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數學情境教學 :
所謂數學情境教學就是教師以教材為基礎,為學生創建一個探索數學知識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分析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情境教學以優化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情境教學強調學生的積極性,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通過深入研究理解,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認知,發展,乃至創造,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一、新課引入中創設思維情境
新課的引入,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不恰當的思維情境的創設,會使師生不易進入「角色」,從而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導學過程和導學效應,而導致整堂課教學效果欠佳。引入新課中創設思維情境有以下幾種方法:
1、巧設懸疑,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意向。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意向是在一定恰當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例如在學習向量定義時教師提問一隻老鼠向正北方向逃竄,一隻老貓向正南方向以老鼠的10倍的速度追擊是否能追上? 為什麼?問題提出後,學生們大笑,齊答:追不上,並說方向不同,位移不光有大小也有方向等等,連平時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學習的主體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數學課堂的思維活動之中,向量定義內容也就在輕鬆和諧的情境之中完成了。我國古代學者朱熹曾指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由思來,有疑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衝突,造成強烈的求知慾望,點燃思維的火花,比如:在講複數的概念時,先提出這樣的問題「已知 ,求 的值」。對於這一問題學生認為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通過計算得出 。但是在實數範圍內 的值不可能是-1。這樣就立刻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接著推出複數的概念,從而使學生對複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這樣引入設計,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達到一種主動探求的狀態,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起了一定的觸發作用。
2、提出疑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教學要從矛盾開始。教學從矛盾開始就是從問題開始。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先講一個數學小故事: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在小學讀書時,老師出了一道算術題:1+2+3+……+100=?,老師剛讀完題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寫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學還在一個數一個數的挨個相加呢。那麼,高斯是用什麼方法做得這麼快呢?這時學生出現驚疑,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究反響。從而學生積極研究討論,接著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若 為等差數列,求 你們會做嗎?學生積極思考這個問題。教師給出一些鋪墊,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結構之間搭橋鋪路、掃出障礙、彌補缺漏,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學習新知識的情景之中。很快就自己得出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
新課程倡導在教與學中相互合作,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能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全過程。
3、直觀演示、探索、發現,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在認識結構中,直觀形象具有的鮮明性和強烈性往往給抽象思維提供較多的感性認識經驗。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指出:「直觀要素以概括的映像表象的形態,以及仿佛顯示著和預知著還沒有以同的形態展開的思想系統圖式的形態,參加在思維過程中。」因此在新知識教學引入時,根據教學內容,重視直觀演示、實際操作,就會使學生感興趣,就能較好地為新知識的學習創設思維情境。 例如在講三角函數這一章時,關於正切函數值域的探討是一個難點,但如果採用幾何畫板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學生就很容易得到值域的範圍。
此外,在新課引入時還可以複習與新課有聯繫的舊知識,引入新知識;講與新課有關的數學和數學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創設思維情境。
二、新課講授中創設思維情境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學生接收新知識的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同化--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一種是順應--當新知識不能被舊知識同化時,要調整原有知識結構,去適應新知識,由此可見,在新課進行中思維情境的創設尤為重要。新課中創設思維情境可採用以下方法:
1、在重點和難點處設疑。
例如,學習函數奇偶性後,由於該定義中對函數定義域的特徵沒有明確的揭示,容易使學生片面理解為只要驗證 下結論。這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此教師應從學生的心智狀態出發,抓住學生知識能力不足所產生的障礙,提出如下的問題:「試問,函數 是否是偶函數?」然後畫出函數的圖象,觀察它是否關於y軸對稱?導致圖象並不關於y軸對稱的根源何在?偶函數的定義有何特點?通過以上這樣的設疑,不但容易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培養了學生全面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內化課本知識,自覺掌握判斷函數奇偶性時不能忽視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的這一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