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滅霸還是奴僕?本期「走近科學」帶你了解「粉絲」這種生物

2020-12-03 寒眼看傳媒

在具體的闡述粉絲世界的波雲詭譎之前,先拋給各位看官一個問題:在一部某當紅明星A僅參演了幾分鐘甚至完全未參演的電視劇中,出現了以下三類彈幕:

第一類:「A什麼時候出場?」「期待A!」「為A而來。」「怎麼不是A來演,誰要看這些人」。

第二類:「可以不要提A麼?會給他招黑的」「這劇/這集沒有A,A粉絲我們乖乖回家好不好」

第三類:「煩不煩,好好的一個劇,全讓A的粉絲毀了,轉黑!」「A粉絲帶著你家哥哥滾出我們的快樂星球」。

好的,請回答我,在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彈幕中,誰是粉絲,誰是路人呢?是不是覺得第一類是A明星的腦殘粉,第二類是A明星的理智粉,第三類是被A明星粉絲擾得不勝其煩的普通路人呢?

好的,我來告訴你一個有趣的真相,真相就是:這三類彈幕中有九成,都是有意為之的惡意彈幕,是同一批人一人分飾三角刷出來黑A明星的。

因為看似截然不同的三類彈幕造成的後果是一致的,那就是以A明星的名義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從而激起觀眾對一個無關明星的惡感。而如今惡意彈幕在娛樂圈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灰色產業。

各位路人甚至「初為人粉」的新粉們是否有大開眼界之感?好的,下面正式帶各位撥開迷霧,來看看這個充斥著諜戰、黑道(黑產)、綁架、集齊世間極惡但同時也集齊了世間極愛的,粉圈世界。

科普概念1:黑粉(又稱:原來恨比愛,更難持久)

首先,明星有黑正常麼?再正常不過了,再優秀的明星也不是人民幣,人見人愛,有人喜歡就自然有人不喜歡,甚至有多少人愛他愛得情切切,往往就有多少人恨他恨得牙痒痒,所謂「紅黑並存」。

然而再理直氣壯的恨,對於載體而言也是一件負能量的事情。而絕大多數正常人類還是有著趨利避害的本能的,所以即便是現實中的仇恨,絕大多數人也會努力進行自我調節,不會放任自己被吞噬。更不用說對一個陌生明星源自虛擬網絡的恨意。

何況,當一個明星的黑,其實要比當他的粉難多了。粉絲可以做啥也不做,就當個看看臉偶爾花花錢的所謂「躺粉」,黑子如果做一個躺黑,額,那不就不是黑了麼?

是的,當一個明星的黑意味著你要比粉絲還要了解他的動向,比粉絲還有更加仔細的去研究他的每一個物料,甚至還要去費心扒一些粉絲都不去在意的私人行程、相關人員的信息等等,以第一時間發現或者編造可黑的點。討厭他卻要天天看他,這是多麼巨大的心理折磨。

而他們的辱罵、造謠、甚至人肉素人(素人:即非公眾人物的普通人,比如明星粉絲、工作人員等)等行為,也讓他們一直都遊走在法律邊緣。

總而言之,愛一個人是划算的買賣,恨一個人則是虧本的生意,為了一時意氣激情辱罵一周勉強還可以理解,隔著三五天想起來了罵一嘴也算正常,但能長期把虧本生意做下去,每天發幾十幾百條微博把全部人生都用在黑某明星的,幾乎可以百分百的斷定,他得到了其他的「供養"。

比如,工資。這種情況就是所謂收錢黑人的職業黑,他們是按發博數和閱讀量等指標從僱主那裡領錢的。而這個僱主,則絕大多數都是與被黑明星有利益衝突的同行,而有趣之處在於,這種黑粉的僱主往往還經常變化的,今年黑A去年黑B前年甚至還可能黑過國,無他,僱主變了而已。

還比如:流量。這種情況也就是所謂的營銷號,在當下,流量本身是能轉化為金錢的,比如在微博就有一個廣告流量主計劃,你貢獻的每一次評論轉發甚至每一個贊,對於參與了這個計劃的博主而言,都是可以直接兌換成金錢的數據,因此對於一些以此為生的營銷號而言,通過黑明星引來粉絲澄清甚至辱罵從而得到數據就是一種常規的賺錢方式。

也比如,為我的偶像剷除異己的成就感,指B明星的粉絲去開一個黑號專門黑B的「對家」A,這是一種以恨為「愛」的極端追星形式。因為支撐他們的是所謂「愛」,是為了偶像在戰鬥的成就感,所以往往堅持得頗為長久。

科普概念2:偽粉(又稱:你以為的粉真的是粉麼?)

在路人眼裡,用著A的頭像,名字裡帶著A,或者在開口時自報家門「我是A的粉絲,我覺得」,這幾種人都毫無疑問A的粉絲。

而真相是:別說這些改改頭像人名就可瞬間化身ABCDEFG任何一個明星粉絲的簡單操作,就是氪金(為明星花錢)、打榜什麼記錄都有,在粉圈潛伏几個月甚至一年,普通粉絲都不容易分辨的深度隱藏的「無間道」,在當紅明星粉群每天會被揪出來十幾個。

這就引入了今天需要給路人世界科普的第二個概念:「偽粉」,即冒充的假粉絲,那是什麼動機讓人無聊到去玩這種粉圈無間道呢,簡單來說,還是為了黑。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說法叫做「一粉頂十黑」,當我們看見一條直接傳播明星真假黑料或者破口大罵某明星的微博時,往往會對涉及的明星本人帶著純吃瓜甚至同情的態度,但是當我們遇見類似開篇「彈幕事件」那種「粉絲」四處討人嫌的,我們很難不對明星本人產生一個淺淺的惡感。

而彈幕,不過是小兒科中的小兒科,現如今偽粉的表演方式那叫一個花樣繁多:有去攻擊辱罵毫無過節的其他明星粉圈甚至遊戲、體育、學術等完全無關圈層引戰的,有一邊作惡一邊表示自己和明星工作室有聯繫暗示所有行為都是明星授意的;甚至還有表演為愛自殺和故意發表反dang恨guo言論的,總之什麼圈子不好惹就惹什麼圈子,什麼行為容易害死偶像搞什麼。

是的,所謂偽粉,本質上是一種形式更為高級,身份更加隱蔽,對粉群和明星形象威脅更大的黑粉。

可能有人會問,推得好生乾淨,一出事情就開除粉籍說人家是臥底,你敢保證這些傻逼事情的就真的沒有明星腦殘粉自己做的麼?當然,有的。因為粉圈也好、路人圈也罷,本質上都是網民,圈內人越多,其中nubility的和shability的人員佔比一定越接近「網民」這個大集體的平均水平,這是簡單的概率論,也是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要有一些。

雖然粉圈一定有犯傻犯賤的存在,但有兩個問題,一是動機。那就是粉絲是聰明也好傻也罷,他們行為的動機一定是「自以為」為明星好。因此,說他們跑去罵娛樂圈其他明星給自家偶像爭長短,我信。但是去八竿子打不著的遊戲圈體育圈去辱罵遊戲大神、體育明星甚至學者這種除了拉仇恨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他們圖什麼呢?

二也是最重要的,真粉絲什麼時候犯傻犯賤,其實是不可控的、隨機的,因此真粉絲的犯傻犯賤行為往往是很難形成大風波的。哪怕是飯圈最基礎的「掐架」,從幾個小學雞互啄到雙方粉群下場,往往都需要營銷號拉偏架、熱搜造謠等一系列的步驟,如果不是其中一方或者有心挑撥的第三方有備而來,從一開始就有把事情鬧大的心思和安排,純粹因為一個或幾個人的犯賤或者犯傻行為,是很難真的把局部矛盾鬧到「大撕」的地步的。

這時候,能夠完美配合時機、完美把控方向的「偽粉」就成為了明星黑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充當那個萬事俱備時必須颳起的東風。

科普概念3:這世上的愛,千奇百怪。

多年以前一個訪談節目中曾經收錄了一個養成系偶像團體粉絲驚世駭俗的發言:「我就是把他們當寵物喜歡的,所以長大了自然就不粉了,寵物肯定是小的好玩啊」,引起一片譁然。

是的,縱然粉絲中常規的喜歡佔據大多數,然而就個體而言,粉絲追星的動機、愛偶像的方式確實千奇百怪,越是當紅,其粉群就堪比一個小社會,各類型品種齊全,有冷酷無情事業粉對偶像冷暖毫不關心的,有佔有欲爆棚拍個吻戲就罵娘的,有誰第一紅就粉誰滿足虛榮心的,有把偶像當成公主在呵護但也有把偶像當成妓女來嫖的。

甚至有很多的所謂「愛「對明星而言已經不僅是奇怪,而是徹頭徹尾的有害,小到「一粉頂十黑」這種招黑行為,大到私生粉騷擾偶像,甚至極端粉槍殺偶像這種駭人案例。如果按照粉絲行為偶像買單的邏輯的話,那些被粉絲殺死的偶像,豈不是「我殺了我」。

話說粉絲這東西,一無認證(真假難分)、二無準入(好壞不擇),不管是通過「變身」還是本就是「變態」,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為自己冠上粉絲之名,不請自來無需偶像本人同意。偶像對粉絲連拒絕的資格都沒有,談何負責?

這也是為什麼粉絲和粉絲之間的差異和矛盾,某種意義而言從不比粉與黑小。即便是所謂「真愛粉」之間,也經常為了誰愛的方法最對、最優、最純吵個不開交。因此,用某一個或者某一撮粉絲去代表一個粉群,和以與某一個或者某一撮人去代表一個地域,一樣的不合理。

科普概念4:獲利和獲罪之間,有必然聯繫麼?

用部分粉絲行為上升整個粉絲群體已然站不住腳,上升偶像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然而一直以來,粉絲行為偶像買單的邏輯就是在粉圈大行其道,所謂你罵我我就罵你偶像。而近日這一理念更有被打造成人間真理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說,偶像既然從粉絲的打榜、消費行為中獲了利,就要承擔粉絲做錯事帶來的反噬。

且不論「偽粉」的存在導致粉絲的「認定環節」都難以達成,也不說粉絲的父母、學校、公司這些對其真正有約束力也確實承擔著教化約束責任的人都不需要為粉絲行為負責。

咱們就單說說這個獲利就一定要相應獲罪這個生拉硬扯、漏洞百出的邏輯。

娛樂圈和其他行業沒有什麼不同,一個生產行業而已,包括粉絲在內的觀眾是這個行業的消費者。而影視綜藝作品、偶像,都是這個行業裡的商品,所以偶像和粉絲之間的真實關係就是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粉絲在交付金錢和精力的同時獲得了身體或者精神上的滿足。買入「偶像」這個商品和買手辦、買皮膚、買周邊、買球票這些沒有本質區別,花錢/精力換快樂,自己覺得物有所值就好,無需為外人道。

偶像這個商品確實需要為粉絲這群消費者負責,但這個負責體現在保證自己貨真價實,而不是欺騙消費者假冒偽劣商品。所謂「偶像失格」的概念也是指偶像對粉絲的欺騙,比如一邊販賣單身人設一邊偷偷談戀愛,身為唱跳愛豆卻在舞臺上公然划水(即不認真學動作做動作)等等。

但除了作為商品為消費者提供必要「售後」服務外(比如不偷偷談戀愛、不出醜聞、好好唱跳/演戲),偶像對起粉絲再無其他責任,因為這世上沒有任何商品需要為消費者購買行為之外的其他行為負責。

粉絲行為偶像買單這個邏輯,就好比有人穿著某品牌的衣服、或者為了得到某品牌的衣服犯罪,一群人叫囂著讓品牌方出來買單讓他們反思為什麼罪犯就喜歡穿你家衣服,一樣可笑。

科普概念5:為愛集結的粉圈,是滅霸還是奴隸?

不得不承認,分分鐘可以掏出幾千萬金錢和幾百萬流量數據,遭遇真正的大事件時可以幾萬人齊心協力勁兒往一個方向使的粉圈,確實是手拿寶石的存在。

然而粉圈雖然手握寶石,卻身有軟肋,這個軟肋,就是他們的偶像。是的,如果說粉絲這個消費群體有什麼特殊性的話,那就是,身為消費者的他們,居然是當前粉絲經濟中最卑微最底層的奴隸。

為什麼?因為他們拿捏住了命門,他們心尖尖上的偶像就是他們的命門。他們是偶像的消費者,卻不是偶像的定義者。於是為了給自己心尖尖上的人討個好的定義或者前程,他們疲於奔命。

比如,各大平臺利用他們天然的輿論地位,造出各種榜單並定義為偶像「紅與不紅」的標準,引導粉絲去打榜。

比如,商家雜誌通過大字報、解鎖活動(完成一定的銷量目標才會釋放偶像拍攝的物料)等等,也造出「帶貨能力」這一 「紅」的標準,引導粉絲去氪金消費。

也比如前面提到的營銷號、職業黑粉、偽粉,為了賺取工資或者流量通過造謠、挑事、撩架、四處發散不實惡評甚至辱罵詛咒等方法持續的pua粉絲,激起粉絲撕逼、控評、反黑。

是的,打榜、氪金、撕逼、控評、反黑這些讓路人世界無法理解的行為,某種意義而言,都是流量經濟威壓下粉絲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坦白說如果能夠快樂追星,誰願意成天做數據控評反黑搞得身心俱疲呢?可就是有人被經濟利益驅動,利用粉絲對偶像的愛,以不做就代表你們偶像糊了/被黑出圈了為要挾,逼迫粉絲去完成他們的流量指標。

以控評為例,其最初誕生並逐漸成為大多數粉圈的「必修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如果粉絲不控評,辱罵、造謠自家偶像或者偽粉引戰的評論就會被黑粉刷到熱評高位。

我甚至還見過營銷號先是故意發了一堆明星的信息,其中包含了A明星惡意信息,引來A明星粉絲「不約」「不帶」「滾」的控評後,再利用微博編輯功能把A明星的惡意信息刪除,當其他明星粉絲或者路人趕來時看見的,就是評論區A粉絲在「無故撒潑」控評。

有人說,就不能冷靜抽身不被這些東西綁住拿回主動權麼?其實這在我個人看來這和當下的家長有幾分相似,在各種課外班中疲於奔命給孩子求個不確定前程,其實沒有人篤定這樣對孩子一定就是好的,但被動的隨大流做了總歸安心些,沒有幾個人有勇氣跳脫去大環境主動去拿自己心尖尖上的人做實驗。

因此,與路人印象中的「橫著走」的滅霸不同,粉圈的滅霸屬性從來僅體現在粉圈內部互屠,因為各有軟肋,撕起來往往人多者勝。而在與除了其他粉圈之外的任何圈層起衝突時,粉圈是天然弱勢的,10萬個粉也扛不住1000個無所顧忌刀刀都越過他們對著他們偶像扎的圈外人。在與外圈的鬥爭中,一句「你們哥哥的路人緣都敗在你們手上了」大概率就可以讓粉圈無條件滑跪。

綜上所述,各位路人看到的「粉」未必是粉(偽粉),就算是粉,粉絲世界裡的人和路人世界一樣,鮮活、多樣、魚龍混雜,有人正常也有人不正常。粉絲,就是比路人多一條軟肋的普通人,美化不必,妖魔化,就更加不必。

寒眼看傳媒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大魚號|百家號|一點資訊|搜狐號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噩夢無家可歸了
    不過,節目到底有什麼神秘力量可以讓小朋友噩夢連連,成年人體涼心寒,卻還是百看不厭欲罷不能呢?究竟是節目組道德的淪喪,還是主持人張騰嶽人性的扭曲?在節目正式停播完結撒花之際,是時候走進《走近科學》,揭秘它令觀眾「智熄」的科學仙術了。01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中國人的大智慧。
  • 《走近科學》停播了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陰影裡有它嗎?
    而他則主持了一檔收視率一度為0的節目,還是科普類。1998年6月1日兒童節,《走近科學》第一期在央視一套播出。他是誰,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驚天的故事,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陷?(請自行腦補走近科學的BGM)他叫張國飛,曾參與創辦過《今日說法》,很清楚人民群眾愛看什麼,剛來就把《走近科學》批評了一遍:(《走近科學》)題材來自「五科」:科技部、科學院、工程院、大學、國防科工委。那都是什麼題材?你弄懂就得大半年。
  • 《走近科學》的走近科學
    雖然初心不改,但是這種做法卻招致了各種各樣的批評,包括「打著科學的旗號,以偽科學的手法,拍出了玄幻的效果」、「用科學「羞辱」了我們智商」以及「打著科學幌子的人造鬧劇」等等。在對該節目口誅筆伐的同時,也許我們該去思考為什麼出現在這樣的問題。1939年5月,鄧拉普(Orrin E.
  • 走近(攝影)科學:神秘小巷,只見影子不見人!
    無論是詭異的題目,還是嚇人的旁白,再或是奇葩的結局……《走近科學》都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本🐰這回也想 「致敬」 一下。正所謂:攝影版的走近科學,帶你走近的,其實是光影的奧秘。攝影)科學》的記者特意採訪了上面照片的拍攝者——本🐰,終於為你還原了事實真相!
  • CCTV《走近科學》停播,是人造鬧劇還是教育科普?
    有人說《走近科學》為了提高收視率,選擇了一條靠懸疑詭異博眼球的偽科學之路。該節目號稱宣揚科學,可相當的一部分選題策劃根本與科學毫不相關,比如水怪UFO等難以科學實證的未解之謎,或各種裝神弄鬼的靈異事件。這些聳人聽聞的事件背後要麼純屬狗血誤會,要麼乾脆宣布是當事人有心理問題,一切都是幻覺,最終都淪為打著科學幌子的人造鬧劇。
  • 最講「科學」的《走近科學》完結了!還記得那些令人噴飯的結果嗎
    最近一個消息震驚了無數網友,陪伴了一代人童年的央視科普類節目《走近科學》完結撒花了!說起這檔中國最講「科學」的節目,相信大多數90後們都印象深刻。其詭異的拍攝手法,配上驚悚的背景音樂,經常把當時還是小盆友的小編嚇得睡不著覺。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但每期的結尾都讓你想砸了電視,這踏馬和科學究竟有什麼關係!」全國觀眾都很想問這個問題。1998年首播,至今21年了,《走近科學》究竟和科學有什麼關係!到底是走近科學還是走近忽悠,這很難講。《走近科學》明明輕輕鬆鬆,就掌握了千千萬萬顆隨調查推進跌宕起伏的心。但在節目結束前的一分鐘,他啪嘰一聲,把心都捏碎了,然後簡單粗暴地給你總結:這就是科學。
  • 懸疑推理還是靈異驚悚?這部港劇帶你「走近科學」
    港劇君一直以來對於靈異驚悚類的劇集都頗有好感, 尤其是像《金宵大廈》這種單元劇模式的靈異驚悚類的劇集更為愛不釋手。 今天給大家說的是一部披著神秘靈異傳說的外衣, 實際是帶大家「走近科學」的港劇。
  • 《偵探伽利略》|湯川學教授帶你「走近科學」
    說起湯川學教授你是不是有點耳熟沒錯!沒錯!
  • 這個嚴謹認真搞笑的節目完結:《走近科學》大結局了
    先給大夥講個故事:話說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出現了離奇事件,這裡處處帶電,牆壁帶電,地面帶電,就連空氣也帶電。為了找出真相,記者和專家各種全方位、無死角研究,最終得出了答案:電筆壞了...嗯,這個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識?
  • 《走近科學》 再見啦……
    還記得那些年被《走近科學》嚇到在經過一系列的走訪調查後,真相終於大白:原來村民們曾以一種叫蓮花白的植物作為主食,而這種植物裡含有大量鉈元素,而脫髮視力下降正是因為鉈元素導致....請了很多人看都不見好,後來帶去給心理醫生治療,才發現:怪異的行為都是裝的,只是為了博得父母的關心.......對了,這一期的節目叫做《別讓我孤單》。古寺奇觀峨眉山一古寺處於森林中,滿地都是落葉,屋頂卻永遠乾乾淨淨,是佛祖顯靈?還是有不可言說的力量守護此地?想多了—— 落葉都被風颳走了。
  • 《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走近科學》竟然才完結?!為何深夜慘叫 xxx 為何屢遭黑手 xxx 究竟是何人所為 xxx 究竟是人是鬼 究竟是道德的淪喪 還是人性的缺失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科學
  • 《走近科學》停播:科普的故事化敘事過時了嗎?
    80、90後或許在青少年時期看過《走近科學》這檔大型科普節目,即使在自媒體時代,《走近科學》即便收視率平平無奇,在微博、微信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力,經常會有一些文章將節目中的故事提煉出來,遇上一些詭異的事件時還喜歡套用節目的旁白編排幾個段子,或者@ 主持人張騰嶽調侃一番。2019年9月30日的節目播出之後,欄目將停播,一個時代終將過去。
  • MCU:奧丁對滅霸了解多少,他是否本可以阻止滅霸?
    奧丁對於滅霸搜尋無限寶石一事了解多少?他是否本可以阻止滅霸呢?作為MCU中萬能的神祇,眾神之父奧丁對於滅霸的暴走卻出乎意料地沉默。在MCU開啟英雄時代之前,奧丁和他的阿斯加德王國是維護宇宙和平的主要力量。
  • 《走近科學》停播,專家怎麼看?
    「走近科學」的糾結 在探討電視中的科學這個話題前,還是有必要先看看《走近科學》的歷程。這裡並不打算詳細描述這檔節目的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各種在線百科中了解。 我只記得,這檔節目最初是在央視「新聞聯播」或「焦點訪談」後相當好的時段播出。
  • 漫威暗示滅霸是最後的一個永恆族,滅霸是否會捲土重來?
    滅霸在幾部早期的漫威電影中作為彩蛋出現過,但直到2018年的《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他才完全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與MCU的超級英雄們對決。《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中,滅霸以一種非常明確的方式結束了他的旅程,但這並沒有阻止粉絲們猜想他是否能在MCU的第四階段重新出現。雖然滅霸還沒有被證實是漫威電影宇宙第四階段計劃的一部分,但他似乎與永恆族有著顯著的聯繫。
  • ...建國|國家|國慶|單身|對象|假期|加班|走近科學|抓賊|大爺|肥胖...
    (網絡)估計《走近科學》的小編們,最近也要跳槽了。就在昨天,《走近科學》欄目播出最後一期,網友紛紛懷念。像這種恐怖片開頭,喜劇片結尾的事,《走近科學》幹得太多了。每次都是,昏暗的小燈一打,戴眼鏡的張騰嶽就開始講故事了。
  • 張騰嶽:《走近科學》就不是為那些看原版Discovery的人準備的
    通過觸摸地核模型,參觀者能直觀地感受地心的溫度和跳動,了解神秘的地球。/視覺中國2004年改版後一系列「開頭懸疑,結局『狗血』」的選題,使《走近科學》在類似「童年噩夢」的評價中蛻變為亞文化現象。但在主持人張騰嶽看來,在知識獲取途徑日益多元化的當下,傳播形式恰恰是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
  • 武曲星守奴僕宮會被朋友出賣,奴僕宮見紫微天府星朋友非富即貴
    但一般人算鬥數,多是側重看事業宮如何、 財帛宮如何等,其中特別容易忽略的就是 奴僕宮 (亦稱友僕宮或交友宮)。武曲星守奴僕宮,古有偏多賣友之客之說,這種人在一生中,經常會遇到被朋友出賣事。除此之外,如空劫、化忌等星進入奴僕宮,也多是不妙的。如被朋友拖累等。交友要謹慎,古有明訓,而一般算命者亦喜以此勸人,確是雖不中亦不遠。所以,不少人吃盡朋友之虧,受過苦頭之後,然後知道知己良朋之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