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六百年故宮,找回二十年前記憶,如果行前知道這些事會更完美

2021-01-08 騰訊網

【前言】2020年,是紫禁城600年大歲,與她再一次親密接觸是我的心願。但是,受疫情影響,一直無法確定行程。直到年終歲末,眼看這一年要被翻牌了,終於下定決心,才有了這次心情愉悅的故宮之旅。

在北京出行最愛選擇的交通工具是地鐵,四通八達,準時快捷。這次從京西去故宮選擇公交車,為了錯開上班族的高峰期,9點才出門。為了看天安門,特意在天安門東下的車。以前是下過街通道才有安檢,現在關口前移了。

天安門前沒有一波波的旅行團,遊人也是零零散散。

當我站在天安門前舉起相機拍下這個畫面時,內心很激動。小時候用蠟筆畫,長大了用相機拍,因為它是國家的標誌之一。天安,地安,人安。

穿過天安門,迎面又是一棟造型與天安門相仿的建築叫端門,端門門樓上有故宮博物院幾個大字,透過中間的門洞可以看到紫禁城的第一道門——午門。

過端門,右側是國旗護衛隊的住所,左側是辦理購票和預定票的地方。這裡有故宮的全景地圖,建議用手機拍下來,真的在故宮裡面走蒙圈時可以拿出了來查查位置和路線。

闕右門前的這個石刻叫日晷,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特別提示:現在遊覽故宮沒有當日零售票,必須提前一天在網上預約。操作非常方便,手機搜索「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中心公眾號」,填寫個人身份信息,預定時選擇上午參觀時間,因為冬天黑得早,下午進去參觀時間太短了。

故宮門票40元,常年展覽的鐘表館和珍寶館各10元需要另付費,經付款後有預訂成功的信息,如果覺得不踏實,可以把信息截個圖保留在手機裡。

在故宮售票處散客服務窗口憑身份證進行當日核驗,然後在午門安檢和身份證核驗後就完成了入門的程序。

朱漆斑駁,摸摸這個鑲嵌有九九八十一顆門釘的大門祈求吉祥,九九歸一,只有等級最高的故宮才能有的標誌。普通百姓的門上是不可以有銅釘的,只能有兩個敲門用的門環,這也就是「白釘」的由來,後來可能慢慢的演變成了「白丁」。

穿過午門首先要經過的是五座漢白玉的內金水橋。這條金水河呈蜿蜒狀,不僅為了風水學的需要,實用功能是防火的重要水源,從美學角度看讓呆板的紫禁城內多了一份活力。

上午的最佳拍攝機位,午門進來後右轉,上至協和門向北走至金水河上,這個視角可以把這條河的曲線光影拍的更完美。

過了內金水橋繼續前行的建築是太和門,我是從昭德門進去的,迎面的建築就是現存中國古建築中、也是紫禁城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太和殿。

讓我有些驚詫的是,太和殿廣場有3萬平方米,只有不足百餘人,真的人少,讓我一下子想起二十年前遊故宮時的情景。

那個時候是冷清,現在是控流。沒有了人擠人和嘈雜,緊繃的心一下子放鬆了,腳步變得緩慢,看的越加仔細。

太和殿廣場有些類似於現在天安門廣場,是紫禁城的外朝,用於舉行各種慶典和儀式。一是顯示皇家的威嚴,二是起到炫耀的作用。

廣場地面鋪的磚橫七豎八,共15層。地面砌嵌兩行白石塊,北窄南寬,呈八字形,共約200塊,每隔3尺左右砌嵌1尺見方的白石1塊,叫儀仗墩。皇帝舉行大典時,儀仗隊伍站班在儀仗墩上,手執旌、旗、傘、蓋、斧、鉞、戟等,高級的文武官員跪在丹墀(亦稱丹陛)下御路兩旁,在中和韶樂聲中向皇帝行禮參拜。

太和殿,老百姓俗稱金鑾寶殿,但是皇上平時並不在這辦公和生活。太和殿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

該建築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面,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垂脊和戧脊的末端,各有1個仙人和10個小獸。中國古建築屋頂小獸多為奇數,且數量不可超過9個,而太和殿安放了10個,從外至裡依次為:仙人,龍、鳳、獅、海馬、天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共10個,成為了中國古建築中的孤例,即便是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宮都沒有,它們象徵著太和殿的至高無上。

太和殿三層檯面上擺放有18個銅香爐,有說是寓意清朝時的18個省份。

每當太和殿舉行慶典時,香爐內都會點燃香料,香氣擴散四周令參加慶典的人們香氣撲鼻,心曠神怡。從太和門眺望太和殿,仙氣蒸騰,仿佛天宮。

中和殿是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之後,形制完全不同,為單簷四角攢尖。主要功能是供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和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覽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

「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

保和殿為三大殿依次最後面的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高29.50m。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9個小獸。

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后、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等均於保和殿舉行。

三大殿建在三層臺面之上,每一層都是精美漢白玉石雕。夏秋時節,大雨過後會出現千龍吐水的現象。千龍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餘個石雕龍頭,每當雨天時雨水就從龍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實用功能與建築藝術的觀賞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千龍吐水 的壯觀景象出自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層臺基。「三臺」面積約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塊漢白玉石砌成。每層臺基的周圍都雕有須彌座。須彌座上,橫置著大塊的長方石條,名為地袱。地袱之間立有望柱,望柱之間安設欄板。在它們之下,都鑿有排水孔道。 每個望柱下面伸出一個石雕龍頭,整個「三臺」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個龍頭。除每層臺基折角的角頂伸出的龍頭外,其他龍頭的兩唇之間都鑽有圓孔,與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於臺面的設計是中間高於周邊,每當雨天,落在「三臺」檯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勢底的四周,於是便從龍口中排出,形成「千龍吐水」的奇觀。故宮三大殿也是老北京城的中軸線的標誌。

離開三大殿繼續向北行就要進入到內宮部分。

我從午門進來後就覺得肚子不舒服,人有三急,尋摸了好久沒有看到有可解決問題的地方,那緊張的感覺一度影響了心情。來到橫街才看到指示牌,左轉進入隆宗門再左轉就到了。這裡屬於西宮部分,有慈寧宮、大佛殿等。

從隆宗門再次走出來身體倍爽,看到左側的一排平房有人進進出出,近處一瞧,原來這裡就是軍機處,心裡又是尋摸,怎麼一點印象都沒了!

邁過乾清門就進入到了內宮,過去,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進入這個院子。

乾清宮才是真正的金鑾寶殿,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簷廡殿頂。是故宮內廷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中的第一座宮殿,為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寢宮(只有雍正始移居養心殿)。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係相當密切,皇帝在這裡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

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上懸順治帝題寫的匾額「正大光明」。這個匾的背後藏有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在當時,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爭暗鬥相當激烈。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採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的繼承人。

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朝後期,由於鹹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每年冬至左右,太陽光會由左至右依次照亮「明光大正」四個字和下面的五條金龍,如果用延時攝影拍攝光影非常美妙,因此,這一期間會有許多影友扛著三腳架來此拍攝。

來故宮的攝影人非常多,目前可以攜帶三腳架。

延禧宮是東六宮之一,從乾清宮經日精門最便捷。迎面是典型的深宮紅牆,等了很長時間才有人走過來。延禧宮是北京城歷史最長的爛尾樓,也是紫禁城內唯一的一棟西洋建築,我曾專門寫過一篇圖文,就不多描述。

看完延禧宮,已經是飢腸轆轆,又累又渴,趕緊尋吃的,在內左門一側有故宮文創店,店內有賣咖啡、麵包等簡餐,狼吐虎咽一番感覺有些沒吃飽,關鍵是身體有些發冷。進宮時沒有對故宮導覽圖細緻閱讀,其實故宮餐廳就在景運門附近。

於是來到故宮餐廳又要了一份宮保雞丁套餐,53元。有朋友說貴,這要是放在東北雪鄉肯定又可能被罵,但是在北京吃份簡餐這個價格會認為很正常。

故宮是可以帶食物的,也可以帶水,我以為會像迪士尼那樣這不讓帶那個不讓帶扔了還心疼,尤其是帶水。並且我在用餐時發現這裡還可以加到熱水,冬暖夏涼來這裡休息一下真不錯,有人居然在這裡真的睡著了。

吃飽了喝足了身子也暖和了,坐在紅牆下的椅子上沐浴冬日暖陽我竟然也睡著了,還睡的那麼香,等我做完白日夢時發現身邊都坐滿了。

以前逛故宮總是腳步匆匆,像趕集一樣,難得有這次身心的放鬆,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突然感覺自己很牛,因為我也是在故宮裡面睡過覺的人啦。

像雕像展、陶瓷展、青銅器展都是免費的,件件堪稱國寶。這次我特意預訂了珍寶館的票,一個是為了看看九龍壁,另一個想看看被八國聯軍掠奪、被國民黨搶運臺灣後故宮還有那些珍寶。

在養心殿的院子裡看見了宮貓,很傲氣的不讓拍。故宮裡的貓被戲稱為宮貓,並不是故宮專門養的。有傳是以前宮女們養的貓的後代的後代,這個不太可信。有的說是流浪貓遛進來後不願意走安家了。後來故宮有人會餵養,對於防止鼠害還是利大於弊。

不知不覺,天色暗淡,故宮內的大喇叭響起了音樂,閉園的時間到了。這次來故宮遊蕩了五個多小時,的確是因為人少安靜才有了興致,那也只是走馬觀花。

如果沒有疫情,真的很想年前年後再去一趟北京,看看故宮。尤其是把事先沒做好的幾件事安排好。

比如:參觀路線,重點要看的內容,冬季白天短,一定要早點去。然後就是吃喝拉撒都要統籌安頓好。

疫情固然可惡,但生活還在繼續,用一天的時間漫步故宮,這個記憶彌足珍貴。心情喜悅,洋洋灑灑碼了四千多字,太長,謝謝您的耐心閱讀!

遇見亦是美好,塵封便已傾城

本圖文為作者@官子旅行原創,拍片碼字不易,轉載需註明商用須同意

相關焦點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
  • 《上新了·故宮》百年前皇家地暖什麼樣?
    探秘故宮神秘,發現皇室趣味生平,於愛奇藝獨播的《上新了·故宮》每次都讓觀眾過足了癮。江南風格北用,舞美奇觀大戲臺的獨創,都讓人對清朝帝王家的生活好奇不已;尤其是清末時期,西方文化衝擊下宮裡人們的日常更讓人神往。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中國人價值觀的偉大,成就了故宮的偉大《故宮六百年》後記書寫完了,書裡的時間和現實中的時間,都來到了2019 年。
  • 故宮前副院長晉宏逵:故宮是怎樣建成的 | 紫禁城六百歲生日
    我們把這一天看作是明代北京城與明代北京皇宮建築的誕辰,按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到今天已經整整六百年。作為古代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營建故宮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需要做出怎樣的部署?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又與北京這座城市的布局及功能有著怎樣的聯結?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百年前的故宮是什麼樣子?和現在的故宮完全不一樣,一片荒涼
    百年前的故宮是什麼樣子?和現在的故宮完全不一樣,一片荒涼說到我國那些出名的名勝古蹟,故宮想必該當首屈一指吧!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世界五大宮之首」。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近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到底宅在養心殿幹些什麼?嘉慶帝為什麼不在登基時給養心殿見新,直接入住?皇帝的臥室後殿,為何也有偷工減料的現象?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紫禁城的壯麗和威嚴,在六百年後,依然會讓我們感到氣勢磅礴,顯示著皇家稱霸天下的王者至尊。某種文化意義上,它變成了象徵著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體現著東方古代建築的繁複結構和複雜宏大。
  • 工匠翻修故宮,意外發現「地下宮殿」,六百年前的傳言果然是真的
    熟悉我國朝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的著名景點北京故宮其實就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紫禁城。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自己登基當上了皇帝。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封地和班底都在北方,也許是因為元朝餘孽還在北方虎視眈眈,朱棣放棄了朱元璋建好的都城應天府(南京),反而花了近20年的時間將明朝都城轉移到了順天府(北京),而順天府的紫禁城就是以應天府的宮殿為藍本仿建的。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京城時放火焚燒了紫禁城,昔日偌大的紫禁城便只剩下了武英殿、英華殿等四殿外加四周的炮臺角樓和皇極門。
  • 一位故宮大匠的7000天
    故宮,以其故顯其尊,以其宮顯其貴。凡是傾心於故宮的,無不為其美輪美奐的古建築所震撼。舉頭,宮殿屋簷的脊獸正與孤雲啼鳥閒話。不必回頭,隨「御貓」,徜徉行,穿過的一座座殿宇,各得其名,各顯其華彩。哪怕漫不經心一瞥,巧奪天工的鬥拱飛簷,也令你忘了上一眼究竟落在琉璃影壁前還是魚躍海棠處。更別提登高望遠之後,那盡收眼底的鎏金溢彩和氣勢恢宏。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坐落在北京中心的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迎來了建立600周年紀念重要時刻。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 《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看門人講的故宮故事
    12月8日,「『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暨《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新書發布會」在北京東城區圖書館舉行,單霽翔的三本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也正式發布。
  • 百年前故宮送的禮物,「故宮文創」都準備全了!
    百年前的故宮春節都是怎麼過的?宮內的年夜飯都吃什麼呢?宮內是否也有像我們今天一樣的春節晚會表演呢?這或許是很多朋友所關注的,但是對於被年前故宮送什麼禮物,大家都是比較好奇的,當年的禮物和現在的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還能不能送類似的禮物呢?
  • 五十年前,故宮警衛員是怎麼「看大門」的?
    人家看我果真是不思進取,就說現在有個看大門的差事,一天幹六個鐘頭,四天休息一天,這總歸可以了吧。起先我以為是跟我開玩笑,後來覺出人家不是說誑,這還是個正經差事,趕忙再細一打聽,居然就在離家百步之遙的故宮博物院,我喜出望外,趕緊拱手謝過,滿口答應下來。那年我二十六歲,古人說「三十而立」,我總算搶在「而立」之前有了份生計。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故宮創院元老親歷、親見、親聞,寫下《故宮五十年》告訴你答案。本書以百萬件國寶的南渡北歸、西遷東還,再現故宮博物院50年的誕生、成長和流離!《故宮的古物之美3》作者: 祝勇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全書收錄故宮及海內外博物館數十張珍稀古畫高清詳圖,讓我們知道這些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在的坎坷之後抵達我們的面前。走進「紙上的故宮」,再現一段段「藝術的故事」。
  • 故宮院刊︱六世班禪東行前乾隆宮廷與扎什倫布寺的交往
    在太上皇宮中建造的養性殿,體現著乾隆皇帝在帝國中至高無上權力地位的延續,養心殿西暖閣中的仙樓佛堂,也被完美地複製到了養性殿。前文中所引檔案,正記錄了養性殿佛塔的製作過程。檔案中指明塔內佛像「向藏裡請來」,並說明佛像樣式為宮中繪製,這與《六世班禪傳》中的記載完全吻合。來自宮廷和西藏的記載相互補充了細節,通過對讀,可以確認乾隆皇帝向班禪大師定做養性殿西暖閣紫檀佛塔內五十六尊無量壽佛一事無疑。
  • 故宮東、西六宮啟動古建「零修」,修繕將在這一重要慶典前完成
    記者昨日(3月28日)從首開旗下的房地集團獲悉,故宮現已經啟動了東、西六宮古建築的下架油飾保養。太極殿、儲秀宮等宮殿不久就將以更「健康」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10年後儲秀宮油飾迎來保養3月27日上午9點,陽光燦爛,故宮象往常一樣迎來了新一天的觀眾。當觀眾走進儲秀宮時,細心的人就會發現,在院落內的腳手架上,兩位工人師傅正用手中的小斧子砍著木柱子上的舊油漆,柱根下散落著一片片碎屑。
  • 六百年的故宮,五千年的文明!VR直播帶你「穿越」歷史
    恰逢故宮建成600年,央視採用VR全景直播方式360°展現「紫禁城600年」的恢宏磅礴,觀眾通過「央視頻」APP就可進行全方位參觀。 600年前的宮殿,5000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故宮的美一是美在建築,二是美在古物。故宮收藏的古物,多達186萬多件,每一個物件,都收斂著歷朝的風雨,凝聚著時間的力量,都是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藉助虛擬實境技術,我們可以探尋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驚訝與感嘆古老文化,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真正體會古物之美,實現了在家就能穿越歷史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