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桑兵:在以這種觀念作比附的路上高歌猛進,令人擔憂!

2020-12-04 北京日報客戶端

文學藝術,叫好與叫座往往難以兼得。學術研究,也有叫得響與傳得久的差異。好評如潮,未必經得起大浪淘沙;無人問津,不一定就毫無價值。

著述多少並不能權衡學術高下

總有一些學人煞費苦心,想要魚和熊掌兼而有之,效果似乎不如預期,普遍而言,還是可遇而不可求。

從積極的方面看,專家時代,常有人說治學應當專精,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由此可以佔領制高點。

從消極的角度講,針對學術界垃圾太多的情形,或以為解決辦法是取消量化,質量第一,應該提倡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此說一般而言,大體不錯,但也不宜一概而論。首先,學問之事,應當整體之下研究具體,精深與博大相輔相成,即使專題研究,也要經過放眼讀書的階段,一味窄而深,很可能跑偏,未必一定能夠專精。

其次,縱觀前賢,很少有一本書主義的大家,缺少整體關懷,視野眼界拘泥,具體研究好也有限。有數的高人,著述都是既多且好。

近代學人中,嚴謹如二陳一王,著述的量都相當驚人,更不要說梁啓超、章太炎、胡適、顧頡剛、錢穆以及才情更盛的郭沫若,連事功大於學問的傅斯年和投身革命、惜字如金的范文瀾,論著也較時下多數專家為多。

總之,成名學人大都當得起著作等身。考慮到時局動蕩戰亂頻仍,如果換到承平之世,創穫更加難以估量。

當然,也有太炎門下終身不著一書的嫡傳弟子,以及著述眾多名聲反而不佳的所謂「大師」。真正十年一劍磨成精品的成例其實並不多見。民國學界被戲稱「大師」的衛聚賢和鄭師許,都是方面廣博,著述頗豐,可是卻駁雜粗淺,因而頗受詬病。多固然不能濫,少也未必就是精,可見多少並不能作為學術高下的權衡。

硬指標未必反映學術水準

時下學術評估,往往推重獎項和刊物等級,實則這些看似硬指標的東西,與學術的內容水準未必直接關聯。若是以傳世與否為準則,更加風馬牛不相及。今人稱引民國時期學人的著述,極少有人關注發表在何種刊物上,更沒有刊物分級之說。

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也曾評過學術獎,分為三等,這些著作至今看來雖然水準不俗,可是衡量的標準,卻不是獲得獎項與否及其等級可以判定。

其實評獎本身當時即引起不小的爭議,誰能獲獎,評為幾等,聚訟紛紜,不以為然和不服氣的情況所在多有。即使從程序正義的角度看,也的確存在諸多可議。

例如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胡適讀過第一冊稿本,就大為激賞:「錫予與陳寅恪兩君為今日治此學最勤的,又最有成績的。錫予的訓練極精,工具也好,方法又細密,故此書為最有權威之作。」

賀麟也推許說湯用彤「得到了西洋人治哲學史的方法,再參以乾嘉諸老的考證方法。所以他採取蔡勒爾治希臘哲學史一書的方法,所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材料的豐富,方法的謹嚴,考證方面的新發現,義理方面的新解釋,均勝過別人」。

抗戰期間,此書獲得教育部學術研究評獎哲學類一等獎。

研究中國問題,參照域外新知,既不能完全照搬,更不能穿鑿附會

今日中國治學所用的概念、架構,幾乎都來自域外,包括西學以及以西學為範式的東學。迄今為止,以美國的中國研究為準的,幾乎成為中國的中國研究之一大怪象。實則與歐洲東方學、漢學,日本的東洋學相比,美國的中國研究雖然看似後來居上,對於本國的學術主流卻是相當邊緣性的學問。

國人機械教條式的生搬硬套導致食洋不化,甚至在中文著作中還不得不時時夾雜西文詞彙,顯示所用概念尚未在漢語言文字中找到恰當對應來確切表達新意。如此這般的新穎,恰是囫圇吞棗的表現,難免遺患無窮。

有日本學人笑稱,中國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門世界性學問。此說固然可以從瞄準國際前沿以及與世界接軌的角度正面解讀,可是一味通過中介的轉手負販,非但不能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心,還會偏離學問的根本之道。

海外華人華裔學者中的高明,處於不同文化群體的夾心狀態,必須左右逢源,才能適者生存,言論行事,不能一概而論,但心中自有一把量學的尺度。清季以來,中國的知識系統、概念分科、著述體例,幾乎全盤西化,不以西方觀念作比附,或是還能取珠還櫝,可謂鳳毛麟角。以上述論斷為準,則最有價值的當屬少之又少。不僅如此,普遍而言仍然在繼續以西方觀念作比附的路上高歌猛進,則將來的學術能有多少價值,不免令人擔憂。

既不能居最高地位,又終歸於歇絕,當然就不可能傳之久遠。其中的道理1931年清華大學20周年紀念時陳寅恪所寫《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的文章即有所論及:「近年中國古代及近代史料發見雖多,而具有統系與不涉傅會之整理,猶待今後之努力。」也就是說,研究中國問題,參照域外新知,既不能完全照搬,更不能穿鑿附會,同時又要把握內在聯繫,找出本來系統。

前賢的金玉良言,值得認真反省。陳寅恪留學歐美、日本各名校,以時間之長,範圍之廣而論,極少有人能出其右,所用方法取徑,也合乎歐洲正統的比較語言學、比較文獻學、比較宗教學、比較歷史學,可是其著述卻很少稱引西書,即使有所應用,也要從中國歷史文化中找尋淵源,以免數典忘祖。

治學不能只是為稻粱謀,那些今是昨非的量化指標,包括名目繁多的獎項榮銜,無論如何叫得響,與是否傳得久都沒有必然的聯繫。反之,轉變視角,貼標籤與扣帽子其實並無二致。

(作者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文科資深教授)

相關焦點

  • 桑兵高分作品推薦,你看過幾本?
    桑兵,教授,現任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孫中山研究所所長。目前主要關注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近代中日關係(以民間團體和學者為中心)等領域。尤其以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為重點。今天,小編為喜愛桑兵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1.
  • 桑兵獲聘浙大文科資深教授 為史學領域首位
    桑兵成為浙大第10位文科資深教授,也是浙大歷史學系第一位文科資深教授。桑兵系河北威縣人,1956年3月生於廣西桂林。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孫中山研究所所長。1977年至1987年,先後就讀於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和博士。1983年9月任教於中山大學歷史系,1992年晉升教授。
  • 桑兵:編年體裁的現代意義
    受晚近歷史的研究比較容易觀念的誤導,民國一些學人以為編撰近代人物的年譜並非難事,梁啓超就明確說:「大概考證的工夫,年代愈古愈重要,替近代人如曾國藩之類做年譜,用不著多少考證,乃至替清初人如顧炎武之類做年譜,亦不要多有考證,但隨事說明幾句便是,或詳或略之間,隨作者針對事實之大小而決定。
  • 桑兵教授團隊項目入選「浙江大學2019年度十大學術進展」!
    在全校師生與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和支持下,經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特邀評委評審,微信點讚,我院歷史學系桑兵教授團隊項目「國學與近代中國研究」成功入選「浙江大學2019年度十大學術進展」! ▼ 研究團隊 ▼ 項目負責人:桑兵,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學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 桑兵:回到晚清再革命
    本文系桑兵教授新書《旭日殘陽:清帝退位與接收清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的「緒論」一篇,經授權,澎湃新聞轉載。《旭日殘陽:清帝退位與接收清朝》,桑兵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一 淵源個人的學術生涯一開始就與辛亥革命研究有緣。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對於戰國時期大一統觀念形成的原因,一般的解釋是人民苦於戰爭和各國以鄰為壑等災難而迫切希望統一。我以為這隻說出了一個方面,但並未觸及問題本質。問題的實質在於夏商西周時期的「多元一體的複合制國家形態結構」及其傳統理念已經為戰國時大一統思想的發展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如果從三代再往前追溯,我們就會發現堯舜禹時期相關思想的萌發也不可忽視。
  • 一個常見的三位一體的錯誤觀念: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
    一個常見的三位一體的錯誤觀念: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一個上帝,在天上叫聖父,降到人間後叫聖子(耶穌),耶穌升天后降下來的叫聖靈。這種說法,對不對?用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來介紹三位一體,是很多基督徒常做的事。一份水,溫度很低時是固態,一般溫度時是液態,溫度很高時是氣態。
  • 文化二元觀:這種觀念產生的後果,以後誰還會記得?
    文化二元觀:這種觀念產生的後果,以後誰還會記得?在當時本色神學思想主流之外,是一位在北京附近極受歡迎的傳道人王明道。作神兒子的名份只屬於教會中的信徒,不信的人是神的仇敵。這兩種不同身份的人彼此間的接觸,只限於福音傳授的關係上,若不談福音,來往的益處亦不多。信徒不應被世俗玷汙,但要見證神拯救罪人的信息。在人類歷史背後,有兩股對抗的力量——上帝與撒旦,光明與黑暗——不停在鬥爭當中。
  • 應對全球變暖,靠新技術更靠新觀念
    這種加快的速度在地球兩極尤為明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曾13次前往南極和北極地區,在他看來,「氣候變化對極地的影響太大了,最大的變化就是海冰的減少,伴隨的是海平面上升問題」。何劍鋒表示,北極的升溫是全球平均升溫的2倍以上。
  • 附範文學習
    是否不敢對不合時宜的話、行為作堅決的鬥爭?制度和觀念方面是否堅定?是否存在迷信?關鍵時刻立場是否堅定?以上這些都是理想信念方面的問題。二是宗旨觀念。總書記多次強調,幹部要懷著強烈的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心裡要始終裝著父老鄉親,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是不是有助於解決群眾的難題,是不是有利於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在對宗旨觀念進行剖析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剖析自己:是否站穩了群眾立場?
  • 成語辨析:穿鑿附會與牽強附會
    ;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勉強湊合。 2、牽強附會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亂混為一談。 【成語故事】 1、牽強附會成語故事 牽強附會原作牽合附會,典故出自〈通志總序〉。
  • 口碑一路下滑,票房高歌猛進 《悟空傳》是怎麼做到的?
    然而,隨著票房的一路高歌猛進,《悟空傳》在豆瓣的評分卻從起初的6分以上,一路下滑,最後低至5.5分。 雖然《悟空傳》改編於今何在的同名小說,但在創作之初,同為編劇的郭子健和今何在便表示過電影另擬了一個故事,與小說關係不大。鑑於此,我們不再去掰扯原著和電影的關係,而就電影本身,說說它票房高企的優勢在哪裡,以及口碑和票房為何又斷層得如此明顯。
  • 西伯利亞異常溫暖的天氣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跡象」
    根據氣候變化科學家的說法,西伯利亞長時間異常溫暖的天氣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跡象」。根據歐洲委員會下屬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的研究,西伯利亞的地表溫度比上個月的平均氣溫高出10攝氏度(18華氏度),這是自1979年開始記錄以來俄羅斯最熱的五月。
  • 人類碳排放量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 但全球變暖仍令人擔憂
    人類碳排放量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 但全球變暖仍令人擔憂人類碳排放自二戰以來首次下降,這是新冠疫情下的好消息,但專家認為只屬短暫性質,氣候變化仍是全球一大威脅。其中一份最新報告稱,2019年是歐洲史上最熱一年,格陵蘭冰川融化加速令人擔憂。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22日在日內瓦總部表示,疫情下各國工業活動及交通流量減少,預料今年全球碳排放量將下降6%,為二戰後最大跌幅。
  • 2019中國航天好戲連臺 重大衛星項目高歌猛進
    2019中國航天好戲連臺 重大衛星項目高歌猛進 原標題:   火箭海上發射迎來首秀  重大衛星項目高歌猛進  1月21日,長徵十一號火箭上演「一箭四星」的航天大戲精彩紛呈,但是志存高遠的中國火箭科技工作者正在為該型撰寫新的演出劇本。
  • 中古電影2015:票房高歌猛進 精品力作不足
    2015年對中國電影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前兩年最受觀眾熱捧的青春電影因缺乏創新,大都打懷舊牌,情節跳不出「出國、車禍、墮胎」的老三樣,逐漸形成了一種僵硬的創作套路,再加上跟風拼湊之作過多,使觀眾出現審美疲勞。而喜劇電影異軍突起,《捉妖記》《港囧》《夏洛特煩惱》《煎餅俠》等作品票房甚至突破十億元。   為何喜劇電影能集體爆發,以中小成本創造了其他類型大製作難以達到的票房成績?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至清代紀昀才又釐定明人在觀念上的一些誤區,把小說分為雜事、異聞和瑣語三類,有意識地將已經漫衍無歸的小說觀念正本清源,重又回向漢唐小說觀念。這似乎很保守,然實際上卻為古體小說與通俗小說在近代的區分從理論上作了準備。回歸中國語境,此書又對中國小說史上的許多以往關注不夠的問題進行了新的探討。
  • 短短600米一條路上聚集7家藥店 大部分並不賺錢
    溫州一洲醫藥連鎖有限公司在公園路開店起就在該店工作的黃迅,眼看著10多年來公園路上的藥店逐步增加。13年前,500多平方米的一洲醫藥公園路店開業時,這條路上還只有溫州兩家知名度非常高的藥店——蔡利濟堂藥店、老香山民生店。  由於價格和服務上的優勢,一洲醫藥公園路店的生意火爆,經常出現付款處排隊的現象,吸引走了兩家老牌藥店的不少生意。
  • 又一輪貧富分化在路上
    但是,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跟隨前進,我們發現大企業,尤其是掌握了資源的網際網路大企業正在高歌猛進,而一些傳統的中小型企業日漸式微,除非它們有獨特的產品和模式。網際網路企業在通過傳統的電商模式幹掉很多夫妻店之後,現在又開始用「社區團購」的模式去圍剿菜場,未來,菜販子會大量消失,但是,他們基本無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