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保護多大面積才可以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一直是業界爭論的焦點。最近,一份由杜克大學尼古拉斯環境學院名譽教授斯圖爾特·皮姆(StuartPimm)、巴西生態研究所教授柯林頓·詹金斯(ClintonJenkins)以及中國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李彬彬合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的研究結果指出:保護區域的質量要比數量重要得多,僅通過保護荒野來達到「半球計劃」,無法滿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求。
2016年,著名保護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Wilson)提出,為了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避免眾多物種在被了解前滅絕,人類需要保護一半的地球面積,這被稱為「半球計劃」。對於保護半個地球的想法,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均發文表示贊同,也得到不少同行的認同。
「許多討論提出,『半球計劃』是維持物種多樣性的最低限度——問題是,我們應該保護哪一半?『半球計劃』的理論為保護物種提供了啟發性視野,但保護更多的總面積是一個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斯圖爾特·皮姆指出。
在最新的研究中,學者們採用地理空間分析的方法,繪製出了世界上現行保護地系統與約2萬種哺乳動物、鳥類及兩棲動物的區域重疊。「全球保護效力提高了對許多物種的保護,包括近一半的小範圍分布鳥類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保護,但關鍵的空缺仍然存在,包括北安第斯山脈、巴西沿海森林和中國西南部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柯林頓·詹金斯指出。
在學者們看來,各國政府偏向保護荒野地區,通常這些地區比較偏僻、寒冷和乾燥,只存在相對較少的物種,即使保護了世界上差不多一半的荒野,被保護物種也不會超過目前為止所能夠保護的數量。為了保護儘可能多的瀕危物種,特別是分布範圍小的物種,政府應該擴展保護目標,優先保護在荒野、保護區及保護地以外的關鍵棲息地,而不只是追求更多的保護面積。
如何達到保護一半的地球面積?學者們認為,現在的保護比例已經達到很多國家的瓶頸,再增加傳統意義上的保護地面積從而達到50%的目標難度很大。在李彬彬看來,實現保護半個地球的目標有兩個步驟:一是確定現有保護地的位置和範圍是否合理,並進行及時調整;二是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確定擴大保護地面積的模式。「例如,對於長久被人類活動影響的地區,可推進可持續資源利用和新型保護地模式,在已有基礎上擴大保護面積,建立良好的監督、監管及第三方評估制度。」(光明日報融媒體記者張蕾)
[責編:王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