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鱈魚,一系列「高冷」標籤貼上身來—肉味甘美、營養豐富、價格不菲。大概也即因為此,前幾年鱈魚還經歷過一段被低價「油魚」假冒的風波。事實上,鱈魚的「背景」頗為複雜,從魚類劃分來看,真正血統純正的鱈魚只有三種,市面銷售更多的則是鱈魚中的「高仿品」。
三種「真鱈魚」很不常見
純正的鱈只有三種,大西洋鱈,格陵蘭鱈和太平洋鱈,均屬於魚類中的鱈形目鱈科。
大連海洋大學水產生命學院毛明光博士介紹,鱈屬於深海冷水性魚,一般不會遭受近海汙染等問題,生活環境非常好。大西洋鱈經濟價值較高,原產於從北歐至加拿大及美國東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是重要的養殖和遊釣魚類。而太平洋鱈主產於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撈,三種「真鱈」的數量都在急劇下降。
目前,中國海域可以捕撈到的太平洋鱈主要分布在黃海近渤海口及以北的海域(青島附近海域也有報導),數量上相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顯著減少,目前國內已經開展人工增養殖的研究工作。毛明光博士表示,國產新鮮的太平洋鱈主要為捕撈地周邊—大連和煙臺人消費,價格便宜但數量很少,「當地人稱其為『大頭魚(腥)』,新鮮捕撈的國產鱈售價也就在每斤10元。」相對的,市面上銷售的鱈魚90%靠進口而來,價格高出數倍不說,還鮮有這三類「真鱈」現身。
常見銀鱈魚屬鱈魚「高仿品」
記者發現,如今在超市、電商中所售鱈魚,多以銀鱈、阿拉斯加狹鱈等為主,但都不是「真鱈」:銀鱈或黑鱈、藍鱈屬於鮋形目黑鮋科裸蓋魚屬,阿拉斯加狹鱈則來自於鱈形目鱈科狹鱈屬,又稱「黃線狹鱈」。後者與鱈 「沾邊」,而前者壓根和「鱈」字無緣,卻陰差陽錯成為了如今「鱈魚」的代言人。
好在,這些鱈魚中的「高仿品」都出自深海野生,營養價值均較高。但用「油魚」假冒鱈魚銷售則是另外一個範疇的事兒了。國家二級營養師郭曉薇介紹,市面上的假鱈魚主要是油魚,它屬於帶科魚類。其內含大量油脂即蠟酯,能提煉成工業潤滑劑,被人食用後難以消化,容易導致腸胃不適,兒童甚至可能出現排油性腹瀉。《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油魚是一種瀉藥。
因此,區分鱈魚與油魚非常有必要:鱈魚魚體側扁,油魚則前部圓後部側扁,橫切面鱈魚皮白油魚皮黑,肉質鱈魚細膩油魚粗糙;另外,油魚中間有淡紅的線條,手感比鱈魚粗糙,口感上也沒有鱈魚細膩。
本報記者 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