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毅專家談孤獨症的形成與遺傳有關嗎

2020-12-03 飛華健康網

鄭毅專家談孤獨症的形成與遺傳有關嗎

上海六一兒童醫院


鄭毅,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中國雙相障礙協作組委員

西部精神醫學會雙相障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精神科分會委員及兒童精神醫學組副主任委員

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

多年從事精神醫學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曾獲北京市、中華醫學會科技獎,中國傑出精神科醫師獎,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傑出貢獻獎。

(一)孤獨症與遺傳的關係

1.遺傳因素在孤獨症的起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談到遺傳,實際並不難理解。人們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對遺傳最好的解釋。遺傳是指生物在繁殖過程中,子代與親代相似的現象。人類的很多疾病與遺傳相關,但一般來說,都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疾病,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所佔的比重各有不同。多年來經過國內外的專業人士對孤獨症病因的研究,現已公認遺傳因素在孤獨症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2.遺傳致病的證據

既往研究報導,孤獨症的患病率為4%~6‰,而孤獨症患兒的同胞患病率(即患兒的同胞患孤獨症的比率)為2%~8%,明顯高於一般人群,該結果提示孤獨症與遺傳因素具有一定相關性。雙生子研究也有力地證明了遺傳因素在孤獨症發病過程中的作用。英國和斯堪地那維亞的早期雙生子研究報導,同卵雙生子(即由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的雙胞胎)患孤獨症的同病率(同病率指雙生子中一個患某種疾病,另一個也患同樣疾病的概率)大於60%,而異卵雙生子(即由兩個受精卵發育成的雙胞胎)同病率為0%.如果放寬評定標準,用交流、社交障礙重新評估,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則從60%增加到了92%,異卵雙生子患孤獨症的同病率則從0%增加到10%.由於同卵雙生子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的,其從父母那裡繼承的基因幾乎相同;而異卵雙生子是由兩個受精卵發育而成,其基因並不完全一樣。因此,同卵雙生子同病率高是遺傳因素導致兒童孤獨症的有力證據。但是,儘管同卵雙生子共同患孤獨症的頻率高,但並不能完全排除環境等因素的致病作用,只是說明遺傳因素是孤獨症的主要病因。

(二)孤獨症的遺傳研究現狀

1.關聯分析

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方法除了上面所講的連鎖分析,還有針對易感基因的關聯分析。我們首先談談什麼是關聯分析。關聯分析是比較某基因頻率在患病者與正常對照組之間有無顯著性差異,若經統計學檢驗後存在顯著差異,則認為該等位基因與疾病關聯,提示該位置含有一個易感基因或與易感基因緊密連鎖,因此關聯分析適合於候選基因的研究。關聯分析是在可能的候選致病基因附近選擇遺傳標誌。一般選用單核苷酸多態性作為遺傳標誌,包括單個鹼基的轉換、插入或缺失等。單核苷酸多態性幾乎遍及整個基因組,人類基因組大約平均每300~500個鹼基就會出現一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因而是目前受到高度重視的全新一代遺傳標誌,成為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工具。

如果標記基因和致病基因足夠近,則它們在減數分裂時就不會隨機重組分離,而是緊密連鎖。在遺傳學上,由於連鎖導致基因分布偏離了預期,就發生了連鎖不平衡。比如致病基因與某個標記基因緊密連鎖,患者都攜帶此致病基因和這個標記基因,這個標記基因的頻率就比一般群體明顯增高。當比較患者組和正常組的基因頻率時,會發現此標記基因的頻率在患者組明顯增高,它並不是致病基因,而是與致病基因存在連鎖不平衡。

關聯分析主要包括病例一對照(患者一正常者)研究和以家係為基礎的關聯分析。以家係為基礎的關聯研究,是目前檢測微效基因最有效的工具,其原理是通過使用內對照比較傳遞與未傳遞給受累子代的等位基因頻率有無差異,避免了人群分層問題。內對照就是患兒的父母沒有傳遞的等位基因。只有在這個等位基因與易感基因非常近或者就在這個基因內部時,才可以檢測到關聯。如果一個等位基因與疾病相關聯,那麼這個等位基因可能參與了疾病發生。此外,測序研究有助於發現一些影響胺基酸改變的突變,這些突變會導致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功能發生變化,從而可能參與孤獨症的發病過程。

目前國內外已有眾多學者採用關聯研究方法探討孤獨症的易感基因,結果顯示,孤獨症可能有數百個易感基因。這些基因都是微效基因,也就是說孤獨症是一個由多個基因導致的複雜疾病。

2.遺傳與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目前,遺傳學的研究可能是尋找孤獨症病因的最有效途徑,為揭示孤獨症真正的致病原因提供線索。但是,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基因的表達,相應的研究被稱為表觀遺傳學,即基因序列不發生改變,在環境因素影響下,基因發生DNA甲基化和染色質構象改變等改變,從而影響基因的表達,進而可能參與致病。這是環境因素髮揮作用的重要途徑。目前研究顯示,孤獨症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學也相關。孤獨症是以遺傳因素為主,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遺傳因素如何導致孤獨症

目前研究已顯示,遺傳因素在孤獨症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遺傳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孤獨症。但是遺傳因素如何發揮致病作用,導致個體罹患孤獨症,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尚不清晰的過程。

目前,國內外有關孤獨症易感基因的功能及致病機制的研究日益增多。這些研究採用動物模型,比如基因修飾的小鼠或猴來進行。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部分孤獨症易感基因參與神經發育,可能影響神經元遷移、神經元軸突和樹突發育、突觸形成等神經發育過程,導致個體腦發育異常,繼而導致腦功能障礙,從而產生孤獨症的症狀。此外,還有研究顯示一些DNA的突變位點會導致胺基酸改變,進而造成所編碼的蛋白質異常,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腦神經發育,導致孤獨症。

儘管上述研究已日益增多,但是孤獨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非常複雜,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該方面的研究探討也將有助於發現治療幹預的靶點,為探索更加有效的孤獨症治療幹預方法提供方向。

【聲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此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展示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站對本文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涉及用藥、食療、治療等問題需謹遵醫囑!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孤獨症與遺傳變異
    最近的兩項研究則揭示了孤獨症與遺傳缺陷可能的聯繫。 「好像突然之間,孤獨症和相關病症的案例急速增加,並且沒有人能提出合理的解釋。」  去年5月15日出刊的《時代》雜誌的封面文章《探秘孤獨症患者心智》曾這樣寫道。這也許只是因為評鑑標準發生了變化,但是由於人們急於知道答案,大量研究迅速湧入這個領域——翻查近期的頂級學術雜誌,孤獨症的身影隨處可見。
  • 孤獨症果然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研究提供新證據
    研究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孤獨症兒童為何對環境毒素暴露更為敏感,並表明腸道菌群解毒功能受損可能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有關。文章責任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娟告訴財新記者,新的發現將會指導未來孤獨症醫學治療的策略,並有可能產生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或方法。
  • 這些天才竟是孤獨症患者?為什麼患者男性居多?
    孤獨症是自閉症譜系障礙之一,該症一般起病於36個月以內,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症狀,即: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患者數量在增加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及其他工業國家報告的孤獨症病例明顯增加。根據父母的報告,至少有30萬兒童被診斷為孤獨症,美國4-17歲兒童中每1000人中就有近5.6個人被診斷為是孤獨症患者,其中4/5是男孩。
  • 來自星星的孩子,走近孤獨症
    這一利好消息讓孤獨症這一名詞再度進入大眾視線。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簡稱孤獨症,與自閉症同義,是一種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範圍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神經發育性障礙。大米和小米官網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超200萬孤獨症兒童。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主要分孤獨症篩查評定、診斷評定、語言發育水平評定和語言行為評定。 孤獨症篩查評定主要有簡易嬰兒孤獨症篩查量表,適合於 1 歲半以上的兒童; 診斷評定量表有克氏行為量表、ABC 孤獨症行為量表和 CARS 兒童孤獨症評定量表,這三個量表均通過治療師詢問父母或對患兒非常熟悉的人員對患兒行為進行判斷,適用於 2~5 歲左右兒童; 語言發育水平評定在語言發育遲緩章節有詳細敘述
  • 一文讀懂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
    視覺中國 資料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之間是什麼關係?孤獨症,又稱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症候群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臨床核心症狀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智商大於等於70分的孤獨症,稱之為高功能孤獨症。
  • 揭開孤獨症遺傳圖譜的神秘面紗,首個大規模中國人群孤獨症基因測序...
    但由於其中多數是罕見變異,這些遺傳變異只能解釋大約30-50%的患者。因此,這一結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釋孤獨症的病因。然而我國孤獨症的研究才剛起步,缺乏基本流行病學資料,尚無臨床診斷標準,流行病學和遺傳病因學研究也只限於小樣本的研究。您能談談國內外孤獨症的現狀、趨勢、已發現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嗎?
  • 孤獨症人士的未來會怎樣?
    我是成年後在美國留學時被診斷的高功能孤獨症譜系障礙(asd)人士,dsm4的阿斯伯格症候群人士。自診和專業診斷對我人生和社交等能力進步有主要影響。我也希望因為我的經歷,相似的人能夠少走彎路。 我從2015年末開始科普孤獨症譜系障礙,從17年開始管理成年asd人士的互助群孤獨者聯盟,並因為家長求助多開了相應的家長群。
  • 父母的病會遺傳給子女嗎?與孩子性別有關
    一個健康正常的男生愛上了一個紅綠色盲的女生,家裡人都反對,說色盲會遺傳。但是這個男生非常堅定,他說,即使她生的孩子也是色盲,我也會一下愛他。後來他們結婚了,並在一年之後生下了一個女兒,夫妻兩個非常愛這個女兒。但不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越長越大,他們發現,這個女兒真的也是紅綠色盲。男生不顧女生的哀求,堅決的和她離了婚。
  • 建築師鄭毅:誰能解決構造問題,誰就擁有光電建築話語權!
    鄭毅已在建築設計領域從業二十餘年,在光電建築領域也有十餘年的研究。他認為,光電建築行業非常美好,但仍須翻山越嶺,未來5年之內,構造為王,誰解決了光電建築的構造問題,誰就擁有行業發展先機,擁有話語權!鄭毅認為,從技術角度來看,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的提法我是認可的,但是從行業角度來講,我們應該用「光電建築」這個名稱,因為光電建築這個行業從根本上是從屬於建築行業。建築行業的分類法則,有辦公建築、醫療建築、旅遊建築等等,前面是特性,後面是歸屬。
  • 孤獨症患者如何與人對視?| Paper Alert #18
    既然HO-MG能投射到AuV中與記憶相關的神經元,它是否能直接向AuV傳導與記憶有關的信息?而如果用光遺傳技術激活這類神經膠質細胞,AuV處的HO-MG突觸扣結的鈣活性就大大減弱了。最後,HO-MG-AuV是否也會參加自下而上的調控呢?
  • 孤獨症幹預康復師成為「中國好老師」新面孔
    來源標題:孤獨症幹預康復師成為「中國好老師」新面孔 9月9日,由騰訊主辦的「中國好老師」之名師直播秀成功舉辦。該活動邀請了全國各優秀老師為眾多用戶提供多元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展示,線上直播間800多萬人觀看學習。
  • 「老年痴呆」會遺傳嗎?很多人擔心的問題,這次專家說清楚了!
    阿爾茨海默病真的會遺傳嗎?哪些人容易得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病和腸道也有關?患者對於藥物的效果應該保有怎樣的期望值?多久複診一次?小編邀請了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徐俊教授給出解答。 1. 阿爾茨海默病會遺傳嗎? 徐俊教授:在患病人群中,只有5%的人群是單基因遺傳。
  • 談家楨與遺傳學
    談家楨進入摩爾根實驗室時,正值染色體遺傳學的全盛時期,談家楨決定開闢以果蠅為材料的進化遺傳學領域。一九三六年,談家楨二十八歲,他的博士論文《果蠅常染色體的細胞遺傳圖》通過答辯,談家楨被授予博士學位。摩爾根和杜布贊斯基一致希望談家楨繼續留在美國從事遺傳學的研究。杜布贊斯基還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讓談家楨跟他一起工作一段時間。他希望,時間能衝淡他的去意。
  • 孤獨症譜系障礙的孩子入學需要做哪些準備?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多的孤獨症譜系障礙孩子的父母開始為孩子的入學焦慮:孩子的條件適合入學嗎?孩子什麼時候入學最合適?孩子如果上學,該做哪些準備?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該類孩子的入學問題。孤獨症譜系障礙孩子入學需要做哪些準備?因為孤獨症譜系障礙孩子社交能力缺失,所以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能否適應集體教學環境,能否和其他同學和平相處。
  • 11年前的今天,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去世,以百歲高齡懸掛天際
    摩爾根讀後,非常喜歡,立刻邀請談家楨到自己的實驗室攻讀博士。1934年,25歲的談家楨前往美國。 在摩爾根實驗室的兩年,談家楨迅速成長。1936年,他的博士論文《果蠅常染色體的遺傳圖》通過答辯。
  • 揭示大腦灰質遺傳結構
    此前科學家懷疑大腦皮層表面積和厚度的遺傳基礎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孤獨症等多種精神特徵有關,但目前還未得到太多證據。一般來說,有些變異會導致頭髮顏色或血型的差異,有些與疾病有關。然而,數百萬個基因變異中的大多數都缺乏已知的定義。這就是為什麼精確定位與皮質大小和結構相關的基因變異是一件大事。Stein和同事們認為他們新的大腦基因路線圖將有助於解釋某些基因如何影響個體的大腦物理結構和神經後果。
  • 近視的遺傳規律
    接著,另一個循環神經網絡逐字解碼這種算法表示,形成句子。作者還發現,明顯參與言語解碼的腦區同樣參與言語生成和言語感知。 4,創造力究竟來自於哪裡? 作者進一步證明這些結果與大腦網絡處理中大腦皮層中線的自我參照功能有關。成功和控制感在大腦活動上收斂於腹內側前額葉皮層。此外,這些情緒變化也與腹側紋狀體和皮質中線結構之間的功能連接增強有關。最後,自豪反應可以預測控制偏好,即使是以金錢為代價的情況下。該研究擴展了正性情緒和幸福感的最新模型,並強調了控制信念驅動的內在動機。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為你揭秘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 不僅如此,微生物也能「遺傳」。楊瑞馥說,剛出生的嬰兒通過自然分娩和母乳餵養獲得部分微生物菌群。 研究顯示,相比剖宮產的孩子,順產的孩子體質更強健,免疫力也更強。原因就是順產嬰兒通過產道接觸到更多菌群,在同微生物的「戰鬥」中提高了免疫力,發育更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