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0年,是紫禁城600年大歲,與她再一次親密接觸是我的心願。但是,受疫情影響,一直無法確定行程。直到年終歲末,眼看這一年要被翻牌了,終於下定決心,才有了這次心情愉悅的故宮之旅。
在北京出行最愛選擇的交通工具是地鐵,四通八達,準時快捷。這次從京西去故宮選擇公交車,為了錯開上班族的高峰期,9點才出門。為了看天安門,特意在天安門東下的車。以前是下過街通道才有安檢,現在關口前移了。
天安門前沒有一波波的旅行團,遊人也是零零散散。
當我站在天安門前舉起相機拍下這個畫面時,內心很激動。小時候用蠟筆畫,長大了用相機拍,因為它是國家的標誌之一。天安,地安,人安。
穿過天安門,迎面又是一棟造型與天安門相仿的建築叫端門,端門門樓上有故宮博物院幾個大字,透過中間的門洞可以看到紫禁城的第一道門——午門。
過端門,右側是國旗護衛隊的住所,左側是辦理購票和預定票的地方。這裡有故宮的全景地圖,建議用手機拍下來,真的在故宮裡面走蒙圈時可以拿出了來查查位置和路線。
闕右門前的這個石刻叫日晷,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特別提示:現在遊覽故宮沒有當日零售票,必須提前一天在網上預約。操作非常方便,手機搜索「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中心公眾號」,填寫個人身份信息,預定時選擇上午參觀時間,因為冬天黑得早,下午進去參觀時間太短了。
故宮門票40元,常年展覽的鐘表館和珍寶館各10元需要另付費,經付款後有預訂成功的信息,如果覺得不踏實,可以把信息截個圖保留在手機裡。
在故宮售票處散客服務窗口憑身份證進行當日核驗,然後在午門安檢和身份證核驗後就完成了入門的程序。
朱漆斑駁,摸摸這個鑲嵌有九九八十一顆門釘的大門祈求吉祥,九九歸一,只有等級最高的故宮才能有的標誌。普通百姓的門上是不可以有銅釘的,只能有兩個敲門用的門環,這也就是「白釘」的由來,後來可能慢慢的演變成了「白丁」。
穿過午門首先要經過的是五座漢白玉的內金水橋。這條金水河呈蜿蜒狀,不僅為了風水學的需要,實用功能是防火的重要水源,從美學角度看讓呆板的紫禁城內多了一份活力。
上午的最佳拍攝機位,午門進來後右轉,上至協和門向北走至金水河上,這個視角可以把這條河的曲線光影拍的更完美。
過了內金水橋繼續前行的建築是太和門,我是從昭德門進去的,迎面的建築就是現存中國古建築中、也是紫禁城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太和殿。
讓我有些驚詫的是,太和殿廣場有3萬平方米,只有不足百餘人,真的人少,讓我一下子想起二十年前遊故宮時的情景。
那個時候是冷清,現在是控流。沒有了人擠人和嘈雜,緊繃的心一下子放鬆了,腳步變得緩慢,看的越加仔細。
太和殿廣場有些類似於現在天安門廣場,是紫禁城的外朝,用於舉行各種慶典和儀式。一是顯示皇家的威嚴,二是起到炫耀的作用。
廣場地面鋪的磚橫七豎八,共15層。地面砌嵌兩行白石塊,北窄南寬,呈八字形,共約200塊,每隔3尺左右砌嵌1尺見方的白石1塊,叫儀仗墩。皇帝舉行大典時,儀仗隊伍站班在儀仗墩上,手執旌、旗、傘、蓋、斧、鉞、戟等,高級的文武官員跪在丹墀(亦稱丹陛)下御路兩旁,在中和韶樂聲中向皇帝行禮參拜。
太和殿,老百姓俗稱金鑾寶殿,但是皇上平時並不在這辦公和生活。太和殿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
該建築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面,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垂脊和戧脊的末端,各有1個仙人和10個小獸。中國古建築屋頂小獸多為奇數,且數量不可超過9個,而太和殿安放了10個,從外至裡依次為:仙人,龍、鳳、獅、海馬、天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共10個,成為了中國古建築中的孤例,即便是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宮都沒有,它們象徵著太和殿的至高無上。
太和殿三層檯面上擺放有18個銅香爐,有說是寓意清朝時的18個省份。
每當太和殿舉行慶典時,香爐內都會點燃香料,香氣擴散四周令參加慶典的人們香氣撲鼻,心曠神怡。從太和門眺望太和殿,仙氣蒸騰,仿佛天宮。
中和殿是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之後,形制完全不同,為單簷四角攢尖。主要功能是供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和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覽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
「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
保和殿為三大殿依次最後面的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高29.50m。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9個小獸。
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后、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等均於保和殿舉行。
三大殿建在三層臺面之上,每一層都是精美漢白玉石雕。夏秋時節,大雨過後會出現千龍吐水的現象。千龍是指望柱下面伸出的千餘個石雕龍頭,每當雨天時雨水就從龍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實用功能與建築藝術的觀賞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千龍吐水 的壯觀景象出自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層臺基。「三臺」面積約為二千五百平方米,由大塊漢白玉石砌成。每層臺基的周圍都雕有須彌座。須彌座上,橫置著大塊的長方石條,名為地袱。地袱之間立有望柱,望柱之間安設欄板。在它們之下,都鑿有排水孔道。 每個望柱下面伸出一個石雕龍頭,整個「三臺」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個龍頭。除每層臺基折角的角頂伸出的龍頭外,其他龍頭的兩唇之間都鑽有圓孔,與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於臺面的設計是中間高於周邊,每當雨天,落在「三臺」檯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勢底的四周,於是便從龍口中排出,形成「千龍吐水」的奇觀。故宮三大殿也是老北京城的中軸線的標誌。
離開三大殿繼續向北行就要進入到內宮部分。
我從午門進來後就覺得肚子不舒服,人有三急,尋摸了好久沒有看到有可解決問題的地方,那緊張的感覺一度影響了心情。來到橫街才看到指示牌,左轉進入隆宗門再左轉就到了。這裡屬於西宮部分,有慈寧宮、大佛殿等。
從隆宗門再次走出來身體倍爽,看到左側的一排平房有人進進出出,近處一瞧,原來這裡就是軍機處,心裡又是尋摸,怎麼一點印象都沒了!
邁過乾清門就進入到了內宮,過去,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進入這個院子。
乾清宮才是真正的金鑾寶殿,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簷廡殿頂。是故宮內廷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中的第一座宮殿,為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寢宮(只有雍正始移居養心殿)。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係相當密切,皇帝在這裡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
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上懸順治帝題寫的匾額「正大光明」。這個匾的背後藏有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在當時,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爭暗鬥相當激烈。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採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的繼承人。
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朝後期,由於鹹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每年冬至左右,太陽光會由左至右依次照亮「明光大正」四個字和下面的五條金龍,如果用延時攝影拍攝光影非常美妙,因此,這一期間會有許多影友扛著三腳架來此拍攝。
來故宮的攝影人非常多,目前可以攜帶三腳架。
延禧宮是東六宮之一,從乾清宮經日精門最便捷。迎面是典型的深宮紅牆,等了很長時間才有人走過來。延禧宮是北京城歷史最長的爛尾樓,也是紫禁城內唯一的一棟西洋建築,我曾專門寫過一篇圖文,就不多描述。
看完延禧宮,已經是飢腸轆轆,又累又渴,趕緊尋吃的,在內左門一側有故宮文創店,店內有賣咖啡、麵包等簡餐,狼吐虎咽一番感覺有些沒吃飽,關鍵是身體有些發冷。進宮時沒有對故宮導覽圖細緻閱讀,其實故宮餐廳就在景運門附近。
於是來到故宮餐廳又要了一份宮保雞丁套餐,53元。有朋友說貴,這要是放在東北雪鄉肯定又可能被罵,但是在北京吃份簡餐這個價格會認為很正常。
故宮是可以帶食物的,也可以帶水,我以為會像迪士尼那樣這不讓帶那個不讓帶扔了還心疼,尤其是帶水。並且我在用餐時發現這裡還可以加到熱水,冬暖夏涼來這裡休息一下真不錯,有人居然在這裡真的睡著了。
吃飽了喝足了身子也暖和了,坐在紅牆下的椅子上沐浴冬日暖陽我竟然也睡著了,還睡的那麼香,等我做完白日夢時發現身邊都坐滿了。
以前逛故宮總是腳步匆匆,像趕集一樣,難得有這次身心的放鬆,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突然感覺自己很牛,因為我也是在故宮裡面睡過覺的人啦。
像雕像展、陶瓷展、青銅器展都是免費的,件件堪稱國寶。這次我特意預訂了珍寶館的票,一個是為了看看九龍壁,另一個想看看被八國聯軍掠奪、被國民黨搶運臺灣後故宮還有那些珍寶。
在養心殿的院子裡看見了宮貓,很傲氣的不讓拍。故宮裡的貓被戲稱為宮貓,並不是故宮專門養的。有傳是以前宮女們養的貓的後代的後代,這個不太可信。有的說是流浪貓遛進來後不願意走安家了。後來故宮有人會餵養,對於防止鼠害還是利大於弊。
不知不覺,天色暗淡,故宮內的大喇叭響起了音樂,閉園的時間到了。這次來故宮遊蕩了五個多小時,的確是因為人少安靜才有了興致,那也只是走馬觀花。
如果沒有疫情,真的很想年前年後再去一趟北京,看看故宮。尤其是把事先沒做好的幾件事安排好。
比如:參觀路線,重點要看的內容,冬季白天短,一定要早點去。然後就是吃喝拉撒都要統籌安頓好。
疫情固然可惡,但生活還在繼續,用一天的時間漫步故宮,這個記憶彌足珍貴。心情喜悅,洋洋灑灑碼了四千多字,太長,謝謝您的耐心閱讀!
遇見亦是美好,塵封便已傾城
本圖文為作者@官子旅行原創,拍片碼字不易,轉載需註明商用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