帳,不認帳是給足你所幫助的人面子,這只會讓他更加感激你。
由此可知,幫助別人的行為方式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應該做得自自然然,不要讓對方感受到你是在施捨。施捨就意味著不平等,你想誰會喜歡因為接受了你的一次幫助,就比你低了一頭的感覺呢?
需要注意的是,當你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射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於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人際往來,幫忙是互相的,切不可像做生意一樣赤裸裸的,把每件事擺放得清清楚楚。忽視了感情的交流,會讓人興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有人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便時時掛在嘴邊,生怕人家忘了,這樣反而會破壞了前面積下的人情。記住,沒有人會因為你不說而忘記你送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