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年從食鹽裡吃下多少小塑料顆粒?

2021-01-09 快科技

最近,《科學美國人》報導了華東師大發表的一項研究:採集的所有中國食鹽樣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鹽,每公斤中超過550塊——按照通常的食鹽食用量,一個人一年吃下的「微塑料」可能超過1000塊。其他的鹽中沒有那麼多,但也都被「汙染」。

一時間公眾譁然。「微塑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為什麼會進入中國食鹽?吃了會有什麼危害呢?

「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顆粒,一般定義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幾微米甚至更小。這些顆粒都是來源於人類的活動,最重要的是丟棄到自然界的塑料。這些塑料會慢慢降解,從大塊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塊,最後成為「微塑料」。

但這不是微塑料的唯一來源。人類合成塑料的單體,本身就是「微塑料」,因為種種原因也可能進入到環境中。還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妝品、護膚品和洗浴用品,也會加入一些微塑料顆粒改善質感。這些微塑料,最終也是進入自然界。另外,化纖紡織品在洗滌中,也會洗出一些微塑料顆粒進入廢水中。

這些微塑料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緩慢,隨著地球的水循環,最終都聚集到大海中。從目前來看,聚集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它們完全分解的速度,於是海裡的微塑料越來越多。

這些微塑料到了海裡,自然會擾亂海裡的秩序。那些很小的微塑料,能被浮遊生物吞下,然後進入食物鏈,一級一級地進入魚蝦體內。另一方面,那些高等一些的海洋生物,並沒有一雙慧眼。對於那些飄飄忽忽像「活物」的塑料,也當作美味吃下——想想釣魚的時候,可以用塑料假餌,也就不能怪海裡的魚蝦們飢不擇食了。2015年的《環境與健康展望》雜誌上展示了一條雙帶鰺,在其體內找到了17顆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對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呢?科學家們給的答案是:太複雜,不清楚。因為人類生產的塑料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成為微塑料之後,它們一方面可能釋放出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又可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當這些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它們所附帶的有毒有害物質也就會沿著食物鏈傳遞。這些物質除了「有毒有害」,還具有「持久」和「生物累積」的特性,被稱為PBT物質(PBT是持久、生物累積和有毒的縮寫)。

以前對微塑料的關注主要在於它們對PBT物質的傳遞,從而可能對海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產生影響。而食鹽中發現微塑料則為我們敲響了另一個警鐘:微塑料顆粒可能直接隨著食物被我們吃進體內!這不是「黑心廠家」的問題,也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而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局面。華東師大的研究發現「中國的食鹽中都含有微塑料顆粒」,僅僅是因為研究者在中國,所採集的樣品全都是中國的而已。

這些微塑料顆粒被吃到體內會怎樣?科學家們給的答案還是——不知道。但是不難想像,毫米、微米到納米級的微塑料,進入體內的行為會有很大的差別。科學家們拿微塑料折騰過貽貝,發現微米尺度的微塑料到了腸道之後,會在淋巴系統中檢測到。把貽貝從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轉移到清潔的水中之後,循環系統中的微塑料含量還會持續上升,12天之後才開始下降——它們在循環系統中停留時間可以長達48天

實驗中還證實,微塑料的顆粒越小,就越容易進入循環系統。人的身體當然比貽貝高級多了,能夠進入貽貝的循環系統,並不意味著能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但是,如果是更小的顆粒呢?就像PM2.5對人體呼吸系統的影響遠遠要大於那些大顆粒一樣,如果是更小的微塑料顆粒,經過消化道是否可能進入血液或者淋巴液呢?目前沒有相應的研究,但是理論上的存在和對健康的潛在影響,使它成為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讓我們可以稍微安心一點的是,貽貝對環境汙染非常敏感,經常用來作為環境汙染的「指示」。在前面的實驗中,雖然相當數量的微塑料進入了它們的循環系統,但它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異樣。而人體對「異物」的防禦體系要比貽貝堅固得多,再考慮到人們對食鹽的食用量較小,每天從食鹽中吃進的微塑料最多也不超過幾塊,產生明顯危害的可能性倒也不大,因此我們也不必杯弓蛇影憂心忡忡。

「微塑料」的概念在2004年才被英國的理察·湯姆森教授提出。它們在自然界到底以什麼樣的方式循環、以什麼樣的途徑進入食物鏈、對人類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用湯姆森教授的話說,「問題多於答案」。2014年,美國環保署在邀請相關領域的世界級專家開會研討,最後依然是提出了許多問題,但無法給出答案——研究,更多的研究,更深入地研究,等待著科學家和政府的投入

對於公眾而言,可能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僅海鹽「富含」微塑料,來自於湖泊、井礦的鹽也未能倖免。這似乎告訴我們:人類製造的塑料汙染,已經遍布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類製造了塑料,使用了塑料,丟棄了塑料,最後塑料又可能通過微塑料回歸人體。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有多大的影響,但它們必定是無益的。

相關焦點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你的體內有多少塑料顆粒?你每天吃(喝)進去多少塑料顆粒?結果,8個樣本均發現了微塑料,而且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大小從0.05~0.5毫米不等,比頭髮絲還小几倍。其中最常見的為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兩者皆為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
  • 衛生間裡放一把食鹽,一年省下幾百元?
    但作為家庭資深煮婦,除了知道用限鹽,還知道食鹽在生活中有不少的用途!用對了可是能可以省下大筆錢的,一起跟著我來看看吧!食鹽的妙用01清潔牙齒你知道嗎,食鹽還有美白牙齒的作用。牙刷擠好牙膏之後,在上面蘸少許食鹽,然後正常刷牙。
  • 食鹽已被微塑料汙染,我們的地球和食物還有安全的嗎?
    調查數據表明,全世界銷售的食鹽品牌中,有90%都被微塑料汙染,其中主要是海鹽。該調查一共抽取了39個品牌的食鹽,其中36種都或多或少有微塑料的汙染。其中不含微塑料的,一個是我國臺灣的品牌,還有一個是法國的品牌。很幸運,另一種是我們大陸的品牌。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關於塑料微粒在生活中有多泛濫好像已經見怪不怪,我們知道它累積在食物鏈裡、出現在海鹽、自來水、世界各個角落,甚至是人類排洩物中。接下來,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讓大家談論這個議題呢?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人造衣服纖維、牙膏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
  • 塑料汙染有多恐怖?每人一年竟吞下12萬塑料碎片
    小到浮遊生物,大到鯨魚,聰明如人類,生活在地球,我們已被塑料包圍。而吃塑料,早就默默成為了每個群體生存的一部分。這些數字只包括了大於五毫米的塑料,它吃下的其他微小的塑料顆粒難以統計。一些碎片阻塞他們的腸胃,一些塑料中的化學物質讓它們無法生育或失去行動能力。一些小顆粒得以被排洩出來,然後被食物鏈中的其他角色吃掉。
  • 研究發現全球50%人口體內含有塑料殘留,塑料危機已經到來
    不難想像,這些雛鳥們過幾天就會因為吃下這些塑料而消化不良,甚至痛苦的死去。信天翁生活在寒冷的兩極地區,這裡已經夠遠離人類的生活區了,然而,它們仍然逃不了被塑料扼殺的命運。在2018年的維也納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試者的每份糞便樣本中都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誰也沒有想到,我們這麼精明的人類,竟然也正在一口一口吃著塑料。
  • 科普|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會吃下去幾萬個塑料顆粒
    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確認了微塑料顆粒被釋放到超純水中,一個一次性紙杯暴露在熱液體中15分鐘將會產生大約102億個亞微米大小的顆粒。靜置15分鐘後,在20倍螢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塑料。
  • 食鹽種類這麼多,到底怎麼選
    比如一日三餐離不開的食鹽,雖然每次用量少,日積月累下來卻對身體影響很大。科學吃鹽不只是少吃鹽,還包括吃什麼樣的鹽。井鹽、海鹽、湖鹽、低鈉鹽、碘鹽、無碘鹽……面對超市裡琳琅滿目的食鹽品種,我們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食鹽呢?種類繁多的食鹽食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調味劑,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鈉。
  • 食鹽加了氰化鉀,你知道嗎?我真不知道
    2.是否使用亞鐵氰化鉀和產品性質有關,比如大顆粒的海鹽可以不用添加。3.進口食鹽、出口食鹽均有添加亞鐵氰化鉀的,「外國人不用」純屬捏造。4.亞鐵氰化鉀合規使用不會造成健康危害,食鹽的屬性也決定了其攝入量極小。
  • 我們已經吃了多少塑料?
    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WWF International)2019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人們每周可能攝入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塑料量。塑料來源主要是注入塑料瓶的飲用水,但也會通過食用貝類等食物攝入。人類往往是將貝類整個的食用,因此貝類消化系統中的塑料也會被人體攝入。路透社利用這項研究的發現來說明這些塑料在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在一年之內,我們攝入的塑料量相當於一個消防員頭盔。這聽起來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它可以累加起來。
  • 青島一市民大米裡吃出疑似塑料顆粒,打火機點燃「癱」成一坨...
    10月19日,青島膠州的劉女士告訴半島記者,10月16日晚,孩子放學回家後,她又拿出來大米淘米準備燜米飯,但在淘米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水裡面漂起來大量疑似塑料顆粒的物體。正在她家裡做客的朋友們研究了半天,大家都懷疑是塑料顆粒製品。
  • 海洋裡有無數微塑料,那海鮮還能吃嗎?終於有點科學數據了
    微塑料已經成了整個地球的環境公害。有大量的研究報導了微塑料的發現,甚至是食鹽中都能發現它們的存在。海洋是微塑料的最終「集結地」,不同來源的數據不盡相同,但都說明一件事情:海水裡的微塑料,就像天上的星辰,數不勝數。
  • 一種能將塑料垃圾研磨成更小微塑料顆粒的龍蝦
    關於塑料垃圾如何在海洋環境中移動的問題,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但研究人員正在不斷想出新的方法來追蹤其路徑。 義大利科學家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龍蝦消化塑料顆粒的方式,發現它們的胃實際上是將塑料顆粒研磨成微小的碎片,而這些碎片會對食物鏈中較小的生物造成危險。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但事實上,塑料這個東西不止進入海洋生物們的環境和胃裡我們人類每天就生活在塑料泛濫的環境裡甚至我們自己每天都在吃塑料什麼是微塑料微塑料指的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它無處不在,汙水、垃圾和個人護理用品中,甚至我們吃的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塑料微粒。
  • 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幾萬個塑料顆粒,進入身體!
    健康時報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研究人員隨後在螢光顯微鏡下分析了熱液體,還分別檢查了塑料襯裡的物理、化學和機械性能的變化。結果令人震驚。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確認了微塑料顆粒被釋放到超純水中,一個一次性紙杯暴露在熱液體中15分鐘將會產生大約102億個亞微米大小的顆粒。靜置15分鐘後,在20倍螢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塑料。一種分離化學物質的敏感技術識別出了熱水中的微塑料。
  • 你的身體裡有微塑料!這次,不是開玩笑的…
    (圖源:CBP)微塑料,是指粒徑很小的塑料顆粒以及紡織纖維。另一個來源是塑料顆粒工業產品。比如牙膏的添加物、沐浴露的磨砂成分、你蹦迪時臉上貼的亮片,都是微塑料。(圖源:mitte.co)然而,塑料微粒對環境的影響並沒有因為體型變小而減少。科學家觀察到,塑料微粒早就入侵了海洋生態系統。
  • 「謠鹽」再起:食鹽裡的亞鐵氰化鉀是什麼?能吃嗎?
    「謠鹽」再起:食鹽裡含的亞鐵氰化鉀是什麼?還能吃嗎?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徐路易  近日,關於「國產食鹽含有亞鐵氰化鉀,有毒」的傳聞掀起軒然大波。添加了亞鐵氰化鉀的鹽有毒嗎?真的只有國內在使用這種食品添加劑嗎?
  • 健康快報,首次確認人類體內已被9種塑料微粒侵襲
    有錢了,大冬天可以到溫暖的海灘避雪,在享受陽光沙灘的時候,您有沒有將塑料水瓶扔向大海?您家的垃圾分類了嗎?您經常吃海鮮嗎?您的櫥櫃裡放著海鹽嗎?您今年用過多少塑料餐盒和包裝袋?您可知道那些您隨手丟棄的塑料製品,轉了幾個圈,又可能回到您的身體裡?
  • 歐洲科研機構在人體內發現的微塑料哪裡來的?
    ,而六個牡蠣含有大約500個顆粒,而一份大蝦裡,則含有驚人的9000個顆粒。也就是說你可能在一年內就吞下了超過11000塊塑料。平時家長總說外面的米線有的就是拿塑料做的,讓孩子們少吃,但是沒想到吧,海鮮體內更多塑料。人類緊緊抱住顫抖的自己說:「我太難了!,這嘴裡吃的就沒幾樣是安全的。」 可能很多人有疑惑,那白白的貝殼肉或者魚肉裡怎麼可能有塑料,這微塑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呢?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學」。
  • 美媒:成人每年平均從食鹽中吃進2000粒塑料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導 美媒稱,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月刊16日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發現,商店裡出售的袋裝食品級鹽(即食鹽)中,有超過90%含有微塑料。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0月16日報導,韓國仁川國立大學和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的研究團隊對21個地區的39份食鹽進行了取樣分析,只有3個樣品沒有可檢測到的微塑料。報導稱,微塑料實際上無處不在。海鹽和湖鹽都是通過將水分蒸發掉,獲得剩下的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