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很奇妙,單一個「打」字,就很令人玩味的。
在我們贛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每年過年前都會涉及到「打」的內容。
如打黃元米粿、打魚脯、打米泡糖等等,還有一件就是打捶魚絲。
1月6日,同妻子去赴江口圩,買了十多斤草魚打捶魚絲。下午在打捶魚絲的過程中,正好一個在區氣象局工作的賢侄女到石芫來開展防凍工作,順便到家裡小坐,看到幾個女人在打捶魚絲,一個隨行的女同志說,沒見過這樣打捶魚絲的,還拍了照片帶回去。
捶魚,是最接地氣的叫法。與捶魚同名的還有魚絲、捶魚絲等等。捶魚、魚絲、捶魚絲,顧名思義,就是用魚肉糜加澱粉揉合蒸製切成絲狀的一種小吃。既然年年都要製作這種小吃,那肯定在當地是很有人氣的,家家戶戶年年冬天都要打捶魚嘛,不好的話,就不會延續、經久不息。
「舞到一隻草魚來打捶魚」,嘿嘿,聽到這樣的話語,很親切的。
「今日去赴圩買魚子打捶魚嘔」!在村頭,到了現在這個季節,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搭訕聲和吆喝聲,耳熟能詳,倍感親切。
1月10日,一個新結識的朋友邀我去金盤曾洪英老師家,說他夫妻兩個回去幫助打捶魚絲,我欣然前往。在曾老師家廳堂裡拍了幾張照片:和好了澱粉的魚糜團和桌面上用章貢酒瓶子做擀捶的畫面。然後我就去看迷迭香了。
捶魚絲名稱的來歷,有許多傳說,其中說贛南客家方言的「捶」與「財」發音相同,「捶魚」又跟「財餘」是諧音,寄託著客家人財富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打捶魚便這樣沿襲至今。後來,客家人的流動性大了,為了讓來人來客聽的懂,就在「捶魚」後面加了一個「絲」字,以至現在乾脆就叫「魚絲」了。
為什麼年年要到冬季才來打捶魚呢?的確,捶魚絲,平時不打。因為過去農家養魚都是春風邊投放魚苗,農曆12月(臘月)才幹塘捕魚,所以都要到臘月才能打捶魚;還有就是打捶魚的澱粉也要到立冬以後才能挖紅薯(或木薯、魔芋等)濾成粉的;再就是平時打捶魚,魚肉容易「醒」擀不成「盆」狀不好蒸。所以,其它季節是不會打捶魚的。
打捶魚的過程,也是檢驗客家婦女能幹與否的過程。
首先剖魚要抽掉骨頭,哪怕殘留一絲絲骨頭也不行,會影響食用時的細嫩爽滑。
魚肉要剁得很細很細成肉糜,拌上澱粉、食鹽和水糅合成捶魚餡子,將餡子分搓成一個個小糰子,再將小糰子用量米用的圓升筒(也可用擀麵杖或其它條管狀物品),像擀餃子皮一樣,碾成一蓬蓬大而圓的、薄薄的捶魚薄餅,然後將這種薄餅攤在早已準備好的棕櫚樹枝挎上(也有用蔑編蒸篦的),放入鍋中旺火蒸熟(蒸的時候,火候要掌握好,蒸久了「沒筋頭」還「結斬」易碎;火候未到則沒有韌性),之後,捲成扁圓型,涼涼後用利刀切成細細的絲,曬乾裝入銨壇貯存,慢慢食用一年至新老交茬。
遊德福
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