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極端天氣頻發,網際網路公司能用技術做點什麼?

2021-01-12 深響

深響原創 · 作者|洪雨晗

天氣嚴寒。

1月7日清晨,北京南郊觀象臺氣溫直逼零下20度,這是55年來北京最寒冷的一天。網友們直接將話題「感覺北極也沒有那麼冷了」送上微博熱搜。

這不是無稽之談,中國天氣網表示,北京當日的氣溫已比部分北極圈內的地區溫度要低,其直接原因是北極上空盤旋的極地渦旋南下,裹挾大量極地冷氣團來襲。在這背後,拉尼娜和秋季北極海冰偏少是導致此次「霸王級」寒潮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北極冰川加速融化。國家氣候中心表示,2020年9月北極海冰達到歷史第二少,海冰減少使極地渦旋減弱、分裂,因此難以「固定」冷空氣,而由其南下,「霸王級」寒潮就此誕生。

來源:中國氣象局

除了近日爆發的霸王級寒潮,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極端天氣變成「家常便飯」。2018年溫比亞颱風在山東壽光製造了嚴重的洪災,超強颱風山竹正面襲擊廣東珠三角;2019年北極渦旋則攻入北美洲,美國遭遇歷史性的寒潮,同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卻熱浪來襲,出現了史上最熱的夏天,為澳大利亞焚燒半年的森林大火埋下伏筆。

嚴寒中的碳中和

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人類影響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葉以來觀測到的變暖現象的主要原因。」

因而,社會對全球變暖的應對措施包括通過削減人類社會的排放來減緩變化、適應其影響以及未來可能的氣候工程,大部分國家也都加入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其中,通過削減人類社會的碳排放來減緩變化是當務之急。

2020年9月,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世界大會上向世界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所謂碳中和,即透過使用低碳排技術或是碳補償(carbon offsetting)的方法,使其碳足跡為零。一般用在交通、能源生產、農業和工業過程等會產生二氧化碳的過程。

舉例來說,當一棵樹長成時,它所含的碳是從空氣中所吸收的碳,而當你燃燒它時,排放的碳即是吸收的碳,可達到碳平衡(碳中和);反之,若是使用化石燃料,則是從地底把古老的碳釋放出來,所以地球整體的二氧化碳量就會增加。

這場名為「碳中和」的戰役中,沒有人可以缺席。

蘋果取消附帶的耳機和插頭,根據測算,這一動作會讓蘋果生產和物流等環節每年減少200萬噸的碳排放,相當於每年減少45萬輛汽車。蘋果還承諾在2030年之前,會實現供應鏈和產品100%的碳中和。

微軟,曾因碳排放問題遭到相關部門罰款,如今,微軟在碳排放上宣布將於2030年實現碳中和,2050年償還所有碳足跡。

谷歌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或其他將二氧化碳排入大氣並進行儲存的機會來抵消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排放。其去年宣布到2030年之前將完全使用無碳能源來運營自己的業務。

聯合利華則表示將投資10億歐元用於2030年前在所有洗護產品中去除化石燃料,並計劃在2039年將自身運營和供應商的碳排放降至0。

頭部的公司,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成員,自然要在應對全人類的問題時承擔更多的責任。

人類與企業責任

全球的企業在行動,中國公司們亦需要拿出「科技向善」的誠意。

前段時間,網上有爭議稱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只知道做買菜之類的與民爭利的生意,而美國企業已然造火箭探索太空。事實上,中國公司的全球擔當並不是一個個爆炸性新聞,而是日拱一卒地在研究、推進、面對挑戰,甚至已經開始思考一些超出企業經營、發展的全球性重大議題。

在2020年底騰訊的內部員工大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 CEO 馬化騰專門在講話中提到了這一點:「此次疫情爆發,讓我們更加關注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作為科技企業,我們要更為關注企業運營對氣候、水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隨著中國宣布碳中和目標,騰訊也要加快推進碳中和規劃研究。與此同時,我們還將加大探索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應對地球重大挑戰上的潛力,大步推進科技在產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

在國家提出碳達標、碳中和目標以來,不少能源行業的「排碳大戶」紛紛響應。而騰訊是國內首個明確表態啟動碳中和規劃的網際網路企業。據了解,騰訊已啟動專家團隊著手研究碳中和相關方案,推進碳核查,並結合國際經驗與中國實際狀況,制定碳中和的策略與路線圖。

雖然很少高調宣傳,但騰訊對於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很早就開始了。近些年來,騰訊已經在其數據中心和總部大廈中探索運用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等技術能力來降低碳排放。騰訊青浦數據中心於2017年實現年度PUE值(能源使用率,越接近於1能效水平越好)低於1.3,並獲得工信部和綠色網格的「數據中心綠色等級(運行類)」5A 評估認證;2018年建成的騰訊貴安七星數據中心, 經過工信部實測,其極限PUE值小於1.1,同期國內新建數據中心的平均PUE為1.73。

此外,騰訊還利用科技全方位推進辦公節能。以騰訊濱海大廈為例,辦公區採用智能照明系統,每年可節電約132.61萬千瓦時;IT機房也搭載獨特能源系統,對伺服器散發的熱能進行相應的熱回收和再利用;中水回收系統回收利用各處廢水,節省50%至70%的水資源。騰訊濱海大廈因此於2017年獲得國際性綠色建築認證系統LEED NC金級認證。

可持續發展也是騰訊在長期關注的問題。不僅在自身的節能減排上不斷做到更好,並且深入探索如何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對水、食物、能源的地球級基本挑戰。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曾經在2018年的騰訊科學WE大會上首次提出FEW(即food, energy, water,食物、能源、水)的概念,認為是未來地球將要面對的最基本挑戰。

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8億人正在忍受飢餓,20億人患有微量營養不良,每年有260萬孩童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而死亡;20%的人無法使用現代化的電力資源,40%的人依靠木材、木炭等做飯和取暖,由此帶來的室內汙染導致每年有150萬人死去;25億人缺乏清潔用水設施,近8億人依靠不安全的飲用水生活,每年150萬人的健康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人類該如何以一種彈性的、可持續的方式,建立一種新的生產與消費架構,為地球上的所有人提供生命存在和發展所需的食物、能源和水三大基本要素?

騰訊嘗試用人工智慧解決FEW問題。

在食物方面,人工智慧分析與環境溫度、降雨量、土壤鹽分、營養、病蟲害、商品價格等相關數據,可以提升農作物產量,並幫助農業從業者合理規劃生產種植。在實際案例中,騰訊的農業AI種植解決方案iGrow在短短幾個月裡,學習了相當於人類一萬五千年的黃瓜種植經驗,通過精細化控制降低勞動成本20-25%、供暖成本30-40%。目前騰訊iGrow系統已於黑龍江、遼寧、山東等農業大省試驗性部署,幫助農民實現了每畝數千元的增收。

在能源方面,人工智慧可以通過預測能源需求、幫助調度能源供應、協調清潔能源生產等方式更好地改造傳統化石能源。以打造高質量燃煤的智慧火電廠為例,以 AI 算法為驅動的智慧火電廠,可以通過歷史數據學習並掌握高效運行的策略。系統通過監測各儀表的狀態,實時地給出符合規範並節約物力、人力的運作方案。據了解,騰訊已經和部分歐洲火電廠展開合作,前景可期。

在水資源方面,人工智慧可以優化生產和家庭用水、預測水資源供應以及監控水質等。以騰訊打造的「數字黃河」為例,它利用遙感、數據收集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高科技手段,為黃河流域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各個複雜系統構建數位化、數字整合、虛擬仿真的信息集成應用系統,並提供黃河問題決策支持的可視化表現,實現政府、民眾、企業三端在水利智能化方面的融合發展。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的腦海中都有一種誤區,認為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的增長不可兼得。但如果拉長觀察的範圍,這兩者其實並不矛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製藥企業默克把鏈黴素引進到日本,消滅了侵蝕日本社會的肺結核,這件事沒有讓默克公司賺到一分錢,但今天,默克在日本是最大的美國製藥公司。默克公司在創立100周年的時候出版了一本書——《價值觀與夢想:默克百年》,無關其所在的製藥行業本身,無關如何牟利。

百年企業的內在驅動力是什麼?它是如何理解與地球及人類的關係?碳中和也好,FEW也罷,它們的底層邏輯都在於人類對於地球的責任與關照。企業永續發展,地球保持健康,在長期主義思維下整個生態才能持續發展。

北大教授陳春花在《只有做價值共生,你才有可能成為長期主義者》中寫道:「其實就是要回答三個根本性的問題:第一,企業跟環境一定是一種共生關係;第二,你一定要有能力去認知這個世界;第三,組織的使命必須是向善的,而且這個向善的力量能夠讓組織獲得真正能量的來源。」

騰訊的「科技向善」便是一種長期主義的思維,它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實際踐行的價值觀。在當今社會,關注長期與普世價值的企業堅守著正直、向善的價值取向 ,它們在反哺世界和環境的同時也使企業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溼氣過不來,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了靜態。這一過強冷空氣產自何處?中外專家普遍提到了北極冷風。
  • 寒潮來襲!看看我省消防救援隊伍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寒潮來襲!看看我省消防救援隊伍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2021-01-07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寒潮極端天氣來襲,牡丹區教體局發布通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德領1月4日,牡丹區教育和體育局發布關於做好寒潮極端天氣學校安全防範工作的通知,1月4日17時,菏澤市氣象局發布寒潮黃色預警信號和持續低溫預報。受強冷空氣影響,預計5~7日,我市將出現寒潮天氣,帶來明顯降溫和大風,過程降溫幅度8℃左右,部分鄉鎮降溫幅度達到10℃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7日早晨,可達-14℃左右,部分鄉鎮可達-16℃左右;6日白天到夜間北風逐漸增強到4~5級陣風6~7級。為切實保障牡丹區教育系統師生健康和校園安全,現就做好寒潮極端天氣學校安全防範工作發布通知。強化組織領導,高度重視應對工作。
  • 極端天氣頻發,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
    極端天氣頻發,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 華爾街見聞 2019-02-03 20:33:41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極端天氣詞彙
    貴州、雲南等省部分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乾旱,沙塵暴肆虐北方大部分地區……不僅是在中國,近期全球範圍內多國出現了極端天氣頻發的狀況。我們經常在天氣預報中聽到有關惡劣天氣的報導,在這裡就向大家介紹一些極端天氣的相關詞彙。
  • 秦皇島海事局組織召開2020-2021年度防抗寒潮大風等極端天氣工作...
    冬季是寒潮大風等極端天氣的頻發季節,做好寒潮大風防抗工作,切實降低極端天氣給水上交通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對助力港航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11月20日,秦皇島海事局組織召開2020-2021年度防抗寒潮大風等極端天氣工作部署會,會議由秦皇島海事局指揮中心組織,副局長周延富參加,各海事處、通航管理處、海巡執法支隊負責同志列席,轄區近30家港口單位、船舶代理公司、施工作業單位、加油作業公司參加了會議。02會議內容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稱,自2005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洪水次數已經增加15倍,極端氣溫事件增加20倍,野火次數增加7倍。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和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局地氣候變化的原因與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和氣候特徵有關,不能一概而論。
  • 山東省氣候中心專家權威解讀此次寒潮
    今年冬天,「冷」似乎成了大家的普遍感受。不少地方前不久「歲末寒潮」的雪還沒融化,新一輪強寒潮又來襲。兩次寒潮有什麼不同?寒潮頻發和全球變暖是否矛盾?對此,記者專訪了山東省氣候中心氣候變化評估室高級工程師曹潔,權威解釋近期山東寒潮天氣情況。
  • 寒潮天氣來襲,這些知識點請牢記
    那麼冷空氣和寒潮有什麼關係呢?根據冷空氣的強弱程度,氣象上將其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弱冷空氣、中等強度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最強程度的冷空氣就是所謂的寒潮了。當然也不是每一次冷空氣爆發都屬於寒潮,寒潮也是有「門檻」的。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寒潮來襲 多國遭遇大雪低溫天氣
    韓國寒潮來襲 最低氣溫降至零下30℃據韓聯社報導,受北極寒潮來襲影響,韓國8日出現全國性極寒天氣,氣溫最低跌至零下30℃,南部地區積雪厚度超過31釐米,海陸空交通全部受阻。韓國氣象廳當天已對中部和南部內陸發布寒潮預警,西南部的全羅道和濟州等地發布大雪預警,並預計部分地區的降雪天氣將持續至本周末。由於道路結冰,導致交通擁堵,部分原本駕車出行的民眾紛紛改乘地鐵和公交車。此外,西部海域發布海面風浪預警,仁川至各個島嶼的8條客輪航線停航。部分客輪和飛機也因惡劣天氣延誤或停航。
  • 全球高溫極端天氣頻發,德國媒體:都怪川普!
    天氣有多熱?只能說是「汗如雨下」啊……最近因為高溫出了一件怪事,有一頭斑馬因為天氣太熱,妝都曬花了,熱成了一條驢~這是咋回事呢?原來啊,埃及開羅有家新開業的動物園,遊客去看斑馬,仔細瞧了瞧覺得不對勁啊,斑馬身上的黑色條紋怎麼曬化了?而且越看越像是一頭「驢」,遊客指責動物園「畫驢充斑馬」。
  • 湖北宜昌等地突遭暴雨,為何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
    遠安某地洪水覆蓋道路近年來,很多人會產生一種感覺:為什麼大暴雨這種極端天氣比過去越來越頻繁?暫且不論是否真的存在極端天氣頻發這一現象,但這些極端天氣足以引發我們深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自然,同樣,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包括花草魚蟲、草原上的獵豹、冰蓋上的北極熊,甚至地球以外的物質或其他星球的活動,也都同樣在改造自然,只是人類擁有更高的製造水平,擁有工業技術,對自然環境的改造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究其根本,這種改造與遠古社會時期人類的活動、與當今時代野生動物的活動對自然的改造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 應對極端天氣 昆明進步明顯
    寒潮要來了!根據天氣預報,1月10日至11日,在強冷空氣的影響下,昆明全市將出現小雪、雨夾雪天氣,氣溫將降至零下,城市運轉將接受一波嚴峻考驗。7日下午,昆明市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召開了一次「雨雪冰凍災害專題會商會」,十多個部門參與會議,準備迎戰這次寒潮侵襲。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4組專家現場培訓防地災知識 預計今年汛期極端天氣異常頻發
    4組專家現場培訓防地災知識 預計今年汛期極端天氣異常頻發 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頻發且屢屢出現重大人員傷亡事件,已成為制約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為防患於未然,4月2日,全省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活動啟動。  據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汛期極端天氣將異常頻發,地質災害處於頻發、易發和高發態勢。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愈演愈烈,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出現。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
  • 寒潮來襲 煤電油氣供應急踩「油門」
    寒潮來襲 煤電油氣供應急踩「油門」 2021-01-09 09:58:56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王文嫣   住在北京的居民體感溫度低至零下26℃,直逼北極圈居民體感溫度;上海滴水湖滴水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