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製造2025計劃被提出以後,製造業瞬間變得很熱門,鐵娘子董明珠說話經常帶刺兒,直言不諱地抨擊競爭對手,但大家願意原諒她,甚至把她捧成網紅;代工大王郭臺銘也有同樣的性格,說話更是非常有特色,免不了得罪很多人,特別是大陸的媒體,加之,富士康是一個百萬員工的大象企業,局部區域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好在,隨著富士康褪去神秘,開放園區,更妥善地處理媒體關係等等,公眾對代工大王的印象逐漸好轉,尤其是認同這家企業天文數字的營收、創造就業的能力以及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但因地處產業鏈最底端,他們和媒體的期望之間總會隔著一道微妙的牆。前不久,筆者看到一篇熱門文章,題目叫做《上帝欠富士康一個任正非》,大概意思就是:富士康是一個優秀的企業,但是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來管理和掌舵。
顯然,文章的作者不是什麼大咖,也應該沒有經歷太多的製造業管理,他大概只是讀到過一些央視之於任正非的褒獎,天真地認為,任正非可以擺平一切,但稍微懂一些企業經營的人都知道:華為和富士康是完全不同性質的企業,前者做研發,匯聚了一大批的優秀精英;而後者則是製造企業,幫大量的平凡員工找到工作,任正非真到了製造業,估計需要一段很長很長的適應期,妄論脫胎換骨。
百萬員工,製造業經營難度在哪裡?
製造業水挺深,特別是當員工數量達到百萬之巨的時候,更會衍生出大量的問題,經營難度更是直線上升。首先,百萬員工意味著天文數字的成本,眾所周知,製造業都是營收上天、利潤貼地的,而其中最大的成本就是「用工」成本,企業要負擔員工的工資、加班費、保險、福利等等,更尷尬的是,製造業以流水線生產為主,工作都是標準化的,企業向員工支付薪水,但只用到他們的眼睛和雙手,基本用不到他們的腦子,這意味著,製造業員工的薪水不會太高;相比之下,華為的人才體系內則充滿著985本科以及琳琅滿目的研究生、博士生,任正非深諳人性,捨得分錢給到員工,且豪言:只要錢給到位,不是人才的人也會變成人才,顯然,如此經營箴言更適合華為,畢竟,任正非麾下都是上等的璞玉,但同樣的做法,就不適應流水線員工,尤其是低學歷者更是無法用金錢改造之,正如即便給我3000萬美金年薪,誘惑足夠大,但我也打不了NBA……
其次,製造業的經營更注重風險管控,任何的生產訂單都是一筆生意,都有非常明顯的時效性,加之,利潤非常低,稍微大手筆的投資,都可能消耗掉幾年的利潤,所以,大型製造業的經營者,從來都不是引領潮流的先鋒,也很難完成重要的大變革,強悍如郭臺銘曾經喊出:三年百萬機器人計劃,最後也是爛尾計劃。事實上,可以想像任何機器人的上線,都需要研發、優化、運行、維護,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動輒上百萬、幾千萬,而製造業的訂單又是飄忽不定的,與其把錢壓在自動化上,倒不如直接招聘人類員工,支付相對低廉的薪水,這也是為什麼富士康沒有百萬機器人,卻常有百萬的員工。顯然,任正非不會這麼幹,也無法只接受短期投資,中美貿易大戰、5G軍備競賽,都體現出華為做長期研發投資的決心,況且,任正非早就說過:在通信業界,沒有五十年是幹不成什麼事的,同樣的五十年送給郭臺銘,可能早就換掉好幾輪的生意夥伴,但流水線依舊是流水線,百萬員工依舊是百萬員工,經營沒有對錯,只有在行業大環境中的適者生存。
此外,因富士康坐擁百萬員工,之於當地經濟的拉動非常重要,它必須自己保持健康,不能輕易倒閉,或者說,要同地方管理搞好關係,有了管理者的支持,郭臺銘才逐漸把企業做大做強,大到不能倒,相信這也是網際網路企業家鮮有的經歷。
+網際網路,製造業改革如何大刀闊斧?
前些年,網際網路+的概念特別火,但郭臺銘接受採訪時卻說:製造業不能跟風,他們都搞網際網路+,而我們是「+網際網路」,隨後解讀網際網路是一種非常好的工具,它可以用來改造、升級製造業,卻永遠都無法取代製造業。顯然,巨人的眼光總是犀利而準確的,自從工業4.0,中國製造2025計劃被提出之後,公眾才有了更清晰的輪廓,製造業+網際網路是未來經濟的主流模式,網際網路企業家雖然沒有辦法完全取代郭臺銘,去管理富士康,但他們依舊可以替中國製造業,提供比較好的工具,幫助其大刀闊斧地改革。
中國製造業曾經最大的優勢是廉價的勞動力,但隨著社會的變革,用工成本日益高漲,筆者曾專門調查過「派遣工」市場,觸目驚心。如前文所述,製造業有很大一部分成本都來自於人工,所以,製造業或者說富士康最重要的改革要點,就是減少人力。事實上,百萬員工給了郭臺銘一個代工皇帝的稱號,卻無時無刻不在消耗他的資產。總得來說,靠自動化、機器人、數據採集系統是製造業的變革方向,任正非麾下的5G產品,完全能夠替製造業建造數據分析系統,這會大大降低人工統計、計算的工作,同時,機器人如果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那麼,它們和自然人員工的差距會進一步縮小,完成一些非常精密的製造工作。此外,網際網路、物聯網勢必會大範圍應用於製造業,感應器會讓製造業的物料、設備、空調、變壓器之間形成「社交網絡」,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生產的穩定,至於說,關於訂單預測,未來消費者的偏好等等,都可以通過「萬物聯網」來進行預測。
隔行如隔山。相比於網際網路企業,製造業的審美性雖然不高,但靠的是兢兢業業,穩定地出貨,更多了一分踏實。富士康與郭臺銘能建立起代工帝國,資本雄厚使得業界無法撼動,想想自有其獨到之處。英雄惺惺相惜,而非取代之。(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