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保護半個地球,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2020-12-05 光明時政

需要保護多大面積才可以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一直是業界爭論的焦點。最近,一份由杜克大學尼古拉斯環境學院名譽教授斯圖爾特·皮姆(StuartPimm)、巴西生態研究所教授柯林頓·詹金斯(ClintonJenkins)以及中國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李彬彬合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的研究結果指出:保護區域的質量要比數量重要得多,僅通過保護荒野來達到「半球計劃」,無法滿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求。

2016年,著名保護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Wilson)提出,為了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避免眾多物種在被了解前滅絕,人類需要保護一半的地球面積,這被稱為「半球計劃」。對於保護半個地球的想法,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均發文表示贊同,也得到不少同行的認同。

「許多討論提出,『半球計劃』是維持物種多樣性的最低限度——問題是,我們應該保護哪一半?『半球計劃』的理論為保護物種提供了啟發性視野,但保護更多的總面積是一個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斯圖爾特·皮姆指出。

在最新的研究中,學者們採用地理空間分析的方法,繪製出了世界上現行保護地系統與約2萬種哺乳動物、鳥類及兩棲動物的區域重疊。「全球保護效力提高了對許多物種的保護,包括近一半的小範圍分布鳥類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保護,但關鍵的空缺仍然存在,包括北安第斯山脈、巴西沿海森林和中國西南部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柯林頓·詹金斯指出。

在學者們看來,各國政府偏向保護荒野地區,通常這些地區比較偏僻、寒冷和乾燥,只存在相對較少的物種,即使保護了世界上差不多一半的荒野,被保護物種也不會超過目前為止所能夠保護的數量。為了保護儘可能多的瀕危物種,特別是分布範圍小的物種,政府應該擴展保護目標,優先保護在荒野、保護區及保護地以外的關鍵棲息地,而不只是追求更多的保護面積。

如何達到保護一半的地球面積?學者們認為,現在的保護比例已經達到很多國家的瓶頸,再增加傳統意義上的保護地面積從而達到50%的目標難度很大。在李彬彬看來,實現保護半個地球的目標有兩個步驟:一是確定現有保護地的位置和範圍是否合理,並進行及時調整;二是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確定擴大保護地面積的模式。「例如,對於長久被人類活動影響的地區,可推進可持續資源利用和新型保護地模式,在已有基礎上擴大保護面積,建立良好的監督、監管及第三方評估制度。」(光明日報融媒體記者張蕾)

[責編:王麗媛]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表明:地球的南北兩極25萬年改變一次
    最新研究表明
  • 最新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 水常見但數量低於預期
    最新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 水常見但數量低於預期 2019-12-13 15:22:18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劉霞 | 字號:A+ | A- 最新研究挑戰現有行星形成理論
  • 最新測量表明質子質量比想像的輕
    最新測量表明質子質量比想像的輕 或助解答物質比反物質多等物理學問題 2017-07-05 科技日報 聶翠蓉 ,對單個質子的質量進行了最精確測量,結果其比之前實驗值更小。
  • 英最新研究表明:吃早餐不一定很重要
    長久以來,早餐都被國內眾多營養學家稱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而且大多數人對此深信不疑。8月25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早餐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它對一天的能量攝取、新陳代謝以及膳食平衡作用不是那麼明顯。
  • 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確實存在
    按照部分科學家的推算,第九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10倍,距離太陽大約有600個天文單位(AU:指的是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億公裡),但是科學家仍然找不到這個神秘的行星,不過根據最新的一項的研究結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該行星的存在。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近半個世紀,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三分之二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 野貓數量增長或導致小型野生動物滅絕!|EAAFP分享中國野貓最新研究...
    譯者按:近日,綠會國際部收到「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夥伴關係(EAAFP)分享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由斯科特. R.因此,我們發現自由放養的貓導致了其他動物的巨大死亡率,可能會深刻影響中國的野生動物數量和生物多樣性。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急需加強對貓對於野生動物影響的研究並減少放養貓的數量,從而減輕其有害影響的管理和政策。家養貓被世界引進因為其擁有像寵物一樣的品質和在捕殺嚙齒類動物和其他害蟲方面的效果。大量的野貓和半野貓幾乎遍布了全球。
  • 最新研究表明海洋塑料汙染的數量近年急劇增加!
    近日,通過分析60年來浮遊生物追蹤船的日誌,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海洋塑料汙染的數量在最近幾十年大幅增加。研究表明在過去的60年裡,海洋已經被諸如塑膠袋之類的大型塑料物品汙染得更加嚴重。這也是研究人員在浮遊生物監測儀器的日誌中首次發現了塑料汙染大幅增加的證據。我們知道,隨著生活的進步,地球的環境已經大不如前,就像海洋垃圾,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有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固體廢棄物,其中就包括塑膠袋。據研究表明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達300多萬平方公裡,甚至超過了印度的國土面積,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數字!人類真的該醒醒了!
  • 最新研究表明,氫氣也可以維持生命的生存
    ,沒有什麼比遇到外星生命而不知更悲慘的了。 從那以後,西格爾(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就一直在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努力——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在觀察到生命的同時,卻因為它不像地球上的生命而無法識別它。她說:「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最新研究表明:銀河系中可能還有幾十個外星文明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銀河系中可能有36顆行星上擁有外星文明,專家們稱這種計算方法為「天體生物學哥白尼極限」。銀河系中竟然還有幾十個外星智慧文明?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湯姆·韋斯比在一份聲明中說:「估算智慧文明數量的經典方法依賴於對和生命有關的價值的猜測,因此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差異很大。
  • WWF:野生物種群數量近50年平均減少2/3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2/3。
  • 研究表明地球工程不可半途而廢
    研究表明地球工程不可半途而廢 否則後果比氣候變化更嚴重 2018-01-23 科技日報 張夢然 【字體:大 中 小】
  • 半人馬座阿爾法B星附近發現與地球質量相近行星
    現在,研究人員在恆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B星發現了與地球質量差不多的行星。  半人馬阿爾法星座是天空南部最明亮的星座,並且還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僅有4.3光年之遠。事實上,半人馬阿爾法星座是一個三重星系統,由兩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阿爾法人馬座A 星和B星組成,它們圍繞軌道運行,且彼此距離很近。組成半人馬阿爾法星座的另一顆「星」則是距離稍遠且散發淡紅色的比鄰星。
  • 最新研究表明瀝青釋放汙染物遠超汽車
    據《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一條新鋪的路或一個新的柏油屋頂並不只是會散發讓你皺起鼻子的味道,新瀝青更是一個重要的但卻被忽視的空氣汙染源。事實上,這種物質釋放的一種空氣顆粒汙染物濃度可以與汽車、卡車相比,甚至超過它們。「這是一篇超級酷的研究論文。」
  • 研究表明:比鄰星軌道最近的星球可能適宜居住
    雙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AB也出現在圖片中。比鄰星b的質量要稍大於地球,運行於比鄰星周圍的宜居帶內,其溫度適合液態水存在於它的表面。圖片來源:ESO(歐洲南方天文臺) / M. Kornmesser該團隊認為比鄰星b有可能是一顆「海洋星球」,即整個星球表面是被海洋覆蓋的,該星球上的水份可能類似於圍繞木星土星周圍的冰質衛星內發現的地下海洋的水份。
  • 最新研究表明瀝青釋放汙染物遠超汽車
    據《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一條新鋪的路或一個新的柏油屋頂並不只是會散發讓你皺起鼻子的味道,新瀝青更是一個重要的但卻被忽視的空氣汙染源。事實上,這種物質釋放的一種空氣顆粒汙染物濃度可以與汽車、卡車相比,甚至超過它們。「這是一篇超級酷的研究論文。」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環境工程師Allen Robinson說,瀝青可能是造成「空氣汙染」的一大重要因素。
  • 最新測量表明質子質量比想像的輕|每日科學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研發出可快速自愈龜裂的新型陶瓷材料,未來有望應用於飛機發動機材料等領域。此前,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可在1200至1300攝氏度條件下,經過一系列氧化反應過程能自愈龜裂的特殊陶瓷材料。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核中充滿了質子和中子,雖然沒有中子星那麼密集。
  • 地球的保護傘——臭氧
    將近10億年來,地球的臭氧層一直在保護著地球上的生命,然而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由於大氣汙染,人類無意識的將臭氧層置於危險的境地。其中最顯著的化學物質就是氯氟烴(CFCs)。這類化學物質是一種具有多種作用的混合物,其化學性質穩定、無味、無毒、無腐蝕性且生產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