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正催生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2020-12-03 中國政府網

人工智慧日益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擎。在人工智慧領域,我國大體上能與世界先進國家發展同步,完全有能力躋身新工業革命前列。我們應該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的人工智慧創新公共服務方式,加快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慧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骨幹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我國必須把握這一重大發展機遇,瞄準國際人工智慧發展趨勢,把人工智慧技術與產業升級改造有機結合起來,給經濟發展新常態注入智能化的新動力。

人工智慧是新工業革命的基礎

人工智慧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該領域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被稱為20世紀世界三大尖端科技之一(空間技術、能源技術、人工智慧),也被認為是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被視為人類科學尖端,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

人工智慧的概念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在爾後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起起落落。從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人工智慧主攻方向是通過「邏輯專家」的「推理和搜索」方法來解決一些特定問題,如迷宮探索、機器人行動規劃,以及各種棋類博弈。然而,當人們意識到當時的人工智慧只能解決一些「玩具問題」,而對複雜現實問題束手無策時,人工智慧研究走向了第一次低潮。

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人工智慧浪潮捲土重來。這一階段特點是研發出了能利用「知識」的「專家系統」,讓計算機能夠像該領域的專家一樣出色地開展工作。同時,人工智慧在程序設計語言、知識表示、推理方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很多雄心勃勃的大型人工智慧計劃都面臨著推理能力弱、實用性差等難以克服的困難,人工智慧研究又進入了第二次低潮。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人工智慧研究的瓶頸又有所突破。由於網際網路、瀏覽器及搜尋引擎的問世和快速發展,運用海量數據的「機器學習」迅速崛起,爾後開發的計算機的「深度學習」能夠開始模擬人腦的神經網絡進行分析學習。由此,人工智慧研究與應用進入了又一次新高潮。

各國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

隨著進入新世紀後第三次人工智慧浪潮的到來,通過「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用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得到極大發展。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歐美國家更加重視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在人工智慧基礎研究、人腦研究、網絡融合、3D智能列印等領域不斷有所突破。

現階段人工智慧技術突破有兩大重點,分別是智能化的雲機器人技術和人腦仿生計算技術。美國、日本、巴西等國家均將雲機器人作為機器人技術的未來研究方向之一,包括建立開放系統機器人架構、構建網絡互聯機器人系統平臺、開發機器人網絡平臺的算法和圖像處理系統等。在人腦仿生計算技術上,由於「深度學習」的成功運用,電腦可以開始部分模仿人類大腦的運算並能夠實現學習和記憶。美國IBM公司正在研究一種新型仿生晶片,預計最快到2019年可完全模擬出人類大腦。為此,各國都在該領域加大投入,企圖搶佔制高點。

包括谷歌、IBM、Facebook和微軟在內的各大公司紛紛加大在人工智慧領域布局。這些公司早都在運行自己的人工智慧實驗室。最近一個新趨勢是,各大公司紛紛開放了自己的研究資源平臺,以期吸引更多研究者在其上參與研究。2015年11月,谷歌開發了一個名叫TensorFlow的機器學習平臺,把複雜數據結構傳輸至人工智慧神經網中進行分析和處理。全球各地開發者和愛好者都可以免費使用這個平臺。Facebook人工智慧研究院也推出基於Torch機器學習框架的能提升人工神經網絡運行性能的開源工具。Facebook也宣布開放針對神經網絡研究的伺服器「Big Sur」。最近,IBM也宣布開源了旗下機器學習平臺SystemML,用以支持描述性分析、分類、聚類、回歸、矩陣分解及生存分析等算法。亞馬遜開放的Amazon Machine Learning,可以讓任何開發者都能夠輕鬆使用歷史數據開發並部署預測模型。

對人工智慧如此的快速發展人們也產生了一些憂慮。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教授多次表示,如果人工智慧擁有自我意志,能夠對自身設計進行自我改進,那麼很快人類將無法與之抗衡。2015年7月,包括霍金、馬斯克、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內的多名學者籤署了一封公開信,呼籲禁止自動化武器,從而避免引發軍備競賽,產生比冷戰更危險的態勢。著名美國實業家雷·庫茨維爾預計21世紀的40年代將會出現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能的「奇點」。為此,由谷歌和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及若干科技界專家聯合建立了一個「奇點大學」,專門來研究如何應對這一「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人們同樣擔心的是,迅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技術會嚴重威脅到勞動人口的就業。未來智慧機器人不但可以替代低端、低技能藍領工作,還有可能衝擊知識密集型工作和服務類崗位。美國美林銀行預測未來英國將有35%工作被機器人取代,而美國這一比例有可能高達47%。

當然,對這一問題持樂觀態度的人也不少。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世界上總有些工作需要如同情心、創造力、判斷力等人類獨有的特質,這些是機器難以勝任的。華盛頓皮尤研究中心一個調查顯示,有52%專家預期,雖然2025年很多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未來人工智慧發展創造的崗位會比被取代的崗位多。

「網際網路+」帶動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突破

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我國大體上能夠與世界先進國家發展同步。近年來,我國在視覺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文字識別、語音識別、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徵識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很多智能科技成果已進入實際應用。

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首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已在人工智慧領域上布局。2013年百度成立了我國首個深度學習研究院,該院的「百度大腦計劃」融合了深度學習算法等多項技術,擁有200億個參數,構成了一套巨大的深度神經網絡。目前,通過「百度大腦」的參與,語音識別的相對錯誤率降低了20%-30%,掃描文本圖像生成漢字文本的相對錯誤率降低了30%。今天的「百度大腦」已達到相當於兩到三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阿里巴巴則研發並對外開放了我國首個人工智慧計算平臺「DTPAI」。開發者可通過簡單拖拽方式完成對海量數據的分析挖掘。該平臺是基於阿里雲大數據處理平臺「ODPS」構建的,後者可在6小時內處理相當於1億部高清電影容量的數據。全球掌握這種能力的只有谷歌、亞馬遜等幾個公司。騰訊公司則研發與對外開放了視覺識別平臺「騰訊優圖」。它在人臉識別上達到了穩居世界前列的99.5%以上準確率,即將在微眾銀行、財付通等相關產品中大規模應用。

除此之外,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還有近百家創業公司,業務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商業智能及視覺識別等技術領域。科大訊飛的「訊飛超腦」計劃,京東公司的智能聊天機器人等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據估計,2014年我國智能語音交互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人民幣,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產業規模達100億元人民幣。

大力推進「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行動

應該看到,儘管我國在一些人工智慧關鍵技術尤其是核心算法方面與國際水平相差不遠,但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在人工智慧基礎理論方面,我國與世界一流學術水平還有一定距離。人工智慧高端人才緊缺,已成為制約我國人工智慧行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在高精尖零部件、技術工業、工業設計、大型智能系統及基礎平臺等方面都亟待改進。以機器人為例,2014年我國銷售的5.6萬臺機器人只有1.6萬臺來自本土供應商,且大部分是低端機器人。同時,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還面臨著體制機制、信息化基礎設施、數據共享等方面的挑戰。

為加快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發展,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將「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列為11項重點行動之一。《指導意見》提出,要依託網際網路平臺,加快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慧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要在國內培育一批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骨幹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我國經濟發展正進入一個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的粗放式增長向質量效率型的集約式增長轉變。供給側改革要求我們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因此,在大力淘汰「殭屍企業」同時,我們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轉型、創新來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力。

在我國新一輪改革發展關鍵時刻,人工智慧技術確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機會。作為製造業大國,近年來我國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製造業轉型迫在眉睫。對企業而言,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是其在新時代成長環境中抓住機遇的關鍵。我們應充分利用大量企業正在轉型升級的機會,強化企業在人工智慧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在人工智慧領域已經有所建樹的大企業作用,緊盯人工智慧研究最前沿發展,成為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骨幹企業。同時,培育若干中小智能企業,支持他們面向市場需求來確定創新突破口。從資金、稅收、人才、智慧財產權、放開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營造有利於人工智慧領域的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鼓勵企業結合市場和國家需求,將人工智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產品化、商業化,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和調整。

推動技術創新應該成為一種國家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從歷史上看,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幾乎都是由個人與企業推動的,但在而後技術發展中,政府作用越來越大。人工智慧是一項搶佔未來競爭高地的基礎性技術,研究經費耗費巨大,超出個人甚至企業承受範圍,更需要國家戰略層面的資金支持和參與。政府工作重點在於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中,抓緊制定政策,建造一批國家級、基礎性、共性技術、創新能力保障的人工智慧研發基地和平臺。高校與科研機構則在推動基礎和應用研究上和人才培養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應鼓勵一部分高校開辦人工智慧專業研究所與學院。

最後,還要把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再創新相結合。雖然人工智慧領域中的很多最前沿應用技術掌握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高科技中小企業手中,但他們缺乏大規模低成本的製造能力與市場營銷能力。我國製造業和美國中小科技企業有著天然互補性。應支持我國風險投資加大對前沿中小公司的投資,再把這些產品引進國內生產,把我國一部分製造業打造成全球人工智慧產品製造鏈條中的關鍵環節。

總之,從現在開始到2040年,將是一個人工智慧快速發展階段。人工智慧將改變各行各業生產和工作方式,也將催生許多新行業和新領域,最終將全面改變人類生活和世界。我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統籌能力強的制度優勢,在人工智慧這一戰略制高點上,應予以充分發揮。(國務院參事室 湯敏 左小蕾)

相關焦點

  • 從智慧聯想的發布談人工智慧革命 - 智慧聯想,人工智慧,工業革命...
    聯想想把智慧聯想做成一個平臺,做成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是開放的,是基於人工智慧、基於網際網路內容和基於物聯網的。說了這麼多,相信你對智慧聯想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時我們再回到發布會的開始,回到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說到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上。
  • 高奇琦:人工智慧、四次工業革命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
    從某種意義上看,此後希特勒的侵略行為實際上也是在為這些大企業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而這些企業在德國對外戰爭中同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企業快速發展,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步伐。這也是日本在中日、日俄等一系列戰爭中取得優勢的重要原因。日本的一些知名企業如松下、尼康、三菱和豐田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侵略活動提供了重要支撐。
  • 為什麼說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之所以稱其為「革命」,意義便在於此。   前三次工業革命:顛覆,還是顛覆!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一名普通的紡織工哈格裡夫斯發明了以他的女兒名字命名的珍妮紡紗機,紡紗效率和質量的提高為他們帶來了日漸富裕的生活,他自己或許還沒有意識到這項發明的偉大意義:成為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
  • ...五大方向,培養人才並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 中新人工智慧高峰論壇
    在張道昌看來,與三次工業革命相比,第四次工業革命除了是技術創新,也是一個讓我們能夠無縫轉型數字世界的大腦。 6月1日,以「深度視野,對話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中新人工智慧高峰論壇」在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召開。
  •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從此人類開始翱翔於天空)三,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是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標誌性事件是原子能和網際網路及阿波羅登月。(原子彈爆炸)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 為什麼影響比工業革命還大?人工智慧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人民日報》上李彥宏同志強調,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數字經濟是頭等大事,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網際網路、衛星導航、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是頭等大事自1956年AI人工智慧這個概念被提出之後,又經過了60多年的演進,特別是在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及經濟社會的強烈需求的推動下,AI技術發展速度迅速提升,並呈現出跨界融合、深度學習、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的新特徵。
  • 網際網路催生新學科-網際網路神經學
    大工業革命使人類無論在力量的使用還是觀察能力都獲得的極大的提高。為此後100年開始的物理學大突破,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些突破包括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創建的量子力學大廈,這些突破都與」力「和」觀測「有關。   網際網路革命對於人類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大工業革命。
  • 專家熱議5G+工業網際網路趨勢與方向
    以下為部分觀點摘要▼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創新處於世界第一方陣趙厚霖在視頻連線時表示,5G和人工智慧在內的現代通信技術在抗疫期間展示了迷人的風採。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5G+工業網際網路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新一輪工業革命對中國是極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極大的機遇。」
  •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顛覆性影響
    關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學家們也莫衷一是。技術悲觀主義者認為,數字革命的關鍵性貢獻已經完成,它對生產效率的影響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而反方陣營的技術樂觀主義者則稱,技術和創新正處於拐點,將很快推動生產效率的大幅上升,加速經濟增長。  雖然兩方觀點都有道理,但我仍然保持務實的樂觀主義態度。
  • 如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
    網絡配圖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不斷走向深入,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深刻的變化。新技術帶來的新工藝、新產品、新應用,不但讓生產模式發生改變,也要求生產管理、組織方式進行變革;而新科技所導致人們行為方式、生活模式的改變,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同,則需要對過去的制度、法律法規做出修正,或者制定新的規則。1、新時代催生新技術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 什麼才是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說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想必我們在這之前經歷了前三次工業革命,那這三次工業革命又是指哪些呢?下面小郎君簡單介紹一下前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是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蒸汽機的誕生開始主導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
  • 從清華簡到網際網路 清華大學教授談科技進步與人類發展
    例如印刷術的發明改變了人類信息傳遞的方式,混凝土技術的誕生掀起了建築領域的一場革新。中華民族為人類科技的進步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清華大學於2008年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是迄今發現最重要的先秦竹書,其中包括珍貴的《尚書》及類似篇章,還有早期《易經》的文獻。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提及這批竹簡的重要性時說,「它是司馬遷寫《史記》時都沒有看過的文獻」。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桂蓉:工業網際網路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
    9月21日,在5G+工業網際網路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郭桂蓉為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提出了三大建議。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推進,塑造了產業新優勢,我國高度重視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相關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設施已經有4000多萬臺,覆蓋了能源、交通、醫療等,提質增效顯著,「特別是今年的新冠戰疫,工業網際網路為物質、供需的對接提供了保證。」郭桂蓉說。
  • 柳卸林:新工業革命,中國不會再錯過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區、拔地而起的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產業以及工業區的繁榮。」「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把每一棟樓房轉變成住房和微型發電廠。」《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的作者傑裡米·裡夫金認為,曾經支撐我們生活方式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正在日漸枯竭。
  • ICT技術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人類已經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因為誰能在工業革命中拔得頭籌領導全球,誰就能主導整個世界。
  • 人類工業革命史——工業革命與剝削失業,為何革命總與危機相伴?
    四次工業革命的特點以及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容納量問題工業革命使人類的歷史前所未有地向前推進了一大塊,並且至今依然在加速。工業革命也孕育著巨大的社會變革。第1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主要的地點在英國,進而開啟了人類的蒸汽時代。第2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主要的發展者是歐洲各國和美國。其中領軍者是德國和美國,進而引領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 驅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三駕馬車
    同理,要是沒有人工智慧,高級機器人就無從談起,而人工智慧本身也高度依賴計算能力。  為明確這些大趨勢,全面反映第四次工業革命背後的技術驅動力,我將這些技術歸為三類:物理類、數字類和生物類。這三個門類相輔相成,各項技術均可從彼此的發明和進步中受益。  無人駕駛交通工具、3D列印、高級機器人和新材料  物理方面的技術大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4 個方面。
  • ...總裁蔣凡:淘寶是全世界最大人工智慧應用,AI成零售新產業活力之源
    淘寶總裁蔣凡在論壇上談到了零售業的未來前景,他認為當前有兩件事情真正推動了零售業的發展:首先是人工智慧在零售業的廣泛應用,其次是內容化改變了信任的方式、改變了消費者的決策模式,也催生一批全新的零售商家。 「本質上,人工智慧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物理世界的運行的效率,數字世界的領袖改變了人類消費決策的方式。」蔣凡總結稱,這一發展趨勢也正在催生新業態、創造新就業。
  • 以app為切入口 人工智慧正悄悄浸入花木行業
    中國園林網8月3日消息: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描繪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藍圖。
  • 美國為何扼殺華為,看看工業革命歷史就明白了,這是中美國運之戰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中部。工業革命最早在英國出現絕非偶然,英國最早實現了君主立憲,新興資產階級上臺,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方向。以商業立國的目標和資產階級的目標不謀而合,開拓市場,進行商業活動成為了推動英國工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