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解讀 |細胞色素P450單氧酶在嗜鹽古菌紫膜形成和菌紅素積累中的作用

2021-03-05 亞洲區域滷蟲參考中心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文章,題目為「Complex Effects of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on Purple Membrane and Bacterioruberin Production in an Extremely Halophilic Archaeon: Genetic, Phenotyp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該文從基因、表型和轉錄組水平上綜合研究了細胞色素單氧酶P450在極端嗜鹽古菌紫膜形成和菌紅素積累中的作用。引用信息如下:

極端嗜鹽古菌鹽桿菌Halobacteriaceae salinarum存在於飽和NaCl的極端環境中,除高鹽外,對紫外線輻射、電離輻射以及乾旱的耐受能力較強。H. salinarum的特點為它可以積累紅色類胡蘿蔔素,其中主要成分為菌紅素(bacterioruberin)。菌紅素不僅可以保護細胞免受光損傷,還可以促進光復活作用、強化細胞膜。除此之外,H. salinarum還能夠利用質子泵—細菌視紫紅質(bacteriorhodopsin,BR)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以供給細胞活動。BR是一種簡單的蛋白複合物,由細菌視蛋白(bacterioopsin,BO)和共價結合的輔助因子全反式視黃醛組成。在微氧條件下,細胞積累BR形成二維晶體—紫膜(purple membrane,PM)。細胞色素P450單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s,CYP450s)具有多種生物催化活性,可以催化羥基化、環氧化、脫烷基化和脫滷等一系列反應。作者用模式物種H. salinarum CYP450s的胺基酸序列,通過比對在NCBI中查找到460個假定古菌CYP450s,但未查詢到相關研究。因此,作者以模式物種H. salinarum為實驗材料,從基因、表型以及轉錄水平上,綜合研究了CYP450s在極端嗜鹽古菌中的功能。

H. salinarum 中編碼CYP450s的基因為CYP174A1。作者構建了基因缺失突變株ΔCYP174A1,在40 °C條件下培養親本菌株H. salinarum R1和突變株,並對其色素組成、DNA微陣列及膜成分進行了分析。與親本菌株相比,ΔCYP174A1菌株色素積累量較高 (圖1),但其細胞膜上沒有檢測到PM (圖2B)。DNA微陣列結果顯示,對數期和穩定期分別有41和101個差異表達基因。與親本菌株相比,突變株ΔCYP174A1的brp基因(編碼BO相關蛋白)和另外兩個功能未知的基因vng1461和vng1468在對數期表達量顯著提高,而 bop基因(編碼細菌視蛋白)在穩定期表達量顯著降低(圖2A)。

FIG 1 UV-visible spectra of acetone extracted red pigments of cell pellets harvested at 86 h (solid lines) and 96 h (dashed lines) of growth from parental (gray lines) and CYP174A1-deletion (black lines) strains of Halobacterium salinarum R1. Wavelengths of absorption maxima are indicated on the top scans.

FIG 2 (A) Log2 ratios (y-axis) are shown for expression profiles in logarithmic (gray bars) and stationary growth phases (black bars) for the H. salinarum R1 parental and ΔCYP174A1 strains. Dashed lines indicate the threshold of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see Materials and Methods) and error bars indicate standard errors. (B) inlet: H. salinarum R1 parental strain and ΔCYP174A1 strain red membrane (RM) and purple membrane (PM) as fractionated by sucrose gradient.

H. salinarum在生長的穩定期積累菌紅素,其中番茄紅素延長酶LYE在菌紅素生物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而bop基因的表達產物細菌視蛋白會抑制番茄紅素延長酶的表達,從而抑制菌紅素的合成。ΔCYP174A1菌株中bop基因的低表達可能解除了番茄紅素延長酶的抑制作用,進而提高了菌紅素的產量。同時,bop基因是bop調節子的一部分,bop由生物傳感器調節基因bat調控,也可能由含有小鋅指蛋白的brz基因調控。bat基因編碼一種反式作用因子,在低氧壓下能夠誘導bop轉錄,DasSarma等(2012)發現,bat的缺失導致bop-調節子中的幾個基因(包括bop)轉錄水平顯著下降,從而抑制PM的形成。本文中雖然bat和brz在穩定期的表達均無顯著性差異,但bop轉錄水平急劇下降,這可能是PM消失的原因。Martín等(2008)發現在β-胡蘿蔔素的β-ione環的4,4′和3,3′位分別添加兩個酮基和兩個羥基可以形成中間體3-羥基海膽酮,進而生成蝦青素。已證實H. salinarum中含有11%反式蝦青素和24% 3-羥基海膽酮,因而作者推測CYP174A1在蝦青素合成過程中扮演著酮化酶和羥化酶雙重角色。但還需通過ΔCYP174A1和親本菌株蝦青素水平進行驗證。蝦青素作為抗氧化劑,能夠有效地猝滅單線態氧。CYP174A1缺失會影響蝦青素的合成從而導致單線態氧及其他形式的活性氧增加,後者作為一種化學信號,迫使H. salinarum啟動輔助機制:通過抑制bop基因表達,從而解除對lye基因的抑制,促進菌紅素的合成。菌紅素是一類具有抗氧化活性的C50類胡蘿蔔素,它可以保護H. salinarum抵禦單態氧及其他活性氧造成的氧化損傷。

FIG 3 Proposed function of CYP174A1 in astaxanthin biosynthesis and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singlet oxygen levels on bop expression in H. salinarum. The role of CYP174A1 in astaxanthin biosynthesis in H. salinarum has to be verified.

作者首次報導了CYP450s在極端嗜鹽古菌中的生理功能,研究結果為CYP450s在其他極端嗜鹽古菌中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作者指出CYP450s在蝦青素合成中的作用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整      理:楊   歡

校      對:馬穎超

審      核:隋麗英

技術編輯:王振乾

相關焦點

  • 改造植物P450酶功能的高效方法
    細胞色素P450(以下簡稱P450)是一類以血紅素為輔基的細胞色素超家族蛋白酶,在生物體中負責催化高難度、極具挑戰的複雜化學反應。
  • 論文解讀 |一株分離自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巖鹽微生物群落中的富含菌紅素、耐高氯酸鹽的嗜鹽古菌SGH1
    作者從巖鹽中成功分離出第一株富含菌紅素(bacterioruberin,BR)的極端嗜鹽古菌Haloterrigena sp. Strain SGH1。菌株SGH1是一種平均直徑為1-2 µm的革蘭氏陰性、球狀微生物,透射電鏡觀察古菌SGH1的超微結構,發現其細胞質中有幾個球狀顆粒,類似於古菌的氣泡結構(圖1)。菌株SGH1的最適生長條件為:25%(w/v) NaCl、45 ℃、pH 7-8。
  • Nature:測量單個皮膚細胞中積累的DNA突變可預測黑色素瘤風險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genomic landscapes of individual melanocytes from human skin」。鑑定人皮膚細胞中的突變,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d41586-020-02749-9。陽光造成的皮膚損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但往往是肉眼不可見的。
  • 關於PH450代謝酶,全球細胞酶之父科學解釋
    由於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中的內皮細胞酶系統被激活,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氧和血紅蛋白的含量,在皮膚表面呈現肉眼可見的鮮紅的地圖狀微循環網「血流效應圖」。而解決皮膚問題,除了「刷酸」,還有「刷鹼」、「刷菌「、」刷酶「。在科學如此進步的今天,我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工具提供給醫生,來治療我們的皮膚問題。
  • 液泡的形成途徑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液泡是細胞原生質以外的一種膜體結構,它由重新形成和內吞作用兩條途徑形成,在植物細胞物質儲藏、胞內環境穩定和防禦反應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液泡有多種多樣,它的大小、形態、內含物和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在同一細胞中就會有不同的類型。
  • 中農孫傳清和譚祿賓團隊揭示類胡蘿蔔素合成影響光合與株型機制
    【J.Exp.Bot】中國農大孫傳清和譚祿賓團隊揭示了類胡蘿蔔素合成基因影響植物光合作用與株型的分子機制類胡蘿蔔素是一類重要的天然色素的總稱,普遍存在於動物、高等植物、真菌和藻類的黃色到紅色的色素之中。
  • 不可忽視的細胞色素P450「臨床必備」
    本文中,Miller博士解釋了在處方藥物時細胞色素P450 (CYP)系統的重要性,以及所有臨床醫生都需要從最基本的層面理解藥物-藥物相互作用的影響。 他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與一位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的女性有關,她正在接受他莫昔芬的治療,這是她正在進行的慢性化療和治療方案的一部分。
  • 第三節 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一)氧化反應   1.微粒體氧化酶系   微粒體氧化酶系在生物轉化的氧化反應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需細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能直接激活分子氧,使一個氧原子加到作用物分子上,故稱加單氧酶系(monooxygenase)。
  • 兔子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
    兔子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酶聯免疫分析試劑盒使用說明書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試劑盒用於測定兔子血清,血漿,細胞上清及相關液體樣本中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的活性。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首次報導人源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
    cytochrome c oxidase)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細胞色素c氧化酶(呼吸鏈複合物IV)的完整結構,解析度達到3.3埃。完整的人源細胞色素c氧化酶由14個亞基組成一個單體,而不是教科書中所認為的兩個13個亞基組成的二聚體,這項工作糾正了二十多年來在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的錯誤,拓展了對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認識與理解。呼吸作用是細胞內最基本的能量代謝活動之一,生物體攝入的有機物在細胞內通過一系列生化反應後生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產物,並釋放出能量。
  • Cell:解析細胞凋亡過程相關的細胞色素C
    Green教授,其中Green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免疫學家,其方向主要是細胞凋亡或主動細胞死亡的相關研究,並探討這一過程在調控免疫系統中的作用。Green教授發表過多篇重要的論文,曾以113篇論文高達15,000次的引用率位居全球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五名科學家之列,其中有兩篇論文的引用次數位列全球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前25位。
  • Nature:抑制U34-tRNA酶有望治療對靶向療法產生抵抗性的惡性黑色素瘤
    Close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在通過調控選擇性的mRNA翻譯來研究擺動tRNA修飾在癌症產生中的作用,從而揭示出它們在腫瘤起始和轉移潛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擺動位置上對某些tRNA分子進行修飾會調節選擇性mRNA翻譯並影響蛋白表達。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丙烷選擇性羥化的人工過加氧酶系統
    雖然自然界中存在可以直接選擇氧化小分子烷烴的天然酶(如甲烷單加氧酶MMO、丁烷單加氧酶BMO、真菌過加氧酶AaeUPO),但無論催化效率還是種類數量都還不能滿足工業應用的需求。開發小分子烷烴碳-氫鍵選擇性羥化的工程酶對於實現天然氣的「氣液轉化」利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與化工原料來源需求和環境保護都有重要意義。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學獎:細胞是如何感知並適應環境氧含量的?
    75年以前,曾有兩項諾貝爾獎與動物的氧感知機制有關:1931年,奧託·沃伯格(Otto Warburg)因其發現涉及細胞呼吸的酶促基礎而獲獎;1938年,柯奈爾·海門斯(Corneille Heymans)發現了神經系統在對氧氣的呼吸反應中的作用。然而,在整個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都還不清楚在基因表達的水平上,機體是如何調節對氧通量的適應性的。
  • 沸石與金屬酶中的鐵、銅活性位點的關係
    四、兩者相同點①    金屬-氧共價鍵。無論是含鐵、銅沸石還是鐵、銅金屬酶,兩者都有較強的M-O共價鍵,都是因為高價態的中心金屬離子以及配體氧原子的強供體作用導致。對於含鐵沸石和鐵金屬酶,兩者的活性都與其高自旋態有關。②    Second-Sphere Effect。這種效果其實是一種活性中心周圍的原子環境對其活性有著重要影響的現象。
  • 湖南師範王健博組合作JACS|構建P450單加氧酶-P450過氧化酶互惠串聯體系-高效合成醫學材料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王健博博士課題組在酶催化串聯反應用於不對稱合成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校定SCI-TOP期刊Journal
  • 在MOFs中合理構建人工雙核銅單加氧酶
    美國芝加哥大學Wenbin Lin團隊報導了一種在MOFs中合理構建人工雙核銅單加氧酶的策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1月7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
  • 解讀茶分子之「顏值擔當」色素
    茶葉中的色素色素是一類存在於茶樹鮮葉和成品茶中的有色物質,是構成茶葉外形色澤、湯色及葉底色澤的成分,其含量及變化對茶葉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茶葉色素中,有的是鮮葉中已存在的,稱為茶葉中的天然色素;有的則是在加工過程中,一些物質經氧化縮合而形成的。茶葉色素通常分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兩類,脂溶性色素主要對茶葉幹茶色澤及葉底色澤其作用,而水溶性色素主要對茶湯有影響。
  • 矽碳在酶的作用下首次結合 能創造矽基生命嗎?
    網易科技訊11月25日消息 據福布斯報導,儘管說起來難以置信,但2016年地球上兩種元素首次在酶的作用下相結合。結合雙方是矽和碳,前者是我們星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而後者是構建生命的基本元素。
  • 沒有氧氣人活不了,細胞氧調節獲得諾獎
    德國著名生理學家Otto Warburg 是 193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他揭示線粒體內存在細胞色素氧化酶,就是氧氣被利用的酶。傑出的德國生物化學家瓦勃Otto Heinrich Warburg機體逐漸進化出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分供氧的機制。頸動脈體與頸部兩側大血管相鄰,包含專門感應血液中氧氣水平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