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氣科學進展》和《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參加AOGS 2014展會
應亞洲太平洋地球科學學會(AOGS)的邀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的英文國際期刊《大氣科學進展》和《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於7月28日至8月1日參加在日本札幌舉行的AOGS 2014年會(第十一屆年會)聯合布展宣傳。
-
《大氣科學進展》組織專刊紀念創刊30年
為紀念《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簡稱AAS)創刊30周年,AAS主編組織紀念專刊,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撰寫綜述文章。經過編輯部緊張工作,13篇專刊文章已全部預上網發表,分為32卷第一、二兩期發表(目錄附後,預上網版本下載地址:http://159.226.119.58/aas/EN/article/showNewArticle.do) AAS創刊於1984年,由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共同主辦,主要報導國內外大氣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範圍涉及天氣系統、數值天氣預報
-
《大氣科學進展》| 氣象萬千 初心不變
今天給大家帶來氣象萬千 初心不變《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簡稱AAS)創刊於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主辦。它是大氣科學領域具有卓越影響力的科學技術類期刊,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氣象界的第一本外文版期刊。
-
《大氣科學進展》——地學期刊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所推出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顯示,被ISI收錄的《大氣科學進展》764篇文章在1998年1月1號至2008年2月29號期間,被引用了1658次。在剛剛公布的ISI 期刊引證報告中,《大氣科學進展》2007年的總被引頻次達716,比上一年度增長48%。
-
中科院大氣所: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新聞—科學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氣所建立了我國天氣預報業務,開始東亞大氣環流和季風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拓雲物理研究,提出數值天氣預報和方法;60年代發展空氣汙染氣象學,70年代開展和應用衛星氣象學、大氣遙感理論和探測技術研究;80年代開展氣候數值模擬和預測研究;90年代提出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創立自然控制論;進入21世紀,發展地球系統模式、大氣灰霾和亞印澳太季風系統……目前已發展成為涵蓋大氣科學領域各分支學科的大氣科學綜合研究機構
-
大氣科學SCI期刊歷年(截至2019)影響因子變化趨勢
科睿唯安昨日公布了2019年SCI期刊的影響因子,在這裡我們整理了大氣科學領域相關的一些常見期刊(為了接地氣IF超過10的這裡不統計了
-
最新大氣科學領域期刊影響因子(2018)
最近Thomson公布了各個期刊最新的影響因子,當然是根據2018年的數據計算的。
-
國際大氣科學發展經驗淺析
本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大氣科學取得了顯著進展。綜觀世界大氣科學的發展潮流,剖析美國、日本及歐洲共同體等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大氣科學研究方面取得較快進展的因素,可以看出有以下主要經驗: 1、充分利用先進技術,使科研能力不斷提高 將最新的科學技術引進大氣科學領域,形成新的大氣探測技術、快速通信和計算機處理技術,以獲取新的更多的可用大氣信息,是推進大氣科學取得突破的前提。
-
在上海 把大氣科學推向世界一流
說起大氣科學,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天氣預報。但時至今日,大氣科學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現代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據統計,中國超過70%的自然災害與大氣有著直接的關係,除了備受關注的霧霾,常見的颱風、暴雨、龍捲風、熱浪、低溫、洪澇、乾旱等氣象災害也都與大氣科學直接相關。張人禾說:「大到國家決策,小到保險精算、股票期貨市場,大氣科學研究都是決策依據之一。
-
遙感、大氣科學期刊編輯交流會在遙感地球所召開
交流會上,來自《遙感學報》、《中國圖象圖形學報》、《大氣科學進展》、《大氣和海洋科學快報》、《大氣科學》、《氣候和環境研究》等六個期刊的青年編輯,就策劃組織前沿熱點專欄、探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提高期刊學術質量、研究期刊國際化及數位化發展、探討數據論文出版形式等期刊發展的熱點問題展開了積極而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
我國大氣科學發展狀況的分析
研究我國大氣科學的發展戰略,必須從我國大氣科學的發展實際出發,要發揚優勢,彌補或縮小差距,努力解決或克服存在的問題。 我國大氣科學發展的優勢在於: 1、有一個由2630個氣象臺站組成的氣象業務服務網。
-
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提升至11.981
7月30日,據美國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發布的最新期刊引證報告(2013版)顯示,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影響因子提升至11.981,在SCI收錄的185種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領域亞太地區學術期刊中排名第一。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雲南大學聯合培養大氣科學碩士研究生...
12月21日下午,我校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資環樓舉行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mdash雲南大學聯合培養大氣科學碩士研究生協議」籤署儀式。出席籤署儀式的領導和專家,有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陸日宇,雲南大學副校長張力,雲南大學教務處長吳澗,以及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生負責老師和雲南大學資環學院黨政領導、教師代表。
-
《大氣科學進展》表彰年度優秀文章和審稿人
《大氣科學進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自2013年入選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發起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以來,積極紮實地開展期刊的國際推廣工作,期刊的網絡點擊量、下載量(圖1)和總引用次數(圖2)一直穩步提升。
-
2020年大氣科學SCI影響因子預測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引文信息目前已經收錄在科睿唯安旗下的Web of Science,利用目前的數據能很大程度上提前估算半年後發布的《2020年SCI影響因子》。Advances, Science Bulletin, PNAS, Nature Geoscie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計算出它們的即時影響因子(數據採集時間為2021.1.26),供參考——
-
科研快訊-1 | 中科院大氣所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源數據中心之一
大氣所FGOALS-f2天氣-氣候動力集合預測系統代表ANSO向WWRP/WCRP S2S預測計劃提供全球預測數據。 次季節到季節(S2S)計劃由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於2013年11月聯合啟動,旨在提高次季節到季節尺度(介於兩周到一個季度)高影響天氣事件的預測技能,填補中期天氣預報到季節預測之間的空白。
-
中山大學2015年招聘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副院長啟事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科創建於1961年,辦學層次齊全,以熱帶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和辦學方向,是我國培養大氣科學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學科已形成了季風與海/陸/氣相互作用、熱帶氣象學、中尺度氣象學與數值模擬、大氣環境與化學等四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優勢的研究領域,正在拓展熱帶大氣-海洋-陸地耦合系統、氣候可預測性和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等研究領域,目前是華南地區唯一擁有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兩個碩士點及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學科。
-
國內「大氣科學」專業最好的6所大學,學得好前途無量!
大氣科學專業,相信很多人都沒聽說過或者沒詳細了解過,這個專業算不上熱門專業,但是大氣科學卻實實在在每天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你每天出門需要看的天氣預報、都市人每天關心的空氣汙染指數、坐飛機時機場的氣象預報等等!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開展青藏高原的氣象學研究,對提升我國天氣和氣候預報水平、提高國家防災減災能力以及理解全球氣候變化原因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底,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共同推進和啟動了為期8—10年的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計劃。
-
大氣科學專業,考上這所大學,等於考上北京大學,就業不愁
小月是河南理科考生,2019年高考604分,理科,這一個分數,高出河南一本控制線502分102分,可以讀許多985大學,也可以輕鬆的考入211大學的熱門專業,而小月卻選擇了一所雙非大學,這所大學即不是985大學,也不是211大學,而是一所普通的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什麼要選擇這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