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鄉韻】:客家人過年要打捶魚絲

2021-02-26 鄉土贛縣

漢字很奇妙,單一個「打」字,就很令人玩味的。

在我們贛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每年過年前都會涉及到「打」的內容。

如打黃元米粿、打魚脯、打米泡糖等等,還有一件就是打捶魚絲。

1月6日,同妻子去赴江口圩,買了十多斤草魚打捶魚絲。下午在打捶魚絲的過程中,正好一個在區氣象局工作的賢侄女到石芫來開展防凍工作,順便到家裡小坐,看到幾個女人在打捶魚絲,一個隨行的女同志說,沒見過這樣打捶魚絲的,還拍了照片帶回去。

捶魚,是最接地氣的叫法。與捶魚同名的還有魚絲、捶魚絲等等。捶魚、魚絲、捶魚絲,顧名思義,就是用魚肉糜加澱粉揉合蒸製切成絲狀的一種小吃。既然年年都要製作這種小吃,那肯定在當地是很有人氣的,家家戶戶年年冬天都要打捶魚嘛,不好的話,就不會延續、經久不息。

「舞到一隻草魚來打捶魚」,嘿嘿,聽到這樣的話語,很親切的。

「今日去赴圩買魚子打捶魚嘔」!在村頭,到了現在這個季節,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搭訕聲和吆喝聲,耳熟能詳,倍感親切。

1月10日,一個新結識的朋友邀我去金盤曾洪英老師家,說他夫妻兩個回去幫助打捶魚絲,我欣然前往。在曾老師家廳堂裡拍了幾張照片:和好了澱粉的魚糜團和桌面上用章貢酒瓶子做擀捶的畫面。然後我就去看迷迭香了。 

捶魚絲名稱的來歷,有許多傳說,其中說贛南客家方言的「捶」與「財」發音相同,「捶魚」又跟「財餘」是諧音,寄託著客家人財富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打捶魚便這樣沿襲至今。後來,客家人的流動性大了,為了讓來人來客聽的懂,就在「捶魚」後面加了一個「絲」字,以至現在乾脆就叫「魚絲」了。

為什麼年年要到冬季才來打捶魚呢?的確,捶魚絲,平時不打。因為過去農家養魚都是春風邊投放魚苗,農曆12月(臘月)才幹塘捕魚,所以都要到臘月才能打捶魚;還有就是打捶魚的澱粉也要到立冬以後才能挖紅薯(或木薯、魔芋等)濾成粉的;再就是平時打捶魚,魚肉容易「醒」擀不成「盆」狀不好蒸。所以,其它季節是不會打捶魚的。

      打捶魚的過程,也是檢驗客家婦女能幹與否的過程。

首先剖魚要抽掉骨頭,哪怕殘留一絲絲骨頭也不行,會影響食用時的細嫩爽滑。

魚肉要剁得很細很細成肉糜,拌上澱粉、食鹽和水糅合成捶魚餡子,將餡子分搓成一個個小糰子,再將小糰子用量米用的圓升筒(也可用擀麵杖或其它條管狀物品),像擀餃子皮一樣,碾成一蓬蓬大而圓的、薄薄的捶魚薄餅,然後將這種薄餅攤在早已準備好的棕櫚樹枝挎上(也有用蔑編蒸篦的),放入鍋中旺火蒸熟(蒸的時候,火候要掌握好,蒸久了「沒筋頭」還「結斬」易碎;火候未到則沒有韌性),之後,捲成扁圓型,涼涼後用利刀切成細細的絲,曬乾裝入銨壇貯存,慢慢食用一年至新老交茬。 

 

遊德福

2021,1,12.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年味 客家人打炒米,你見過嗎?
    炒米,是客家人秋冬時節的味蕾約定,是孩童時期不可多得的解饞零嘴。它也是舊時候客家女兒家出嫁的嫁妝,代表著夫妻之間,像糖一樣甜甜蜜蜜、像米花一樣百子千孫。香甜的炒米,除了吃之外,更多地寄寓著客家人對於甜蜜幸福生活的嚮往。  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傳統手工打炒米因為製作工藝繁複,正在瀕臨消失。
  • 快過年了,婆婆急著問媳婦:「你會做煙腸嗎?」
    而幾許如煙往事,更能讓人體會到客家人製作煙腸歷史的悠久。製作煙腸是大溪人的絕活。人們從市場上買回豬腸子(小腸)和豬肉,豬腸子應選內部是白漿的且韌性較好的、厚薄大小要適宜,豬肉最好選用腿肉或五花肉。豬腸子在水洗滌乾淨後備用,然後把豬肉切成長條,加上優質魚汁(醬油、鹽也可)、地瓜粉、煙腸藥(客家語,指五香粉為主的調料)等,以適量的水調和。
  • 留住鄉愁|客家人的吉祥物:油茶樹和青竹
    客家人有獨特的植物崇拜意識,崇拜對象涉及各類植物。不過在他們結婚、生子等最重要的人生儀禮上,油茶樹和青竹卻是絕對的主角。     「無空腹」的油茶樹常年開花結子,子熟隨即再度開花。這對於重子嗣的中國人而言,簡直是最完美的吉祥物。
  • 「拿小拳拳捶你胸口」用日語怎麼說?
    今年春節,「拿小拳拳捶你胸口」一句迅速成為網絡新熱詞。不但如此,各地方言版也相繼出現。
  •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辣炒魚雜
    突然想吃魚了,於是去菜市,買魚。
  • 溫村人過年愛吃的魚,竟有這種功效!年年有魚!趕緊吃起來
    而現在到了春節,很多華人家裡都會要吃魚。魚和「餘」同音,因此過年吃魚意味著年年有餘,是表達了人們對於新一年的美好祝願,這是很多地方春節時期的傳統習俗。很多中國人,吃年飯時,或者其他節日與盛宴,都是必須上一條全魚,這全魚還不全部吃掉,以表達年年有魚(餘)的寄託。過年為什麼要吃魚?很早以前就有在春節吃魚的習俗。
  • 過年請客場面要撐足!這些都是丹江口人過年餐桌必備的菜式……
    丹江口人過年就是各種吃!家裡請客吃飯,不知道吃啥好?不知道哪些菜式能撐場面鎮吃貨?別急,小編來拯救你啦~1、紅燒魚年糕——年年高升好像丹江口人過年很少吃年糕,但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工作和生活年年高升。
  • 新加坡人過年都要撈魚生,撈的到底是什麼?
    新加坡華人過年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撈!魚!生!撈什麼,怎麼撈,可是大有講究。舌尖君教你如何撈得安全、撈得開心!撈魚生又稱撈起魚生、七彩魚生,英文是Lo Hei,是新馬地區華人過農曆新年時的特色賀年食品。「撈」是粵語「拌」的意思。
  • 過年啦,你家攢盒裡都有些什麼?
    老娘說,過年一定要有紅棗、桂圓,酥糖要選擇紅色包裝的這種,團團圓圓,紅紅火火才像樣。山楂片、大白兔、薑片、芝麻糖……無論何種製法,攢盤裡似乎總有這些零食的一席之位。沒有儀式感不如過年直接吃盒泡麵了。正月初一,嘗著滿盒熟悉或新奇的零食點心,味覺入了喉,填飽了饞意,淡淡的鄉情也漫上心頭。
  • 【舌尖太湖】傳統年菜,餐桌上有這條魚才叫過年
    每近年關西山島上的很多人家都備足年貨在過年的時候饋贈親朋好友在西山島的年貨中必須要有青魚
  • 爆魚萵筍蛋皮湯-鮮中帶香,我家的傳統過年菜湯
    曾經在頭條上看到不止一個媽媽說;絕不讓女兒學做家務,不讓女兒學做菜,要把女兒當公主養等等,我倒是覺得,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應該學做家務,學做簡單的飯菜,起碼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要具備,不為伺候別人,就為了能夠更好的照顧好自己。不知道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要學會做家務嗎?
  • 秘方:客家人的「青草水」秒殺一切涼茶!趕緊收藏...
    自古以來,客家人就會在家自己煮涼茶,民間的涼茶也是各式各樣,路上賣清補涼的攤子什麼藥草都有,幾種不同的草藥搭配在一起就可以熬出不同功能的涼茶,現在要介紹的是一款非常普遍的客家民間涼茶——青草水。客家人大多生活在山區,環境熱而溼,因此客家先民自古以來就積累了一大堆對付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掌握進食的涼、熱、洩、補,不斷調解飲食中的藥用成品。草藥性溫,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 新年快樂,年年有「魚」
    要說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那必須是魚,因為過年吃魚意味著年年有「魚」。
  • 這家店過年不打烊,菜單要從水裡撈...
    過年不打烊,包房比大廳座位還多  最喜歡的一點,就是他家包房沒有低消,沒有限制,但基本得要提前兩天,要是訂不上,那就坐大廳吧~一到重要場合,螃蟹可是一道撐場面的大菜,去的時候128元/斤,現在打5折,這波不虧。
  • 小拳拳捶你哦(つд⊂)
    都怪你 (`ȏ´) 也不哄哄人家(〃′o`)人家超想哭的,捶你胸口,大壞蛋!!!( ̄^ ̄)ゞ咩QAQ 捶你胸口 你好討厭!(=゚ω゚)ノ要抱抱嚶嚶嚶哼,人家拿小拳拳捶你胸口!!!(。• ︿•̀。)大壞蛋,打死你(つд⊂)這股邪風來源,來自貼吧一個情侶間秀恩愛的帖子
  • 【尋找梅州客家年味①】媽媽的腊味香喊你回家過年
    進入臘月就是進入過年的節奏了。日報君推出「尋找梅州客家年味」專欄,帶你尋找或在記憶中、或還在現實中的客家年味。都說現在的年味淡了,唯有經過一番回味,方知「年味」這東西,或濃或淡,「年」都還在那裡,期盼團圓的心都還在那裡。盼望著,盼望著,腊味晾起來了,陽光下,空氣中飄著濃濃的臘香味,年的腳步漸漸近了。
  • 今天逛超市發現,真的要過年了…… ​​​​
    年夜飯菜單為大家準備好了,請大家笑納~幹燒巖鯉、幹燒桂魚、廖排骨、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幹煸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麵、賴湯圓、龍抄手,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黃山燉鴿
  • 老蒙廚房年夜飯之一,孔雀開屏之年年有魚,團圓年夜飯不可少的魚
    年夜飯,是我國年節習俗之一,指年尾除夕闔家聚餐;吃團圓飯,其實是過大年的重頭戲,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飯,其菜品的色香味俱全,又要有個好寓意
  • 如果這事你還沒做,將直接影響一家人過年!
    有這麼一個好地方,可以品老味、打年貨、賞民俗、看大戲、殺豬祭神、賞燈會……童年漸行漸遠,年味兒越變越淡,父母和我們都在老去。但那些關於兒時過年的記憶碎片卻隨著歲月的沉澱越發清晰。追尋舌尖上的鄉情重拾孩提時的年味2017鄉村大團年之旅—打年貨、長桌宴、猜燈謎、放年炮、看大戲、觀民俗、寫春聯、攝影釣魚拔河比比比,歡歡喜喜過大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