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美國人》報導了華東師大發表的一項研究:採集的所有中國食鹽樣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鹽,每公斤中超過550塊——按照通常的食鹽食用量,一個人一年吃下的「微塑料」可能超過1000塊。其他的鹽中沒有那麼多,但也都被「汙染」。
一時間公眾譁然。「微塑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為什麼會進入中國食鹽?吃了會有什麼危害呢?
「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顆粒,一般定義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幾微米甚至更小。這些顆粒都是來源於人類的活動,最重要的是丟棄到自然界的塑料。這些塑料會慢慢降解,從大塊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塊,最後成為「微塑料」。
但這不是微塑料的唯一來源。人類合成塑料的單體,本身就是「微塑料」,因為種種原因也可能進入到環境中。還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妝品、護膚品和洗浴用品,也會加入一些微塑料顆粒改善質感。這些微塑料,最終也是進入自然界。另外,化纖紡織品在洗滌中,也會洗出一些微塑料顆粒進入廢水中。
這些微塑料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緩慢,隨著地球的水循環,最終都聚集到大海中。從目前來看,聚集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它們完全分解的速度,於是海裡的微塑料越來越多。
這些微塑料到了海裡,自然會擾亂海裡的秩序。那些很小的微塑料,能被浮遊生物吞下,然後進入食物鏈,一級一級地進入魚蝦體內。另一方面,那些高等一些的海洋生物,並沒有一雙慧眼。對於那些飄飄忽忽像「活物」的塑料,也當作美味吃下——想想釣魚的時候,可以用塑料假餌,也就不能怪海裡的魚蝦們飢不擇食了。2015年的《環境與健康展望》雜誌上展示了一條雙帶鰺,在其體內找到了17顆微塑料。
這些微塑料對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呢?科學家們給的答案是:太複雜,不清楚。因為人類生產的塑料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成為微塑料之後,它們一方面可能釋放出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又可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當這些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它們所附帶的有毒有害物質也就會沿著食物鏈傳遞。這些物質除了「有毒有害」,還具有「持久」和「生物累積」的特性,被稱為PBT物質(PBT是持久、生物累積和有毒的縮寫)。
以前對微塑料的關注主要在於它們對PBT物質的傳遞,從而可能對海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產生影響。而食鹽中發現微塑料則為我們敲響了另一個警鐘:微塑料顆粒可能直接隨著食物被我們吃進體內!這不是「黑心廠家」的問題,也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而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局面。華東師大的研究發現「中國的食鹽中都含有微塑料顆粒」,僅僅是因為研究者在中國,所採集的樣品全都是中國的而已。
這些微塑料顆粒被吃到體內會怎樣?科學家們給的答案還是——不知道。但是不難想像,毫米、微米到納米級的微塑料,進入體內的行為會有很大的差別。科學家們拿微塑料折騰過貽貝,發現微米尺度的微塑料到了腸道之後,會在淋巴系統中檢測到。把貽貝從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轉移到清潔的水中之後,循環系統中的微塑料含量還會持續上升,12天之後才開始下降——它們在循環系統中停留時間可以長達48天。
實驗中還證實,微塑料的顆粒越小,就越容易進入循環系統。人的身體當然比貽貝高級多了,能夠進入貽貝的循環系統,並不意味著能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但是,如果是更小的顆粒呢?就像PM2.5對人體呼吸系統的影響遠遠要大於那些大顆粒一樣,如果是更小的微塑料顆粒,經過消化道是否可能進入血液或者淋巴液呢?目前沒有相應的研究,但是理論上的存在和對健康的潛在影響,使它成為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讓我們可以稍微安心一點的是,貽貝對環境汙染非常敏感,經常用來作為環境汙染的「指示」。在前面的實驗中,雖然相當數量的微塑料進入了它們的循環系統,但它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異樣。而人體對「異物」的防禦體系要比貽貝堅固得多,再考慮到人們對食鹽的食用量較小,每天從食鹽中吃進的微塑料最多也不超過幾塊,產生明顯危害的可能性倒也不大,因此我們也不必杯弓蛇影憂心忡忡。
「微塑料」的概念在2004年才被英國的理察·湯姆森教授提出。它們在自然界到底以什麼樣的方式循環、以什麼樣的途徑進入食物鏈、對人類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用湯姆森教授的話說,「問題多於答案」。2014年,美國環保署在邀請相關領域的世界級專家開會研討,最後依然是提出了許多問題,但無法給出答案——研究,更多的研究,更深入地研究,等待著科學家和政府的投入。
對於公眾而言,可能更值得關注的是,不僅海鹽「富含」微塑料,來自於湖泊、井礦的鹽也未能倖免。這似乎告訴我們:人類製造的塑料汙染,已經遍布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類製造了塑料,使用了塑料,丟棄了塑料,最後塑料又可能通過微塑料回歸人體。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有多大的影響,但它們必定是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