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數字報-靈芝,神奇還是神話

2021-01-08 新民晚報數字報
  靈芝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神奇一筆。一個真菌類生物,卻始終與帝王相伴,被奉為神聖、莊重的吉祥物,以至形成靈芝文化,甚至影響了海外,在國外的教科書裡也寫到「靈芝是中國很有名的傳統藥材,作為藥用,它可以提升免疫功能……」。

  中外醫學對靈芝藥用價值的認識

  過去的文獻傳說裡靈芝只有兩種人用,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神仙,所以民間對靈芝的認識很少,以致把它神話了。

  醫藥典籍對靈芝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藥王孫思邈在書中總結了靈芝滋補之道,他自己一生也堅持服用靈芝,得以頤養天年。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明代的《本草綱目》上都可以找到靈芝的記載,「性平,味苦,無毒,助心充脈,安神益肺,補中,增智慧,好顏色,利關節,堅筋骨,祛痰,健胃」。

  尤其講靈芝會特別強調「無毒」,這兩個字價值很高。《神農本草經》收載的365種藥物中,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靈芝即位列上品。

  雖然,與很多現代藥物相比,靈芝有上千年的食用經驗,1881年芬蘭植物學者就建立了靈芝屬,但是,對於它的成分與療效方面的科學驗證卻始於20世紀70年代。

  研究發現,靈芝中的有效成分主要為靈芝多糖和靈芝三萜。靈芝多糖有益於增強體質,激活免疫細胞,靈芝三萜酸更是目前藥學領域研究的重點,國際市場上經提純的靈芝三萜酸比黃金還貴。

  人工種植和野生靈芝的區別

  如今靈芝成了普通百姓也吃得起的養生品,得益於人工種植的普及。

  事實上,古代靈芝數量極少,蘇敬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芝自難得,縱獲一二,豈得終久服耶。」明代還曾專設尋找靈芝的官職。

  據《太平御覽》和《十洲記》記載,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求蓬萊仙草,即為靈芝。

  當人們還沒有科學地培植靈芝之前,野生靈芝因為稀少顯得非常珍貴。後來科研人員發現,野生靈芝逐漸比不上人工栽培的靈芝。

  首先是菌種不明,靈芝的種類多達100多種,但只有赤芝、紫芝兩種可入藥;其次某些地域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野生靈芝從空氣、土壤、水氣中吸收了過多重金屬;三是有效成分的含量不足,長期無人監護和受風吹日曬雨淋的影響,造成營養成分流失,而且野生狀態無法收集孢子粉。

  所以,靈芝其實很適合人工培養,但培養方法的好壞就直接影響靈芝的質量。

  臺灣大學靈芝專家許瑞祥教授曾經就「靈芝育種」做過一個比喻,雞再養也大不過豬,所以,品種的選擇是靈芝種植的第一關。目前國內僅壽仙谷藥業培育出了赤靈芝新品種「仙芝1號」,其靈芝多糖和三萜含量遠高於野生靈芝及日本紅芝和韓國赤芝品種,現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收藏。

  第二關,種植。靈芝的種植有兩種方法:1.袋料栽培,採用棉籽殼或木屑作為培養基,成本低廉,但生產出的靈芝品質差,藥用價值低。這樣的靈芝產品國際上一般不予入藥;2.原木栽培,採用自然無公害的椴木作為培養基,成本高,科技含量高,靈芝品質高,藥用價值高。目前,壽仙谷藥業在遠離汙染、風景秀麗的武義源口、劉秀壟和牛頭山等地建立了4800多畝原木赤靈芝標準化出口基地,而且還嚴格按照歐盟有機種植規範,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和激素等添加劑,從而確保了壽仙谷靈芝的藥用價值和純天然無汙染。

  現代醫學對靈芝孢子粉的研究

  靈芝孢子是近些年的研究重點,因試驗發現其有效含量是靈芝的75倍。

  靈芝孢子是靈芝的種子,由厚厚的孢子壁包裹著,不易被人體吸收。但孢子破壁後的保存期又會變短,主要是孢子油暴露在空氣中容易氧化變質,有油蒿味就是變質的反應。

  因此,加工技術是影響孢子粉服用效果的關鍵因素。壽仙谷藥業獨創的靈芝孢子去癟、去雜的前處理新工藝,及「四低一高」超音速氣流靈芝孢子破壁、去壁、分油精深加工新技術通過了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專項(國家科技項目編號2007EA700114)驗收,並榮獲全國科技創新成果獎。

  壽仙谷破壁靈芝孢子粉不僅實現去癟、去雜、去壁、去油,將100g靈芝孢子粉原料加工成8g精粉,還突破了常規靈芝孢子破壁法導致鉻鎳等重金屬超標,癟子、壁殼等非藥用部位與有效成分混為一體,有效成分含量低,易氧化變質等難題,繼續保持靈芝純天然無副作用的傳統。經杭州藥檢所檢測(編號S20101177),三萜含量達9.3%、粗多糖含量達21.7%,有效含量提高近20倍,苦味較濃。(葉子)

相關焦點

  • 新民晚報數字報-美哉,中華創世神話
    神話是人類最初感受世界與認識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類最初的揭示意義的活動 ,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最早印記,是人類文化的源頭。  世界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神話,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似乎中國神話沒有希臘、羅馬神話那樣成系統,這是一種誤讀。實際上,中華神話內容十分豐厚,只是過去缺少系統的發掘整理,未能充分展示這一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 新民晚報數字報-玉出昆崗
    中國古代許多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西王母女神」及起死回生的「靈芝仙草」等故事都與崑崙山有關。崑崙山西起於帕米爾高原,橫貫亞洲中部,從新疆、西藏地界入青海,全長二千五百公裡,平均海拔五千六百米。「玉出昆崗」(《千字文》),崑崙山盛產美玉,是中國玉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崑崙山玉礦形成於五億多年前。
  • 新民晚報數字報-音樂節接軌中華創世神話
    力推中華創世神話  「上海之春」歷來接軌國際,但是據市文聯黨組書記尤存介紹,本屆重頭戲除了開閉幕式之外,就屬5月9日在東藝舉行的西南民族音樂會了。這臺節目首度聯合四川、雲南、貴州以及重慶等西南地區以及上海輕音樂團聯袂出演,題為「錦繡中華·魅力西南」——優秀音樂精品薈萃。西南少數民族身處的山區與高原,也是神話史詩的腹地。
  • 數字淑女「小新」將發回報導 新民晚報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報導組迎來新成員
    容貌秀麗、身材苗條的數字人「小新」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和駐足。「小新」與記者曹剛對話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即日起,由商湯科技打造的數字人成為新民晚報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和進博會報導組的一員,這也是商湯科技數字人首次運用於媒體行業。
  • 新民晚報數字報-螢火蟲
    然聽說有人是捉大把螢火蟲囚於瓶中,就著凝集的其實也還是微弱之光來夜讀,便既感奇異,又多少湧些酸楚了。而想到螢火蟲一生生命只有短暫的二十來天,都是努力發光,則在神奇、悽美之上,又給人奮發向上之感。  東鄰日本的茶道、大相撲和花道,早已名聞遐邇,其震撼人心之力,之美(姑且不論其是否屬病態美)我以為主要還不在內容,而在其由儀式性或程式性而泛生升華而至的哲學抽象。
  • 新民晚報數字報-母親與野菜
    真是神奇,曲曲菜本是春季的野菜。三四月份,曲曲菜、苦菜在山溝河邊瘋狂地長出來,取它嫩苗或嫩莖葉,洗淨蘸醬吃,世間美味盡在其中了。而現今,已是九月的初秋,在這偏僻一隅,它竟然又長了出來。於是,兩日的晚餐,曲曲菜成了我的佳餚。略帶苦味的曲曲菜,進入口中,卻香極了。好像從沒有如它這般好吃的菜,味蕾回到了故鄉的童年,那廣袤無垠的大地啊,可以一直奔跑著奔跑著,不知未來的盡頭在何方。
  • 新民晚報數字報-養菖蒲記
    在書桌上挺得意地擺放了一些日子,最終還是日漸枯黃,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去年,也是一位朋友,自己從網上淘了各種品種的菖蒲,好心地分贈兩盆給我,並再三教誨我他的養植經驗:放在室內,但要通風,不要曬太陽,不要把水直接澆在菖蒲叢心上……我基本照著辦了,結果一盆「黃金姬」香消玉殞了,另一盆「金錢」也是萎靡不振,葉面滿是斑痕,眼看著也要嗚呼。
  • 靈芝孢子「治癌神話」調查(圖)
    在廣州市各大醫院腫瘤病房裡,越來越多的病人成為靈芝孢子的忠實「擁躉」,宣揚著靈芝孢子治癌的種種「神話」。  伴隨著「神話」的出現,每克成本僅兩毛五的靈芝孢子產品身價直逼黃金。癌症患者幾十天吃下來,少則花費上萬元,多則近10萬元。  在絕大部分癌症都尚沒有被醫學專家攻克的情況下,異軍突起的靈芝孢子產品,真的可以書寫治療癌症的神話?
  • 記者實地揭秘葡聚糖靈芝米
    □記者魏朝林陳沛文圖    核心提示    6月23日,大河報啟動了探訪填補「中原米鄉」高端品牌空缺的葡聚糖靈芝米生態基地之旅,講述河南好大米的故事。那一次,我們不但見識了葡聚糖靈芝米的插秧「盛景」,而且見識了休耕千餘畝良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景。
  • 新民晚報數字報-富蘭克林與雷電傳奇
    最早提及風箏實驗的是標註日期為1752年10月19日的致《費城報》的一封信。信中介紹了一個實驗,但卻從來沒說富蘭克林做過這個實驗。  「用兩根輕杆交叉成十字,支住一塊手絹的四個角,杆的頂端附上一根尖鐵絲……在線的末端繫上絲帶並綁上一把鑰匙。拉線的人必須站在門內,確保不被淋溼。雷雨雲一經過風箏上面,尖的鐵絲就能引下電火。」請注意,在這個實驗裡,閃電並不直接擊中風箏。
  • 「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推進會昨舉行 新民晚報「傳承紅色基因...
    新民晚報訊(記者 鞠敏)上海「開天闢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推進會昨在東方宣教中心舉行,來自全市各有關單位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上,新民晚報作了《讓「紅色基因」融入「採編」血脈》交流發言。踏訪革命舊址,尋找光輝足跡,感悟紅色傳統,激勵奮鬥精神。
  • 新民晚報數字報-粽子的英文
  • 新民晚報數字報-隔音效果
  • 新民晚報數字報-菲利普斯船長
  • 新民晚報數字報-火速救援
  • 新民晚報數字報-投彈甲蟲
  • 新民晚報2020年度環球論壇在滬舉行
    12月4日,由新民晚報國際部、深海區工作室承辦的新民晚報社2020年度環球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京滬兩地的十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圍繞「疫情下的世界與我們」,就當下備受關注的國際熱點事件、議題,以及未來世界格局走向等展開熱烈討論。
  • 新民晚報數字報-水中的「紅色精靈」
    奇怪的是這次來了條「獨眼龍」,也不知是受了外傷還是生了病,有隻眼睛完全看不出黑眼珠,蒙著層白翳,像老人得了嚴重的白內障,但「獨眼龍」依然故我地歡躍在水裡。可惜的是,「獨眼龍」沒熬過今年的黃梅天。我回天無力,十分遺憾。
  • 家有斑鳩樂趣多 - 新民晚報數字報
    妻子興奮地說:「天哪,太神奇了!有了斑鳩,我們都不用看天氣預報了。」  因為這兩隻斑鳩,我和妻子有了更多共同語言,原本平淡的婚姻生活添了很多情趣。愛鳥,其實就是愛自己。
  • 新民晚報數字報-人類到底能活多久
    因此,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科學家身上,幻想著等到自己老的時候藥店裡會出現一種神奇的藥丸,只要買一粒吃下去就能多活幾年。  奇怪的是,雖然大家都想吃到長壽藥,但嚴肅的長壽研究卻一直受到各方冷落。一來負責撥款的政府部門相信長壽研究短期內不可能有任何成果,花納稅人的錢去研究這個純屬浪費;二來有能力資助科學研究的私人基金會則認為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遠比長壽更值得研究的事情,還是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吧;三來多數百姓也覺得這些研究都是為少數富人服務的,普通人享受不到他們的成果。  不過,長壽研究之所以發展緩慢,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研究難度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