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參考】你真的理解了主動運輸嗎?

2021-01-08 騰訊網

經常在教師的各種交流群裡,都有過關於物質跨膜運輸的討論,特別是主動運輸的討論,很多教師認為主動運輸一定是逆濃度梯度運輸(即從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運輸),也有教師認為主動運輸存在順濃度梯度運輸(即從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運輸)的情況。挑起事端的例子就是葡萄糖進入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我們知道這個過程是主動運輸,這點沒有疑問,但很多老師認為這明明是順濃度梯度,因為葡萄糖的根本來源從食物中來,小腸腸腔內葡萄糖濃度高,小腸絨毛細胞內的葡萄糖濃度低。因此就有了以上關於主動運輸運輸方向的爭論!

在教師中存在如此大的爭論,那在學生中更是疑惑不斷,有學生感嘆道,答題的的時候我到底該怎麼答呢?來一道高考題大家先練練手!

2014年安徽卷第2道選擇題就考查了通過圖示中的信息判斷Na+和胺基酸進出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方式。圖5為胺基酸和Na.進出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示意圖。表1中選項正確的是()

腎小管腎周小圍管組管織腔液

表1

解析腎小管上皮細胞從腎小管中吸收Na +是順濃度梯度的協助擴散,吸收胺基酸則是通過Na + /胺基酸同向轉運蛋白間接消耗A逆濃度梯度轉運胺基酸的主動運輸,而胺基酸從腎小管上皮細胞轉運到組織液則是藉助載體蛋白順濃度梯度轉運不消耗ATP, 屬於協助擴散。

這道題考察了主動運輸的方向性,同時考察了離子的運輸,又搞事情啦,在人教版教材中敘述認為 "Na+ ,K+和ca2+「.等都不能自由地通過磷脂雙分子層,它們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不僅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這種表述導致學生簡單地認為礦質離子一定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學期以來,由於要給競賽同學上《細胞生物學》,每天逼著自己苦學《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等等,這不遇到這樣的疑問,終於可以一探究竟了,接下來,我就和大家聊聊關於主動運輸的那些事!

啥是主動運輸(概述)

主動運輸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和微生物細胞中,是由載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逆濃度梯度或電化學梯度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進行跨膜轉運的方式,且轉運物質的過程需要與某種釋放能量的過程相偶聯。一般根據能量來源,將主動運輸歸納為:由 ATP直接提供能量(ATP驅動泵)、間接提供能量〈偶聯轉運蛋白)和光能驅動3種基本類型(圖1)。從左向右依次是A .ATP驅動泵;B.偶聯轉運蛋白;C.光碟機動泵圖1主動運輸的3種類型[ 1 ]

ATP直接供能

這是ATP直接功能的運輸方式,ATP驅動泵(ATP一driven pump)是ATP酶,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的能量,實現離子或小分子逆濃度梯度或電化學梯度的跨膜運動,每秒轉運的離子數為100103不等。ATP驅動泵都是跨膜蛋白,在膜的原生質表面具有一個或多個ATP結合位點,在逆濃度轉運離子或小分子的同時水解ATP,將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中的能量釋放出來。高中生物教學中講的主動運輸一般就是通過ATP水解直接供能,其中最典型的是直接水解ATP供能的ATP驅動泵。

ATP間接功能

ATP間接供能的主動運輸,不直接消耗ATP,但是要間接利用ATP,小腸上皮細胞從腸腔吸收葡萄糖、胺基酸就屬於這種方式,工作原理就是,載體蛋白上有兩個結合位點,可分別與Na+和葡萄糖結合,由於Na+泵需要ATP供能,並不斷地將Na+輸出到細胞外,結果造成了Na+濃度膜外高於膜內,由此產生了電位梯度。Na+和葡萄糖分別與載體蛋白結合,藉助電位梯度的力量,使Na+和葡萄糖結伴而行,進入細胞,進入細胞後葡萄糖與載體蛋白分開,Na+又被泵出細胞外。

光碟機動的主動運輸

光碟機動泵(light一driven pump)主要在細菌細胞中發現,對溶質的主動運輸與光能的輸人相偶聯,如菌紫紅質利用光能驅動H+的轉運。因為光能驅動比較少見,就不多贅述了。

開始畫重點

主動運輸是溶質分子逆濃度梯度的運輸。綜合現有資料分析,可以認為所有主動運輸類型,都是通過直接或間接消耗ATP將溶質分子逆濃度梯度運輸,從而打破細胞內外物質濃度的平衡,建立並維持一定的濃度梯度的過程。

礦質離子以主動運輸或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出細胞。神經元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形成分析可知,動作電位時N內流和靜息電位時貯外流,均通過通道蛋白以協助擴散方式進出細胞。由此可見,礦質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可能是主動運輸也可能是協助擴散。

葡萄糖跨膜運輸的方式多樣。細胞內利用葡萄糖進行各項代謝活動,使細胞內葡萄糖濃度低於血糖濃度,葡萄糖進人全身組織細胞是順濃度梯度的過程。因此,從進化的角度來講,細胞以什麼方式運輸葡萄糖是由細胞所處的環境長期選擇的結果,而且也應遵循生物經濟節能的原則。由此可見,葡萄糖以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出組織細胞較為普遍。

最後關於葡萄糖逆濃度梯度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的解釋

人體吃進的主要糖類物質是澱粉而不是葡萄糖,澱粉分解成葡萄糖需要過程和時間;另一方面,人體的小腸全長約為5~6米,小腸腔面有許多黏膜和黏膜下層向腸腔突出而形成的環形的皺襞,以及皺襞的絨毛,由於皺襞絨毛的存在,使小腸面積增大了30倍,另外,小腸上皮細胞上約有1700條微絨毛,又使小腸的吸收面積增大了20倍,總之,小腸的表面積比原來的表面積增大了600倍左右.有人經過計算,發現小腸的吸收面積如果全部展開,足有400平方米之大,這麼大的吸收面積,足以導致分解後在局部形成的葡萄糖濃度比小腸上皮細胞中的要低.因此,葡萄糖被吸收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的方式是主動運輸,即與Na+的協同運輸,具體情況是,順濃度梯度每進入細胞膜2個 Na+就可以逆濃度梯度帶進1個葡萄糖分子;由於主動運輸的原因,上皮細胞的葡萄糖濃度明顯大於組織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因此,葡萄糖分子又以協助擴散的方式通過上腸上皮細胞膜進入到組織液中 。

參考文獻:

[ 1 ]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細胞生物學[ M ] ·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7:108一110 ·

[ 2] 朱正威,趙佔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6 ·

[ 3] 劉澤羽 生物學教學 [ J ] 2015年10

相關焦點

  • 釋疑|你真的理解了主動運輸嗎?
    ),也有教師認為主動運輸存在順濃度梯度運輸(即從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運輸)的情況。被動運輸主動運輸B被動運輸被動運輸被動運輸C被動運輸主動運輸被動運輸D主動運輸被動運輸被動運輸解析腎小管上皮細胞從腎小管中吸收Na +是順濃度梯度的協助擴散,吸收胺基酸則是通過Na + /胺基酸同向轉運蛋白間接消耗
  • 順濃度梯度運輸可以是主動運輸嗎?
    若按照新版本的理解則是:開始腸腔葡萄糖的濃度高於小腸上皮細胞的,此時葡萄糖進入小腸上皮細胞僅需要載體,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此時這種運輸方式稱之為協助擴散,只有當腸腔葡萄糖的濃度低於小腸上皮細胞中的濃度時,才消耗能量,這時才以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小腸上皮細胞。請問桑老師,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理解這兩種運輸方式?
  • 主動運輸需要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根據能量的來源不同,將主動運輸分為三種:①ATP驅動泵直接利用ATP水解提供能量,實現離子或小分子逆濃度梯度的跨膜運輸
  • 2018教資生物學科知識: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
    (4)觀察此圖,聯繫已有知識,你還能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出答案。由此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 高中生物《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教案:【教學目標】1.掌握主動運輸的特點和實例。2.掌握主動運輸的特點和實例。3.了解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與細胞膜結構之間的關係。【教學重難點】1.重點:主動運輸的特點和實例。2.難點:胞吞、胞吐過程的特點和意義。
  •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說課稿
    三、說教學目標1.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通過學習,自己能理解並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2.逐漸形成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的能力;逐漸形成運用表格的方式進行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3.樹立生物膜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 在課堂教學中,這三個問題,你遇到過嗎,又是怎麼樣理解的呢?
    在本篇文章,主要對在實際教學中,所遇到的三個問題的一個總結。第一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是如何理解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的關係呢?只有正確地發揮其整體功能,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4)在教學過程中,要調節學生的非智力活動,使得學生的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方向一致,從而促進教與學,這也是教師必須要重視的地方。第二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你是如何理解教學過程是什麼樣的性質呢?(1)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
  • 【2017課標教材】第2節 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1.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2.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3.主動轉運和胞吞、胞吐4.主動運輸15.主動運輸21.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通過被動運輸嗎?【答案】不是。2.聯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細胞提供能量?【答案】需要細胞提供能量。3.這在各種物質的跨膜運輸中是特例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 胞吞、胞吐、主動運輸與跨膜運輸辨析
    因此就出現了胞吞、胞吐是否只運輸大分子物質,胞吞、胞吐是否屬於跨膜運輸,胞吞、胞吐是否屬於主動運輸的爭議。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定義: 「Na+、K+和 Ca2+等離子,都不能自由地通過磷脂雙分子層,它們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種方式叫做主動運輸。」
  • 一年級上冊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1~3教學反思參考
    (教學反思參考1)雪地裡的小畫家這是一篇韻文,講的是一群「小畫家」在雪地裡「畫畫」的事,課文形象的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課文語言簡練,內容淺顯易懂,充滿童趣。《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1-2年級)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並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景」「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
  • 你真的理解了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就一定是正確的嗎?退一步說,假如光速不變原理是正確的,那麼真的有人理解了嗎?最起碼那些做著「超光速」美夢的人是沒有理解。光速不變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 光速不變原理,在狹義相對論中,指的是無論在何種慣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察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
  •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是心理學部分需要系統掌握的知識點之一,在我們平時的教綜考察中多以單選題與多選題為主,這就要求一方面要理解知識點本身,另一方面要對知識進行識記。現在我們從概念的含義、學生獲得概念的方式以及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概念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三部分進行學習。1.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
  • 高一生物教案:《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案一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類型、特點及過程  2、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的異同點  3、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抓住關鍵,掌握本質  2、
  • 細胞器溶酶體教學參考
    本書關於生物教學過程中細胞器——溶酶體教學參考資料整理,以供生物教師備課參考。共計收錄溶酶體與溶菌酶、溶酶體酶、細胞自噬、人體健康等關聯的文章25篇。>2.溶酶體的研究近況何茹3.漫話溶酶體王守民4.內分泌細胞溶酶體的超微結構研究湯雪明;易靜5.溶酶體膜上的離子通道曲莉麗;辛競6.說說溶酶體「那些事」苗茵7.溶酶體屬於囊泡嗎?
  • 細胞器液泡教學參考
    生物教學過程中關於細胞器——液泡教學參考資料整理,以供生物教師備課參考。共計收錄與液泡、細胞液、色素及細胞等關聯的文章22篇。4.介紹幾種觀察色素的好材料張雪玲5.植物的器官為什麼呈現多種顏色鍾自力第4章 相關實驗1.通過「探究細胞液濃度」實驗教學培養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張瑾2.洋蔥表皮細胞細胞液等滲濃度實驗設計劉建來
  • 天線效應你真的理解了嗎?
    ————以上解釋來自百度百科,但裡邊所蘊含的奧秘你真的理解了嗎?讓我帶你一起破案。等離子刻蝕產生的帶電粒子和暴露出的大面積導體是造成天線效應的罪魁禍首。一個是妖嬈的姑娘,一個是紅眼的色狼,受害的卻是無辜的大郎。
  • 衡陽鐵路運輸職業學校以「名師工程」戰略 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他們的教育理念,他們的教學技能,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他們被尊稱為名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站在三尺講臺,用諄諄教誨書寫出一個個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真實故事。衡陽鐵路運輸職業學校一直把「名師工程」作為學校的核心工作,致力於打造具有「匠人」與「專家」雙重身份的教師,實施「名師」帶動戰略,以更好地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示範表率及指導帶動作用。
  • 4.2 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電子課本及答案)
    一、電子課本: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 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高中《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參考...
    【參考答案】(1)①簡化實驗裝置,便於操作且更為環保;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興趣;③通過創新實驗,讓學生明確知識的學習方法並不是單一的,努力做到舉一反三;④創新實驗能讓化學教師豐富自己的教學和研究,秉承課程理念,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研究。
  • 【新教材答案和提示】第2節 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1.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通過被動運輸嗎?【答案】不是。2.聯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細胞提供能量?【答案】需要細胞提供能量。3.這在各種物質的跨膜運輸中是特例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