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郭蘇華《塵埃裡的花朵》看文學優劣的評判標準:咬合現實的能力

2021-01-08 文學私秘

文:葛維屏

什麼是文學優劣的評判標準?

這是我讀郭蘇華小說集《塵埃裡的花朵》凸起在我的心頭的一個問號。

隨著對她的文字的介入,我的迷惑的思緒,似乎廓清了霧障。

我覺得一個好的觸及人的心靈的文學,一定是緊緊地咬合著現實生活的文學。那種狀態,我臆想中的狀態,是應該努力貼近著生活,降低著自己的身份,插入自己的觸角,咬緊現實裡的每一個片羽,沉澱出自己的思考。

讀《塵埃裡的花朵》,我覺得作者就像一個拳擊場上的裁判,伏身在最貼近搏擊者的咫尺之間,努力靠近著那縈滿著塵埃的膠著雙方的身軀與靈魂,感受他們的或激烈、或庸常、或凡俗的脈動,然後把它們點綴成文字裡的燦爛。

作者的這種近身貼靠的寫作態度以及緊緊地咬合著生活的堅定力道,總是在不經意間激越著我,使我感到,原來生活裡的不起眼的點滴,梳理成文字的意蘊之後,能夠具有如此蠱惑人心的魅力。作者敘述的從容、披揭的坦蕩以及浸潤著作者靈犀的溫潤內質,讓生活裡的平凡瞬間有了意義,讓塵埃的霧霾綻露出溫馨的暖意,讓庸常的世事洇染著花朵的芬芳。

對此,我深有觸動。郭蘇華的寫作至少告訴我,如何去寫作,如何處理好與生活的關係,如何看待身邊像流水一般的日常。其實,我們寫作的人都有一個自己都知道的毛病,就是害怕與現實生活咬合在一起,害怕去直面現實的人生,即如我而言,我寫作的時候,總是把自己的視線,移開身邊的生活,幾乎沒有一篇是描寫身邊的現實的,因為我的內心裡害怕與現實覿面,拒絕從庸常中尋找素材。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直面現實是一種勇氣,一種坦蕩,一種真誠,而實際上文學的真誠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為這會涉及到暴露自己的靈魂,暴露出生存現狀,暴露了周邊環境,我們帶有一種本能的護痛般的對自己的遮掩,最終結果就是文學失去了應有的咬合現實的能力,但是郭蘇華在她的小說集《塵埃裡的花朵》中撕開了這種文學的誤區,使我看到一種近身貼近生活所能達到的通達感、舒暢感與欣悅感。我覺得,原來直抒胸臆也是一種對自我的療救,對人生的救贖。

一、《塵埃裡的花朵》裡對生活的咬合力體現在對真相的竭澤而漁上。

《塵埃裡的花朵》的序言裡,作者開宗明義地定調了她的寫作宗旨:「交出人生的真相」。此語看似簡單,但卻如雷貫耳,驚心動魄。

實際上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害怕真相的,而作者卻用真相冠以自己的寫作,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對咬合力的追求。

在作者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一不小心,我們就與比比皆是的真相碰面。在《塵埃裡的花朵》裡涉及的敘事範圍,我們大致可以分成每一個人都必不可少身處的三個維度,這就是職業維度,社會維度,家庭維度。而在這個三個維度裡,作者無一不是通過揭示真相的方式,去還原每一個同度與異度空間裡的存在真諦。

在職業維度裡,我們看到了作者交出的真相是職場中微妙的人際關係,是掌權者手中權力所產生的臣服別人的力量,是相互猜忌中所折射出的人心的叵測。這一種真相,我們可以在小說集裡的第一篇作品《代課教師》裡鮮明地看出它的具體的紋理。在這篇不長的小說裡,作者從女主人公學生時代寫起,她的努力,她的失意,直到走進學校,成為一名代課教師,作者堅守著真相的底線,交代出的是最沒有掩飾的生活,字裡行間,都聚集著由真相連綴著的一個女孩的最平常的努力史、奮進史或者叫掙扎史。這裡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粉飾之詞,只是生活的原生態裹脅著真相,融化在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文字裡,然後迅即化成了一種力量,蠱惑著讀者被這份真相感染。至少我在這一份真相裡覺得充滿了寫作衝動,因為我們都有過作者坦蕩交出的真相裡的人生面對與現實情境。在這份職場的實錄中,作者最終讓主人公觸碰到了職場裡最為致命的自尊的屏障,女代課教師因為身份,成了校長的指桑罵槐的對象,因為那一份尊嚴,她選擇了離開,打造了職業困境的最司空見慣的模式範本。

在社會維度裡,作者則用解剖刀一樣的鋒利,剖析著各色人等的心相面貌。那些隱藏在道貌岸然之下的欲望熾焰、那種躍躍欲試的心靈放飛、那種現實人生裡的無奈衝突,都被作者以她特有的調侃、冷靜、厭棄的筆觸繪聲繪色地畫影圖形出來,很多精彩的描寫,都讓人啞然失笑,而這種失笑的原因,是作者那種敢於直面人生窘境與靈魂百態的勇毅精神。比如在《傾述者》這一作品裡,描寫了一對網聊者在見面之後的尷尬與失落,作者操持著上帝之筆,在網絡時代甚囂塵上的沉湎於聊天工具裡放飛精神想像的男男女女的每一個微妙的心態裡流連徜徉,把他們的枝枝節節、彎彎角角都蕩然無存地燭照透視,留影下的是他們靈魂深處的活靈活現的嬗變軌跡。作者從來沒有對這些人物手下留情,但也沒有把他們描寫成十惡不赦,因為這些人物,恰恰就是從你我他身上抽象出來的縮影與剪影,他們的蠢蠢欲動的表現,是一種正常,但也不能不說是一種異動。作者如實地繪出這樣的一幅眾生相,正是她堅守的對真相孜孜以求的準則而對社會領域的一種不容退讓的出擊。

而在家庭維度裡,作者則以要言不煩與一地雞毛合縱連橫的筆觸,展現了中國特色的以七大姑八大姨為外在層次的維繫著叢生關係的血緣親情體系。在這裡複雜的稱謂,構成了廣博互聯而四通八達的關係網、人情網與交際網,但這種網絡同樣充滿著微妙的劍拔弩張的內在磨礪。我印象深刻的《鏡像記》就是剪裁了一段親情網絡上的人際交往折射出的微妙波動。這個小說裡其實蘊含著的內在信息非常豐富,但作者沒有對家庭淵源作過多交待,但毫無疑問家族龐大的社會體系支撐了小說裡前臺的情節內容。作者在這一篇小說裡,重點圍繞「借錢」這一核心關鍵詞,牽連出親緣網絡中的一段交往歷史,小說裡揭示出,在親情網絡中,有真心相助者,也有曲意敷衍者,作者在這種精選的交待片斷中,透射出家族關係中種種虛情假意的真相,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意旨,也在這種意在言外的白描敘述中得到了淋漓的彰顯。

二、《塵埃裡的花朵》裡對真相的咬合力體現在對追索的寧缺勿濫上。

作者對真相的求索精神是昭然若揭的,也與她的寫作追求是相合拍的。

但問題是,真相難尋,真相難找,如何面對捕捉真相時所產生的無能為力?

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看不清真相,也是一種真相。

世事蒼茫,人心莫測,如何忖度世界的真相,是作者給予自己設立了一個難題。

而作者在《塵埃裡的花朵》裡破解真相難解的辦法,就是直接把她的看不懂、弄不清陳述出來,從而使之成為另一種對真相的表述形式。

很多情況下,我們面對真相的時候,都採取的是一種不懂裝懂、自欺欺人的方式,假裝自己知道真相,其實,這種態度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虛偽,這種形式支撐起來的真相,反而離真相更遠。

可以說,現代文學的發展,根本無意於條分縷析真相的本來面目,那種上帝式視角與演義者全能口吻,已經日益在當代文學敘事文本裡被疏遠、隔離,我們更多地在當代先鋒文學的文本裡看到的是人心識力的匱乏、是不知因果的困頓、是真相撲朔迷離的迷障。

勇敢地說出我不懂,然後在這一前提下,繼續向真相發起攻擊,這正是《塵埃裡的花朵》一書作者的志存高遠處。

在作者的小說裡,「不知道」、「不明白」這樣的語詞比比皆是。

比如在《隨便生長》中,作者寫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而作者對真相展開集束出擊的最典型的一篇作品,是名為《刺探》的一篇小說。

這篇小說也是作者在序言中提及的一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對它的看重。

在這個小說裡,真相的缺失,可以說是小說裡的一個關鍵詞。

在小說裡,大量密集地存在著「也不知道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她永遠不知道」等等喻示著真相缺位的話語。

之前,我曾經有幸讀過作者所著的一部自傳體性質的長篇小說的電子版,這一篇小說裡的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經還與作者作過交流,建議她把這段內容抽取出來,另行寫出一個獨立成篇的作品。

現在我在作者的小說集裡終於看到了這個作品。但是,有意思的是,作者在《刺探》裡將敘述者換成了一個男性的視角,也就是作者長篇小說裡的敘述者丈夫的視角,那部長篇小說裡的「我」在《刺探》裡成為一個被觀察與提供刺激源的身份。

作者通過《刺探》,意圖打探一個家庭裡的父輩們,是如何演繹他們的在後輩眼中看來不可思議的青春往事的。

在《刺探》裡,敘述者的妻子顯然是一個對真相的孜孜以求的追索者,並因是故,敘述者被倒逼著進行了對上輩人情感秘史的探訪,但是,他不是處處碰壁,就是得到了錯誤的信息,始終也沒有找出當年的那些真相所在。

可以說這反映出真相揭秘之難,而這種對真相的秘而不宣的困境,竟然導致下一代之間的「百年孤獨」一般的心靈對立,小說結尾,正是因為敘述者對真相無力解剖的棄守,導致了妻子的離去。小說裡妻子道出她離去的原因:「我們結婚這麼多年,我們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掏心的話。」

這就是真相的意義。

而同樣,真相的缺失,顯現出的是一種更為嚴峻的真相。

因此,真相寧缺勿濫。我們不需要虛假填充的真相,用童話般的修辭,裝幀現實生活,製造處處通透、時時亮堂的虛飾意境。

沒有真相的虛假填補,就相當於咬合不在一起的牙齒,它們相隔很遠,隔著兩層皮,這樣的文學註定是曇花一現。而在真相缺失的情況下,作者補綴上面對真相可望不可即的困頓與迷茫,卻讓嚙合的牙齒,有了交錯的力道,緊緊地咬住了生活本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塵埃裡的花朵》裡,作者處處用真相反襯出的真相缺失,打造了她的文本的先鋒性,同時,也體現出作者一直堅守著的創作基調,這就是我們在下面一節裡提到的作者在寫作上的誠意定調這一個環節。

三、《塵埃裡的花朵》裡對追索的咬合力體現在對文本的誠意定調上。

尋找真相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小說文本來說,是祛除虛飾,回歸真實,這是對文字的節約,對空間的騰挪。

這正是真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可貴之處。

因為我們看過了太多的詞不達意的虛偽,經識過花裡胡哨的虛飾,語言表達出的真誠是文學作品能夠依然吸引著我們的唯一的純潔的領地。

在《塵埃裡的花朵》一書中,作者追蹤真相,同時直言真相的空白處,推舉出另一種真相的缺失,兩個方向的努力,擠壓出的是作者一片對於真摯與誠實的淬鍊,打造出的對於人生秘境的求解與追問。

在追尋真相的倒逼壓力下,作者奉還的是自己真誠的文本敘事,從表象上看,作者揭示的是生活中的一地雞毛,人際關係中的塵埃迷濛,還有靈魂深處的沉滓泛起,它們不一定是美的,因為真相從來沒有肩負著塑造美麗的職能,但是作者在這一份對真相的不通融的追尋中,卻反襯著作者內心裡的那一片苛求人生潔淨的強烈訴求。

這樣,從作者的文本裡,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剖析現實真相的時候,始終提拎著那高居生活之巔的審慎目光,抱著與生活真相絕決的不妥協的態度,最終凝聚成一種敘述者的內心的誠意的表達。

也就是說,作者在用文字重塑出生活的時候,也被自己創作的文字反塑著,從而形成了作者的強大的氣場,飄蕩在文字之上,令我們震懾與震撼。

這就是作者內心裡的「花朵」的喻意。

這個花朵裡有作者看到的那一份超越苦難的人生韌力。《廚工小張》中的那位打工女,在作者抽絲剝繭的描述中,呈現出的是一個並非完美的為生存而無所不為的女人,但是,作者對她的理解,讓我們看到那些即使蒙塵也要頑強地活著的女人們,她們踩著那些致命的痛苦,而依然活得無怨無悔。

這個花朵裡有作者感受到的那一份不曾屈服於生活常規的自尊意志。在《山月不知心底事》中,作者細緻地描寫了那一個抱著「僥倖的心理,以為這個世界遠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壞」的職場女性,因為不願意丟失尊嚴去送禮,而無法分到一所安居樂業的住宅,在她的無奈中,我們可以感同身受著那一份對人生尊嚴的純粹的執著情懷。

這個花朵裡有作者對人生虛偽平庸的絕不妥協的厭倦與輕蔑。在《小鎮浴室》這樣的只能說是速寫類的作品中,作者也不忘對真相的竭盡所能的榨取。小說裡涉及到的客戶的摳門、老闆的勢利,都在這樣的一篇庸常人生的敘寫作品裡得到了凸顯。

在作者的以真相打底的塵埃般的現實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煥發出的一種強烈的對生活的期待與期許,希望這一份人生的真誠,去壓制真相給我們帶來的醜陋的外觀,讓人生擁有理想的意義與光明的亮色。

這可以說是才是寫作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我們作為寫作者,很多情況下,正是出於在現實中難以找尋那一份花朵的芬芳,才願意用文字陪伴著自己去進入到一個可以讓真相不再受到刁難與歧視的文學的空間,在這裡,率性的真誠能夠主宰著世界的流程,暢達的真摯可以沒有屏蔽地釋放自己對人生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是一種自我救贖,對自我渴求人生潔淨存在與極致純粹夢想的一種安慰劑。

這是與文學不舍不棄的勞動者的心理上的一種本能。

而這種本能反過來也慰藉著寫作者的靈魂,讓他或她感到一種快樂與滋潤。這正是《塵埃裡的花朵》作者在序言中所說的:一個寫作者,「你是享受的,快樂的,溫暖的,被文字帶給你的感覺,浸潤著。」

因為文字釋放了自己的真實,確認著一個真實的自我,定調了一個真實的世界,抒寫了一個真實的靈魂。郭蘇華在《塵埃裡的花朵》裡袒現出的對真實的至極追求,告訴我們,文學的優劣的標準在哪裡。

相關焦點

  • 評判木材的優劣,硬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從設計到原料,無不以歐美標準來評判。只是時代在發展,我們對木材的認識可以更理性一些。對於歐美推崇的櫻桃木,胡桃木,楓木,橡木究竟是不是所謂的高端木材,應該做一個對比性的認識。相比這些洋氣的名詞,80後以及更早耳熟能詳的木材其實是榆木,櫸木,柳木,柏木等等。就木材本身性質而言,這些木材和胡桃櫻桃楓木相比絲毫不差。
  • 評判科學的標準是什麼?
    ,和其他一切學說一樣,都是需要評判的。科學的評判,根本上要看它是不是符合科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也就是評判他的合理性,還得評判他的先進性。現代社會,對能夠稱之為科學的學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是什麼說學,都可以稱之為科學的。
  •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想像力翅膀要依託現實
    然而尷尬的是,這些中國經驗、中國故事,除了主流媒體的報導之外,通常並不在科幻文學作家的視野內。   科幻文學的創作當然要有想像力,但任何文學想像都應根植於現實。科幻文學作家如果只活在自己的想像裡,而忽視對現實前沿科技和文化語境的關注,那麼無論多麼華麗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必然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就看這四項標準
    特別是2011年,《珠寶玉石名稱》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標準中將國際標準的黃玉髓命名為黃龍玉。黃龍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是多晶複合體,屬隱晶質結構。摩氏硬度6.5-7.5,相對密度2.55-2.7g/cm3,斷面口為貝殼狀,油脂光澤。黃龍玉與和田玉一樣,不具有產地意義,不特指一個地方(雲南龍陵)。所以全國各地都有分布,產地多自然品種多樣,黃龍玉什麼料好?其實就是問黃龍玉什麼品種好一樣。
  • 體測項目1——肺活量評測規則及評判標準
    也就是說:測肺活量,就是為了測試孩子「肺」呼吸的能力水平。肺活量對身體的影響肺活量測量值的大小,反映了肺吸收氧氣的能力。在生理學研究上:人體的各器官、系統、組織、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消耗氧,人體只有在氧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才能正常工作。
  • 《悟空傳》丨從這裡再看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
    這樣的文學並不適宜多加閱讀,然而在忙碌的現實中,人們將偶爾的閒暇都投入到網絡中,漸漸失去了深閱讀與深思。這時粗糙構思與敘事的網絡文學便為碎片化的閱讀提供了成長的土壤。這麼看來,網絡文學的存在發展,是與網絡人類相輔相成的。網絡文學因人而發生改變,人也不知不覺受閱讀作品的潛移默化。從這裡反觀當年的《悟空傳》,我想它能夠受人追捧,是因為它符合了很多人的真實心態。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在以五四為基準的文學書寫範疇內特別強調感時憂國,特別強調文學反映、改造甚至創造人生。「所謂的憂患意識常常是大家居之不疑的寫作情緒或知識投入焦點。」「我並沒有要否定憂患意識的重要性,我認為這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寫作態度。
  • 正午訪談 | 倪湛舸:幻想文學正在捕捉我們的現實
    總之同人世界很有些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相比之下,所謂「純文學」期刊就像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背景設定、人物塑造和敘事策略比較單一。就個人而言,我很難對那些小說提起興趣。同人文就有意思得多,它對現實有一種微妙而深切的介入,雖然故事的題材往往不甚現實,行文卻總是傾注了作者的生活體驗。
  • 從「美學」與「倫理學」視角,看文學與科學理性的關係
    更何況我們在任何閱讀的過程中,從來不是找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建立起自己的一個判斷能力。這個判斷能力的建立,不是靠一個個結果,而是靠一個個得出結果的過程。文學曾經在某些時期是不被認可的,比如西方我們最熟悉的柏拉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想把詩人和畫家驅逐出理想國。
  • 碳纖維管的質量應該如何評判?
    碳纖維方管一、輕量化是主要目的,但不能只看輕量化 三、外觀是直觀差別,但並不是質量評判標準 除了口徑、壁厚、長度等這些規格上的區別,市面上的碳纖維管材似乎並沒有太大差別,如何判斷碳纖維管的質量優劣是一個問題。
  • 群山| 夏羽詩歌:光芒裡的塵埃(外五首)
    群山 | 夏羽詩歌:光芒裡的塵埃(外五首) 2020-10-24 2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觀察:在求知和樂趣中獲得語言文化的能力
    必修課程任務中的「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等部分,都直接與閱讀寫作的基本知識和基礎能力密切相關。系統閱讀不應僅限於語文教材裡的單篇課文,而應按類閱讀,比如文章類、文學類閱讀,古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等。選入語文教材裡的每一篇課文既是閱讀的範文又是寫作的例文,以讀促寫、讀寫並舉,方能實現讀寫能力雙重提升。深度閱讀不應僅限於單本書的知識,而應是通過閱讀與思考,形成閱讀的知識譜系,獲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 評判論文是否抄襲,關鍵要有統一標準
    (4月3日《中國青年報》)在論文是否涉嫌抄襲缺少全社會相對認可、或是權威統一的評判標準前,學術界對認定結果存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在情理之中。按照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姚洪軍的舉報,侯懷霞的博士論文在知網查重系統顯示複製比相對較高,而且最高的可達97.8%以上,如果單從人們的常規思維來理解,如此高的重複比重,其論文涉嫌抄襲的可能性很大。
  •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 2018年10月10日 15: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舒晉瑜 字號 內容摘要:韓國漢學家樸宰雨英國漢學家韓斌荷蘭漢學家林恪日前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同時舉辦了賈平凹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
  • 雲大評刊:近期文學名刊小說掃描
    一個為了戰爭和藝術獻出了生命的勇士,卻成了一個殘忍的懦夫日後所謂「藝術」的靈感和談資,讓人感嘆歷史的無常中,又有多少「小丑痛哭,英雄訕笑」的大寫的無力與無奈,被碾成了孤墳上一抔細碎的塵埃。  何微(2018級研究生):我很喜歡《sen》中英千裡這個人物,他是理想主義的,且天真勇敢,極富血性。在小說提供的那個狂飆而混亂的年代裡,英千裡的死去似乎象徵著某種羅曼蒂克的消亡。
  • 我為什麼反對泛政治化的文學論述?
    不過對於「文學與政治」/「政治與文學」的論調——尤其是其中漫不經心的定論——我的不滿由來已久,借這個難眠之夜一抒不快。在今天的大眾輿論中,「文學」似乎是一個純潔天真、不惹塵埃、飛升於現實泥濘之上的概念。為了解構這種想像的虛幻,文學研究從業者都發揮了良好的自嘲精神。
  • 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說到底,質量是衡量翻譯作品優劣的最重要的指標。一個人對語言的熟練程度跟他的出生地不一定相關。嫻熟來自訓練、研究和實踐。我們要怎麼看待那些用第二語言在專業領域裡工作多年的人,儘管他們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其他地方?我甚至敢這麼講,英語是如今世界最具吸納性的語言,因為它一直在跟不同語言接觸,當它被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語言人士運用的時候,它也一直在做出反應,在發生改變。
  • 畢業論文盲審的環節及其評判標準(內部盲審、外部盲審全過程)
    這是內部盲審的整個環節和我們經過盲審之後收到的評判意見及標準。時間大概在三月底,在通過了第一次查重和第二次查重之後(想看查重事項請戳連結:評議項目的細目分為選題與綜述(25分)、創新性及論文價值(30分)、基礎知識和科研能力(25分)、論文規範性(20分)這四個方面打分,每一個方面都有詳細介紹評判標準。然後是一個總體評價及是否同意畢業論文答辯。最後是學術評語、論文的不足之處和建議。
  • 破解文學批評的斯芬克斯之謎
    他批評卡拉姆辛,認為其作品的缺點「在於他那常常是幼稚的、至少是永遠沒有丈夫氣概的對事物和事件的看法,雄辯家的誇誇其談」;他批評瑪爾林斯基「才能非常片面,他的作品沒有任何深度、任何哲學、任何戲劇性;結果,小說中所有一切的主人公們都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差別僅僅在姓名而已;他在每一部作品裡都重複著自己」。 反觀當下中國文壇,許多批評家做不到如此。何故?
  • 如果按人類健美標準評判,比利時藍牛就是動物界的健美冠軍!
    自從尤金·山道創造了健美比賽至今,健美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而在這百年中健美審美評判標準也在發生微妙的改變。雖然隨著時代進步健美裁判們評判標準也在不斷改進,但是健美評判標準的大層面始終沒有改變:大維度肌肉、低體脂率依然是主導。那麼,如果按照人類健美標準評判,比利時藍牛就是動物界的健美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