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N——Nrf2氧化還原調節靶基因

2021-01-21 蘿蔔硫苷科普站

幾個被廣泛研究的可能相關的Nrf2依賴靶基因是編碼穀胱甘肽(GSH)、Trx、HO-1和NQO-1合成的基因。每一個都被證明可以被SFN在包括內皮細胞在內的多種細胞中誘導。一項人類主動脈細胞研究表明,Nrf2-ARE通路的激活可能是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等炎症性疾病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為了支持這種方法,一項2009年的培養細胞/動物聯合研究表明,血管中的剪切應力將Nrf2保持在激活狀態,從而防止內皮功能障礙。Nrf2被SFN激活,通過抑制p38-VCAM-1信號,可防止內皮細胞出現促炎狀態,為預防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在心血管系統的其他組織中,Nrf2已被證明可調節心肌細胞中基礎的和誘導的ARE控制的細胞保護基因。與內皮細胞一樣,Nrf2對於保護心臟免受葡萄糖誘導的氧化應激和心肌病是必需的。

參考文獻:

[1] X.-L. Chen, G. Dodd, S. Thomas et al., 「Activation of Nrf2/ARE pathway protects endothelial cells from oxidant injury and inhibits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vol. 290, no. 5, pp. H1862–H1870, 2006.

[2] M. Zakkar, K. Van der Heiden, L. A. Luong et al., 「Activation of Nrf2 in endothelial cells protects arteries from exhibiting a proinflflammatory state,」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vol. 29, no. 11, pp. 1851–1857, 2009.

[3] X. He, 「Nrf2 is critical in defense against high glucose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cardiomyoctyes,」 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alr Cardiology, vol. 46, no. 1, pp. 47–58, 2009.

相關焦點

  • 衰老過程中蛋白質氧化還原調節的定量組織特異性圖譜
    衰老過程中蛋白質氧化還原調節的定量組織特異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 13:17:02 美國哈佛醫學院Edward T.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鐵死亡(ferroptosis)是一種由穀胱甘肽(GSH)過氧化物酶4(GPX4)控制的細胞內微環境的氧化還原狀態失調引起的一種調節性細胞死亡(RCD),鐵螯合劑和親脂性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該過程。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
  • 多基因靶點和Nrf2/ARE通路
    已經有超過500個基因被確認是通過Nrf2/ARE通路被SFN激活的,這很可能低估了正在被發現的其他基因的數量。大量的細胞保護基因被上調,包括編碼內源性酶和非酶抗氧化劑以及II相解毒酶。Nrf2在協調誘導那些編碼許多應激反應和細胞保護酶及相關蛋白的基因中起著關鍵作用。
  • Nat Commun|Aβ酵母模型新發現:氧化還原代謝調控Aβ毒性
    因此,對ER-UPR通路的調節可以成為緩解AD進程的治療策略。該研究利用表達人源Aβ42的酵母菌模型和基因測序方法發現FMN1基因和其代謝產物黃素單核苷酸(FMN)可以降低錯誤摺疊蛋白負荷,調節細胞代謝和氧化還原狀態,從而減輕Aβ42毒性。
  • TMT標記定量蛋白組學助力烏菜氧化還原穩態與高低溫脅迫研究
    Genotype」的研究成果,通過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和LC-MS/MS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發現了烏菜的氧化還原平衡、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謝、熱休克蛋白和信號轉導途徑與耐溫性有關,驗證了維持氧化還原穩態是烏菜新種質耐溫性的重要調控通路。
  • 膳食類黃酮在癌症治療中對Nrf2/ARE途徑的調節
    罹患癌症之前,人體中發生的一些生物反應會產生活性氧 (ROS),ROS的過量生成 (量變) 導致的氧化應激將破壞DNA結構,並進一步導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引發癌變 (質變)。因此,ROS必須維持在細胞的非有害基礎水平 (即氧化還原穩態),以防止氧化應激誘導的DNA損傷,而調節與抗氧化防禦系統和其他細胞保護性基因相關的蛋白質表達的信號途徑也顯得至關重要。
  • 研究揭示帕金森病和阿茨海默病共同的NRF2/MAFF調節機制
    例如,PD和AD都是與年齡相關的疾病;(2) PD和AD都有5%-10%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3) PD和AD都有蛋白質聚合和包涵體形成的異常磷酸化的骨架;(4) PD和AD都顯示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氧化應激;(5)一些PD患者後期也患有有痴呆。
  • 《自然》:microRNA表觀轉錄調控新機制——位點特異性氧化 - 中國...
    氧化還原信號——一種對細胞內信號通路組分進行特定的、通常可逆的氧化/還原修飾的活性反應組分——在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中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3】。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修飾就是8-氧代鳥嘌呤(8-oxoguanine,o8G)。
  • 生物物理所發現分泌途徑磷酸化調控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的新功能
    該研究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可通過磷酸化內質網巰基氧化酶Ero1a來調控內質網的氧化還原穩態,首次建立了蛋白質的磷酸化修飾與氧化摺疊之間的聯繫;為內質網等分泌途徑細胞器的環境和功能的調控提供了新的機制;揭示了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新的生物學功能。  人基因組編碼的蛋白中約有30%是磷酸化蛋白。作為重要的翻譯後修飾,蛋白磷酸化調節細胞生命活動的幾乎所有方面。
  • PNAS|揭示NADP-蘋果酸脫氫酶的氧化還原開關對維持植物在波動光和黑暗下最佳生長的具有重要作用
    氧化還原調節被認為是植物適應動態變化的環境的核心。基於硫醇的氧化還原調節系統在光合作用的調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第六章 氧化還原與電極電位--第一節 氧化還原
    第六章 氧化還原與電極電位   氧化還原反應是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它不僅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人體內進行的一系列化學反應中,有許多是氧化還原反應。本章將在氧化還原反應的基礎上,著重討論如何將化學能轉變為電能、電極電位和電池電動勢的產生及其應用等有關知識。
  • 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
    對於能夠組成原電池的氧化還原反應來說,有電流產生,屬於恆溫恆壓有非體積功(電功)W 的過程。那麼,判斷氧化還原反應方向的第三種方法:對於一個氧化還原反應,1還原態 + 2氧化態 == 2還原態 + 1氧化態原電池的正極由氧化劑充當,也就是正極電對的氧化態(反應式中的 2氧化態);原電池的負極由還原劑充當
  • 穀胱甘肽動力學確定間充質幹細胞通過CREB1-NRF2通路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療效
    全基因組基因表達譜和高通量活細胞成像分析顯示,CREB1通過NRF2直接上調負責GSH合成和氧化還原循環的NRF2靶基因,增強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GSH恢復能力(GRC)。由CREB1-NRF2介導的GSH水平和GRC增強的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具有改善的自我更新、遷移、抗炎和T細胞抑制能力。
  • 《氧化還原反應》說課稿
    ,學生會從得失氧的角度得出碳發生了氧化反應,氧化銅發生了還原反應。由此我會提出,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是同時發生的,我們就把這樣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進入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和本質的學習。環節二:新課講授1.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當學生知道了什麼是氧化還原反應之後,我會請學生舉出幾個其他的氧化還原反應,但是學生目前對於氧化還原反應僅僅是停留在得失氧的層次上,那麼我會請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思考什麼是氧化還原反應。學生就會發現發生氧化反應的元素化合價升高;發生還原反應的元素化合價降低。
  • 氧化還原電位水
    1987年,日本科學家首先氧化還原電位水進行研究,發現其可有效殺滅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 養殖水體的氧化還原狀態與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一、養殖水體的氧化還原狀態水的氧化狀態與還原狀態的分界不是絕對的,通常將含有豐富溶解氧的水稱為氧化態的水(氧化環境),一般未受到人類活動幹擾、水交換良好的天然水均為氧化態的水。反之,如一些投苗密度過高、投餌量過大,又缺乏增氧設備的養殖塘,常導致池水溶氧量過低,特別是在高溫季節的底層水,可能轉化為還原性環境;還有一些水交換較差的水域,如含豐富有機質的沼澤水、地下水及海洋深處等,也常呈現還原狀態。在一般情況下,常以地下水面作為地層氧化環境和還原環境的分界面。在含氧豐富的氧化水環境與缺氧的還原環境中,常見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態如表1。
  • 乳腺癌風險相關突變區域的靶基因
    乳腺癌風險相關突變區域的靶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9 14:51:16 英國劍橋大學Alison M.Dunning、美國哈佛大學陳增熙公共衛生學院Peter Kraft等研究人員合作對150個乳腺癌危險區域進行了精細定位,從而確定了191個可能的靶基因。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1月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 研究人員表示,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在150多個基因組區域中發現了乳腺癌的風險變異體,但潛在的風險機制仍然未知。將關聯分析與計算機基因組特徵注釋相結合可用來探索這些區域。
  • 武漢植物園揭示桃色澤同源調節基因的功能分化機制
    R2R3-MYB基因是控制花青素積累的關鍵調節基因,但鮮有關於其功能分化機理的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在研究員韓月彭帶領下,發現桃基因組中兩個串聯排列基因PpMYB10.1和PpMYB10.2發生了功能分化,前者能強烈誘導花青素的合成,但後者誘導能力很弱。
  • 習題:氧化還原滴定法
    誘導、偏高;14.1.06 V; 15.電勢突躍範圍、氧化還原指示劑;16. 還原劑、氧化劑;17. 0.35~0.59V;18.自身、特殊、氧化還原;23.;32.氧化;33.7.× 氧化還原反應速度與兩電對電勢差值無關。8.√  9.√  10.√  11.× 氧化還原指示劑本身是具有氧化還原性的有機化合物。12.× 不能用鹽酸和硝酸作滴定介質。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