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教科書的研究:人類「高速痛覺受體」被發現,原來不比觸覺慢

2020-12-06 腦科學君

最近一項新研究對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念提出了挑戰。舊的觀念認為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處理痛覺比觸覺慢。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到目前為止,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大腦傳遞觸覺神經信號比痛覺神經信號更快。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速度上的差異是由於觸覺信號通過一層厚厚的髓鞘穿過神經。而傳遞痛覺信號的神經元要麼沒有髓鞘,要麼只有薄薄一層髓鞘。髓鞘是神經周圍起保護作用的脂質絕緣層,幫助神經更快地傳導信號。

其他哺乳動物有被稱為超快傷害受體的痛覺受體。這種傳入神經元有一層厚厚的髓鞘,所以可以儘快地傳遞痛覺信號。那麼,作為哺乳動物的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的受體呢?

來自瑞典Linkping University臨床和實驗醫學系以及社會和情感神經科學中心的首席研究工程師Saad Nagi和他的研究小組最近試圖解答這個問題。Nagi博士說:「感覺疼痛的能力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既然痛覺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的痛覺信號系統要比觸覺信號系統慢得多?我們的痛覺系統本可以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快,為什麼沒有呢?」

為了找到答案,科學家們應用了一種稱為顯微神經照相術(microneurography)的技術。這項技術,又被稱為「單位軸突記錄」,使研究人員能夠追蹤單個神經元神經纖維中的痛覺和觸覺信號。這項技術能夠幫助科學家可視化在通向肌肉和皮膚的外周神經中的神經交通。Nagi博士和他的團隊將這項技術應用於100名健康的參與者上,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痛覺和觸覺傳遞速度可以一樣快!

Nagi和研究小組希望尋找到傳遞速度像觸覺一樣快速,同時和痛覺受體行為類似的神經元。

他們的研究表明,有厚髓鞘的神經元中12%具有與痛覺受體相同的特性,這些特性表現在可以檢測和傳遞例如掐和粗糙刷子輕觸之類的「有害刺激」。像痛覺受體一樣,這些神經元對輕柔接觸也沒有反應。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用軟刷輕觸來代表輕柔接觸。這些神經細胞像觸覺敏感神經元一樣快速地傳遞痛覺信號。

為了檢查這些超高速神經細胞是否真的能夠傳遞疼痛,研究人員對單個神經細胞使用測量電極來施加短而精確的電脈衝。研究參與者都報告感覺到尖銳的針刺感。

Nagi說:「當我們激活一個單獨的神經細胞時,它會引起疼痛感。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這些神經細胞與大腦中的痛覺中心相連,能夠傳遞痛覺信號。很明顯,當有機械性刺激時,厚髓鞘神經纖維有助於疼痛信號的傳遞。我們的研究結果挑戰了教科書上關於快速觸覺信號系統和較慢的疼痛信號系統的描述。我們認為,疼痛也可以像觸覺一樣迅速地發出信號。」

Nagi和他的同事還檢測了那些由於神經損傷導致失去了厚髓鞘神經細胞,但保留了薄髓鞘神經細胞的人。由於損傷,這些參與者不能感覺到輕柔接觸,不會經歷機械性疼痛。Nagi的研究小組認為失去髓鞘神經纖維也會影響新發現的高速痛覺受體網絡。

科學家們解釋說,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醫生診斷與疼痛相關的疾病,並為有這種症狀的人提供更好的護理。

參考資料:

Nagi, S.S. et al. (2019) An ultra-fast system for signaling mechanical pain in human skin. Science Advances. doi.org/10.1126/sciadv.aaw1297.

作者信息

作者:Ana Sandoiu

編譯:CoCo(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瑞芬太尼痛覺過敏的預防及治療研究進展
    瑞芬太尼是一種超短效的μ-阿片受體激動劑,由於它具有起效快、清除快、無蓄積、代謝不依賴於肝腎功能等優點,在臨床工作中,廣泛應用於急性、慢性疼痛的治療及全身麻醉的維持。但是,瑞芬太尼痛覺過敏的發生率遠高於其他的阿片類鎮痛藥物。由於瑞芬太尼痛覺過敏與其治療初衷相悖,嚴重限制了瑞芬太尼的臨床應用。因此,對瑞芬太尼痛覺過敏的預防及治療的研究是目前麻醉醫生的研究熱點之一。
  • Cell:揭示章魚吸盤上的化學觸覺受體作用機制
    這些研究人員在吸盤內的第一層細胞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傳感蛋白家族,這些傳感蛋白已經適應了對不能很好地溶解在水中的分子作出反應和檢測。這項研究表明這些稱為化學觸覺受體(chemotactile receptor)的傳感蛋白利用這些分子來幫助章魚弄清它所接觸的東西,以及所接觸的物體是否是獵物。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觸覺將壓力、振動、疼痛、溫度等多種感覺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類感知周圍環境,避免潛在的傷害。研究表明,與視覺和聽覺相比,人類的觸覺在處理物體的物質特徵和細節形狀方面更勝一籌。與人類一樣,機器人的觸摸傳感(Touch Sensing)能夠幫助機器人理解現實世界中物體的交互行為,這些行為取決於其重量和剛度,取決於觸摸時表面的感覺、接觸時的變形情況以及被推動時的移動方式。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目前研究發現,HCN通道在不同痛覺相關神經元上的亞細胞定位具有異質性,且其調控興奮性突觸傳遞的作用因神經元類型而異,並與多種蛋白質、離子通道或受體等相互協作,部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我們就當前國內外研究現狀,首次總結了HCN通道在痛覺相關神經元的亞細胞定位情況,及其對興奮性突觸傳遞的調控作用和機制,旨在為慢性疼痛的基礎研究提供參考。
  • 來自「對照組」的意外驚喜:《Neuron》文章挑戰冷暖感知理論
    Paricio-Montesinos等人發表在《Neuron》雜誌上的新文章挑戰了非痛覺溫度感知的主要模型。自19世紀末以來,神經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理論,認為只有通過特定的「標記」路線暖感或冷感才能從從皮膚傳遞到大腦。雖然在人類和靈長類動物身上已經有了一些證據,但發現很難證明這個理論。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科普丨原來辣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愛吃辣的人其實是痛並...
    而是辣椒中的辣椒素刺激了三叉神經,三叉神經將信號傳到大腦後,經過分析後得出的熱覺與痛覺的混合物。大腦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信號,是因為我們的口腔中有一種可以和辣椒素結合的受體蛋白質,當我們吃辣時,辣椒中所含的辣椒素就會和這種受體結合,刺激我們的痛覺神經並傳遞給大腦。因此,我們在吃完辣椒後會有一種灼痛的感覺。
  • 如果機器人有痛覺 這個世界會有哪些不一樣
    想要讓機器人獲得認知痛苦的能力,難度無異於重新開發出一種「機械大腦」,目前相關的研究都還停留在實驗室當中。讓機器人痛苦到底有什麼用?也就是說,讓機器人產生痛覺這件事情是毫無價值的了?我們或許可以從人類與痛覺之間的關係來看。對於人類來說,痛覺,尤其是生理上的痛覺,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 Piezo蛋白的故事:觸覺、聽覺和本體感覺背後的觸感機制
    研究人員還發現,Piezo不僅僅參與了觸覺或本體感覺。例如,Piezo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某些人群能夠抵抗瘧疾,甚至可能解釋為什麼太空人在太空會出現骨量丟失。研究人員已經開始考慮使用藥物(例如治療慢性疼痛的藥物),調節力敏蛋白。機械敏感蛋白有助於感知體重對骨骼的壓力,但是如果沒有重力作用,它們的功能就會大大減弱。
  • 吃辣是「痛覺」體驗:你爽的是舌頭,而痛的是全身……
    最近,在一則科普中,CD君發現了「辣」的奧秘:辣並非是被人體味蕾感知到的一種味覺體驗,而是混合著痛覺與觸覺的混合物!換句話說,吃辣時,辣到的不僅僅是舌頭,而是全身!那麼,我們的身體究竟是如何接收「辣」這一訊號的呢?
  • 辣是痛覺?!
    >脊柱生物力學:一個姿勢引起頭痛和手指麻木脊柱生物力學:一個姿勢引起的粗腿和腰背部疼痛脊柱生物力學:看了,才會坐脊柱生物力學:錯誤坐姿對力線的影響淺感覺:痛、溫、觸覺辣椒素的化學名稱為反8-甲基-N-香草基-6-壬烯基醯胺,其和辣椒素受體(VR1)結合,並激活 VR1,鈣離通道開放,鈣離子內流,胞質中鈣離子濃度升高,引起神經元及其纖維釋放神經肽,如P 物質、神經激肽 A、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血管活性腸肽和興奮性胺基酸,如穀氨酸、天門冬氨酸。
  • 皮膚下發現新的痛覺器官 組成細胞像章魚
    皮膚下發現新的痛覺器官 組成細胞像章魚 2019-08-22 14 2019年08月22日 14:01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皮膚下發現新的痛覺器官
  • 科學家解析人類觸覺作用原理 竟和聽覺相似(圖)
    科學家發現人類觸覺作用原理和聽覺很相似點擊進入中國網海洋頻道>>http://ocean.china.com.cn在這個過程中,你用你的觸覺在腦海裡形成牆面的圖像,以便更好地猜測開關的位置。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助理教授斯利曼本斯麥艾(Sliman Bensmaia)和他的同事們近日研究發現,皮膚對振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振動產生相應的振幅,同時,神經把信息從受體傳入大腦。就像耳膜的振動頻率傳送聲音的信息一樣。
  • 皮膚下發現新的痛覺器官
    據英國《獨立報》近日報導,科學家們在皮膚下發現了一個新器官,它可以幫助人們感覺到針刺的疼痛,新發現有望催生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方案。        研究資深作者、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組織生物學教授派屈克·恩福斯說:「我們早就知道,皮膚中有各種各樣的感覺器官,但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器官只與觸覺有關。
  • 為什麼說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因為舌頭上不存在味覺地圖
    其實一直以來我們熟知的「辣」其實並不屬於味覺,而是一種痛覺。 如果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取一小勺辣椒醬塗抹在手中,你會發現仍能夠感覺到刺痛感。很有趣吧?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給味覺下個定義。 味覺是什麼? 味覺指的是我們的味蕾受到直接化學刺激而產生的感覺。我們味蕾上存在的味覺細胞,感受到味道的刺激和嗅覺一起在大腦中合成了我們的味覺。
  • 意念可以控制痛覺? 人類可以控制痛覺嗎?
    意念可以控制痛覺? 人類可以控制痛覺嗎?時間:2017-05-17 14:33   來源:真相問答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意念可以控制痛覺? 人類可以控制痛覺嗎? 火燒邱少雲的英雄故事背後,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科學家又做過哪些研究?
  • 為什麼說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
    Erin知味編輯生活中,我們常把「酸甜苦辣鹹」放在一起,作為我們從食物中能品嘗出來的基本味道。可是你知道嗎?其實一直以來我們熟知的「辣」其實並不屬於味覺,而是一種痛覺。人的味蕾能夠感受到的味道是有限的,通常按照學界公認的標準,一共有酸甜苦辣鮮五種,每種基本味覺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能感受其刺激的感應器,其中「鮮味」直到2002年才通過發現和確定能夠專門識別胺基酸的感受細胞而被確認為是一種基本味覺。以後知味再專門寫文章來講一講關於「鮮味」的問題。而「辣」的感受的產生機制,與上面五種基本味道味覺產生機制,完全不同。
  • 痛覺是人類進化的敗筆嗎?人類沒有痛覺會成為超人嗎?
    疼痛幾乎是每個人從出生之後都會經歷的感覺,打針、摔倒、碰撞,人們一直把痛覺認為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那麼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痛覺是人類進化的敗筆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痛覺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可以將痛覺的產生理解為信息「高速公路」,當人類遇到外界的傷害時,位於皮膚中的傷害感受器將刺激轉換成電信號,並沿初級感覺神經元的神經纖維傳入脊髓
  • 「觸覺通用定律」或助力虛擬實境技術發展
    近日,由英國伯明罕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與地震有關的瑞利波創建了首個觸覺靈敏度的通用衡量定律,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利用這一理論開發覆蓋觸覺的虛擬實境技術。瑞利波是由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的,通常只沿物體表面傳播。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當有肢體接觸時,波也會穿過皮膚和骨骼層,被身體的觸覺感受器細胞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