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整個清潔能源的景氣度爆發,相關公司上市的進程也逐步加快,可以說資本市場與產業成長在當前的時間點完美結合,今天就來看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中偉股份(300919)。
中偉股份(300919)
公司成立於2014年,是專業的鋰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與新能源循環材料綜合服務商,堅持以高鎳低鈷三元前驅體、高電壓四氧化三鈷為研發與產銷方向。公司產品廣泛應用於三元正極材料、鈷酸鋰正極材料,最終應用於動力、儲能及消費電子等領域。
公司三元前驅體產品直接出口供應LG化學、特斯拉、三星 SDI,也是國內廈門鎢業、巴莫、當升、振華等企業主要供應商。2019年三元前驅體出貨量佔全球的比例約為13.8%,高電壓四氧化三鈷材料國內市場佔有率約為50%。
公司是全球少數專注前驅體環節的企業,在高鎳、高壓前驅體技術領先同行,目前是LG化學、SK的前驅體主供,2020年3月通過特斯拉驗證成為指定供應商。
產能擴大配合產量,產能利用率維持較高水平。2019年末,公司三元前驅體產能為6.5萬噸/年,其中自產產能5.3萬噸/年。17-19公司三元前驅體自產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8.78%、99.88%和 91.25%。
海外對前驅體工廠存在嚴格生產限制,因此全球前五大供應商中僅優美科、田中佔據一定市場份額,中國企業有望憑藉加速擴產實現全球替代。三元前驅體行業向頭部集中,中偉股份2020年市佔率上升至18%。
技術研發:
公司核心技術團隊多人擁有新能源、新材料豐富經驗。研究院院長誾碩曾在材料行業多家企業任技術總監,發表過3篇SCI論文;技術總監任永志曾在長沙礦冶研究院、江西博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任職,具有豐富的技術經驗。
公司研發費用逐年上升,17-19 年研發費用分別為 0.69/1.08/1.75億元,研發費用率維持在 3%-4%,略高於行業水平。2019年公司研發團隊共計302人,佔12.5%。
公司以高鎳、摻雜、燒結、循環等技術作為主要研發方向,基於共沉澱法最終形成多項核心技術。多次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編寫工作;公司研發成果「鋰離子電池用高性能四氧化三鈷的可控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榮獲 2018 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榮獲 2018年「貴州省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稱號。公司擁有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2個市級科研中心,並建立了中偉研究院和產能 4,000噸/年的研發車間。截至2020年獲得國內專利 92項,其中發明專利40項。
客戶情況:
公司三元前驅體與四氧化三鈷產品第一大客戶分別為LG和廈門鎢業(600549),2019年營收佔比分別為38%/30%。核心產品是LG化學、三星SDI的一級供應商,是ATL、寧德時代(300750)、比亞迪(002594)的二級供應商。2020年3月與特斯拉(TSLA)籤訂供貨協議。
LG、SK擴產計劃明確且激進,充分受益歐洲電動車市場的需求暴增,公司為LG 和 SK 的主供有望獲得更多訂單。同時特斯拉自建產能規劃樂觀,有望遠期擴大採購訂單。預計20-22年公司在 LG 動力項目的份額維持40%以上,分別為公司貢獻3、4.5、6.1萬噸的訂單。
財務業績:
2017-2019年,銷售收入分別為18.01、28.96、52.24億元,2018-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60.80%、83.09%;2017-2019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18、0.63、1.80億元,2018-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246%、185%。
20H1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營收為 29.6億元,同增22%,歸母淨利潤1.54億元,同增82%,業績表現大幅好於同行。公司預計2020全年收入73-80億元,同比增長37.5%-50.6%,扣非歸母淨利潤3-3.4 億元,同比增長147%-180%。
2018年開始,公司逐步調整產品結構,盈利能力強的高鎳前驅體產能釋放收入增長,委託加工業務比重逐步降低,帶動毛利率增長。17-19年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 9.71%、11.43%和12.31%,逐年穩步提升。2019年總費用4.5億元,同比上升72.4%,費用率為8.54%,同比基本持平。
行業趨勢:
三元前驅體決定正極品質
前驅體為正極加工的前置生產工序,前驅體品質直接決定了最後燒結產物的理化指標,是影響前驅體製備的核心壁壘。三元前驅體對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起決定性作用。
高鎳正極為長期趨勢對前驅體提出更高要求
高鎳能夠減輕上遊原材料限制,降低成本。同時鎳含量提高能夠有效提高能量密度。從電池發展看未來正極路線的走向:短期鐵鋰回潮,三元811仍為長期趨勢。未來高鎳的推廣將帶動811配套前驅體出貨比重提高。預計2020-2022 年,NCM811/NCA前驅體在三元正極中的需求佔比將進一步提升至 29%/36%/44%。
前驅體市場格局:頭部企業鎖定客戶,集中度加強
目前前驅體行業三類玩家均有參與:
上遊鈷、鋰企業的下遊延伸布局,正極企業的自用需求布局,或者針對前驅體生產研發的企業。上遊企業(如格林美、華友鈷業等)具備資源優勢,可以有效調節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同時布局前驅體是繼續向下遊正極延伸的鋪墊。
下遊正極企業(如當升、長遠鋰科)逐步加大自身對前驅體的產能布局,更好的把握對正極材料品質的掌控,前驅體配製也是研發的主要發力點。
專職企業(如中偉、邦普)具備更好的客戶視野和技術積累,如中偉股份已全面進入包括LG化學、特斯拉、寧德時代、比亞迪、三星 SDI、ATL 在內的全球領先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產品儲備已覆蓋全球主流電池企業。
2020年行業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市佔率約為68%。2019年全球三元前驅體出貨量為33.4 萬噸,前五大企業出貨量情況分別為格林美(6萬噸,佔18.0%)、中偉股份(4.6萬噸,佔13.8%)、優美科(3.4萬噸,佔10.5%)、廣東邦普(3.2萬噸,佔9.3%)、田中化學(2.0萬噸,6.0%),前五合計佔比57.5%。2020年前三季度前五集中度加強,合計市佔率68%。
未來行業擴產仍在持續,產能將進一步釋放,率先獲得海外訂單的頭部企業擴產規劃領先,如格林美、中偉、優美科、華友鈷業遠期產能達到20 萬噸以上。未來頭部企業市佔率有望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四氧化三鈷前四企業格局穩定,中偉股份2018-2019 年市佔率由12%提高至16%。
需求端:電動化提速+高鎳趨勢強化
全球長期電動化趨勢確立,行業需求複合增速35+%。預計2021年電動車銷 413萬輛左右,同比增49%;2025年國內/海外電動車滲透率分別預計20%和15%,對應全球電動車銷量 1577萬輛,較2020年複合增速35+%,其中國內/海外分別584/993萬輛。對應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1073.4gwh。
高鎳三元仍為長期方向,預計三元前驅體全球需求未來五年複合增速43%。預計20/21/25 年全球正極需求分別47/64/217萬噸,其中三元正極材料需求分別為28/40/168萬噸,對應的三元前驅料需求分別為 35/50/209萬噸,複合增速高達43%。
整體來說,公司是全球少數專注前驅體環節的企業,在高鎳、高壓前驅體技術領先同行,目前是LG化學、SK的前驅體主供,2020年3月通過特斯拉驗證成為指定供應商,未來前景值得重點關注。
(作者:秦亮 執業證號:A0680616110002)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具體操作建議,據此操作盈虧自負、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