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海洋所診斷出熱帶不穩定波的赤道高頻流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一個可以準確計算熱帶不穩定波(TIWs)赤道高頻實時流場的非定常診斷模型,相關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王閔楊等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LTO研究團隊首次準確診斷出熱帶不穩定波(TIWs)的赤道高頻流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提出一個可以準確計算熱帶不穩定波(TIWs)赤道高頻實時流場的非定常診斷模型,相關研究成果10月15日由博士研究生王閔楊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TIWs是赤道太平洋最強的中尺度現象,主要分為Rossby型和Yanai型。
-
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海洋學預報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峰領銜、國內多家海洋科研單位人員組成的人工智慧海洋學團隊,以熱帶不穩定波相關聯的海表溫度場為例,研發了以衛星遙感大數據驅動的針對海氣系統中複雜海洋現象的人工智慧預報模型,並在針對熱帶不穩定波相關的海表溫度時空演變預報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
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利用表層漂流浮標揭示了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的結構和季節變化,填補了熱帶印度洋熱帶環流圈結構研究的空白。研究相關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吳煒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利用研究海區所有的Argo浮標觀測數據和熱帶大氣海洋觀測陣列(TAO)的高解析度觀測數據,綜合運用多種診斷方法,確認了赤道太平洋冷舌區強混合過程在溫躍層內的普遍存在性,發現了強混合過程在溫躍層下半部分和赤道潛流下半部分的存在性
-
神奇的流場可視化技術
●它能讓看不見摸不著的流場顯露「真容」●它是飛行器氣動力學研究的「透視鏡」●它為高超聲速飛行器研製提供有力支撐流場,物體飛行所形成的特殊空間空氣無處不在,卻看不見摸不著。當人們要形容某個「不可能」的事物時,往往會說「好比要將空氣抓在手裡一樣難」。其實,空氣也是一種物質。
-
神奇的流場可視化技術
●它能讓看不見摸不著的流場顯露「真容」●它是飛行器氣動力學研究的「透視鏡」●它為高超聲速飛行器研製提供有力支撐流場,物體飛行所形成的特殊空間空氣無處不在,卻看不見摸不著。當人們要形容某個「不可能」的事物時,往往會說「好比要將空氣抓在手裡一樣難」。其實,空氣也是一種物質。從中,人們已經探知總結出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飛行原理等諸多專業知識。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發現,當有空氣流動經過物體,或者物體在空氣中運動時,或多或少都受到空氣的作用,並產生一些不可思議的神奇現象。
-
神奇的流場可視化技術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流場,物體飛行所形成的特殊空間空氣無處不在,卻看不見摸不著。當人們要形容某個「不可能」的事物時,往往會說「好比要將空氣抓在手裡一樣難」。其實,空氣也是一種物質。從中,人們已經探知總結出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飛行原理等諸多專業知識。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發現,當有空氣流動經過物體,或者物體在空氣中運動時,或多或少都受到空氣的作用,並產生一些不可思議的神奇現象。
-
為什麼地處非洲赤道附近的東非地區,氣候類型卻是熱帶草原氣候?
我們根據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徵,歸納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包含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苔原氣候、極地冰原氣候和高山氣候等類型。
-
企鵝作為南極的標誌性生物,為什麼也在熱帶的赤道上生存?
科隆群島是與世隔絕的熱帶孤島,企鵝不可能是當地的本土生物,也不會飛。那麼它們是怎麼遷徙來的?為什麼他們選擇了科隆群島而不是赤道的其他地方?▲秘魯寒流(右下方)橫跨60個緯度,規模龐大,造成了南美西部沿岸乾旱這一切都要多虧秘魯寒流。
-
赤道穿過的熱帶國度:峇里島
赤道穿過的熱帶國度:峇里島時常地,被旅途中的風景所動容,細想走過的地方,看過的美景,發現最為動容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純粹、真摯的情感。雖然印度尼西亞的雨季還沒有結束,但是它卻用這種方式提醒每一位旅客,這裡是赤道穿過的熱帶國度。擁擠在人群中,聽著公交車發出的響聲,穿梭在熱鬧的街道,感受著日惹城市的風情,它是爪哇島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之前,對它一無所知;現在,它的與眾不同對它印象深刻。穿行在日惹的市區,可以看到許多黝黑的小男孩,他們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天真而又單純。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企鵝作為南極的標誌,為什麼也可以在熱帶的赤道上生存?
熱帶赤道企鵝作者: 瓶外的花 編輯:Thomas只要一提到企鵝,總讓人聯想到南極,就像一提到熊貓,總讓人聯想到中國。科隆群島是與世隔絕的熱帶孤島,企鵝不可能是當地的本土生物,也不會飛。那麼它們是怎麼遷徙來的?為什麼他們選擇了科隆群島而不是赤道的其他地方?
-
支撐高超聲速飛行器研發的關鍵——新型流場可視化技術
研究人員利用這種變化產生的氣動力,通過對飛行器動力系統、外形、速度及操控進行設計,讓飛行器獲得重力反向的升力,從而使其在空中按照設計狀態飛行;同時,利用「氣動力作用點與飛行器重心不重合」產生的力矩作用,來改變飛行姿態和調整飛行方向。
-
北航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發表仿魚側線流場感知前沿綜述
物競天擇,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可用於導航、空間定位、捕食和目標監測的高靈敏度流場傳感器,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導航避障用流場感知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蔣永剛、張德遠教授於4月18日在線發表了仿魚類側線流場感知的前沿綜述文章。該綜述從魚類側線系統及人工側線系統兩個方面總結了近年來側線感知的研究成果。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杜巖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半年周期斜壓羅斯貝波三波共振形成的中層緯向流條帶狀結構,研究成果由博士研究生夏一凡等人發表在《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合作者包括來自
-
新領域研究南海熱帶氣旋形成機制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6月19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副研究員袁金南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低緯度中層渦旋誘發南海熱帶氣旋形成的機制研究」已於日前完成結題。
-
流場形貌的控制是微流控領域一個基礎研究問題
打開APP 流場形貌的控制是微流控領域一個基礎研究問題 MEMS 發表於 2020-12-02 10:23:20 流場形貌的控制是微流控領域一個基礎研究問題。
-
防沙堤流場風洞實驗模擬研究取得新成果
研究表明,布設合理的防沙堤能局部改變風向並控制風沙活動,充分發揮輸導功能。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對不同形狀、不同傾角和不同高度防沙堤的流場結構進行風洞模擬實驗,對不同類型防沙堤的防護效益進行了科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