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嵐峰:韓春雨究竟做了什麼?意味著什麼?

2020-11-23 觀察者網

「就是你的內心一定要是一個什麼,比如我的內心,即使沒有發這篇文章,即使大家不知道有韓春雨這個人,我的自我認同一直是科學家,而不是科學工作者。」

——韓春雨

2016年5月,中國最熱的科技新聞人物是韓春雨博士,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5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他的論文「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我的專業是理論物理化學,對生物學了解不多。不過根據我對這項成果有限的了解以及對科學規範的經驗,可以試著大致描述一下這項工作的內容。此外,我想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談談這件事對科學界、對社會公眾、對青少年有什麼啟示,這想必是有更多人關心的。

韓春雨的成果究竟是什麼?

韓春雨發現的,是一種以DNA為先導編輯基因的方法,簡稱NgAgo。此前最常用的基因編輯方法叫做CRISPR-Cas9,是以RNA為先導。CRISPR-Cas9技術是2013年發現的,然後它的應用出現了井噴,在三年之內創造出了巨量的成果。生物學家的評價是「很難想起曾經有哪一次科學革命像CRISPR這般如此迅速地改變生物學界」。作為一個例子,2015年中山大學黃軍就副教授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工作就是用這項技術做的,他因此入選了《自然》雜誌評選的2015年度十大科學人物。CRISPR技術被《科學》雜誌評為2015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許多生物學家認為CRISPR得諾貝爾獎是早晚的事。

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春雨

2014年,有人發現了一種方法能以DNA為模板編輯DNA,叫做TtAgo。這種方法的缺點在於,需要在65-75攝氏度的溫度下進行。而大家都知道,人的體溫是37攝氏度,大多數哺乳動物也差不多,所以使TtAgo的實用性大打折扣。韓春雨的工作,就是在TtAgo的基礎思路上改進,通過生物信息學的搜索和實驗,找到了一種新的同源蛋白,能在37攝氏度下運作。

我對NgAgo的了解基本就是這些。從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項重大的創造性成果。保守地說,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的可能性,給出了CRISPR之外的選擇。至於它是否會取代CRISPR,是否會得諾貝爾獎,現在都言之過早。好比打開了一扇通往藏寶室的大門,裡面的寶藏可能很豐富,也可能不太多。真正重要的不是現在就評估寶藏有多大,而是趕快去探索。

未來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最好的是NgAgo成為基因編輯的主流技術,獲得諾貝爾獎。也可能跟CRISPR(以及將來可能發現的新技術)各有適用的範圍,互相不能替代。還可能最後發現用處不大,大多數基因編輯還是要用CRISPR。這些可能性現在都不能否定,這是個開放的問題。但即使是最差的可能性,NgAgo仍然是一項重大的成果,必然會帶動很多相關研究,這是毫無疑問的。許多媒體把它稱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我的理解是,從寬泛的意義上可以這麼說,它是有潛力進入諾貝爾獎的考慮行列的,但如果以為一定能得獎或者得獎的可能性很大,那就過頭了。

正如韓春雨自己的說法:「如果說此前的技術是一個菜市場,我們就是發現了另一個菜市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而這個菜市場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學家去驗證,當然我也會進一步探究。」(《副教授十年沒發文章 一夜變成「諾獎級」科學家》)別人都可以隨意表態,而韓春雨本人謹慎是正常的,這是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的態度。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這項研究不屬於創新型研究,是跟風型的。這種說法其實有點見仁見智的意思。NgAgo的基本思路來自2014年的TtAgo,所以如果非要說它是跟風,也無不可。但是科研原本就是這樣,任何成果都是有所本的。牛頓發明微積分是個神級成就,然而在他之前已經有費馬、笛卡爾、帕斯卡、克卜勒、伽利略等許多數學家做出了很多貢獻。莫裡斯·克萊因在《古今數學思想》中說:「微積分問題至少被17世紀十幾個最大的數學家和幾十個小一些的數學家探索過。」這其中還包括牛頓的導師伊薩克·巴羅(Isaac Barrow,1630—1677),他是劍橋大學第一任盧卡斯數學教授,發現牛頓的天才後主動把這個席位讓給牛頓,堪稱高風亮節的楷模。巴羅的《幾何講義》是對微積分的一個巨大貢獻,簡直可以說只差臨門一腳了。難道我們要因此把牛頓稱為跟風嗎?所以我的看法是,任何科研成果都既有繼承的因素也有創新的因素,只是兩者比例的問題。這是個連續變化,沒有截然的分界線。

中國的基礎研究有了突破,儀器設備業就應該跟上。基於韓春雨的發現,可望發展出中國原創的基因編輯儀器設備,基因工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自己原創基礎技術,推動自己的產業升級,以至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像量子通信,這是最好的模式。

中國科技大爆炸,一場身邊的革命

以上是對韓春雨成果科學意義的討論。把這件事放到中國科技大發展的背景下看,會有更多的理解。

如我在《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中用許多硬指標說明的,中國科學家的重大成果正在源源不斷地產生。中國每年取得的基礎研究成果僅以較大差距低於美國,跟英法德日處於同一層次,並正在顯著地超越它們。2015年就有好幾個標誌性的事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亞灣中微子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王貽芳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陸朝陽團隊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被英國物理學會評為年度十大物理學突破之首,黃軍就被《自然》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

中國科技的爆炸式發展,社會大眾可能了解還比較少,但對業內人士而言卻是每天發生在身邊的事,已經習以為常,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展?道理其實很簡單。楊振寧在1999年左右有個演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談到:「以下的幾個長遠的因素是使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有輝煌的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是需要有聰明的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視紀律、重視忍耐心、重視勤奮的社會傳統;第三要有決心;第四要有經濟條件。……中國在20世紀裡有前三者,到了21世紀我認為將四者具備,所以我對21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是絕對樂觀的。」這個道理看似質樸,卻比很多大談國民性、體制之類看似高深的觀點都要深刻,因為它抓住了長期的基本面。

其他國家的歷史也證明了楊振寧的洞察力。美國在19世紀末的時候,已經是經濟總量數一數二的繁榮國家,然而社會亂象叢生,黑社會橫行,科技跟歐洲相比十分落後。用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會長亨利·奧古斯特·羅蘭(Henry Augustus Rowland,1848—1901)的話說,「在科學方面,我們國家還沒有出版過或者即將出版任何中小學教材以上的書籍」。但在此後的幾十年間,美國的科學就迅猛上升,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佔據了全球的制高點。簡而言之,有錢有人有堅定意志就能搞好科技,這是個「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一般的真理。

2015年11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2015年科學報告:面向2030》。美國用於研發的投資佔全球28%,中國緊隨其後(20%),超越歐盟(19%)和日本(10%)。佔世界人口67%的其他地區僅佔全球研發投資的23%。此外,目前全球約有780萬科研人員,其中歐盟佔比最多,達22%,其次是中國(19%)和美國(16.7%)。由此可見,中國對科研的投入已經達到了僅次於美國的高度,產出僅次於美國是理所當然的。

2000年8月,楊振寧在在中國科學院舉行的一次座談會上提出,20年內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將會獲得諾貝爾獎。此論一出,遭到了許多名人經久不息的圍攻(《屠呦呦獲諾獎咱也不能忘逆耳之言 說中國科學家得諾獎是做夢的言論都被他收集到一塊了》)。典型論調如:「楊振寧先生是在說客氣話。」「諾貝爾獎,並不相信楊振寧的預言。」「你見過奴才搞創新的嗎?」「我們離諾獎越來越遠。」「過150年也沒戲。」「1000多年來,中國對人類的科學技術進步,沒有任何貢獻。以後也不會。」……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揭曉後,這些人都成了小丑。

不過屠呦呦的成果是幾十年前做出的,懷疑者仍然可以說現在不行,甚至認為現在不如以前。韓春雨的突破明白無誤地告訴大家,就在當下,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就可以做出重大成果。這是最顯著的一重意義。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領獎現場。

迅速增加的板凳深度

韓春雨能引起如此廣泛而持續的關注,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所在的單位。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怎麼聽說過河北科技大學,更不用說指望它做出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了。

這引出了第二重意義。美國科學實力的強大表現在很多地方,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是,美國的二流院校都有許多卓越的科學家,包括不少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例如CT的發明者阿蘭·科馬克(Allan M. Cormack,1924—1998),197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是塔夫茨大學教授。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1946—),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教授。美國二流大學的教授中大牛人的比例比一流大學低一些,但大牛人能達到的高度並不低於一流大學。美國二流大學做出任何了不起的成果都不會令人意外。用體育界的語言說,美國學術界的板凳深度特別深。

十多年前,中國一流院校的國際一流成果都很少,二流院校就更不用提了。近年來,中國一流院校在頂級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暴增,二流院校也時不時地出現在上面,完全是鳥槍換炮。這是由於中國的高級科研人才迅速增長,回國成了留學生默認的選擇(《85%留學博士和博士後決定5年內回國》),國內培養的學生水平也水漲船高,甚至外國科學家來中國工作的也越來越多。潛在的能做出一流成果的人才池子迅速擴大,蔓延到原來的二流機構,令它們也在科研上活躍了起來。中國的板凳深度也在迅速追趕美國,這是特別可喜可賀的事。

相關焦點

  • 袁嵐峰:這次的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能說明什麼?
    這是他們為人類共同的科學事業做的奉獻,為此我們對他們深懷敬意。如果自己不去找審稿人,全盤接受作者推薦的審稿人,那還要編輯做什麼?無怪乎《腫瘤生物學》最近被SCI(科學引文索引)除名了,這樣荒唐混亂的雜誌確實應該從學術界清除出去。 因此,一篇論文經過嚴格的審稿流程發表出來,就意味著論文結果的可靠性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得到了雜誌和審稿人的支持。
  •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研究成果將要面臨的學術評議究竟是什麼?多名學術界人士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學術評議大同小異,但各個學校組織過程中也會不一樣。一般來說,學術評議的內容包括學校請第三方機構或者其他學校的本領域專家對論文成果的真假、原始數據進行調查,聽取研究者本人陳述,然後給出一個結論。
  • 被遺忘的韓春雨與NgAgo
    韓春雨的NgAgo已經過去了四年,現在是否造假已經杳無音信。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消息,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沈嘯為發明人的專利——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因申請人未在規定期限內答覆國家智慧財產權的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該專利的申請被視為撤回。2017年1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該專利申請的「視為撤回通知書」。
  • 面對質疑 韓春雨聲稱:實驗沒問題,已重複兩次
    但與此同時,他拒絕自己的實驗室公開做重複實驗,對於這種「自證清白」的做法,韓春雨認為「這個事如果去做的話就是一個有罪推論的事情」。他說,「我實驗室本來很小,推進就很慢,這樣就會干擾我實驗室的正常運作。(這件事)有更好的辦法可以解決。我希望找出確鑿的(細胞)汙染源,這樣的話別人也能做出來。」
  •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每次討論科技界的學術不端問題,韓春雨事件總被反覆提及。
  • 媒體: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原標題: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實驗可控性非常高不僅國內其他實驗室,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也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的實驗結果。  在具備條件的實驗室,重複一次這樣的實驗,成本主要花在人工和試劑,約幾千元到上萬元可以完成。「這不貴,所以當我的一位博士生很激動地要嘗試時,我勉強答應了,雖然他可能做不出來什麼。」一位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對《財經》記者說。
  • 河北科大讓韓春雨事件謎團加深:未定學術不端,但有疑似處理—新聞...
    韓春雨事件的結論究竟是什麼?這目前仍是「懸案」, 河北科技大學在結論中對韓春雨是否「學術不端」並沒有明確認定。相較之下,另一所高校武漢大學在1月29日回應該校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造假時,直接認為李紅良 「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儘管如此,李紅良學術造假事件當下仍有爭議。
  • 媒體:韓春雨事件 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不僅國內其他實驗室,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也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的實驗結果。 在具備條件的實驗室,重複一次這樣的實驗,成本主要花在人工和試劑,約幾千元到上萬元可以完成。「這不貴,所以當我的一位博士生很激動地要嘗試時,我勉強答應了,雖然他可能做不出來什麼。」一位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說。
  • 韓春雨事件始末梳理 韓春雨事件結局是什麼韓春雨論文造假了嗎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
  • 中國新聞周刊: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韓春雨。在其論文發表後不到20天,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當時在清華大學任教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在微博上首次提出韓春雨論文結果的可重複性存在問題。此後,類似質疑在未名空間、知乎、百度貼吧等論壇上出現。至2016年9月,饒毅與中科院院士邵峰聯名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稱「宜謹慎對待韓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並建議成立專家委員會,核實韓春雨研究成果。
  • 韓春雨論文被撤銷並非塵埃落地
    韓春雨論文的被撤銷也許部分排解了長期以來國內國際圍繞這一研究課題產生的爭論和困擾,也揭開了涉及該研究的一些問題的面紗並提供了部分解答,但是問題遠非塵埃落定在中國,發表論文,尤其是在世界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文章)就意味著成果,而且被認為是重大突破和發現,是了不起的成就。這在韓春雨論文發表後表現得特別充分,淋漓盡致。  國內一些媒體和科學界的權威大佬大神級人物迫不及待地稱韓春雨的發現是「一鳴驚人」,是中國科學家發明了「世界一流新技術」、是「創世」之作,是「諾獎級成果」,韓春雨將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諾獎候選人」等等。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要怎麼「科學解決」?
    這一切,都源自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關於「新一代基因編輯系統」NgAgo的研究結果[1]。論文中那引起眾多同行、媒體乃至公眾關注的成果,被多國研究者反映「無法重複」。針對此事,果殼網科學人聯繫到了分享重複失敗數據的遺傳學家蓋坦·布爾焦(Gaetan Burgio)和呼籲韓春雨公開原始實驗數據的路易斯·蒙託柳(Lluís Montoliu)。
  • 追問韓春雨事件調查報告的四大痛點
    在我們以字句為單位對這份語焉不詳的處理結果做分析時,發現了這四個大問題:1、科學問題到底是什麼?2、撤回韓春雨基於論文的所得是否合規合法?那麼,真實的原因是什麼?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學術上的調查結果是什麼?據此前《中國科學報》報導,針對韓春雨論文的質疑集中在論文中的第四部分結果上,即證明NgAgo能否編輯內源人類基因組。2.撤回韓春雨基於論文的所獲是否合規合法?
  •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清華教授呼籲「三管齊下」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專家講壇」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教授做了題為《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問題》的報告。 韓春雨犯了「誠實的錯誤」?造假、篡改、剽竊被稱為科學界的「三宗罪」,因為這三種科研不誠信行為最容易辨識,也最容易受處罰。「在一定意義上,我們把這三種行為看作最低級的學術不端行為,」李正風說,「但是似乎有一個誤解——科研誠信主要是反對這三種行為。
  • 中國科學報: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難服眾 學界期待公布細節
    ■本報記者 甘曉 見習記者 程唯珈韓春雨圖片來源網絡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官網首頁發布了題為《學校公布學術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結果」)的新聞。點開連結,這正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對韓春雨團隊的調查結果。
  • 韓春雨論文實驗結果「無法重複」
    【科研風波再起:方舟子公開叫板韓春雨】 劉方舟:方舟子在6月30日發表文章,聲稱韓春雨的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 薛宇:韓老師的論文發表至今也不過兩個月,並且是在線發表還沒有正式刊號,所以正處於第二個階段,大家或證實或證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得到結論,當然因為基因編輯這個領域發展很快,估計1~2年內也就搞清楚了。另外,既然已經都問到細節,那麼預設的狀態是大家已經接受這是一個有趣並且重要的工作。
  • 河北科大承諾公布韓春雨實驗驗證時間已到(附韓春雨事件表)
    為了方便公眾理解韓春雨事件的來龍去脈,筆者根據媒體報導中韓春雨的第一人稱描述和筆者核實的信息,整理了「韓春雨事件時間表」,讓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麼。  5月26日,未名空間mitbbs站生物版ID為yyadam的人發帖稱,「純從science角度分析韓春雨的文章」,表示根據已知Ago蛋白家族的結構及功能,覺得NgAgo理論上行不通,並且ssgDNA在韓春雨的文章前後用法不同,很奇怪。發帖人特別強調,「不針對任何個人,只對science」。  5月27日,韓春雨應邀在北大生科院鄧祐才報告廳做學術報告。
  • 「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原標題:「三無學者」發表國際頂級論文:韓春雨現象) 「不鳴則已,
  •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記者黃堃  備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事件近日有了結果,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
  • 上海專家如何看韓春雨風波?裴鋼院士:不要捧殺和棒殺
    他直截了當地提了幾個問題:第一,有沒有人或實驗室重複出了韓春雨論文中的實驗結果?第二,韓春雨說做這個「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究竟在哪個步驟需要什麼樣的高超實驗技巧? 方舟子的出現,使得這一備受爭議的事件繼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