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火星衝日年,火星與地球距離達到近兩年來最近距離,於是各國紛紛派出了自己的探測器飛向火星:阿聯的希望號,和咱們中國的天問一號已踏上漫漫火星之路;而美國的毅力號也「箭在弦上」。
火星移民也再一次成為了熱點關鍵詞,一向特立獨行的 SpaceX 的 CEO 馬斯克也早早宣布啟動火星移民計劃。那在這波火星熱潮中,如果咱們想移民火星,到底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鍛鍊好你的身體
飛向火星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在長期的飛行任務中,人員的安全。前往火星將會使人長期處於高輻射環境下,可能面臨癌症、骨質疏鬆、免疫問題等風險,同時還有孤獨等潛在的心理因素威脅。所以,人類在太空中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
因此,前往火星前你一定要鍛鍊好身體,不能以亞健康狀態出發,否則很可能會還沒到達火星,人先沒了。
太空拉力器
出發後日常鍛鍊也不能少,太空保持身體健康方式有很多,太空拉力器、太空自行車和太空跑步機早已投入實踐。
找準一個登陸地點
由於風險很高,首先選擇合適的登陸點這項工作必須十分謹慎,需要反覆推敲細節。我們需要一個平滑、平整且平坦的地方。
因為巖石地形可能會損壞飛船,而斜坡則可能導致飛船側翻。從目前來看,火星赤道地區或許是最適合人類的火星登陸點。這裡的地表溫度相對適中,以太陽能為動力的飛船同樣需要赤道地區強烈的日照來提供能量。
準備一個不可或缺的制氧系統
氧氣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但火星上的氧氣含量,根本無法維持人類正常的生存。因此,制氧是必須解決的。
國際空間站的慣用做法是用飛船把水從地球運上去,然後利用電解原理分離出氧氣,其中電解的電力來自空間站的太陽能面板。用這方法唯一缺點是耗水,因此如何存儲、運輸大量水分也將是對移民基地的一項嚴峻考驗。
保障可持續的食物供應
大家還記得,在《火星救援》中男主種土豆的場景吧。而現實中,植物學家真的在衛星裡模擬火星環境種植了土豆,長勢居然良好。或許第一批火星人類能吃上的新鮮食品,還真的就是烤土豆、土豆泥、土豆沙拉、罐頭土豆、薯片薯條……嗯,來個火星土豆宴,看來沒什麼問題。
來個火星土豆宴?
當然不喜歡吃土豆的你也不要沮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最近就通過模擬火星土壤環境,成功種植了番茄、黑麥、蘿蔔、豌豆、韭菜、細香蔥、芝麻、水芹和藜麥。只是收穫量沒有土豆那麼好,所以其實去火星完全可以發展本地農業,人類移民還是希望很大的。
此外,科學家們還設計出了一種可充氣的溫室,能地外環境種植蔬菜。另外,利用藻類植物也是一個完美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