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人學法】第232期 野生動物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權威解讀來了
袁某等人非法收購、出售穿山甲的行為嚴重破壞了野生動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檢察機關依法向法院提起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法院在追究袁某等人刑事責任的同時,判令21名被告人在省級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並按照每隻穿山甲8萬元的標準承擔88萬元的資源破壞補償費。
-
生態環境誰破壞誰修復
1月4日,修河流域環境資源法庭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陳某榮、楊某蓮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該案同時也是全國首例創新生態修複方式、委託江西思華生態環境保護基金會管理和監督,使用生態環境修復費的案件。
-
鄯善縣提升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建議執行力
本報鄯善訊(通訊員王璐璐 王述劍)一紙檢察建議,修復了受損的生態環境、堵住了社會管理漏洞、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去年以來,鄯善縣人民檢察院為堅持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發揮檢察建議的作用,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與維護司法公正,採取「四項舉措」著力強化檢察建議「剛性」建設。 嚴格把控檢察建議質量。
-
檢察機關向網際網路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來源:浙江檢察微信公眾號10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檢察院對瞿某某侵害革命英烈名譽的行為,依法向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
北流一男子電了2.3公斤魚,竟被判刑了!
破壞生態環境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較為少見,如今針對電魚等非法行為,法律加大懲處力度,體現了國家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重視。(網絡圖片,與文無關)檢察機關指控張某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向法院提起公訴及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並提供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關於印發2020年內陸水域禁漁期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農業部關於實行珠江禁漁期制度的通知
-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專題】張梓太、席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糾紛處理機制探析
訴訟類型可分為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兩類。從以上要求來看,應當構建私益訴訟為主體、公益訴訟為補充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私益訴訟,以憲法和物權法規定的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為權源,將生態環境損害界定為功能毀損,適用侵權責任法的核心規則,具有合法性;私益訴訟機制能夠消解行政手段帶來的對結果偏頗的懷疑,並與正在探索建立的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形成適應性的制度合力,具有合理性。當然,由於生態環境損害會不可避免地觸動公益,因此,應當允許公益訴訟以監督的立場進行補充。
-
湖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額最高公益訴訟案宣判!
近日,湖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額最高的公益訴訟案件宣判了!侵權賠償總額達5498萬元!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被告彭正明等涉惡犯罪集團非法採礦、尋釁滋事、重大責任事故、生態環境損害一案作出二審判決,維持原判,31名被告人共同承擔侵權賠償總額5498萬元。
-
【山東:接檢察建議後仍不履職,環保部門成被告】慶雲縣檢察院提起全國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
導讀12月16日,山東省慶雲縣人民檢察院因縣環保部門未依法正確履行監管職責,致使群眾反映的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持續處於受侵害狀態,依法向慶雲縣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後,全國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陳菲)21日從最高檢獲悉,12月16日,山東省慶雲縣人民檢察院因縣環保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依法向慶雲縣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後,全國首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
-
公益訴訟面前,他們栽了!
12月11日下午,由江北區檢察院依法提起的兩起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區法院開庭審理。
-
最高檢部署開展「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
《方案》指出,各級檢察機關要立足本地實際,重點開展三方面監督工作:►農貿市場、超市、學校周邊等銷售有毒有害或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用農產品、食品行為及監管部門是否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問題;►網絡餐飲生產經營者食品加工違法行為及監管部門是否依法履行職責問題;►違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定的違法行為及監管部門是否履行職責問題。
-
洛寧檢察:打響三個月黃河流域整治第一槍
為落實「河長+檢察長+警長」河湖治理聯動機制,發揮河道治理法治威力,按照洛寧縣檢察院黨組和付武超檢察長要求,4月22日,該院主管公益訴訟工作的副檢察長張海峰帶領檢察幹警到黃河支流洛河段兩岸進行調研巡查
-
傾倒廢物汙染土地,三被告被判賠近2000萬元
賠償近2000萬刷新了廣州環境公益訴訟案的判賠金額!▼記者2月28日從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了解到,近日,廣州中院依法對郭某成、梁某艮、郭某勳汙染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一審宣判,支持了廣州市檢察院提出的全部訴訟請求,依法判決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修復好被汙染地塊或賠償對生態環境修復費用1935.488866萬元,承擔事務性費用48萬元,並在廣東省級電視臺及全國發行的報紙公開賠禮道歉。
-
《法治日報》刊發:「檢察藍」用心用情描繪「海洋藍」
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海坡村沿海一帶海岸線200米內建有數量多、面積大的高位蝦塘,蝦塘抽取海水養殖,並向海裡排放汙水,嚴重汙染海洋生態環境。2019年,在「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中,樂東縣檢察院開始對海洋生態環境方面線索進行梳理,特別是對2017年以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交辦的線索展開核查,發現沿海一帶存在高位蝦塘損害海洋生態環境的現象。
-
【今日頭條】市檢察院精準打擊破壞生態資源環境的犯罪分子,今年來共受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案件9件14人~
9月15日上午,武穴檢察院公訴部相關辦案團隊的檢察官、檢察官助理們圍坐在視頻會議室裡,聚精會神地聆聽學習高檢院公訴廳舉辦的「環境汙染犯罪的司法適用」主題網絡培訓課程。該院公訴部幹警們不僅特別注重對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的司法適用學習,同時用實際行動精準打擊了破壞生態資源環境的犯罪分子,有力呵護了武穴的青山綠水。
-
速看:邵陽市首例非法佔用林地 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邵東開庭
邵東縣人民檢察院認為,湘和採石有限公司非法佔用林地、破壞防護林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遂依法向邵東縣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被告承擔恢復原狀、修護生態環境的民事責任。 庭審中,邵東縣人民檢察院指派四名檢察官分別以公訴人和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身份出席法庭,履行職責。在刑事案件審理部分,公訴人依法宣讀起訴書、訊問被告人、發表公訴意見,指控湘和採石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構成非法佔用林地罪。在民事公益訴訟審理部分,公益訴訟起訴人依法宣讀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舉證質證、參加法庭調查、進行辯論並發表意見。
-
思南一非法採石取砂點被檢察建議督促依法查處
點此進入思南相親網 來源:思南檢察「建議你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對某某建築石料加工廠非法破壞林地的行為依法及時調查處理;並責令其對受損的林地進行修復,切實保護生態環境。近日,思南縣人民檢察院在發給縣林業局的檢察建議中寫道。基本案情:思南縣人民檢察院在履行公益訴訟職責過程中發現,2018年12月,思南縣某某建築石料加工廠在未取得使用林地審批手續的情況下,在某鎮採用爆破、挖掘、剝離地表植被的方式破壞林地進行採石取砂。經查,該林地類型為水土保持林,森林類別為國家公益林。另查明,該建築石料加工廠相關責任人因破壞該處林地曾被人民法院兩次判處刑罰。
-
【公益訴訟】從挖山到修山,渝東南首例礦山修復民事公益訴訟案始末……
2020年11月17日,經市檢察院第四分院提起公訴,市第四中級法院當庭判決:被告劉某某需按照鑑定機構制定的修複方案出資32萬餘元對採石場進行生態恢復治理,在8個月後未通過生態修復驗收則需直接賠償生態恢復治理費用32萬餘元。 32萬元數額雖不多,但這起礦山修復民事公益訴訟案,卻是渝東南地區首例判決結案的環境修復民事公益訴訟案。
-
全國檢察機關聚焦「三農」,督促查處、銷毀假冒偽劣食品15.3萬餘千克
,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2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2020年檢察公益訴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工作情況。截至2020年11月,全國檢察機關聚焦「三農」領域問題,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29249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或公告22015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137件、民事公益訴訟(含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646件,以實實在在的辦案成效助力鄉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