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年,對北清一系列的批評,比如北大讀錯字,清華寫錯字,比如最近北大引用了一首以訛傳訛的「假詩」中的兩句「須知少時凌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本意是為高考生們加油,而且很快發現引用錯誤立馬刪了,但依然被自媒體作者們發現,並廣泛傳播。
說北清樹大招風,一點也不過為。只要稍微有點小問題,就會被網絡放大,進而被上綱上線批評。
當然,對北清有不滿,也並不僅僅是「留學不歸」這麼一個方面。有校友曾經自我解嘲式地說,北大清華,因為是大陸公認的兩所最頂尖的大學,大家都盯著呢,天生就是「招黑」體質,稍微有點問題,就會引發廣泛關注和批評。
這個判斷,是很有道理的。
最近一兩年來,北清確實面對了關於「留學不歸」的洶洶輿情,這股浪潮,最初是自媒體作者發動的,但今年以來,這股輿情似乎越來越猛,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方面,北清學生「留學不歸」這個問題,雖然有各種誇大的版本,但基本事實是成立的,這就使得輿情的基礎是在的,很多人」噴「北清,並非毫無道理,所以很多網友加入指責北清的行列,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今年的自媒體作者們比較艱難,」噴「北清可以獲得不少流量,這是現實動力,所以指責北清的文章連篇累牘,輿情也是此起彼伏。
所以,對北清學生「留學不歸」的持續批評和指責,並且一直持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公正地說,北清「留學不歸」,基本事實確實存在,但到底有多少人留學不歸了?各種版本都有,而且越傳越神,很多版本嚴重誇張。比如說,有版本認為,北清本科生有80%出國留學,其中的80%以上都沒有回國,這就與實情嚴重不符了,要命的是,這類嚴重誇大的版本相信的人特別多,並可以從很多人口中隨口蹦出來。
為何有不少人會「留學不歸」?其實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為我們現在能給那些優秀人才提供的工作環境和氛圍,尤其是科研環境和氛圍,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那些他們願意留下來的國家,尤其是在科研體制方面,我們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北清其實做不了太多。公平地說,輿情指責針對北清這兩所學校,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面對輿情,兩校除了保持沉默之外,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去尋求改進。真正的改進,則需要全國範圍內的共同努力。
「栽下梧桐樹,引回金鳳凰」。要避免優秀人才的流失,我們只能不斷改進國內的環境,尤其是體制的改革和進步,才能遏住人才不斷流失的勢頭,並把我們那些寶貴人才吸引回國,為我們的建設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