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現代史學文獻,可以看出其年曆的記述方式是有規律性的。也就是說,按照「公元」的劃分,將其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後,比如現在是2020年,即公元後的2020年,那麼,「公元」紀年法是如何產生的呢?
公元前一世紀是來自義大利的阿羅伊修斯的時代。它改進了舊曆,1582年獲得羅馬教皇的批准,允許其在歐洲各地廣泛使用。為何教皇會贊成?那麼,公元前之後具體的劃分是怎樣的呢?
這份曆法被教皇批准,實際上與其內容密切相關。《紀年法》以耶穌誕生的基督教年份為起點,即以耶穌的生日為公元一年。以前都叫「公元前」。由於對基督教的宣傳是有益的,所以羅馬教皇是堅決支持這一曆法的傳播的。
這種曆法在1582年左右的歐洲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而且最早只是在個別的國家,如義大利和法國,使用。但隨著16世紀歐洲各國之間戰爭頻繁,紀年開始在整個歐洲大陸流傳,並隨著殖民者向美洲、亞洲等地的擴散,紀年成為當時世界的主流。所以,在我國,公元紀年是在什麼時候廣泛使用的呢?
我國古代的紀年方法以皇帝的年號為依據,從皇帝登基開始,一直到他退位為止。例如1675年為康熙十三年,1757年為乾隆二十一年。這一編年方法,既是古代王朝鞏固統治的手段之一,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致至1912年,民國建立後,雖然我國引進了公元紀年,但仍採用年號紀年。
直到1949年第一次政協會議,我國才確立了紀年制度,從此紀年制度便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制度。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陰曆年曆並未放棄,在許多傳統節日中都會用到陰曆年曆,比如很多人過生日,還是過陰曆生日,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的真實生日和身份證上的實際生日不一樣。所以,在我們交往後的公元前1年,我屬於哪個朝代?
我國公元1年正處在西漢末年,這一年著名的權臣王莽46歲,開始了輔政專制的進程。更令人吃驚的是,西漢這一年的年號是「原」,既代表王莽開始登基,國家統治者改元初期。它還意味著,在世界歷史上,公元曆法開始進入一個新的世紀,從公元前到公元後,因此「原」字的意思不相同。
這種戲劇性的中西聯繫,許多人認為是巧合,但也有人說,因為王莽傳說中的「穿越者」,一直存在到公元紀年,所以在他掌權之後,有意於公元一、一、二年,改元「原」。在網上關於這一觀點的爭論中,你是怎麼看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