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7:其實你一直都是多巴胺的奴隸!

2020-11-27 老牟的讀書圈

自控力7其實你一直都是多巴胺的奴隸!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大家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昨天我們說到了,我們的樂觀精神,讓我們放鬆了自控力,比如今天不讀書了,明天再補回來就好。那麼我們該怎麼避免這樣的行為和想法呢?

行為經濟學家有個很有意思的技巧,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減少行為的變化性,以前你每周跑一次步,大概1小時,你不妨先試試每天跑20分鐘。以前你說我下個月戒菸,不妨把目標改成,從今天開始,每天少都抽2根。逐漸改變,穩定的實施,而不要突然一下做出行為的轉向。我們在給自己制定計劃的時候,儘量遵循3點原則,1是從當下開始,2是每天分擔一點。3是輕鬆開始,留有餘地,不要計劃的太滿,負擔過大。

比如有一個人酷愛吃肉,他每次想多吃點菜,結果都讓他吃掉更多的肉。他就是用吃菜來對衝自己光吃肉的罪惡感。後來這哥們被要求改變,而計劃是每天6點之前,堅決做一名素食者,換句話說,晚餐隨意,但白天不能吃肉。這個規定對他來說,執行起來其實並不是太困難,畢竟每天能有一頓飯能吃到肉。所以計任何劃都要首先在思想上能夠接受,才有了可執行的基礎,光強迫自己是沒用的

我們還要識別一種許可陷阱,這就是我們本能的欲望。我們都希望說服自己,我們想要的東西並沒有那麼壞,比如我們面對美食的誘惑的時候,總會有一個邪惡的念頭,我就吃一口應該沒事吧。甚至在喝酒的時候也會抱有一種僥倖,我是一斤的量,現在就喝2兩酒,不影響開車。這些虛擬的願望,卻成了說服自己的理由。甚至最可笑的是,研究人員測試,當一個吉士漢堡和一盤沙拉擺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人竟然覺得,此時的吉士漢堡少了很多的卡路裡。但這其實根本就說不通。這兩個東西同時出現的時候,就產生了光環效應,再舉個例子,超市如果商品打折,你買到很多的便宜貨,這時候就會感覺良好,產生光環,但其實這些東西,根本就是你不需要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買他只是為了圖便宜。

但反過來講,營銷人員會利用這個人性的致命弱點,只要在99%的罪惡旁邊,加上1%的美好,很多人就會喪失原則,產生美好的感覺。比如我們會在很多餅乾上看到,零脂肪字樣,但其實他們卻高糖分,而消費者只關注了0脂肪,產生了錯覺,結果不知不覺吃了很多高糖的餅乾。還有,比如有機豬肉,大家光是關注到了有機,而忽略了他其實還是豬肉。一樣會有大量的脂肪。最坑人的是現在很多電商,經常會在你的帳單後面,打上一行字,促銷商品,為你節省了多少錢。這讓你感覺非常好,簡直就是個天才,但他們卻忽略了自己其實浪費的錢更多。所以光環效應,顯然影響到了你的意志力和判斷,讓你心安理得的做了好多蠢事。

作者提醒大家,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意志力的挑戰,放在道德標準的框架中,千萬不要因為我曾經做過好事,現在就可以作惡,我們必須要時刻提醒自己,分開斷。比如你在希望工程捐款了,不代表你可以虐待兒童了,這本身就是兩回事。

很早之前,有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在小白鼠的腦子中植入了一個電極,當電極刺激小白鼠的時候,小白鼠通常都會選擇向某一個方向移動,後來陰差陽錯的他,發現了大腦中有一塊受刺激之後,就會產生強烈快感的區域,他們稱之為快感中心。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小白鼠主動去選擇電擊的誘惑,甚至超過了在飢餓狀態下奔向食物的誘惑,他們還把開關槓桿,放在了小白鼠旁邊,讓他一碰觸就會感受到電擊,結果更有意思了,當小白鼠熟練掌握電擊技術後,他選擇每隔5秒鐘就電擊自己一下。直到力竭而亡。再後來, 他們做了一張電網,要得到電擊的快感,就必須通過這個電網,但是小白鼠竟然很樂於在電網上跑來跑去,感受這種自虐。直到他們的爪子被燒焦,疼的無法堅持為止。

這個實驗在人身上也測試了,同樣有用,很多人跟小白鼠一樣,選擇每分鐘電擊自己40次,甚至廢寢忘食。後來被科學家證實,其實這個區域並不是快感中心,而是大腦中的原始獎勵系統,而我們平常非常想做某些事情,或者面對巨大的誘惑的時候,都這個獎勵系統在起作用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說,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他就釋放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會告訴大腦其他部分,需要注意什麼,用什麼行動能滿足我們的這種貪婪。那種感覺更像是一種激勵,而多巴胺其實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真正的快樂。這種感覺保證了受到刺激的人,開始行動,而當這個系統活躍的時候,他其實感受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

比如,當我們聞到飯菜的香味的時候,多巴胺的釋放會讓你產生大吃一頓的念頭,此時你體會的是期待,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的吃到這頓美食。而當你真正吃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反而覺得沒那麼幸福了。聞到香味,就想飽餐一頓,這就是生存的本能。

但是有一個問題,現在經過一兩百年的飛速發展,食物已經不再匱乏,更不是威脅生命的要素,反而經常因為吃得過多,造成了很多疾病。現在聞到香味,想飽餐一頓,但是身體通常並不需要這麼多食物,所以很可能多巴胺會為你帶來的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威脅。現在這種生存本能的誘惑,卻成了我們的負擔。我們都成了多巴胺的奴隸,不斷的被他刺激。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不單單是食物,還有很多的精神誘惑。比如抖音和今日頭條這種機器算法推薦的東西,他就利用了這點,你知道只要刷新就有新內容,而且這個內容是完全未知的,也一定是你想看的,他不斷的刺激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不斷的刷新停留,此時我們就是那個自己選擇被電擊的小白鼠,廢寢忘食的在那浪費生命,你明知道是虛度青春,但依然欲罷不能。

電子遊戲的刺激就更大了,他的刺激跟我們使用毒品的時候產生的多巴胺一樣多,正是這些多巴胺,讓人上癮,極度不確定的得分或者升級的感受,會讓你的多巴胺神經元燃燒不停,讓你整個人被黏在了椅子上。甚至有過這樣的新聞,有的玩家能夠不吃不喝打上50個小時的遊戲,最後心率衰竭而死。

人的身體就是這麼設計的,當你被獎勵的承諾所誘惑的時候,就會產生多巴胺,更重要的是,如果獎勵遲遲沒有到來,那麼我們就會一直上癮,比如賭博,你期望的賺大錢一直沒有發生,那就會一直賭下去。甚至因此患上強迫症。

而且,經過研究發現,不同的刺激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比如色情圖片,會讓男人在經濟方面更容易冒險,這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香車旁邊都要站個美女了。甚至賭場裡面,也會到處都是美女,目的就是刺激你的多巴胺分泌。而超市裡,最顯眼的地方就是打折促銷,這就是刺激那些家庭主婦們的多巴胺,對他們來說,省錢佔便宜就是最好的獎勵。不確定的獎勵,具有極大的刺激性,比如我們微信搶紅包,其實沒有多少錢,但是卻讓很多人樂此不疲,為了區區的幾毛錢可以浪費掉幾個小時。但是當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地上有個一塊錢的硬幣,可能都懶得去撿起來。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總不能被一個叫多巴胺的東西一直奴役著吧?我們明天接著講。

如果你喜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幫老牟多多轉發吧!讓更多的人加入我們學習知識。加入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

相關焦點

  • 《自控力》——你以為的快樂也許只是一種假象
    突然朋友的一條微信發了過來,要約我明天去看電影,約好了看電影的地點,吃飯的地點,又閒聊了兩句,居然都十一點多了,趕緊睡覺吧,突然手機又彈出來一條新聞。按耐不住好奇心去看了下新聞,又刷到一條視頻不錯,就這樣,再次抬眼看表已經快一點了,明天六點半鐵定起不來了,想要控制自己怎麼就這麼難,我怎麼就一點自控力都沒有呢!
  • 多巴胺並不能使你快樂
    它會讓人一邊期待著得到獎勵,一邊讓人因為壓力、一直得不到獎勵而感到焦慮不安。多巴胺可以帶來希望、欲望,但是不會帶來幸福、快樂。人們在多巴胺分泌時,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渴望,而不是切切實實的幸福或快樂。而當獎勵,也就是渴望一直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形成強迫症、焦慮症。當獎勵遲遲未來,就會形成上癮行為。例如許多遊戲會設置最終關卡,誘使玩家們奔著那個目標一直玩下去,不分晝夜,甚至如新聞中報導的連續幾天幾夜不睡而導致的猝死。
  • 為什麼人不可以一直分泌多巴胺,一直快樂?
    為什麼人不可以一直分泌多巴胺,一直快樂?那麼會有人問,既然多巴胺是個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大腦不可以一直分泌呢?1. 什麼是多巴胺?通常人們認為多巴胺是一種能引起人快樂、愉悅的激素。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神經性的傳導物質,主要用於細胞間化學物質的傳送。它的功能廣泛,和人的情感密切相關,可以傳遞快樂、興奮的神經衝動,所以,多巴胺和各種上癮行為(菸癮、酒癮)也相關。
  • 自控力:如何利用社會認同感增強自控力?
    處在一個人人都想著如何成為精英的地方,你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就也會奔著成為一名社會精英去發展自己;處在一個大家沉迷於遊戲、蹦迪的環境裡,你基本上也不會去考慮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周圍有不少人賭博,你很難管住自己不去嘗試一下;周圍的人都愛看書,你自然而然也會願意去看書並慢慢養成習慣……想一想,你是不是從小到大都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人是害怕孤獨和被群體拋棄的,所以,他們的所作所為,大多是為了讓自己獲得社會認同感。
  • 即使快樂是分泌多巴胺的結果,可大腦為何不一直保持分泌多巴胺呢?
    很簡單,大腦一直分泌多巴胺會導致嚴重的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問題。多巴胺作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確實與快樂有密切聯繫,例如夢想的實現、好友的重逢、遇見知己、性快感(高潮)等等。換句話來說,人類的興奮和歡快都是大腦分泌多巴胺的結果,所以多巴胺又有「快樂因子」之稱。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媽媽對小女孩說:"我們下次再買好不好,媽媽沒有帶那麼多錢,而且家裡也有很多這種娃娃,你也沒怎麼玩。"小女孩聽到媽媽的話,臉色黯淡了下去,說:"可是,媽媽,你上次也說過下次買給我的,為什麼這次不買給我呀。而且你還說我乖乖聽話在家,你就給我獎勵,我都照著媽媽的話做了。"
  • ...而多巴胺只能令人興奮,並不能讓人快樂,應該把減壓方式改為體育...
    其中提到購物、看電影、上網都只能提升多巴胺水平,而多巴胺只能令人興奮,並不能讓人快樂,應該把減壓方式改為體育、親友互動等,這樣能夠提升五羥色胺的水平,令人有平靜的愉悅。請問這個說法在已知的範圍內是否靠譜?
  • 創客筆記|商家利用「人性的弱點」賺你的錢?神經營銷學揭秘
    基本上每個人都有過積極奮鬥、努力拼搏的想法,但是在我看來,「行為」是決定 「命運」最重要一個關卡,而《自控力》這本書有非常清晰的框架,首先從人這種生物角度出發,詳細闡述了自控力在大腦中運行方式,能夠讓你從科學角度來認識和提高自控力。
  • 都說運動分泌多巴胺使人快樂,為什麼你一想到運動都是痛苦呢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一個理論,就是運動時,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感覺很快樂,從而愛上運動,一天不練就難受。
  • 4個方法,教你高效提高自控力
    每一個不想使自己變得「毫無價值」的青年,都應該像保爾一樣,下決心依靠自控力跟自己的壞習慣作鬥爭。保爾.柯察金能夠戒菸,是因為他強大的自自控力在支持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會面對這樣或那樣的誘惑,比如:上學時需要面對睡懶覺的誘惑、減肥時會面對美食的誘惑等。
  • 既然快樂是分泌多巴胺的結果,那大腦為什麼不一直分泌?
    很簡單,大腦一直分泌多巴胺會導致嚴重的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問題。多巴胺作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確實與快樂有密切聯繫,例如夢想的實現、好友的重逢、遇見知己、性快感(高潮)等等。換句話來說,人類的興奮和歡快都是大腦分泌多巴胺的結果,所以多巴胺又有「快樂因子」之稱。物極必反,分泌多巴胺固然能產生興奮和歡快,但人體一直處於這種狀態,就會出大問題。第一個受傷害的就是大腦,因為這會讓它一直處於負荷狀態,得不到休息。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有關研究表明,現在的孩子跟30年前的孩子比,自控力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
  • 沒有多巴胺的一天,我都經歷了什麼?
    突然之間你就不得不和你的大腦做出鬥爭——而這絕對是一場硬仗。 問題在於,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認為很普通的事物其實並不普通。我們之所以覺得它們普通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對某些事物有輕微的(或者是很強的)上癮。 然而,正是這些普通的事物成為了我們集中精力於主要目標上的障礙。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只是控制不住多巴胺閾值罷了
    當你看淡一切,冷靜且平靜的望著你的欲望卻絲毫不起波瀾。我相信男孩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完事後,你會覺著手中的視頻突然不香了;身旁的女神突然不想舔了;內心的躁火似乎也燃不起來了。其實類似這樣「賢者」的模式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
  • 不想健身賴多巴胺?多巴胺:簡直是厚顏無恥!| 運動生理
    不過,不少研究人員卻將多巴胺定位為一種傳遞「興奮及開心」信息的神經遞質,這是不完全正確的。(是不是與我們平時所了解到的「多巴胺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有一定的出入?其實多巴胺對興奮及開心的影響較小)  但是,他們認為「無論你喜歡還是討厭運動,你都沒有發言權,全是基因在幫你做決定」這樣的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 確實,研究結果表明,在研究對象中有25%的人擁有幹擾多巴胺釋放的基因,從而影響了「開心」這種感覺的獲得和進行更長時間運動的動力。
  • 其實就只是為了多巴胺!
    讓我再說一個證明柯立芝效應的研究實驗,看完你就知道柯立芝效應是什麼,為什麼和出軌有關係了。科學家把一隻公鼠和一群發情的母鼠放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不用想就知道,這隻公鼠會快活死,當每一隻母鼠都和公鼠完成交配後,公鼠就會進入賢者時間(不應期),不再理睬母鼠。但是這個時候再放入新的發情母鼠,公鼠會再樹雄風,對新來的雨露均沾。
  • 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果果一直盯著那些看,並問媽媽:「那是什麼呢?「「是糖果,小朋友不能吃。」閨蜜隨意回答孩子。她覺得女兒一定不會吃,就沒把孩子的關注點放在心上。 閨蜜一直給孩子許諾等長大了才能吃糖,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延遲滿足」其實沒有意義。果果很乖,聽話,但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沒忍住,她等待不了媽媽的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要看孩子是否自願? 《簡單,應對複雜世界的利器》一書中提到,延遲滿足往往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中友好組成部分。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小明最近出現感冒的情況,但是在這個時候他還卻一直想著吃雪糕。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
  • NEOS樂隊新歌|愛你,讓我透支《多巴胺》
    而在NEOS樂隊的新單曲《多巴胺》中,愛是一種絕對無法掩飾的衝動,那是我見你時,即便如此,在每一個夏日的午夜,依然想用我的毛孔,去吮吸你每一寸肌膚釋放的香味,請求兩個人持續地永恆地墮入失重的宇宙空間。NEOS在原有的風格基礎上,借用《多巴胺》玩出了可能性,你能明顯感受到這一次的作品,層次變得更多樣,元素也更為豐富。 它同樣是一首聽了讓人想要跳舞的歌。如果你還記得他們4月份推出的《彗星騎手》,當時讓靈魂潛入彗星跳進腦海在臥室起舞,《多巴胺》則牽手情人跳入夜生活的舞池,以性感姿態,渴望著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