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2020年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實現全覆蓋

2021-01-10 河北新聞網

雄安新區對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作出部署

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實現全覆蓋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吳安寧)日前,河北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黨政辦公室印發《河北雄安新區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簡稱《方案》),對2020年雄安新區地質災害防治作出部署,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

《方案》提出,全面落實群測群防,地裂縫隱患點全部納入群測群防體系,制定防災預案、劃定危險區、設立警示牌,落實防災責任單位和防災責任人,向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單位和群眾發放防災明白卡,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

在建工程全部納入群測群防體系。三縣政府要指導轄區內施工單位做好施工區、辦公區、生活區的選址工作,避開地裂縫隱患區域。督促工程建設和施工單位,加強對在建工程生活辦公場所、生產設施、施工現場周邊地裂縫隱患點排查和巡查,嚴防不合理工程活動引發或加劇地裂縫地質災害,確保施工人員安全。

嚴格執行巡查監測制度。三縣政府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群測群防員,加強對汛期轄區內所有地裂縫隱患點的巡查和監測,堅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複查。對新發現的隱患點,要及時報告專業技術單位進行確認,納入群測群防體系。

《方案》指出,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要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並設立明顯的警示標識;組織技術力量嚴密監測地質災害發展變化,緊急情況下,迅速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及時有序地組織群眾轉移。深入推進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開展建設片區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取消單個項目審批事項審查評估,提高項目落地效率。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常州推出7項措施防治地質災害 所有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
    常報全媒體訊 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近日《常州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 ,該方案結合我市地質災害現狀和防治形勢制定,將紮實推進我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該方案同時梳理制定了常州市2020年地質災害隱患點明細表。
  • 截至目前 我州實現地質災害零傷亡
    涼山,地質構造複雜、地質環境脆弱,降水不均衡且夜雨居多,再加之近年來人類工程活動強烈,造成了我州地質災害風險較大。目前,我州錄入省平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930個、重點監控區域為410個。夯實機制 提前防範地災風險今年涼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始於4月19日。當日,涼山州政府組織召開了2020年全州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全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
  • 2號颱風「鸚鵡」來臨,地質災害防治如何做?省自然資源廳有這一套「組合拳」
    今年是廣東貫徹落實方案的開局之年。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工作被省政府確定為2020年省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省政府提出今年要組織實施1000戶以上受危險山體威脅的村居避險搬遷、100處大型以上地質災害工程治理、60處大型以上地質災害專業監測。
  • 國內最大規模地質勘察:雄安新區地質首次「體檢」
    最終明確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牽頭、河北省地礦局配合、雄安新區籌委會協調,共同做好雄安新區地質調查工作。  據介紹,此次野外調查工作計劃投資6.59億元,雄安新區「空間、資源、環境、災害、文化」綜合地質調查的開展將需要4年時間。
  • 北京在7-21特大自然災害後排查478處災害隱患點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196處是7·21特大自然災害後新增加的。上午,北京市地質研究所總工程師韋經蓮在做客城市服務廣播時表示,北京市地質災害類型比較多,山區主要有崩塌、泥石流、滑坡等災害,且大多是突發性的。平原區地質災害主要由地面沉降等造成,一般為緩發性的。地質災害發生比較迅速,目前的難題是如何提前預報。此外,節目在連線市國土局地質環境處時,張處長透露了近期對山區重大地質隱患點的排查情況。
  • 溫泉鎮2020年地質災害防災方案-應急預案-嶽西縣溫泉鎮人民政府...
    住建、水利、交通等有關部門應及時與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相互通報本部門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險情、災情及防治等情況,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監測責任人和防治責任人必須到崗到位,監測隱患點的變化情況,發現險情,及時上報,並按預案進行報警,組織人員臨時撤離避讓。
  • 這個研討會瞄準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如何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江芸涵)5月18-19日,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專題研討會在成都理工大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對重大地質災害潛在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專題研討,重點研討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哪裡?」、「什麼時候可能發生?」
  • 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主要防治和監管任務:易發區內的工程項目建設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重點工程實施全程跟蹤和監督管理,減少人為破壞地質環境和誘發地質災害的工程活動。山區農民建房要科學合理選址,並做好評估、論證和防治工程。對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以搬遷為主,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措施。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加強監測預警工作;加強汛期巡查、汛中排查、汛後核查工作。建成地質災害避讓搬遷特色示範點1 個。
  • 今年地質災害損失60年來最重 國土系統痛定思痛
    2010年的地質災害形勢非常嚴峻,僅四川一個省,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一倍;即使是非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秦嶺地區,地質災害數量也超過前30年的總和。從全國來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60年來最為嚴重的一年。如何把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點?這是國土系統的工作人員心理不斷盤桓的問題。
  • 雄安新區地質情況已摸清
    本報北京電(記者常欽)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系列成果,包括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內容。目前,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 地球物理探測透視雄安新區地下萬米地質結構
    ◎左力豔/文《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近日刊發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工程下設「雄安新區深部三維地質結構探測」項目近年來取得的重要地質調查成果。據介紹,該項目的主要目標任務是瞄準雄安新區在城市地下空間安全、地下水、綠色能源利用、地殼穩定性與災害評估4個不同方面和4個不同深度的需求,獲取超淺層第四系沉積內部結構、地下水、地熱儲層、前第四系沉積地層、活動斷層目標地質體的深部空間分布、結構及其屬性信息,支撐雄安新區地熱、地下水及工程地質調查,為雄安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基礎數據。
  • 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三)築勞群測群防網絡,全民動員共同防災在依靠專業地勘隊伍查明和確認地質災害隱患的基礎上,針對每個隱患點的特點做好防災預案,並指定現場監測人員隨時觀測,一旦發現地質災害前兆,及時組織避讓撤離。這就是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構築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
  • 南方暴雨致多地山體滑坡,這種地質災害如何預警?
    日前,自然資源部發布2020年下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指出下半年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極端氣象事件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教授呂傑堂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近年來氣候異常現象變多,誘發的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也更加頻繁。
  • 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智能化「體檢」山體發現地災隱患點
    (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供圖)   重慶地質環境複雜,地質災害數量多、密度大、種類全,如何快速準確地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成為地質防災不可迴避的「必答題」。   日前,記者從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獲悉,針對重慶水庫岸坡、高山峽谷等複雜區域,研究院定製化研發了InSAR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技術(以下簡稱「InSAR地災識別技術」),通過衛星雷達「把脈」大地變形,著力解決「地災隱患點在哪裡」的問題,並自主研發11款普適性智能化監測預警設備,逐步建立形成服務於自然資源的綜合遙感數位化平臺。
  • 巴中連續九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受其影響,發生地質災害52處,其中:災情17處,受災342人,損毀房屋21棟,直接經濟損失427萬元;險情35處,威脅434戶1122人安全,潛在經濟損失6300萬元。截至汛末,較年初新增隱患點29處,隱患點總數2096處,威脅1.58萬戶6.76萬人安全,威脅財產30億元。
  • 江西省人民政府 規劃計劃 江西省地質環境監測規劃
    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由江西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及江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承擔實施。現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較為原始,以應急調查、群測群防為主,未建立有效的專業監測和預警預報網絡,重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缺乏專業監測手段的支撐。
  • 海南出臺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央廣網海口4月28日消息(記者朱永 通訊員尹建軍)經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日前下發《關於印發海南省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清查地質災害現狀,全面監控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探索推進專業監測試點,加強排查新增隱患點,提升專業監測及群測群防水平,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供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
    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淺層地熱能供1億平建築物供暖、製冷 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2020-11-21 21:29 來源:
  • 地熱資源豐富、土壤質量優良 雄安新區部分地質「家底」公布
    一是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  調查成果顯示,雄安新區淺層地熱能廣泛分布於地下0-200米,適合地埋管地源熱泵的利用,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準煤400萬噸/年,能滿足約1億平方米建築物供暖、製冷需要。
  • 近五年,四川20萬人搬出地質災害危險區域
    巴塘縣地巫地鄉災避險搬遷村民新居德昌縣金沙傈僳族鄉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巴中市平昌縣二郎廟村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蒲江縣西來鎮銅鼓村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鎣華鎮竹溪村4組楊家山地災搬遷安置點群眾新居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十三五」期間,省自然資源廳堅持以保護社會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