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阿茲海默病的新藥「死而復生」,研發之路一波三折

2021-02-15 界面新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Aducanumab是一種與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結合的人類單克隆抗體,能夠有選擇性地與AD患者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結合,然後激活免疫系統,將沉積蛋白清理出大腦。

從10月22日起(昨日),全球媒體都在爭相報導一個重大突破,時隔17年後,FDA有望再批准一款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

這條新聞的主角是aducanumab——渤健和衛材公司聯合開發及全球商業化的一款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FDA還授予其"快速通道"審批通道。它是一種與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結合的人類單克隆抗體,能夠有選擇性地與AD患者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結合,然後激活免疫系統,將沉積蛋白清理出大腦。

在研究阿茲海默病發病原理有眾多機制說中,最為關注的有」β-澱粉樣蛋白」及「Tau蛋白」假說,但無論是哪種,研發道路上都鋪滿了失敗者。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8年到2017年,大約有146個研發阿爾茨海默氏症藥物的失敗嘗試,2018年又有5、6個,各家研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努力都無疾而終:Boehringer Ingelheim、默克、Axovant、輝瑞、禮來等也紛紛「止損」。

aducanumab的出現對渤健來說是生死一搏,因為它是基於「β—澱粉樣蛋白」假說,而在這條研發道路上至今還沒有成功者,因此也引來眾多對此理論的質疑之聲。

這就像7個月前才被判以「死刑」的aducanumab——2019年3月21日,渤健和衛材聯合發布聲明,在研新藥aducanumab被獨立數據監督委員會出具了無效性分析,認為其達到預期效果可能性很低,這直接導致了aducanumab兩項代號為ENGAGE和EMERGE臨床試驗的終止。

事後,衛材公司表示仍計劃進行Ⅲ期第二階段預防臨床試驗,而渤健公司在分析ENGAGE 和 EMERGE數據同時還在決定是否繼續開展試驗。

因此,今天的高光時刻對aducanumab來說,來之不易。此次aducanumab起死回生的關鍵在於,渤健在終止臨床試驗後對更多患者數據進行了分析。

渤健解釋,此前無效性分析包含的患者入組時間更早,因此對在研藥物的平均曝光量也更低。隨後公司變更了臨床試驗計劃,允許最初隨機接受6mg劑量的攜帶APOE e4基因的入組患者改為接受10mg劑量。

渤健公司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了解臨床試驗計劃變更可能會因為入組時間的不同而帶來相應的影響,但沒料想到對數據影響會如此之大。」

據悉,在今年12月的阿爾茨海默氏病臨床試驗(CTAD)會議上提供有關EMERGE和ENGAGE更大數據集的新分析的進一步詳細信息。

而在國內,上海綠谷製藥的甘露寡糖二酸(GV-971)也已在2018年遞交新藥上市申請,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糖類多靶抗阿爾茨海默病創新藥物。

相關焦點

  • 不破不立,阿茲海默病新藥研發或迎重大變化
    而鑑於近年來阿茲海默病的新藥研發屢遭失利,在與患者群體和科研人員進行溝通後,阿茲海默病的研發標準可能迎來重大變化。Gottlieb博士指出,近年來,我們在醫學上取得了過去難以想像的突破,免疫療法和基因療法也已成為現實。
  • 醫藥研發動態|口服胰島素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
    文|界面醫藥本周醫藥研發資訊如下:君實生物宣布全球首個BTLA單抗在美國申請臨床試驗獲受理;Avanir公司阿茲海默病新藥Ⅲ期結果積極;Jazz製藥公司針對白天嗜睡成人患者的新藥已獲美FDA批准;合肥天麥生物的口服胰島素膠囊獲中國藥監局批准,即將在國內展開臨床試驗。
  • 新藥實現亨廷頓舞蹈病治療突破
    新華社倫敦12月1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11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一期臨床試驗中證實,一種亨廷頓舞蹈病治療新藥可成功降低患者神經系統中與這種疾病相關的變異蛋白質水平。  亨廷頓舞蹈病是一種主要影響中老年人的神經退行性腦病。
  • 科學網—新藥實現亨廷頓舞蹈病治療突破
    據新華社電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12月11日宣布,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一期臨床試驗中證實,一種亨廷頓舞蹈病治療新藥可成功降低患者神經系統中與這種疾病相關的變異蛋白質水平
  • 《阿茲海默》萬芳
    阿默科技AMORTECH專注預防和延緩阿爾茨海默病
  • 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已啟動國際Ⅲ期臨床患者入組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2020年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CTAD)的最新消息說,中國原創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已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其國際臨床試驗全球第一例患者篩選。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大面積斷貨!
    從獲批到上市,九期一爭議不斷,同時也讓我國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看到了希望,迫不及待開始嘗試新藥。上市兩周時間市場反應熱烈「賣斷貨了!」微信群藥店店員曬圖,九期一賣斷貨了九期一(通用名甘露特鈉,代號:GV-971)是我國原創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2019年11月2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上市,適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2019年12月29日,九期一全國戰略發布會上,其研發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宣布九期一正式上市。
  • 臺灣年輕科學家的新藥開發CEO之路
    石英珠讓國際看見臺灣在肝病新藥研發的實力(圖/ 陳堂麒)石英珠博士石博士為英國伯明罕大學生物學博士、臺灣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碩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士,曾任職工研院生醫所,長達十餘年經驗。在任職工研院生醫所時期,石博士曾擔任計劃主持人、計劃經理及藥物研發計劃協調負責人,從人員訓練、計劃目標達成等擁有完整歷練,加上受到許多商業及管理學等專業實務訓練的薰陶,是少數具有結合新藥開發與公司營運管理經驗的CEO。
  • 阿爾茨海默病原研新藥九期一正式啟動國際臨床試驗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在正舉行的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CTAD)期間,綠谷製藥披露,公司原研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已經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並於美國東部時間11月4日完成全球第一例患者篩選,正式踏上國際化之路。
  • 人民日報海外版:結合化學藥中藥 新藥研發中國創新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把化學藥和中藥知識結合起來新藥研發走出中國創新路(醫聲)近年,醫藥創新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從新藥創製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到新藥獲批量連年增加、速度加快,再到國產創新藥不斷上市,中國的醫藥創新之路在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的雙重助力下,越走越順暢。但創新藥研發技術要求高、投入大,有著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和長周期的特點,如何在此約束下走出中國特色新藥研發之路?如何結合中醫藥體系進行新藥研發?日前,在第十二屆健康中國論壇上,相關人士進行了討論。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有條件批准」引爭議:三問「九期一」
    經濟日報1月14日消息,2019年11月份,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九期一」作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國家I類新藥上市後,有輿論發出質疑,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在全球各大製藥公司投入數千億美元研發均告失敗、全世界17年來無新藥獲批的背景下,國家藥監局為何要「有條件批准」?該藥作用機制是否「靠譜」?臨床時間是否太短?
  • 【新藥研發的故事】攻克河盲症
    在人口眾多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裡,各種各樣的寄生蟲病,比如熱帶的瘧疾、血吸蟲病等,依然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健康。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非洲國家裡,曾經流行過一種令人談虎色變的寄生蟲病,因為多發於在河邊居住的人群,而且會導致患者失明,所以被稱為「河盲症」。  在水源奇缺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當地居民一般都沿河而居,以利生息、農耕和放牧。
  • 對付新冠病毒,新藥研發走到哪一步了
    本期邀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主任、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勝詳解抗病毒藥物研發,闡釋新藥研發的理念、手段和規律。新藥研發的背後有一套嚴謹的邏輯和科學機製作為支撐。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於2016年成立於北京,是由比爾·蓋茨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清華大學和北京市政府聯合發起成立的一個獨立運營、非營利性質的新藥研發機構。
  • 中國科學家在新藥研發上做出多少貢獻?《新藥的故事》解碼藥片背後的工業
    一年半前,當新冠疫情還未暴發,梁貴柏博士在《新藥的故事》中曾這樣提到。近日,他與研發客副總裁張詠晴在黃浦江畔上海中心52層的朵雲書院,與讀者一起再次解碼新藥的秘密。研究特效藥,需要研究如何阻斷病毒進入人體,或者在進入人體以後如何把它清除出去,但從歷史上來講,因為製藥的時間趕不上疫情傳播的時間,所以從商業角度來考慮,一般不會在疫情進行時研發新藥。很容易出現開發完後,疫情已經消失的情況。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背後商人:賣抗癌保健品中藥注射劑致富
    來源:格隆匯作者:梁耀丹 翟耀媛來源:清流工作室國產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獲批上市的消息備受關注。據人民日報,目前,由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綠谷」)研發的一款名為「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的新藥已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可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症,改善患者認知功能。
  •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在美啟動國際3期臨床試驗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美國東部時間11月4日,2020年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CTAD)傳來消息,中國原研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已經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試驗(以下簡稱「國際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
  • 新療法層出不窮 治癒帕金森病未來可期
    根據ParkinsonsDisease.net提供的患病率數據,帕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MJFF提到,美國有近100萬名帕金森病患者,針對該疾病的醫療花費每年估計高達260億美元。2018年1月《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JAMA Neurology)》上發表的報告認為帕金森病正在流行,強調了帕金森病新療法開發的緊迫性。
  • 賽萊拉啟動研發乾細胞治療肺纖維化新藥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 傅蘇穎)8月8日,在2020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上,幹細胞製備服務企業賽萊拉與中山大學、生物島實驗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並宣布幹細胞治療肺纖維化新藥研發戰略合作正式啟動。
  • 《新藥的故事》新藥研發的背後隱藏著不少耐人尋味的故事
    這個關鍵實驗挽救了洛伐他汀的命運,使它成為了治療冠心病的頭號大藥。 其次,新藥的產生需要製藥企業長期的研發和投入,不僅意味著龐大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還包含 製藥一線科學家們 的辛勤努力。 在現代分子 生物學創立之前,所謂的尋找藥物 基本上就是碰運氣。
  • 我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再迎進展:完成全球首例患者篩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1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北京時間11月5日,2020年第13屆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傳來消息,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上海高新技術創新成果綠谷製藥九期一已經正式啟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的患者入組工作,順利完成國際臨床試驗全球第一例患者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