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鄧之誠 「明朝人」打扮在燕京大學教歷史

2020-12-16 江蘇頻道

原標題:鄧之誠:做舊學問的「明朝人」

燕園來了個「明朝人」

1917年,30歲的鄧之誠北上,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任北大歷史系教授,併兼國史館纂輯。彼時的北大,一派「新」氣象,講的是新學問,談的是新思想,治舊學的鄧之誠自然與他們玩不到一起。但他又不附和於主張一切復古的國粹派,所以頗受排擠。

這倒給了他專心治學教書的機會。除了北大,鄧之誠還在北平師範大學、燕京大學任教。直到1931年,鄧之誠開始專任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從此,一個遺老打扮的長者更加頻繁地出入燕園。

鄧之誠的外孫凌海成說,外公在燕京大學既上大課,也上小課。上課時從不帶講稿,也很少帶書本,遇到必須引證的地方,他都會在黑板上用端正的小楷寫出來。通常是一大段一大段地寫,既快又準確。此外,書齋也成了課堂,他常常把學生喊到自己書齋來上課,耳提面命。每次上完還留學生吃飯,讓人有「師生親如家人父子」之感。

凌海成說,外公對子女有些溺愛,對學生同樣溺愛。外界流傳一個故事,說有一年冬天,王世襄在燕大上課,鄧之誠在臺上講得正起勁,突然王世襄懷裡的蟈蟈叫了起來,鄧之誠立刻把他趕了出去。「其實外公只幽默地說了一句『你聽它的還是聽我的?』,並無深責之意。」

當然,鄧之誠對弟子在學術上的指點就更多了。鄧之誠的弟子門人號稱三千,如侯仁之、周一良、王鍾翰、周汝昌等大家,都曾受教於鄧之誠。

抗戰時期,燕大被日軍封閉,鄧之誠等人因拒絕為日軍建立燕京研究院,而被關了一百多天。獲釋後,雖然生活窘迫,但他始終拒絕為日偽工作。日本人松崎鶴雄曾推薦鄧之誠任日偽山西《新民報》主筆,月薪萬元都沒有打動鄧之誠。後來松崎特地寫信致歉,信上說:「知先生不欲任此報館職,深悔知先生之淺,益慕先生之高節。」

寫了中華兩千年的歷史

1946年,燕京大學復校。年事已高的鄧之誠本想引退,無奈校方堅決挽留,加之生活所迫,只得又回校任教。直到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鄧之誠才以北大歷史系教授的身份全薪退休。

退休後的大部分時間,鄧之誠都在家著述。這一時期,他完成了已經寫了一半的《中華二千年史》。這部書的寫作要上溯到鄧之誠還在國史編纂處的時候。之後作為其在北大講授中國通史的教材。到1933年秋,才完成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遼金夏元四部分。

這些章節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中華二千年史》先行出版。抗戰又打斷了鄧之誠的寫作,直到退休後的第三年,鄧之誠才將最後的明清部分寫完,並於1956年出版。全書5卷9冊,逾二百萬言,煌煌巨製,是獨具特色的史學經典。

鄧之誠最後一部書是《清詩紀事初編》,但他沒有看到這部書的出版就去世了。這部書繼承黃宗羲「以詩證史」之說,填補了學術的空白。南京大學教授卞孝萱在其《現代國學大師學記》用了洋洋五萬字專論此書,並肯定鄧之誠的大師地位。

儘管如此,自1952年起被作為「古董」束之高閣的鄧之誠,至今還未被完全放下。這大概與他是個舊派學者有很大關係。對此,鄧之誠的孫子鄧雷只說了一句「人生情境,事過皆佳」。這是鄧之誠日記中所摘錄的一句話。

鄧雷說,祖父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學術思想不為當政者接受,乃至現在的名氣也低於他的弟子,是可以理解的。有人稱他為「乾嘉學派」最後一人,因為他一直堅持的學術思想,不為時代改變而改變。也正因如此,他的傳統學術思想到今天還在傳承。

「祖父的《中華二千年史》、《清詩紀事初編》、《骨董瑣記》等幾部大作,在他去世50年後,還在相繼再版,就足以說明問題了。」鄧雷說。

相關焦點

  • 燕京大學的校友情
    原標題:燕京大學的校友情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燕京大學從此便無安寧之日。第二天,日寇憲兵隊就闖入燕大校園,以鼓動學生反對日本的「罪名」,逮捕了時在天津的司徒雷登校長,以及校內的陸志韋、趙紫宸、張東蓀等十多人。
  • 顧頡剛與鄧嗣禹在燕京大學的歲月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燕京大學等九所大學執教。其中,以在燕京大學的時間最長,前後有八年多的時間,但目前學界對於這方面的史料卻很少有人提及。外公鄧嗣禹自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師從洪業、顧頡剛、鄧之誠三位先生,1935年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講師,曾擔任歷史學會主席、《史學年報》主編等職,見證了顧頡剛在燕京大學工作和活動的全過程。
  • 大學教育系列 | 中國已消失的九所世界級大學
    在近代史上,中國現代大學起源於西方,有些由基督教或天主教會創辦,其中有幾所稱得上當時的世界級大學。在1952年院校大調整中,這些大學逐漸融入其他大學,它們的名字也隨之成為時代記憶和歷史一頁。我們所高山仰止的先生們,多與這些名字有淵源,哲學家馮友蘭、張東蓀、洪謙……;史學家錢穆、顧頡剛、鄧之誠、韓儒林……;文物鑑定家王世襄……;文學系周作人、鄭振鐸、冰心、馮沅君、林庚、顧隨……; 語言文學系吳宓
  • 你所不知的民國時期燕京大學醫學預科教育
    方圻則特別喜歡李汝褀先生的遺傳學和韋爾巽先生的物理化學,認為「李先生教我們做果蠅的實驗。從推理,經過科學的實驗來證實推理的正確性得出定律,這真是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和富有吸引力,使你懂得了該遵循什麼樣的途徑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在物理化學裡總是啟發我們怎樣去思考,去尋求更深一層的道理」[8]137-159。
  • 燕京大學漸漸模糊的背影
    1951年,燕京大學被教育部接管,從一所私立大學變成公立大學,從私人產權變成被政府接管。燕大易主,從產權角度看已名存實亡,以致一年後,走向名實俱亡。1952年,燕京大學被撤銷。1951年至1952年,短短一年時間內,一個名校就這樣徹底從歷史上消失。歷史上,中國的教會大學共有14所,但燕京大學消失的如此徹底(很多教會大學至今還保留校名存在下來),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 司徒雷登創辦的燕京大學,名氣很大,後來被拆分給5所大學
    其中,不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頂級名校。時光如梭。100年過後,許多人已經忘了,在這批頂級名校名單裡,曾經有一所叫「燕京大學」的大學。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00年前的1919年。1919年,美國人司徒雷登將北京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這幾所由英美教會創辦的大學合併在一起,組成了一所新的綜合性大學。這所新的綜合性大學最初命名為北京大學,但中國已經有了一所由京師大學堂改名而成的國立北京大學,為了避免混淆,遂接受誠靜怡博士的建議命名為燕京大學。司徒雷登親自擔任燕京大學的校長。
  • 紐約婚禮上的失蹤新郎與他奮鬥半生的燕京大學
    作為民國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周學章先生的名字如今已很少被人提起。但他教育救國的理想,和在燕京大學奮鬥大半生的艱苦努力讀來令人動容。以燕京大學於1919年定名算,今年是該校創辦的百年紀念。我們謹以此文紀念在那個疲敝、動蕩年代裡,為振興中華民族真誠奮鬥的民國教育家和培養了大批傑出人才的燕京大學。
  • 四大史學宗師帶你讀中國史,讓歷史清晰再現
    做到這樣的人,近代中國只有這四位:呂思勉、鄧之誠、孟森、蔣廷黻。他們都是史壇泰鬥級的人物,當代中國歷史權威學者中,幾乎一半都是他們的門人弟子。呂思勉,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錢穆、黃永年都得安靜坐著聽他講課。
  • 歷史上的燕京大學和如今的北京大學,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
    燕京大學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先後有陸志韋、雷潔瓊、吳文藻、容庚、趙紫宸、馮友蘭、張東蓀、錢穆、顧頡剛、周作人、鄭振鐸、吳宓等著名教授在此任教,知名校友有外交家黃華、周南,文學家冰心、蕭乾,紅學大師周汝昌,藝術家孫道臨等等,人數眾多,在此就不一一記錄了。民國時期的中國,私立大學與國立大學幾乎可以分庭抗禮。
  • 反認他鄉是故鄉.被誤解的司徒雷登——創辦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的前身是規模很小的教會大學,後被義和團焚毀,重建後由司徒雷登接手。後來燕京大學成為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圖為鄭與夫人高君箴,女兒鄭一箴燕京大學共有4個學院、22個學系、100多個專業,匯集了當時中國的最優秀的教師,包括吳雷川、周作人、張東蓀、馮友蘭、俞平伯、錢穆、顧頡剛、錢玄同、趙紫宸、陳垣、鄭振鐸等,可謂大師雲集。
  • 齊世榮:記1940年代中期燕京大學歷史系的幾位教授
    1945—1947年我在燕京大學讀歷史系(1945—1946年在成都、1946—1947 年在北平),聽過鄧之誠、齊思和、翁獨健、貝德(英國人)幾位老師的課
  • 學者陳遠談燕京大學:成功源於自由的環境(圖)
    在這十年中,您撰寫了不少文章,又走訪了大量老輩的「燕京人」,還出過《消逝的燕京》這樣的口述史著作,直至如今終於寫出這麼一部專著《燕京大學1919—1952》。請您談談近幾年來您對於燕京大學的研究又有了哪些方面的深入,有沒有新的發現和認識?  陳遠:《消逝的燕京》是前幾年我在搜集燕京大學的相關資料時對於燕大老人所做的口述採訪,主要是那些前輩作為歷史當事人對於過去親歷的回憶。
  • 抗戰時為何燕京大學停辦而輔仁存續
    ,美國人司徒雷登做教務長,實際是主要負責人,還同重慶教育部聯繫,一時優秀高中畢業生,都考了燕京,在一九三八到一九四一年之間,學生並未減少多少。中國大學因換何其鞏做校長,其教務長方宗鰲又擔任了偽教育部(後改總署)署長,夫人方政英又是日本人,中國大學日文教授,何其鞏是舊西北軍的人,做過北平市長,雙十二西安事變蔣介石被囚時,他曾聯合韓復榘發表過「馬電」,反過蔣。同日本人也有聯繫,所以中國大學在淪陷後能夠存在的住。
  • 鄧雲鄉:抗戰期間為何燕京大學停辦而輔仁能夠存在下去
    姜燕的紙本工筆重彩畫《考考媽媽》(114×65cm,1953年)淪陷初期,教會大學得以維持淪陷初期,因燕京大學是有名的教會大學,美國人司徒雷登做教務長,實際是主要負責人,還同重慶教育部聯繫,一時優秀高中畢業生,都考了燕京,在一九三八到一九四一年之間,學生並未減少多少。
  • 重新認識燕京大學是破除禁忌與自我閹割的一步
    它就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燕京大學。近日,青年學者陳遠以新書《燕京大學:1919~1952》給這所模糊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大學「撣了撣灰塵」。直到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它才遷入原燕京大學舊址。燕大這所一度在20世紀30年代與北大、清華齊名的一流大學,則在約10年的短暫輝煌後,退出歷史舞臺。  長期關注中國大學史和近代文化變遷的陳遠,在該書中以若干燕大老校友的口述史為主體,試圖呈現燕大在上世紀33年中的發展與流變。如果說一所大學的歷史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史,那麼對待大學的態度,則反映出一個國家對待文明的態度。
  • 燕京大學能否重現輝煌?
    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貢獻給了燕京大學。重新評價司徒雷登,必然引出重新對燕京大學進行歷史定位的問題。近年來,民國時代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國立大學,都得到了正面的評價,南開大學等私立大學也得到了正面的評價,但燕京大學這樣的教會大學,還沒有得到正面的評價。實事求是地弄清這個問題,恐怕比解決司徒雷登身後的個人歸宿更有意義。
  • 燕京大學崛起的啟示:從默默無名到一流名校
    盧斯曾參與齊魯大學的創辦,主要負責為校園和校舍籌集資金。他上任燕京大學副校長後,很快就回到美國募捐。當時一起在美國募捐的洪業(史學家,後曾出任燕京大學教務長)後來回憶,盧斯常常一早就醒了,花費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慢慢整理捐款人檔案,並計劃什麼時候要去見什麼人。
  • 那些享譽世界的中國教會大學集體消失始末
    聖約翰大學也出了很多知名校友:「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著名作家林語堂、「民國第一報人」鄒韜奮、「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宋家三兄弟(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他們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的無數領域歷史。
  • 在北京大學校慶日說說燕京大學
    那貌似燕京大學和5月4日沒什麼關係,但是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現在經常把北京大學主校園稱為燕園,是因為現在的北京大學校園就是之前燕京大學的校址。1952年院系調整,燕京大學被撤銷,北京大學才搬到燕園辦學。下面就切入正題,開始說說燕京大學及其校長司徒雷登。
  • 那年今日 錢穆: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
    晚年錢穆有一次在和金庸的談話中就說到: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小學和中學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同事如兄弟,師生如家人,每天吃在學校住在學校,像個大家庭,而到了大學,大家都自覺做了教授,師生關係反而疏遠了,彼此客客氣氣。因此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錢穆便毛遂自薦擔任了後宅鎮泰伯市立第一初級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