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胡盼盼: 腦環路與帕金森病認知功能研究

2021-02-16 美力腦科學

1.VU T C, NUTT J G, HOLFORD N H G. Disease progres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 as predictors of survival, disability,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pres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 Br J Clin Pharmacol, 2012, 74(2):284-295. 

2.KEHAGIA A A, BARKER R A, ROBBINS T W. Neuropsychological and clinical heterogeneity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 Lancet Neurol, 2010, 9(12):1200-1213. 

3.LEVY G, TANG M X, LOUIS E D,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incident dementia with mortality in PD[J]. Neurology, 2002, 59(11):1708-1713. 

4.BENKE T, HOHENSTEIN C, POEWE W, et al. Repetitive speech Phenomena in parkinson’s disease[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 69(3):319-324. 

5.KEHAGIA A A, BARKER R A, ROBBINS T W.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 The dual syndrome hypothesis[J]. Neurodegener Dis, 2013, 11(2):79-92. 

6.MIJUNG Y, SORA A, JU-YOUNG O, et al. Atopic dermatitis induces anxiety-an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with concomitant neuronal adaptations in brain reward circuits in mice[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20, 98(2):109818. 

7.ALEXANDER G E, DELONG M R, STRICK P L. Parallel organization of functionally segregated circuits linking basal ganglia and cortex[J]. Annu Rev Neurosci, 1986, 9:357-381. 

8.SAWAMOTO N, HONDA M, HANAKAWA T, et al. Cognitive slowing in parkinson disease is accompanied by hypofunctioning of the striatum[J]. Neurology, 2007, 68(13):1062-1068.

9.李兵, 李彥, 聶坤, 等. 膽鹼能系統功能紊亂與帕金森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 2017, 19(6):659-661.

10.DEL TREDICI K, BRAAK H. Dysfunction of the locus coeruleus-norepinephrine system and related circuitry in 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 dementia[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3, 84(7):774-783. 

11.NEWMAN L A, DARLING J, MC GAUGHY J. Atomoxetine reverses attentional deficits produced by noradrenergic deafferentation of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J].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08, 200(1):39-50.

相關焦點

  • 不可不知: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的五大進展
    最近的幾項相關研究從各個方面對認知障礙問題進行了廣泛探討。本文將對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的病理生理學、遺傳學和管理的最新進展進行概述。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帕金森病痴呆的患病率和自然病史帕金森病(PD)中認知障礙的臨床特徵涉及了廣泛的認知領域,包括執行功能、視覺空間推理、記憶和語言功能,並且還可能包括視覺幻覺,偏執和注意力的波動。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反,PD的認知障礙中記憶損傷佔主要地位。
  • 帕金森病日專家提醒:帕金森病不僅是「手抖」
    因為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手抖症狀,因此很多人提起帕金森病就會想到手抖,專家提醒,帕金森病早期識別很重要,手抖不是帕金森病的唯一症狀,其他的非運動症狀如睡眠異常、嗅覺障礙、抑鬱等也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號,它們比「手抖」出現得更早,更值得我們警惕。
  • 視網膜厚度可預測帕金森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
    視網膜厚度可預測帕金森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 2021-01-12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伴有體位性低血壓的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卡巴拉汀可改善其認知功能
    在帕金森病(PD)中,OH的總體患病率估計為30% 。雖然隨著疾病)的進展,特別是痴呆症愈發頻繁,OH的的發病率可上升到65% ,但是使用方法來治療這種疾病仍然很少,根據一項7年的前瞻性人口研究,治療者僅佔約0.5% 。與精神症狀和多巴胺抵抗運動症狀一樣,痴呆和 OH 是重要的疾病拐點,因之導致的殘疾表明晚期帕金森病痴呆(PDD)階段的具體治療有待改善。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帕金森病發病率形勢在我國日益嚴峻,隨著帕金森病病人起病隱蔽且逐漸年輕化,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提高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率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進一步提出「帕金森病的發生可能始於胃腸道,並通過迷走神經影響大腦」的假說。
  • 未來5年 帕金森病療法將有重大研究突破
    事實上,MJFF在研究帕金森病的療法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Sherer博士說,帕金森病的病因被認為是遺傳傾向和環境觸發因素的綜合作用,研究揭示了該病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繫。他補充說:「我們還發現帕金森和非腦部疾病(如戈謝病和克羅恩病)之間的基因相似性,這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治療各種疾病。」
  • 帕金森病真的要被治癒了?這項重磅研究被NEJM公布
    多年來,人們對細胞移植一直很感興趣,認為幹細胞治療能夠恢復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數量和生理功能,理論上可以治療由於多巴胺缺乏引起的帕金森病症狀,也沒有多巴胺能藥物引起的運動和神經精神不良反應。首次用新型腦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近期,一項秘密實驗被公布:神經外科醫生將新型神經細胞移植到帕金森病患者腦內,這種新型神經細胞是由該男子自己的皮膚細胞在實驗室中誘導成幹細胞,幹細胞分化形成的,這些移植的新型神經細胞可以分泌出多巴胺,來改善帕金森病症狀。
  • 手抖就一定是帕金森病?專家:可能是特發性震顫
    帕金森病患者主要有兩大症狀表現許志強說,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是由於黑質(位於腦幹的富含黑色素細胞的核團)發生病變認知損害: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減退等。 感覺症狀:疼痛、嗅覺減退等。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易醒、多夢、白天嗜睡等,有些病人會出現睡眠中打人、打床,大吼大叫等,患者往往認為自己在做「惡夢」,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到專科就診。許志強說,如果您出現帕金森病一系列症狀,懷疑自己患上帕金森病,建議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基礎上,及時到醫院就診。
  • 研究發現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研究關注的指標包括震顫幅度的變化、Fahn-Tolosa-Marin震顫量表、運動障礙學會-統一帕金森病評分量表(MDS-UPDRS)震顫相關評分、震顫相關生活質量問卷、感知虛弱的李克特評分和最大握力等。結果: 使用BoNT-A進行治療可以顯著改善震顫幅度(41.6%)、生活質量(23.0%)、UPDRS震顫評分(29.6%)和手臂功能(FTM C;24.6%)。
  • 滬帕金森病患者生存率高 太極拳等運動能改善病情
    【新民網·最新報導】調查顯示,上海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率和健康人群無明顯差異,而儘早發現疾病,在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同時,科學合理進行健康管理,能切實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愈後。在第20個世界帕金森病日前夕,瑞金醫院多學科聯合於今天(4月5日)舉辦了主題為「綜合治療,品質生活」的帕金森病患者關愛活動。專家表示,太極拳等科學運動能有效抗擊帕金森病。
  • 帕金森病臨床研究熱點
    首先描述至今已近200年,上個世紀60年代左旋多巴(L-dopa)應用於PD的治療後,一直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金標準」,但臨床過程中發現,經過3-5年左右「蜜月期」後,50-75%的患者就會出現異動和症狀波動等運動併發症。
  • 世界帕金森病日|距離治癒帕金森病 我們還有多遠
    凡此種種,讓我們再次發問:距離治癒帕金森病還有多遠?4月11日是第24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抗疫抗帕 你我同行」。我們就來聊一聊帕金森病。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目前的醫療手段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發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對科學家們來說,始終沒有放棄尋找早期發現和最終治癒的方法。本報梳理了近年來針對帕金森病診治的部分研究成果,並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解析。
  • 如何更好地應對帕金森病?專家給出7個建議
    一、有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嗎? 關於帕金森病的研究從沒間斷過,但迄今為止尚沒有可根治或預防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方法。但是,帕金森病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人員有望確定引起帕金森病的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大腦功能產生的確切影響。
  • 山東省首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診療專病中心成立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原來普遍認為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見的疾病,現在受多種因素影響,帕金森病在四五十歲的人群中也越來越多見。」劉藝鳴表示。「研究認為,帕金森病和遺傳、年齡增加、環境因素等都有關係。比如,經常接觸有毒氣體、受到重大負面事件的打擊等導致的慢性抑鬱狀態會導致大腦內多巴胺的減少,而多巴胺的減少是帕金森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劉藝鳴介紹。
  • 世界帕金森日 | 不明原因嗅覺減退,需警惕帕金森病
    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下肢、唇、下頜等處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 約50%的帕金森氏病患者會抑鬱,如何治療?
    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下肢、唇、下頜等處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文章中,研究者調查了VPS13蛋白的關鍵角色,VPS13蛋白的功能障礙在多種類型神經性疾病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包括帕金森疾病等。研究者發現,VPS13蛋白能從細胞膜中提取脂質,並將其藏匿於「防水腔體」(waterproof cavity)中,隨後再轉移到附近的膜結構上。
  • 最新進展:有氧運動促進帕金森病患者腦內釋放更多「多巴胺」?
    關注 導讀 醫學專家一直在研究運動方式能否有益於帕金森病患者 該研究通過功能核磁技術和分子影像技術檢測發現,帕金森病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後,腦內紋狀體代謝活動增強,尾狀核多巴胺釋放增強。 這項研究表明適度的有氧運動,有望調節紋狀體的神經可塑性、促進紋狀體多巴胺釋放,產生治療作用。
  • 腦病科專家談中醫如何治療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作為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相對控制症狀,即藥物治療為對症、終身服藥,作為中醫臨床醫師,在臨床工作中,常常會碰到一些對長期西藥治療缺乏耐心、信心而尋求中醫藥治療的帕金森病的患友。下面我們就請市中醫醫院腦病科副主任王信海副主任醫師來談談帕金森病的中醫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