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面這個圖,就想起了媽媽的味道! 以前家裡一般在過年、過節、過生日時才磨豆腐,因為工序複雜,加上推磨很累,所以平時也很少磨豆腐。每次都會磨上好多豆腐,吃不完的做成滷豆幹,這是爸爸喜歡的下酒菜!
記得媽媽以前買的那種象礦石一樣的灰色石膏磨漿,不過現在買石膏粉做了,方法簡單,比例好掌握。
家裡有料理機或者豆漿機方便多了,用攪拌功能,打出來的豆漿渣更少。下面分享我做的石膏豆腐。希望你喜歡。
準備工作:泡豆子。磨豆腐的頭天晚上就用清水泡上。如果沒有時間泡,當天做,可以把豆子先磨成豆瓣再泡,這樣花的時間就短。泡好的豆子清洗乾淨待用。
第二步:磨豆腐。如果家裡沒有石磨,用不加熱的豆漿機或者破壁機也可以(一定不要用邊加熱邊打豆漿的那種豆漿機)。我用的破壁機的攪拌功能,每次兩大勺加一定量的水,水不要太多,濃點更好。攪拌2分鐘,不要心急,要磨細。
豆漿打磨好了。
第三步:濾豆漿。磨完後,用沙布袋子濾豆漿,濾時可以加入清水透一次,也不要加太多的水,漿不一定要多,但要濃,豆腐才好。
第四步:燒豆漿。把濾好的豆漿燒開,去掉上面的泡沫(注意燒豆漿儘量不要離開,容易溢出。),一燒開就關火。
第五步:衝漿。在燒漿的過程中,準備石膏水(注意了燒豆漿前一定要留一小碗生豆漿用來溶解石膏粉),按一斤豆子一勺子石膏粉(我這個勺子不大,如果大就半勺子),石膏水一定要攪拌均勻,倒入大盆中,去掉下面的沉澱物。待豆漿燒開後,冷確到80度左右(關火後5到8分鐘)。然後豆漿分兩盆裝對衝石膏水(衝前把石膏水攪拌均勻),靜置三到五分鐘,用筷子插下去,筷子不倒,豆腐就剛剛好,如果筷子倒下,是石膏少了,得在上面再灑一點石膏水,過一會兒再插筷子,觀察變化情況。做好後一般要靜置20分到30分鐘,如果石膏不充足,豆腐嫩的話還要多養一段時間再準備包。
第六步,包豆腐。衝漿後20分鐘左右,要吃豆腐腦的話,就先留出來,輕輕地舀出來,不要攪動。
我最喜歡吃放點糖的豆腐腦
準備好漏水器具上面鋪好包豆腐的沙布,我用的蒸鍋。
將豆花輕輕地一勺一勺地舀過去,不要攪動(這樣包的豆腐才成形)。
把紗布包起來。
靜置10分鐘左右,再收緊紗布,上面再放上稍微重一點的東西壓上。
這樣壓上個三四個小時就OK。豆腐不要壓得太幹,不然沒有水份也不好吃。
新鮮的豆腐做好了,自已做的,濃濃的豆香味。如果要吃得嫩,石膏就少放點。
下次我分享用鹽滷做豆腐,敬請期待。
覺得不錯請點個讚吧!
原創文章,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