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輪的「邏輯思考力」著實讓我心力憔悴,每個抽象的概念必須有足夠的理解才能再轉化為一篇學習筆記,而不是一味的複製粘貼;所以保證每篇學習筆記完成的前提就是我自己對每個邏輯的抽象概念理解透徹,並且能夠在邏輯的框架內有充分的推理和發散。
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照葫蘆畫瓢,還要在畫出瓢上的葫蘆。
三段論實際上是以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大前提)以及一個附屬於一般性的原則的特殊化陳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個符合一般性原則的特殊化陳述(結論)的過程。三段論是人們進行數學證明、辦案、科學研究等思維時,能夠得到正確結論的科學性思維方法之一。
我不得不想法設法把這些概念用最容易的方式展示出來,有助於我自己理解運用的同時也可能會對旁人有些幫助;我對「三段論」的理解,其實就是一個公式而已:A>B,B>C,故,A>C
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解釋再結合這個公式,深入的了解一下:A>B就是大前提B>C就是小前提A>C就是得出的結論其中,B就是中項
三段論,解釋起來就這麼簡單,而往往越是簡單的事物,越容易出現誤解,因為越是山間小道就越容易走迷路,而有護欄的大道反而不會誤入歧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就會被他人的「三段謬論」搞的暈頭轉向,甚至有的時候自己的左腦和右腦也會因為進入了「三段謬論」的歧途而手足無措。
如何避免「三段謬論」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有邏輯思維並且可以識別他人邏輯誤區的清醒人。
原則一:三段論中有且只有三項因素在「A>B,B>C,故,A>C」的三段論推理中,有且只有A、B、C三個因素,沒有D、E、F……任何其他的因素存在,A就是A,A不可能是a或者(A),每個因素都是確定的,每個因素都不應該有隱藏的屬性;如果有,就違反了三段論的三項因素原則,屬於謬論。
原則二:中項必須與兩邊有交集在「A>B,B>C,故,A>C」的三段論推理中,B是中項,那麼B必須與A有交集,並且A與B 的交集是A大於B,也就是說B屬於A之中;同樣的B也必須C有交集,並且B與C的交集是B大於C,也就是說C屬於B之中;關於這個原則,我琢磨了很久想如何表述清楚,其實只要不脫離公式中的範圍就可以;如果B不在A之中,或者C不在B之中,那「A>B,B>C,故,A>C」就是不成立的。
原則三:前後範圍統一在各種三段論的表述之中,基本的框架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而遵循的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如果結論>小前提,那就是「小項擴大」的謬論邏輯;如果是結論>大前提,那就是「大項擴大」的謬論邏輯。原則四:前提都是否定,就沒有必然的結論如果「A≯B,B≯C,故,A≯C」而結論中的,A≯C就不是一個確定的結論,因為A和C之間在沒有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情況下,本來就是沒有關係的兩個獨立因素,也就所謂是不是A≯C,很明顯,不是嗎?
原則五:前提中有一個否定的,結論必是否定的如果「A≯B,B>C,故,A≯C」或者「A大於B,B≯C,故,A≯C」;與上面的原則不同的是,大前提與小前提之間有了必然的聯繫,所以就可以得出必然的結論,而這個必然的聯繫就在於,兩個前提中至少有一個前提是肯定的,這就把否定的範圍固定在了必然的結論之中。
我自己經歷一場顱內高潮試圖將頭腦中的海嘯平息,但現在還是波濤洶湧,不過我的內心卻看到了陸地的希望。
一句話兩句話是說不清楚邏輯的思維方式,因為邏輯是正確且很難的事,所以學習邏輯就是必然會讓自己進步的事,這是無需質疑的;做正確且很難的事,也是讓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