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丨博物館文創產業熱 這些世界級博物館都在賣什麼

2020-12-23 人民日報

2016年,以故宮IP為首,帶動了整個博物館文創產業「井噴」發展,2016年5月11日,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出臺,成為博物館文創的助推器。

截止2017年,國內已有25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圍繞自己的館藏產品進行IP開發, 不少小博物館也試圖通過研發小巧可愛的文創產品,來吸引遊客們的喜愛。

但國內大部分博物館在文創產業上還只是停留在做些鑰匙扣、書籤、抱枕等銷售紀念品的初級階段,有的甚至還是「空白」。今天小編搜集了國外著名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一起來看看他們都在賣什麼!

V&A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位於倫敦南肯辛頓的V&A是文藝範兒的天堂,時尚、親民、有趣、多元是V&A博物館的標籤。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裝飾藝術和設計博物館也被稱為「地球上最時髦的博物館」。V&A除了藏品、展覽吸引人,文創產品設計也是低調奢華有內涵。

在V&A重新設計了位於博物館中心位置的商店後,為呼應博物館一直以來所倡導的手工藝製造,店內的商品全部以博物館內跨越兩千年的不同風格、地域的展品為靈感,與設計師合作打造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親近的藝術設計品。

丨受傷的小鹿胸針

弗裡達最著名畫就是《一隻受傷的鹿》。對此,墨西哥設計師Iris De La Torre,借鑑了卡羅的視覺表現手法,把作品做最化處理,色調用紅色表現,通過數碼印刷的壓克力,再雷射切割;這個大膽的作品充滿了豐富的歷史,發揮了具大的想像力。

丨浮世繪微之謎 拼圖

無論你的年齡大小,這微小的150塊拼圖都有鍛鍊你觀察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的作用。它的原型來自十九世紀的版畫大師Toyohara Kunichika在19世紀後期創作的藝術作品。把拼圖放在試管裡,便於攜帶,對於長途旅行來說是很好的益智玩具,同時對成人和兒童都有吸引力(不適用於3歲以下嬰幼兒)。

丨V&A藍把杯

這款杯子主要是提倡人們儘量少用一次性產品,藍色的圍腰設計既可以防滑也可防燙,上面還印了很多不同的格言,不但有趣而且實用。

丨Closca頭盔

這款經典騎行頭盔讓騎車出行成為一件很酷的事。頭盔的帽簷可拆卸,也可根據每日穿搭改變色彩,成為造型的一部分。更酷的是,頭盔僅重250克,攜帶時可以平板摺疊成一半體積裝入背包。

丨女士冬襪

V&A也有萌萌噠產品,這款純棉襪子,是和國家歌劇院合作的《激情、力量與政治》一個展覽的一款系列產品,創意是個正在唱歌劇人的表情,根據你的腳形不同,穿出不一樣的效果,創意十足。

丨定製絲巾

紀念品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令人驚嘆的Beardsley絲巾。圖案為19世紀末最偉大的英國插畫藝術家之一Aubrey Beardsley為奧斯卡·王爾德的戲劇《莎樂美》所做的經典插畫「The Climax/高潮」。圖中莎樂美身著白色長袍、長發飄逸。經典的黑白配色和誇張的圖案,讓任何著裝都脫穎而出。

The Met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真正的藏寶空間是博物館商店。博物館在每一個展廳旁都設置了契合主題的購物區,讓你及時「補充能量」。在埃及展廳附近是博物館禮品店清倉區,運氣好的話,可以買到很多價廉物美的紀念品。

丨藍色彩陶小河馬

博物館商店裡歷史最為悠久的明星產品是一隻叫做William的藍色彩陶小河馬,這隻小河馬被認為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非正式吉祥物,深受全球各地的兒童和成年人的喜愛。

藍色河馬是大都會博物館古埃及藝術品收藏的縮影,原型來自古埃及尼羅河畔的河馬彩釉陶器。博物館把這個憨態可掬的小河馬做成了玩偶、擺件、鑰匙扣、帆布包等等,放在特設的藍色小河馬專區售賣,根據William開發的商品也成為大都會必買系列!

兒童識字卡書和William毛絨玩具組合

丨沉思者

2017年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逝世一百周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紀念藝術家羅丹,將50件館藏的羅丹雕塑作品集結推出特展「羅丹在大都會」(2018年1月15日結束)。博物館商店裡十多件相關主題的藝術衍生品熱度不斷上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件舉世聞名的藝術傑作「沉思者」的縮小複製版。

丨水彩畫套組

凡是帶有博物館Logo的產品都是最有意義的伴手禮,這個可攜式水彩畫套組會讓任何人愛上繪畫!打開藍色亞麻布袋子,繪畫大師保羅克利的畫作會讓你馬上有提筆做畫的衝動!

丨陶器圖案茶巾

錫釉彩陶揭示了文化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精神。這些色彩絢麗的藝術品,一般都是用來裝飾。把彩陶印染在茶巾上,既實用又具藝術氣息。

丨莫扎特音樂盒

這個音樂盒是針對兒童設計的一款商品,裡面存儲了莫扎特管弦樂隊的音樂。當小朋友在這個立方體上觸摸一個色塊按鈕時,它就啟動了一個莫扎特曲子,是寓教於樂的一款互動產品。

The Louvre 羅浮宮

羅浮宮不僅擁有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和勝利女神三大鎮館之寶,各種腦洞大開的博物館紀念品也成為人們扎堆於此的理由!

丨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

鎮館三寶之一的「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張開羽翼站立在穹頂之下。羅浮宮將這尊「只可遠觀」的傑作做成了可以帶回家的小型雕塑品,特別之處在於這尊雕塑品按照勝利女神2014年最後一次修復後掃描的模型製成,每一個細節都被精確還原。

丨蒙娜麗莎耳機

蒙娜麗莎為羅浮宮三寶之一,這款耳機採用了蒙娜麗莎的畫像作為裝飾,耳機一般都是年輕人用的潮品,用現代流行元素和藝術品結合,真是創意不處不在。

丨金字塔3D魔方

"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羅浮宮達到完美。"這個金字塔3D魔方是法國著名設計師Sam Baron向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致敬之作。正如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一樣,簡單的幾何圖形和變化莫測的線條,將歷史之與現代進行了完美融合。

丨拉美西斯書擋

書擋靈感來自中世紀帝國中(1295-1069 B.C)埃及的雕塑,它的左胳膊刻著拉美西斯的名字,原文物應該是牧師的卜塔,現場根據文物的造型羅浮宮把它設計成書擋,既有歷史感又兼備實用功能。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國立公共博物館,擁有800萬件藏品。自2001年底起,大英博物館向觀眾免費開放。沒有了門票收入,取而代之的是博物館自身經營,衍生品的收入逐步成為了如今大英博物館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大英博物館的大型場館中,類似的商店、書店往往不止一處,有大有小,但都貨品豐富,以利於滿足沿不同路線參觀的觀眾的購買需要。

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館

這些文創產品以其最著名的藏品為主軸,製作各式價位各有區隔的紀念品。從複製品、精品、收藏品,到老少鹹宜的日用文具、配飾、不能免俗的鑰匙圈,也有食品,可讓遊客帶回與家人共用。

我國的博物館文創產業起步比較晚,大部分博物館都還處於嘗試摸索階段,只有國家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個別博物館率先邁入了博物館文創2.0時代。

博物館文創產業將會是一種針對博物館的一種人文體驗,是能夠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體驗,讓觀眾能夠切身感受到博物館與自己保持著近距離溝通,並且通過好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可以將博物館的記憶長久的貯存。因此文創作品不是簡單的商品,要對人的價值審美取向有引導作用。

而文創產品的核心是設計,缺乏創意和設計的文創產品註定是走不遠的,若僅僅是對館藏文物的文化符號只是進行簡單的複製粘貼,只會造成文創商店都是千篇一律的鑰匙扣、書籤、抱枕等紀念品,沒有誠意的設計是很難打動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來源:騰訊文創)

相關焦點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都有什麼權利?
    ;受到啟發的諸多博物館亦紛紛推出文創產品,引領了全民國潮風尚。這些藏品實物的轉化形式與藏品一同構成了博物館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3]因該類館藏資源系由博物館自身或委託他人製作而成,博物館可以基於自己的創作活動或委託創作合同約定等對其依法享有著作權或者形成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競爭利益。
  • 各大博物館文創產品網上大賣
    疫情在全球蔓延,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世界各大博物館悉數暫停對公眾開放,除了把展覽轉移到線上之外,各大博物館各具風格的文創產品在線上的銷售仍然在進行中。以入駐天貓平臺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例,最近又有包括梵谷頭像鑰匙圈掛件、日月系列鏈條書籤行李牌等8件上新。
  • 好物│這些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小眾又好玩
    在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中,眾多博物館有序開放,讓很多「博物館迷」的樂趣回歸。而除了逛博物館,「打卡」知名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也讓很多「博物館迷」同時擁有「博物館文創迷」的「身份」,看看這些等你「翻牌子」的文創產品,是不是小眾又好玩?
  • 除了故宮,博物館文創還有哪些值得看?
    知識小卡片關於文創:文化創意的簡稱。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一個博物館用幾年時間,研發近萬種文化產品,造就一系列文化現象,其中奧秘在哪裡?運用知名館藏打造IP,助力產業提升文化內涵,拓展品牌影響力,它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裡?這一個個問題,備受博物館同業關注。作為故宮博物院文創團隊中的一員,有一些思考和感受,與大家探討與分享。
  • 2020博鰲文創周|權威博物館專家:文創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記者 蘇桂除 攝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6日消息(記者 蘇桂除)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博物館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
  • 博物館搞文創有多拼?盲盒都安排上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任思雨手拿各種工具,發現一件古文物,每個心懷考古夢的孩子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想像。但現在,你可以通過一款博物館的產品「實現夢想」——考古創意盲盒。層層鏟開土堆,細細掃去浮塵,刨出一塊未知的「寶物」,想親自體驗這種驚喜嗎?來源:河南博物院賣斷貨的考古盲盒長啥樣?
  • 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該怎麼讓文物「出圈」?
    在文創產品的井噴式發展中,文創設計的戲路越來越寬。以成都博物館館藏和四川天府文化為元素的設計,如何既能保留傳統文化,又能融入當下時代?好看、好賣和好用與其他文創設計最顯著的不同是,博物館文創具有「普及」意義。知名設計師、藝術家殷九龍是本次大賽的評委之一。
  • 博物館文創:不只是錦上添花
    【一線講述】講述人:上海博物館副館長 李 峰不少人以為,博物館發展文創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有則更好,沒有也無妨。其實,作為推動館藏資源與普通大眾有機連接的紐帶,文創早已成了博物館的一項核心工作。博物館擁有豐沛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通過文化產品、文創活動和文化服務充分盤活這些資源,才能讓博物館迸發出更強勁、更蓬勃的生命力。時間回溯到60多年前,那時全國文創產業還是一片荒漠。
  • 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隨著國際、國內對文化產業的日趨重視,從2013年開始,安陽博物館著手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利用。通過7年的探索與努力,該館文創產品開發工作從起步日漸走向成熟。「我們剛開始做文創產品時,可用的經費比較少,所以開發的種類比較單一,是對博物館文創產業的初步探索。」說起剛開始接觸文創產品時,安陽博物館文創產品負責人回憶道。
  • 跟博物館學如何運營IP 文創產業「商業化」的N個正確示範
    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到綜藝《國家寶藏》《博物奇妙夜》《上新了故宮》《文博奇遇記》......近幾年,文博類節目迎來大爆發,大眾也越來越多的關注博物館,線上線下掀起了一股「博物館熱」。
  • 北京舉辦博物館文創培訓 聚焦後疫情時代博物館文創新業態
    據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本次培訓會以優秀博物館文創開發運營經驗分享為基礎,結合疫情常態化下博物館文創產業的新機遇及新挑戰,共議、共創、共享文博文創新思路。推進文創開發工作 開闢文創產業發展新路徑會上,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介紹了全市文化產業情況。
  • 博物館的文創自動售賣——以北京汽車博物館為例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我國文化產業迎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文創產品在文化消費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博物館文創產品立足豐厚獨特的館藏資源,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目前大多數博物館更著力於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而忽視了人們選購文創產品時的體驗。讓觀眾在博物館觀展後,能看到更好的文化展示窗口,甚至在消費環節也能更輕鬆方便,文創自動售賣機應運而生。  近年來,很多博物館中都出現了銷售特色文創產品的自動售賣機。自動售賣機擁有佔地面積小、移動方便、節省人工成本等優勢,可以讓遊客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自主購買文創產品,並通過後臺大數據進行精準的運營管理。
  • 讓博物館文創產品講述陝西故事
    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文物單位所擁有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博文創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意源泉。從2016年故宮文創產品大熱,帶動整個博物館文創產業「井噴」,到國家《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出臺,幾乎每個博物館都開始探索文創產品開發領域。
  • 是時候展示中原「博物館一哥」的文創技能了
    果不其然,河南博物院社會服務部文創辦主任宋華告訴記者,這10款被稱為豫博緣系列的咖啡在國慶長假期間大賣,最多一天賣近200杯。有的客人每款都點一杯,打卡拍照。  名字靚、賣相好、口感佳,沒想到小咖啡引發豫博文創熱,宋華說:「顧客以年輕人居多,近年來隨著文物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學生走進博物館,熱衷文創產品,這種現象很振奮人心。
  • 博物館文創相繼爆紅
    最近,國博館在其天貓網店推出「採春光,映紅顏」文房、配飾、家居、生活配件、郵品書籍、擺件雅玩等品類的文創產品,每一件背後都有與國博館館藏文物相關的故事。玩轉文創:國博館的文創衍生品都非常精緻。國博文房系列中的紙膠帶充滿中國風,設計來源於粉彩杏林春燕紋瓶元素,將春燕、翠竹、杏花等元素進行提煉,且配色清新淡雅,非常耐看。
  • 我省博物館文創大賽頒獎,來看設計者們又搞出什麼新花樣?
    11月3日上午,在河南博物院主館藝術廳文創展臺前,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大家一致發現,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又雙叒叕上新了,然而它們每款只有一件,咋回事?細看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些都是第七屆河南省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新鮮出爐的作品,怪不得有點眼生呢!
  • 奇妙博物館們,為什麼都在虧損?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紀錄片和綜藝節目的熱播,各類博物館也藉助短視頻平臺的傳播,重視文化體驗,實現文化內容轉變的二級跳,邁向高階文明,「文物熱」在民眾中流行起來。逛博物館、買文創,品味歷史、學習文化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愛好習慣。
  • 博物館IP文創產品要敢於突破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既能展示文化精華,又能吸引旅遊者實現文化傳播的博物館,作為文旅融合的必選項而獲得高度關注。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逐漸被博物館、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所重視。博物館IP、博物館IP文創產品等詞語也屢見報端。
  • 剁手停不下來:這些博物館都開店賣文創周邊了!
    光是做做文創還不夠,故宮還有個叫「朕的心意」的網店,專門賣各種「宮廷食品」。如果你看清宮劇的時候蠻饞嬪妃們吃的各種精緻小糕小酥什麼的,這裡就能買到。上海博物館淘寶店2015年開張,上博淘寶店鋪名「上海博物館」,共挑選了5大類25個品種共計130餘件商品作為第一批上架的文創產品,包括收藏禮品、文化用品、家居潮品、時尚服飾、專題書籍等。這些商品的紋飾、造型100%源自上博藏品,都是上博實體店的暢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