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醫學對靈芝藥用價值的認識
過去的文獻傳說裡靈芝只有兩種人用,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神仙,所以民間對靈芝的認識很少,以致把它神話了。
醫藥典籍對靈芝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藥王孫思邈在書中總結了靈芝滋補之道,他自己一生也堅持服用靈芝,得以頤養天年。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明代的《本草綱目》上都可以找到靈芝的記載,「性平,味苦,無毒,助心充脈,安神益肺,補中,增智慧,好顏色,利關節,堅筋骨,祛痰,健胃」。
尤其講靈芝會特別強調「無毒」,這兩個字價值很高。《神農本草經》收載的365種藥物中,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靈芝即位列上品。
雖然,與很多現代藥物相比,靈芝有上千年的食用經驗,1881年芬蘭植物學者就建立了靈芝屬,但是,對於它的成分與療效方面的科學驗證卻始於20世紀70年代。
研究發現,靈芝中的有效成分主要為靈芝多糖和靈芝三萜。靈芝多糖有益於增強體質,激活免疫細胞,靈芝三萜酸更是目前藥學領域研究的重點,國際市場上經提純的靈芝三萜酸比黃金還貴。
人工種植和野生靈芝的區別
如今靈芝成了普通百姓也吃得起的養生品,得益於人工種植的普及。
事實上,古代靈芝數量極少,蘇敬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明代還曾專設尋找靈芝的官職。
據《太平御覽》和《十洲記》記載,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求蓬萊仙草,即為靈芝。
當人們還沒有科學地培植靈芝之前,野生靈芝因為稀少顯得非常珍貴。後來科研人員發現,野生靈芝逐漸比不上人工栽培的靈芝。
首先是菌種不明,靈芝的種類多達100多種,但只有赤芝、紫芝兩種可入藥;其次某些地域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野生靈芝從空氣、土壤、水氣中吸收了過多重金屬;三是有效成分的含量不足,長期無人監護和受風吹日曬雨淋的影響,造成營養成分流失,而且野生狀態無法收集孢子粉。
所以,靈芝其實很適合人工培養,但培養方法的好壞就直接影響靈芝的質量。
臺灣大學靈芝專家許瑞祥教授曾經就「靈芝育種」做過一個比喻,雞再養也大不過豬,所以,品種的選擇是靈芝種植的第一關。目前國內僅壽仙谷藥業培育出了赤靈芝新品種「仙芝1號」,其靈芝多糖和三萜含量遠高於野生靈芝及日本紅芝和韓國赤芝品種,現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收藏。
第二關,種植。靈芝的種植有兩種方法:1.袋料栽培,採用棉籽殼或木屑作為培養基,成本低廉,但生產出的靈芝品質差,藥用價值低。這樣的靈芝產品國際上一般不予入藥;2.原木栽培,採用自然無公害的椴木作為培養基,成本高,科技含量高,靈芝品質高,藥用價值高。目前,壽仙谷藥業在遠離汙染、風景秀麗的武義源口、劉秀壟和牛頭山等地建立了4800多畝原木赤靈芝標準化出口基地,而且還嚴格按照歐盟有機種植規範,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和激素等添加劑,從而確保了壽仙谷靈芝的藥用價值和純天然無汙染。
現代醫學對靈芝孢子粉的研究
靈芝孢子是近些年的研究重點,因試驗發現其有效含量是靈芝的75倍。
靈芝孢子是靈芝的種子,由厚厚的孢子壁包裹著,不易被人體吸收。但孢子破壁後的保存期又會變短,主要是孢子油暴露在空氣中容易氧化變質,有油蒿味就是變質的反應。
因此,加工技術是影響孢子粉服用效果的關鍵因素。壽仙谷藥業獨創的靈芝孢子去癟、去雜的前處理新工藝,及「四低一高」超音速氣流靈芝孢子破壁、去壁、分油精深加工新技術通過了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國家科技項目編號2007EA700114)驗收,並榮獲全國科技創新成果獎。
壽仙谷破壁靈芝孢子粉不僅實現去癟、去雜、去壁、去油,將100g靈芝孢子粉原料加工成8g精粉,還突破了常規靈芝孢子破壁法導致鉻鎳等重金屬超標,癟子、壁殼等非藥用部位與有效成分混為一體,有效成分含量低,易氧化變質等難題,繼續保持靈芝純天然無副作用的傳統。經杭州藥檢所檢測(編號S20101177),三萜含量達9.3%、粗多糖含量達21.7%,有效含量提高近20倍,苦味較濃。(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