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病史介紹
趙某某,女性,55歲,已絕經
患者於2011年3月無意中發現右乳腫物,就診於當地醫院。
2011年4月行右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後病理:乳腺浸潤性癌,非特殊型, AR(+,80%中陽),CK5/6(-),E-cadherin(3+),EGFR(-),ER(+,95%強陽),HER2(-),Ki-67(+,20%),P53(+10%),PR(+,90%強陽),TOP2A(+5%)。術後規律服用TAM內分泌治療5年。
2018年4月患者出現右上肢疼痛,左上肢活動障礙伴麻木,行MR檢查:C4-6椎間盤突出,多發椎體骨質破壞,考慮骨轉移可能性大。PET-CT:雙肺及胸膜面多髮結節及類結節,考慮轉移,多發骨轉移,右側第3-5肋間肌肉飽滿,伴代謝增高。
2018年4月診斷:右乳癌IV 期多發肺轉移,多發骨轉移
2018年7月開始予以患者氟維司群+雙磷酸鹽治療,至今複查病情SD
專家點評
簡單梳理一下這份病例,這是一位術後七年肺、胸膜、骨轉移、激素受體陽性、Her-2陰性,晚期絕經後的乳腺癌患者。
2018年4月,患者就診時的症狀主要是右上肢疼痛,左上肢活動障礙伴麻木。MRI檢查提示C4-6椎間盤突出,多發椎體骨質破壞。完善腫瘤評估檢查,PET-CT提示:雙肺及胸膜多髮結節,考慮轉移。右側肋骨、多個胸椎代謝增高,考慮多發骨轉移。
對於復發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如果能取得轉移病灶的組織標本送病理,行免疫組化以獲得分子分型的相關信息,對治療而言,無疑是最佳療效的保障。
該患者肺部和胸膜的多髮結節均不到1cm,病灶活檢困難。診斷骨轉移的金標準,也是病理活檢,但臨床真正操作起來,患者的接受度比較差。
就該患者而言,我們在行轉移病灶活檢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通過病史特點來進行初步判斷。患者2011年4月手術,術後病理:ER 95%強+、PR 90%強+、Her-2-、Ki67 20%+,術後完成了五年三苯氧胺的輔助內分泌治療。DFS 7年,出現轉移,且以骨轉移的疼痛症狀就診,符合一個Luminal 型內分泌敏感患者的特徵。
激素依賴性乳腺癌復發轉移之後的一線治療選擇,是化療還是內分泌治療的必爭之地。
國內外指南均推薦優選內分泌治療,但中國醫生和歐美國家的醫生區別明顯。
●一項觀察性研究囊括歐洲不同國家和地區14個癌症註冊中心數據,74.5%的醫生首選內分泌治療[1],而中國醫生選擇化療的比例超過50%。
●荷蘭真實世界的數據表明,一線選擇內分泌對比一線選擇化療,PFS 13.3月 VS 5.3月,OS 36.9月 VS 16.1月[2]。
故而,該患者一線治療的選擇是內分泌治療。
接下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對於三苯氧胺五年輔助治療之後的患者,一線內分泌單藥的選擇是AI還是氟維司群?
眾所周知,AI在未接受輔助內分泌治療或者僅接受輔助三苯氧胺的患者中,晚期一線PFS的結果是8-11個月,且無OS的獲益。
聚焦氟維司群和AI在內分泌治療當中的PK,目前已發表的研究數據均表明氟維司群優於AI。這個結果,無疑確定了氟維司群是晚期內分泌治療的無冕之王。
從2018年4月患者出現了遠處轉移,醫生選擇的方案是單藥氟維司群聯合雙磷酸鹽的治療,至今已有2年7月。患者肺部轉移結節持續性縮小,骨痛症狀完全緩解,這不得不說,規範的治療是晚期乳腺癌得以長期生存最強有力的保障。臨床實踐中,氟維司群的優秀表現與臨床研究中完全相符,實現了晚期乳腺癌的治療目標,比如緩解症狀,比如改善生活質量,最終延長總生存期。
參考文獻
1.Esther Bastiaannet, etal.Clinical Breast Cancer August 2018:e613-619
2.D. J. A. Lobbezoo ,etal . Annals of Oncology27: 256–262, 2016
審批號:CN-68889 有效期:2021-11-23
聲明:
此內容系專家個人經驗分享,未經作者授權不得使用本材料。
本資料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醫學科學交流,不用於推廣目的。
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使用和參考。
(來源:醫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