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陳平原教授:孩子一輩子的路,決定於如何學語文

2020-09-05 少年讀書會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34;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講座教授。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中國大學十講》《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等著作三十種。

在中小學的諸學科中,沒有哪一門學科引發和關注和爭議有語文這麼大。對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母語教育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語文教育的重要性自然非同一般。

今天談教育,最響亮的口號,一是國際化,二是專業化。這兩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犧牲「母語教育」或「中國文辭」為代價,則又實在有點可惜。

110年前,具體說是光緒29年(1903)11月,晚清最為重視教育的大臣張之洞在奉旨參與重訂學堂章程時,在規定「中學堂以上各學堂,必全勤習洋文」的同時,強調「學堂不得廢棄中國文辭」。之所以刻意凸顯「中國文辭」,不是基於文學興趣,而是擔心西學大潮過於兇猛,導致傳統中國文化價值的失落。此立場曾被批得「體無完膚」,今天看來頗有預見性。

1、閱讀與寫作課:國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課,我們還在由大學「自作主張」。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時,我曾談及:「『母語教育』不僅僅是讀書識字,還牽涉知識、思維、審美、文化立場等。我在大陸、臺灣、香港的大學都教過書,深感大陸學生的漢語水平不盡如人意。」前一句好說,後一句很傷人,這其實跟我們整個教育思路有關。

教育部在啟動此次新高考改革時,已明確宣布取消中學的文理分科。但至於今後大學是否要開設「大一國文」或「大學語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規定,任憑各大學自作主張。相比之下,臺灣教育界目前還在堅持6個學分的「大一國文」,顯得彌足珍貴。

記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會上,與哈佛大學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與困惑,我談及「大一國文」的沒落以及大學生寫作能力的下降,對方很驚訝,因對他們來說,「閱讀與寫作」是必修課,抹不掉的。準確、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文字,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的大學生都很重要。而這種能力的習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課或通識課所能取代的。

學習本國語言與文學,應該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時,此課程牽涉甚廣——語文知識、文學趣味、文化建設、道德人心、意識形態,乃至「國際關係」等。最後一點是我的即興發揮,起源於一件小事。

多年前,東京大學教授藤井省三很悲傷地告訴我,日本的中學國文課本將刪去魯迅的《故鄉》,理由是國文不該收外國人的作品。表面上爭的是「譯作」算不算「國文」,背後則是國民心態;長遠看,此舉多少會影響日後的中日關係。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是收譯作的,除了承認現代漢語受外來詞彙及表達方式的深刻影響,還顯示了國人的開放心態及國際視野。

2、今人讀書如投資,都希望收益最大化。這一思路明顯不適合語文教學。

我從16歲開始教書,最初教小學及初中的語文課,後來在大學主講文學史。記得「文革」時知青下鄉,若被請去教書,十有八九是從語文教起——我自己的經歷也是這樣。因為校長們覺得,凡有一定文化修養的,只要滿腔熱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語文課。換句話說,語文很重要,但教語文課的門檻很低,完全可以「無師自通」。

40多年後的今天,隨著基礎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當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不管教的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語文課或大學的文學史課程,依舊注重自由自在的閱讀,沒有那麼多「先修課程」的限制,也不太講究「循序漸進」。面對浩如煙海的名著或名篇,你願意跳著讀、倒著讀,甚至反著讀,問題都不大。這也是大學裡的「文學教育」不太被重視的原因——「專業性」不強,缺幾節課,不會銜接不上。

可這正是中學語文或大學的文學課程可愛的地方,其得失成敗不是一下子就顯示出來的,往往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比如多年後回想,語文課會勾起你無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幾冊老課本,閒來不時翻閱;數學或物理就算了,因為相關知識你已經掌握了。另外,對於很多老學生來說,語文老師比數學、英語或政治課老師更容易被追懷。不僅是課時安排、教師才華,更與學生本人的成長記憶有關。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學語文課很重要,影響學生一輩子,一點都不誇張。別的課程若非做專門研究,大都畢業就擱下,惟有研習本國語文,是「活到老,學到老」。

語文教學的門檻很低,堂奧卻極深。原因是,這門課的教與學,確實是「急不得也麼哥」,就像廣東人煲湯那樣,需要時間與耐心。現代社會「知識大爆炸」,學生需要修習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讀「四書五經」;但貪多求快,道聽途說,壓縮餅乾式的教學,對於中學語文或大學的文學史課程,損害尤其明顯。因此,如何在沉潛把玩與博覽群書之間,找到合適的度,值得讀書人認真思考。

今人讀書如投資,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這一思路,明顯不適合語文教學。實際上,學語文沒什麼捷徑可走,首先是有興趣,然後就是多讀書、肯思考、勤寫作,這樣,語文就一定能學好。《東坡志林》裡提到,有人問歐陽修怎麼寫文章,他說:「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見之。」這樣的大白話,是經驗之談。歐陽修、蘇東坡尚且找不到讀書作文的「訣竅」,我當然更是「無可奉告」了。據葉聖陶先生的長子葉至善稱,葉老從不給他們講授寫作方法,只要求多讀書;書讀多了,有感覺,於是落筆為文。文章寫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寫作能力逐漸提升。葉老這思路,跟歐陽修的說法很接近。

3、我特別擔心慕課風行的結果。別的課我不懂,但深知語文課不能對著空氣講,「現場感」很重要,必須盯著學生們的眼睛。

為何先說「學」,再說「教」?因本國語文的學習,很大程度靠學生自覺。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這門課上表現特別突出。教師能做的,主要是調動閱讀熱情,再略為引點方向。若學生沒興趣,即便老師你終日口吐蓮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小說欣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稱:「除了母語教學、人文內涵、藝術技巧等,我們更關注『閱讀快感』——讀小說,如果味同嚼蠟,那將是極大的失敗。」其實,不僅是選修課,語文課本都得考慮學生的閱讀趣味。記得小時候新學期開學,最期待的就是領到語文課本,然後搶先閱讀,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說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必須區分兩種不同的閱讀快感:一是訴諸直覺,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華,來得遲,去得也遲。「經典閱讀」與「快樂閱讀」,二者並不截然對立。我只是強調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的目光」。發現什麼?發現表面上平淡無奇的字裡行間所蘊涵著的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這種「發現」的能力,並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培育。這方面,任課教師的「精彩演出」與「因勢利導」,都很重要。

在拙作《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開場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學家費恩曼如何精心準備,投入極大熱情,把物理學講得出神入化,讓人著迷,當時借用《迷人的科學風採--費恩曼傳》裡的一段話:「對費恩曼來講,演講大廳是一個劇院,演講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負責情節和形象,又要負責場面和煙火。不論聽眾是什麼樣的人,大學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眾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談吐自如。」不一定是學術大師,任何一個好老師,每堂課都是一次精心準備的演出,既充滿激情,又不可重複。

如承認講課是一門藝術,課堂即舞臺,單有演講者的「談吐自如」遠遠不夠,還必須有聽講者的「莫逆於心」,這才是理想狀態。去年我在《文匯報》發文章,承認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在普及教育、傳播知識方面的巨大優勢,同時又稱:從事文學教育多年,深知「面對面」的重要性。打個比喻,這更像是在幹「農活兒」,得看天時地利人和,很難「多快好省」。這「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對不像工業」的妙喻,不是我的發明,其實來自葉聖陶、呂叔湘二位老前輩。我特別擔心慕課風行的結果,使得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偷懶或喪失信心,自覺地降格為某名校名師的助教。別的課我不懂,但深知語文課不能對著空氣講,「現場感」很重要,必須盯著學生們的眼睛,時刻與之交流與對話,這課才能講好。只顧擺弄精美的PPT,視在場的學生為「無物」,這不是成功的教學,也不是稱職的教師。

4、某種意義上,學文學的,太富貴、太順暢、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

關於中學語文課以及大學的文學教育,我說過兩句話:一是請讀無用之書,二是中文系是為你的一生打底子;現在看來,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語文學習與人生經驗密不可分。

先說第一句,那是答記者問時說的。我談到提倡讀書的三個維度,其中包括「多讀無用之書」。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今天中國人的閱讀,過於講求「立竿見影」了。在校期間,按照課程規定閱讀;出了校門,根據工作需要看書。與考試或就業無關的書籍,一概斥為「無用」,最典型的莫過於擱置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歷史等。而在我看來,所謂「精英式的閱讀」,正是指這些一時沒有實際用途,但對養成人生經驗、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義的作品。

第二句則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貶抑為『萬金油』,從政、經商、文學、藝術,似乎無所不能;如果做出驚天動地的大成績,又似乎與專業訓練無關。可這沒什麼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訓練,本來就是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後的天馬行空,逸興遄飛。有人問我,中文系的畢業生有何特長?我說:聰明、博雅、視野開闊,能讀書,有修養,善表達,這還不夠嗎?當然,念博士,走專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這就說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餘學雖有師友講習,然得於憂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譜》),似乎有點高攀;那就退一步,說說普通大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同地區不同水平的中學畢業生,通過高考的選拔,走到一起來了;可實際上,他們的學習能力及生活經驗千差萬別。一般來說,大城市重點中學的學生學業水平高,眼界也開闊,鄉村裡走出來的大學生,第一年明顯學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漸入佳境——其智力及潛能若得到很好的激發,日後的發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讀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其對於生活的領悟,對於大自然的敬畏,對於幸福與苦難的深切體會,將成為學習的重要助力。

某種意義上,學文學的,太富貴、太順暢、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難興邦,逆境勵志,家境貧寒或從小地方走出來的大學生,完全不必自卑。

5、大學生一定要學會表達。有時候,一輩子的道路,就因這十分鐘二十分鐘的發言或面試決定,因此,不能輕視。

對於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單講認真讀書不夠,還得學會獨立思考與精確表達。這裡的表達,包括書面與口頭。幾年前,我寫《訓練、才情與舞臺》,談及學術會議上的發言、傾聽與提問,其中有這麼幾句:「作為學者,除沉潛把玩、著書立說外,還得學會在規定時間內向聽眾闡述自己的想法。有時候,一輩子的道路,就因這十分鐘二十分鐘的發言或面試決定,因此,不能輕視。

中國大學沒有開設演講課程,很多學者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具體的論述容或不準確,但強調口頭表達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離十。大陸、香港、臺灣三地大學生在一起開會,你明顯感覺到大陸學生普遍有才氣,但不太會說話——或表達不清,或離題發揮,或時間掌握不好。這與我們的課堂教學傾向於演講而不是討論有關。實行小班教學,落實導修課,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並記分數,若干年後,這一偏頗才有可能糾正過來。相對於其他課程來說,語文課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我博士剛畢業那陣子,曾被老先生誇獎「會寫文章」。當初還覺得挺委屈的,因為,比起「思想深刻」或「功底紮實」來,這「會寫文章」不算專業評價,更像是雕蟲小技。教了30年書,逐漸體會此中甘苦。我終於明白,作為學者,會不會寫文章,確實是個「事」——而且是不小的事。最近10年,我撰寫了若干關於「現代中國述學文體」的論文,一半是學術史研究,一半則為了教學需要。不說成為大學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碩士論文,也都不是「動手動腳找東西」,或引進最新潮的理論,就能手到擒來的。

在一個專業化時代,談「讀書」與「寫作」,顯得特別小兒科。或許正因此,當大學老師的大都不太願意接觸此類話題。既然沒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學中學大學,對於老師來說,給學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經地義——雖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學的專題課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講論會上,每當循例點評學生的論文時,我不僅挑毛病、補資料、談理論,更設身處地幫他們想,這篇文章還可以怎麼做。學生告訴我,這個時候他們最受益。

說到底,中學語文課以及大學人文學科,就是培養擅長閱讀、思考與表達的讀書人。只講「專業知識」不夠,還必須「能說會寫」——這標準其實不低,不信你試試看。

相關焦點

  • 陳平原:學語文沒什麼捷徑可走
    用語文學習提升母語教育刻不容緩!語文學習為何重要,目前的處境如何?學生們又該怎樣進行語文學習呢?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下文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文丨陳平原 編丨Travis今天談教育,最響亮的口號,一是國際化,二是專業化。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語文學不好的孩子,將來會吃虧?聽聽北大教授陳平原怎麼說
    當時我就把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回復給他:陳平原認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陳平原教授的說法相對委婉一些,北大學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直言,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因為高考就是篩選人才的考試,閱讀速度的考量也在其中。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學好語文,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而中文系的教學與研究,雖說以我為主(這是學科性質決定的),但從一開始,就有「世界史」、「西洋文學史」、「外國科學史」、「外國語文(英法俄德日選習其一)」的課程設計。  至於學科體系,不用說大家也明白,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晚清照搬西方及日本學校課程表的水平。  新京報:能否舉例說明一下?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北大教授陳平原:教育改革後,孩子可能連審完題都困難
    原來,距離收卷只有10分鐘了,他還沒開始寫作文……這個孩子一下子讓我想到了北大中文系的陳平原教授提過的一個觀點: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是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題都困難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
  • 陳平原:壓在紙背的心情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日前出版新書《想像都市》《記憶北京》《學者的人間情懷》《當年遊俠人》,《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與他進行了深入探討。可見,你的位置、你的閱歷、你的學養,決定了你對北京乃至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理解,包括「魅力」多少、「問題」何在。我的任務是把自家的真實感受——連帶無知與偏見——和盤託出,這比假裝先知先覺、全知全能要好。
  • 北師大教授教您如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北師大教授教您如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2021-01-17 1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名校如何注重語文教育?北師大貴陽附中積極探索見成效——北師大...
    北師大貴陽附中創辦於2011年6月,是由北京師範大學與貴陽市觀山湖區政府部門聯合創辦的一所創新型、實驗性公辦完全中學。創辦以來,學校始終秉承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精神,堅持北師大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平臺「做紮根的教育」核心理念和「人、愛、創新」核心價值觀,著力打造一所具有先進辦學思想和一流辦學水準的精品學校。
  • 北大講席教授陳平原「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今在深圳南山開講
    關於城市的歷史建築和風貌,又該如何與現代建築和諧共處?等等這些問題使得城市規劃者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與文化」「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11月28日上午,由中共南山區委宣傳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主題講座在深圳灣萬象城前簷書店舉行,主講人文學博士陳平原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孩子學古詩詞我被「批評」,北師大教授:從小就要打好古詩文基礎
    文|彤寶媽媽愛彤寶你教孩子古詩詞了嗎?我教了。卻因此受到了一位寶媽的「批評」,她說:「快別教了,孩子現在根本不明白古詩的意思,這叫填鴨式教育,新聞上有個語文特級教師說這樣是在害孩子。」我特意找了去年澎湃新聞對李老師採訪的報導看:他提到了一個能流利背誦《孟子》、《大學》等的9歲半孩子,說「灌輸教育」是在害孩子,僵化了孩子的思想,孩子再不能很好地接受新觀念。他把語文學習定位為「高貴、優質、高效」,而教學中僵化地強調「背誦」,會傷害語文的「魂」。
  • 「專訪」陳平原:過度追求知識淵博而不獨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讀書趣味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採訪中講道。陳平原的新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日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上海書展期間,界面文化對其進行了專訪,既聊到了書中觀點,諸如專深的術語如何通過演說進入民間並改造了白話,以及現代演說的語感如何進入學術表達之中,也講到了這本書之外的文學的療救功能與文學教育的問題。
  • 語文「學考分離」怎麼破?維新教育名師帶你攻破語文的半壁江山!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曾公開講過,語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語文承載著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它對學生會產生一輩子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而往小了說,語文不只用於學習考試,更滲透進我們的生活,體現在表達、溝通、理解等方方面面,「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
  • 我們最該重修的課,就是語文
    學了那麼多年,卻始終學不好語文 有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要重修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語文課? 語文,這門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共計1.3萬節課、佔總學時21%以上的課程,地位如此重要,如今卻淪為學生們最厭惡的課程。更可怕的是,學了那麼多年語文,多數人的語文水平卻不過關。
  •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在商業化的時代,如何經營好自己,對於作家來說是一種本事。他了解資訊時代讀者的閱讀興趣所在,不時在重要關節點「製造」新聞,擴大小說的傳播。一般來說,文人容易清高、空想,但金庸先生有足夠的想像力寫小說,也有足夠的智慧掌控商業運作。  羊城晚報: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學裡,金庸可不可以說是「百年一人」?
  • 語文有多重要?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學不好語文別的科目也學不好
    但其實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語文才是一切的基礎,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對此評價道:孩子語文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是小學老師的教育局限性和對於自己科目的迷失自信,但其實支持語文是最重要學科的教育家相當之多: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大學何為》一書再版,他以理性、平和的視角,深入討論我國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改革的代價,受到廣大讀者關注。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