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箭簇型裝甲和媲美中坦的機動,IS3突破了ht傻大黑粗的概念,成為典型的蘇式機動突擊型重坦。遊戲中IS7和IS8的外形與玩法都一定程度上演變自IS3。
IS3的誕生是為了抵禦德國的虎王坦克,它的存在,讓德國人為此十分尷尬,強大的火力,在箭簇型的IS3面前,根本沒有優勢可言。
蘇聯IS-3重型坦克的裝甲更厚,炮塔前部裝甲板厚度達230mm。車體由軋制鋼裝甲製成,傾角較大,炮塔的形狀酷似龜殼,防彈外形好,從而顯著加強了防護力。炮塔頂部設有兩個艙門,取消了圓柱形指揮塔和炮塔上的後機槍。IS-3重型坦克於1945年1月裝備部隊。戰後,IS-3重型坦克得到改進,發展成為IS-4重型坦克,並於1946年開始裝備蘇軍部隊。
IS-3裝甲有三個特點,第一是車體正面裝甲採用箭簇形焊接結構,在高低方向上傾斜的同時加入了水平方向的傾斜,在保證駕駛員空間的情況進一步提高了首上裝甲傾角,提高了裝甲的等效厚度。首上裝甲(56°)面對正面攻擊時實際傾角為61°,等效厚度高達226mm,基本與Tiger II (H)首上150mm/50°(等效233mm)處於同一水平。缺點是結構件複雜,焊接難度大,焊接質量對裝甲的抗彈性能影響大,水平方向入射角變化時裝甲等效厚度可能會變小。
IS3採用一臺B11柴油發動機,馬力520匹,這在當時算是比較小馬力的發動機,動力稍顯不足,不過IS3隻有40多噸的體重,所以這臺小馬推起大車來也不算太費勁,IS3的急速達到了37公裡每小時,在當時的重型坦克裡面雖然不是王者,但是也算是比較快的了。
IS3並沒有趕上當時蘇聯對德國最後的總攻,它最終量產於1945年5月中旬,等到它量產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於是它只趕上了後來的勝利大閱兵,順便閃亮登場,嚇了嚇西方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