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鄧鶴翔再發《Nature》:「分子隔間」讓MOF材料對CO2光催化還原AQE躍升至11.3%

2020-09-10 高分子科學前沿

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因其與氣體分子的特定相互作用而聞名,其豐富有序的孔隙度是有助於對氣體分子的光催化轉換。然而,使用MOF材料或是基於MOF材料的複合材料進行CO2的光還原,轉化效率遠遠低於目前最先進的固態或分子催化劑。

近日,武漢大學鄧鶴翔、昝菱等提出了一種在MOF材料中製造「分子隔間」(molecular compartments)的策略,在MOF材料和衍生物材料的不同孔洞中生長TiO2,這種劃分導致了光電轉換材料TiO2與MOF材料中催化金屬團簇之間的協同作用,加速了對CO2光催化還原,同時產生了氧氣。在350 nm波長的光照射下,TiO2-in-MOF複合材料對CO2光還原的表觀量子效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 AQE)達到了11.3%。此外,TiO2-in-MOF複合材料中,compartment II的催化效果遠優於compartment I,表明TiO2位置的重要性。該研究以題為「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duction」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

在研究中作者以鉻基MOF材料(chromium terephthalate-based MOF, MIL-101)為樣品,孔洞大小分別為8,29和34 Å。只有後兩者能夠在孔洞內生長TiO2並產生分子隔間(圖1),分別為compartment I(29 Å)和compartment II(34 Å)。

【材料製備與結構表徵】

圖1 利用TIO2填充形成分子隔間示意圖

Raman光譜顯示複合物中的TiO2主要以銳鈦礦(anatase)的形式存在。三維電子密度分布圖證明了TiO2在MOF孔洞中成功生長(圖2b)。當TiO2的含量從13%逐漸增加到23%時,compartment I先形成。在compartment I中,TiO2主要集中在孔洞的中心(圖2a,c)。當TiO2的含量從37%繼續增加到47%時,從圖2d中可以看出,TiO2已經開始覆蓋了compartment I的壁面。

圖2 控制TiO2-in-MOF複合材料中TIO2的含量與位置

作者還採用了TEM技術對TiO2在compartment I和compartment II中的位置進行了表徵。圖3顯示了MOF材料中介孔的精確位置。並作為參考,在MOF晶格中標出了TiO2的位置(圖3g-i)。上述手段證明MOF材料中的介孔幾乎都被TiO2填滿了。儘管孔洞中TIO2的精確位置可能存在著細微差異,但是由於介孔的限制,TiO2單元分布較為均勻,排列有序。

圖3 電鏡圖對MOF中TIO2位置的表徵

【複合材料對CO2光還原性能測試】

在CO2的光還原測試中,作者對CO、CH4以及O2這三個氣態產物都進行了監測(圖4a,b)。TiO2填充率達到42%的樣品42%-TiO2-in-MIL-101-Cr-NO2表現出了最優的轉換速度(12 mmolg-1h-1),與目前最先進的催化劑相當(1.5 mmolg-1h-1)。此外,這種TiO2-in-MOF複合材料在持續實驗中並未出現性能上的衰減(圖4a),在60個小時的測試中,結構也沒有出現降解。更重要的是,O2的產量達到了7.2 mmolg-1h-1,這是十分罕見的。計算得出TiO2-in-MOF複合材料在350 nm波長處表現出了最高為11.3%的AQE(圖4c),超過了所有其他的CO2光還原催化劑。此前報導的基於純MOF材料的CO2光還原AQE僅為3.6%。圖4b顯示純的MOF還原產物極少,在以此證明了TiO2在光吸收與電子產生方面的主導作用。

TiO2的位置對催化活性有著重大影響:圖4g顯示,對摻雜率為42%的樣品而言,在compartment II中的TiO2的轉化頻率(turnover frequency, TOF)為5.9 h-1 per TIO2 formula, 比compartment I中的高44倍。作者認為催化性能的提高主要源於TiO2表面電荷複合的減少。此外,TiO2的位置同樣影響了電子從TiO2到MOF之間的轉移。在compartment II中,被激發電子的壽命大幅度增加,有力於電子轉移到MOF中。

TiO2-in-MOF複合材料對CO2光催化還原的性能表徵

總結:作者在MOF材料中生長TiO2形成分子隔間,導致了TiO2與MOF材料中催化金屬團簇之間的協同作用,加速了對CO2光催化還原,同時產生了氧氣。在350 nm波長的光照射下,複合物對CO2光還原的AQE達到了11.3%。該策略解決了MOF材料或是基於MOF材料的複合材料進行CO2的光還原,轉化效率低的難題。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分子隔間」MOF材料對CO2光催化還原AQE躍升11.3%
    然而,使用MOF材料或是基於MOF材料的複合材料進行CO2的光還原,轉化效率遠遠低於目前最先進的固態或分子催化劑。近日,武漢大學鄧鶴翔、昝菱等提出了一種在MOF材料中製造「分子隔間」(molecular compartments)的策略,在MOF材料和衍生物材料的不同孔洞中生長
  • 武漢大學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鄧鶴翔課題組從材料的合成角度出發,創造性的探索了在介觀尺度上(2-50納米),無機半導體納米顆粒和金屬有機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孔道界面的分子定製,實現了單波長光碟機動下CO2還原11.3%的表觀量子產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並觀察到等當量O2的釋放。
  • 兩篇Nature一個主題:介孔材料的催化「情緣」
    另一篇則來自於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昝菱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等研究者 [3],他們在MOF(MIL-101)的介孔中生長TiO2,為TiO2在MOF晶體內部創建了「分子隔間(molecular compartment)」,使得吸收光/產電子的TiO2單元與MOF骨架中的催化或許金屬簇之間產生協同作用,從而光催化還原CO2並同時產生O2,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該論文通過在分子尺度精確調控光催化劑TiO2和金屬有機框架(MOF)之間的協同作用,實現了優異的CO2光還原催化性能,在350 nm波長下量子效率達到11.3%,轉化效率(TOF)結果是參考樣品TiO2(P25)的14000倍。
  • 武漢大學在《自然》發表「人工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鄧鶴翔課題組從材料的合成角度出發,創造性的探索了在介觀尺度上(2-50納米),無機半導體納米顆粒和金屬有機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孔道界面的分子定製,實現了單波長光碟機動下CO2還原11.3%的表觀量子產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並觀察到等當量
  • 《自然》:基於MOF材料人工光合作用讓CO2變廢為寶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電鏡中心主任Osamu Terasaki教授課題組和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昝菱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題為Molecular Compartments Created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 Nature二氧化鈦有望讓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鄧鶴翔/鄧風/李申慧JACS:三價膦分子鉗定製MOF催化
    ▲第一作者:嚴微;通訊作者:鄧鶴翔,鄧風,李申慧通訊單位: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18年,武漢大學鄧鶴翔課題組通過將四連接的有機配體不對稱拆分成一對(3+1)三連接的有機配體和單連接的有機配體,構築了類似於「分子鉗」的結構(Angew. Chem. Int. Ed., 2018, 130, 7238),將金屬中心離子夾在這一對配體之間。
  • 我國科學家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Nature Energy封面:高效人工光合作用光催化CO2還原制甲醇
    化石燃料的日益衰竭,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低碳經濟變得日益迫切, 人工光和作用CO2還原的方法在提供了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同時,也可對工業化生產和汽車尾氣中過剩的CO2進行減排。光催化較電催化,免去了二次能量轉化損失的問題, 是一步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清潔燃料的更優方案,在工業上擁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
  • 光催化再登Nature,劍橋大學大神級科學家帶你玩轉光催化!
    Gaunt通訊單位:劍橋大學 研究要點:1. 通過光催化方法實現了羰基的烷基化胺化雙官能團化反應。2. 使用矽烷作為還原劑,不使用金屬催化劑。有的反應需要加入自由基引發劑。3. 三組分一步反應,底物廣泛,反應速度較快,40 W藍光LED照射,室溫8 h完成。4.
  • 導電MOFs納米片——一種能夠在可見光下高效、高選擇性光催化還原CO2的助催化劑
    然而絕大多數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材料存在著帶隙較寬、比表面積小等缺點,導致光催化反應只能在紫外光激發下經行,無法有效利用太陽光的可見光波段。與此同時,由於CO2是一種直線型非極性氣體,將其活化需要很高的勢壘且還原過程中會存在眾多副反應,因此如何實現在可見光激發下,高效高選擇性的轉化CO2成為了該領域中熱門課題。
  • TiO2在光催化CO2還原中的應用知多少?
    【提高光催CO2還原性能的方法】在前期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光催化反應主要使用摻雜、金屬沉積、鹼性修飾、形成異質結以及碳基材料的負載五種方法提高TiO2材料的性能。1、摻雜TiO2的禁帶寬度較大(3.2eV),因此必須使用紫外光進行照射才能進行光催化反應。實際上,太陽光中只有大約5%為紫外光,這就造成了太陽能的極大浪費,所以如何提高其在可見光範圍內的吸收十分必要。摻雜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拓展半導體材料吸收光譜範圍的方法。
  • Nature系列14篇,CO2還原Nat. Energy、趙宇亮Nat. Commun.丨頂刊日報20191106
    Nature Energy:Cu2O顆粒上晶面依賴的活性位點用於光催化劑CO2還原為甲醇將CO2高效催化還原為液體燃料在緩解和解決氣候變化挑戰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先前的研究集中在通過高溫氫化進行CO2還原,儘管使用氫氣會增加成本和安全性問題。近來,CO2的電還原引起了相當大的研究興趣,但是,此過程需要很大的過電勢,並且可能導致生成的化學物質分解。
  • 別光盯著催化劑了!改造光敏劑也能促進CO2光還原
    研究者對光敏劑進行修飾,調控其激發態性質,從而大幅度提升CO2光還原體系的敏化能力與催化性能。CO2光還原——在太陽能驅動下,將CO2還原為CO、甲酸、甲醇等燃料分子是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