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成功大學物理系與美國團隊研究登全球最有趣發現

2021-01-07 環球網

臺灣成功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楊毅團隊參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被美國著名科學雜誌《Discover》,列入「2017年100個最有趣的發現」的第38名。(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8月2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成功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楊毅團隊參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被美國著名科學雜誌《Discover》列入「2017年100個最有趣的發現」的第38名。楊毅說,「我們發現了世界上旋轉最快的物質態,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旋轉,這是目前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的現象,我們將繼續研究這個有趣的物理。」

據報導,楊毅的研究團隊於2015年正式加入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STAR實驗組,目前有1名博士生及3名碩士生參與研究。該實驗室的粒子對撞機,不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粒子對撞機之一,也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將質子極化並對撞的機器,STAR實驗組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高能核物理實驗之一。

楊毅表示,被評為全球第38個最有趣發現的研究,就是利用一個名為Lambda的粒子透過極化現象,「我們發現這個物質態的旋度,比現在已知所有的流體都大上好幾個數量級(10的14次方),非常不可思議。」這項發現也曾登上2017年8月《Nature》期刊封面。

楊毅表示,他在做研究時不會想太多,只是為了滿足對宇宙世界了解的渴望,「覺得未知、好玩,就會去做。」他還認為,浩瀚宇宙無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值得探討鑽研,他常對學生說,已經知道結果的研究沒有再做分析的必要,「要做就要做不知道結論的,也不要怕失敗!」(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

相關焦點

  • 臺灣大學「超對稱」研究獲突破 有望獲諾貝爾獎
    8月14日消息 臺灣大學物理系高能研究團隊在「超對稱」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昨天宣布發現了30年來物理界最具有震撼性的發現:宇宙可能是「超對稱」的物質組成,有更多的粒子是前所未見的,這一新發現不僅嚴重挑戰已被沿用30年的所有物理學基礎的「標準模型」,而且也使「新物理」徵兆乍現。
  •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清華新聞網6月2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何珂、薛其坤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徐勇、段文暉等人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為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溫度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並為多種新奇拓撲量子物態和效應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
  • 清華物理系研究團隊在新型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2M-WS2中發現馬約...
    清華物理系研究團隊在新型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2M-WS2中發現馬約拉納束縛態清華新聞網7月11日電 尋找馬約拉納束縛態是當前凝聚態物理研究的熱點問題。馬約拉納束縛態是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基礎。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李渭副教授、薛其坤教授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黃富強研究員及南京大學的張海軍教授合作,在一種新型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2M-WS2中發現了馬約拉納束縛態存在的證據,這是科學家首次在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中觀測到馬約拉納束縛態存在的證據。
  • 突破MRAM技術瓶頸,臺灣地區團隊成果全球首創
    臺灣地區清華大學團隊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突破瓶頸,成果全球首創,並預計4年後要做出下世代MRAM,盼為國內產業帶來關鍵影響。 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行「不失憶的存儲器—全球首例自旋流解密MRAM關鍵瓶頸」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由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賴志煌與物理系教授林秀豪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也創下全球首例。這項成果在今年2月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0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楊魯懿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羅衛東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電控質子過程對SrRuO3磁態的調控》(Reversible manipulation of
  • 「上帝粒子」獲諾貝爾物理獎 臺灣團隊有功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研究團隊也在這項關鍵性實驗扮演重要角色,並參與發現希格斯粒子的兩項探測器研製計劃。  參與探測器研製  臺灣「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誠謙強調,LHC、緊湊緲子螺管探測器(CMS)和超導環場探測器(ATLAS),以及網格計算中心,是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發現希格斯粒子存在的三大要素,臺灣研究團隊除了參與CMS和ATLAS研製以外,也負責營運亞洲網格計算中心。
  • 臺灣天文研究團隊:2098年小行星或撞地球(圖)
    泛星計劃最近發現一顆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它的軌道有可能在2098年撞擊地球。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9月28日消息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近日,臺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教授陳文屏表示,他所在的研究團隊發現一顆目前正在地球附近且直徑約50米小行星。
  • 臺大「超對稱」研究獲大突破 證明「納納米」存在
    中新網8月14日電 臺灣大學物理系高能研究團隊在「超對稱」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宣布發現了30年來物理界最具有震撼性的發現:宇宙可能是由「超對稱」的物質組成,有更多的粒子是前所未見的,並由實驗證明應有「納納米」物質的存在,這一「諾貝爾級」新發現已使「新物理」徵兆乍現。
  • 臺灣師範大學兩岸團隊研究粉紅鸚嘴成果獲刊國際期刊
    (圖源:臺灣《旺報》)  據臺灣《旺報》報導,為了解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動的環境,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教授李壽先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兩岸,針對廣泛分布於臺灣不同海拔的鳥類粉紅鸚嘴,進行全基因組變異分析,並與東亞大陸粉紅鸚嘴的遺傳變異進行比較,發現與不同海拔環境適應相關的遺傳突變,主要由臺灣與大陸族群分家前的祖先承襲而來,而非近期才產生的新突變,研究成果獲刊
  • 【大學校園】國立臺灣大學
    1965年7月,學校與中央研究院及臺灣清華大學合辦「數學研究中心」及「化學研究中心」;與臺灣中興大學及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合辦 「農業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及臺灣清華大學合辦「物理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合辦「生物研究中心」;與臺灣成功大學及臺灣交通大學合辦「工程研究中心」;與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合辦「語言中心」。1966年,學校與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全校性合作。
  • 臺灣一名大四學生論文登國際頂尖期刊
    原標題:臺灣一名大四學生論文登國際頂尖期刊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月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近期將刊登一篇論文,其第一作者為臺灣大學化學系大四學生趙彣,這也是臺灣首次有90後大學生的論文登上《科學》。   臺灣一年難超過十篇論文可登《科學》,學者表示,別說碩博士生,連「中研院」的研究員也不見得能達到,非常不容易。
  • 清華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突破 發現最薄高溫超導材料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賢佳) 據清華新聞網21日報導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以「一個非常薄的超導材料」為題,介紹了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界面誘導的高溫超導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這標誌著該研究團隊在界面誘導/增強的高溫超導研究上取得突破。該體系是目前已發現的最薄的高溫超導材料。
  • 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新種鈍頭蛇(圖)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近日刊登在英國發行的國際期刊《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是首次由島內民眾發現的特有蛇種。發現泰雅鈍頭蛇的是由臺師大生科所畢業生遊崇瑋、副教授林思民組成的研究團隊;林思民表示,新發現的泰雅鈍頭蛇體型嬌小,成蛇體重僅20至60克、身長約60至
  • 日本研究團隊成功製成14cm全球最長碳納米管束
    日本研究團隊成功製成14cm全球最長碳納米管束 2021-01-12 10:33:33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本金澤工業大學開發出新型碳纖維複合材料——高強度、高彈性且導電性優異。
  • 臺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團隊發表全球獨創的全定量快篩檢測系統
    打開APP 臺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團隊發表全球獨創的全定量快篩檢測系統 MEMS 發表於 2020-11-10 09:43:02
  • 清華物理系尤力研究組發現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
    清華物理系尤力研究組發現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1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尤力研究組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及其三劈裂結構的測量》(「Observation of broad d-wave Feshbach resonances with
  • 臺灣海洋大學研究發現 人工繁殖珊瑚不再是夢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的研究團隊發現珊瑚早期生殖細胞的發育特性及位置,正陸續揭開珊瑚生殖的謎,可能有助於人工復育。研究團隊的論文上個月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 珊瑚為了提高生殖成功機率,會在某一特定時間大量產卵,以免卵被魚吃掉;張清風舉例,分布在墾丁一帶的「腎形真葉珊瑚」每年農曆3月20日左右會大量產卵。然而,珊瑚身體結構古老、沒有生殖器官,它的生殖行為到今天還是個謎。
  • 臺灣研究團隊與國外合作研發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
    臺灣研究團隊與國外合作研發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 2011年11月16日 17:5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交大研究團隊破解灰黴菌寄生植物機制
    華夏經緯網10月2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灰黴菌常寄生植物造成農作物損失。臺灣交大跨島團隊成功解開灰黴菌寄生植物機制,未來將研究香港腳等黴菌寄生人體的機制。據報導,交通大學今天舉行記者會,由生物科技學院副院長黃憲達、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博士林豐茂等人組成臺美研究團隊,花費兩年時間,領先全球成功解析灰黴菌如何突破植物免疫防線的機制,研究成果刊登在10月的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