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三國時期,有人送曹操一頭大象,興奮的曹操就帶著兒子和大臣們一起去後花園看。
大家都是第一回看到大象,驚訝地發現大象居然如此龐大,它的身子像一堵城牆,四條腿像四根粗粗的大柱子。大家火熱地議論著:「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就問了:「有誰能夠稱出這頭大象的重量嗎?」
有人說製作一個大稱,有人說把大象切成小塊一個個稱……
曹操才7歲的兒子曹衝大聲地說:「我有個好辦法,就是將大象趕到船上,沿著船身在船舷上劃線;再把大象趕到陸地,給船上裝石頭,直到船身下沉到剛才所劃線的位置,再將這些石頭一個個稱重。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聽了之後很是高興,就叫人按照曹衝說的方法去做,最後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確實如此,在生活中,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要認真想清楚問題到底要問的是什麼,再去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隱性邏輯,就可以迅速高效地解決問題。
試問,假如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曹衝稱象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你想過嗎?比如以下幾個問題:
為什麼工資漲了,我們卻還想要跳槽呢?為什麼積累的經驗越多,我們越不容易進行選擇呢?為什麼我們的大腦,越聰明卻越容易陷入僵局呢?
想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需要我們最快速地切換我們的思維方式,找到問題背後所存在的隱形邏輯,進而讓我們做出更合適的選擇和應對。
德國的卡爾·諾頓所寫的《隱性邏輯》這本書,會為我們仔細介紹如何去搞清楚各種套路背後所深藏的隱性邏輯。
當我們深入思考的時候,大腦常常使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式,甚至很有可能掉入到我們的思維陷阱之中,只有深入了解我們大腦思考的原理,熟悉我們在思考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思維陷阱,正確地運用思維工具,才能夠正確高效地進行思考。
首先,為什麼工資漲了,我們還是要跳槽呢?
當我們接收到外界信息之後,常常會對它作出正面或者負面的評價,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框架效應。
我們在過去時間裡所建立的框架模式,會持續地影響到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決定,比如在跳槽這件事上,框架效應就起到一個巨大的作用。
假如,你的月工資漲了1000元,你是不是還要選擇去跳槽呢?
現在可能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其實你本來就沒指望了,但是突然之間老闆給你的月工資上漲了1000元;
第二種,是最近你希望月薪能漲2000元,但是老闆最後才給你漲了1000元。
客觀的說,這兩種情況下,我們的月薪都漲了1000元了,不過在情況一中,我們本來就沒有指望要漲工資,所以老闆突然之間漲了工資真是意外之喜;
而情況二中,我們已經設置了一個框架——想要漲2000元,可是老闆才給漲了1000元,是不是很失落呀?
因此,處在不同的情況中,我們的感覺也會不同。
情況一,我們會覺得喜出望外,非常開心,因為我們的工資漲了1000元,就不想跳槽了。
情況二,因為我們只漲了1000,而我們之前是希望能漲2000元,現在漲了的工資與我們的期望還有差距,所以我們肯定想要跳槽了!
所以說,當我們面臨兩個或者更多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些選擇放在一起,用正面的和負面的框架分別表達一次,仔細找出兩者之間的區別,然後再進行判斷和決定。
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和選擇,進而更好地應對各種問題或困難。
其次,為什麼我們積累的經驗越多,就越不容易做出選擇呢?
這往往是因為,我們常常喜歡用過去所獲得的經驗,去判斷現在或者將來遇到的問題。
比如,同事小李因為之前在一個項目中因為失誤導致公司損失很大,讓領導認為他不適合目前的工作崗位,因此決定給他換個崗位。
其實,小李上次工作出了紕漏,是有客觀原因的,可是這件事已經給領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次再也不會讓他做類似的事情了。
在單位越過心裡越難受的小李,無奈之下只好辭職到另外一家單位。
在新單位裡,老總非常賞識小李,派他去做類似的項目,這次,他非常快速高效的完成了這個項目,讓所有的人都刮目相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都喜歡用以前積累的經驗,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不過,這些老經驗有可能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或者錯失更好的辦法。
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思維定勢呢?建議我們都要主動去思考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而不是直接用過去的老辦法、老思路去看待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就能跳出我們的思維陷阱了。
這裡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發呆凝視。
這個發呆凝視,可不是讓我們天馬行空地去做白日夢,而是讓我們閉上眼睛或者凝視一個地方進行深入思考,集中注意力去做這件事,相信很快就會感受到那非凡的效果的!
最後,為什麼人越聰明,就越容易陷入僵局呢?
這是因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越聰明的人大多越容易疲勞過度。更聰明的大腦,其工作記憶容量越大,所以在處理更複雜問題人物的時候,就像尾大不掉的巨型野獸一樣,更不容易挪騰,思考問題效果就沒有想像中的更快速高效了。
一般情況下,工作記憶容量越小的人,掌握的資源越少,更容易在各種規則講究中自由切換,因此也能夠更快地走出僵局作出決定。
而那些工作記憶量更大的人,可以關注更多的信息,能夠想得更多更遠,他們往往著眼於高處和遠處,要在心裡作出許多假設,並將每一個假設都推演出結果,然後再作出決定付諸行動。
所以說,越聰明的人,越容易陷入思考的僵局,就像一個人戴了3塊手錶,需要看時間的時候,他發現每個手錶都顯示了不同的時間,那麼到底應該以哪個時間為準,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了。
想要預防陷入思考的僵局,我們就要輕裝上陣,扔掉自己工作記憶區內的那些荷載,比如可以在開始思考之前,先花時間將自己的恐懼或顧慮用筆寫下來。這種將可能造成心理壓力的因素先排除出來,就能夠高效地提高我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效率。
磨刀不誤砍材工,我們可一定要先專注地排除那些不利因素哦!
綜上所述,《隱性邏輯》這本書深入淺出地為我們介紹了隱性邏輯的定義和如何尋找問題的隱性邏輯,再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先仔細觀察問題的隱性邏輯,再深入思考其內在的聯繫,最後找出解決之道。
我是【一享書香】,接下來我將持續更新更多更優質的內容給大家,歡迎關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