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聞局】戰後美軍測試日本戰機,「疾風」性能差點上天?真相是...

2021-02-13 軍事編輯部


▔▔▔▔▔

最近審核常不過 繼續說點老故事

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故事」,多年來軍圈中常有「日本戰機戰後測試」的「神話」,大意是:戰後日本各型戰機被拉到美國進行測試,在使用了美軍的高標號燃油後,表現出驚人的高性能。於是也就不乏奚落美帝的聲音出現.

面對美帝的「疾風」吧!hasaki!

(1945年被美軍抓走,由TAIC測試的疾風)

那麼這個神話究竟從何而來呢?

故事還得從太平洋戰爭說起。戰爭伊始,日本零式戰機技驚四座,憑藉著出色的機動性、超遠的航程,殺了英美盟軍一個措手不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橫掃戰場、制霸了太平洋的天空。作為應對策略,美國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戰機的研發、更迭,另一方面也不遺餘力的搜集日軍戰機的資料,為此專門成立了Technical Air Intelligence Center,即航空技術情報中心(TAIC)。

對於TAIC而言,他們的任務是:分析所有與敵方航空裝備有關的資料。同時,還要為前線飛行員提供一份簡明易讀的「敵機手冊」,以便於飛行員能夠快速識別敵機查詢參數制定戰術。而我們所說的那些被誤傳的故事,正源於TAIC的手冊。

問題在於,敵軍的裝備也不是說繳獲就能繳獲的。但前線戰事緊急,對於拿不到的戰機TAIC只能依靠照片紙面資料進行估算。出於之前輕敵的教訓和料敵從寬的原則,TAIC在給出數據時一般還會高估一些。原因也很簡單,適當高估敵人性能有利於飛行員在戰鬥中保持冷靜的心態,不至於驚慌失措。

本子不好打,你需要多帶一些飛彈

對此,TAIC在手冊的前言中也寫的明明白白:「除非特別標明,性能數字代表TAIC的估算值」。而且出於嚴謹,即便是已經實際測得的數據,TAIC也會再「拔高」一些。比如零戰52型:TAIC手冊寫著最大速度358英裡/小時。但下邊又標註到:「飛行測試獲得的只有340英裡/小時」。這等於告訴飛行員:這飛機我們飛了,但感覺速度可能偏低,再給你們拔高一點才算保險!

這個速度快,開這個!

伴隨著日本的戰敗,各型戰機也悉數被美軍俘獲,美軍確實也進行了飛行測試,只不過飛的很少就是了。而且也並非傳說的「使用高標號燃油」,因為對於一款發動機而言,油不是說換就能換的,當中必然會有一個測試調整的過程。對於這些被繳獲的戰機而言,既沒有技術人員的支持,數量又少的可憐,缺乏燃料轉換的條件。

日本一敗這些也就成了破銅爛鐵

至於「疾風」戰機,美軍繳獲的幾架中只有3架進行了飛行測試,其中一架墜毀,另外兩架的飛行總時長不超過20小時。如此短的時間內美軍甚至連各項性能測試都沒來得及做,更不用提「轉換燃油」的了。

裝船運往美國本土的疾風

此外,戰後美軍確實還繳獲了一部分「紫電」和「紫電改」運回本土,但它們連飛行記錄都沒有。美軍真正試飛過的「紫電」是一架紫電11型,但它們並不屬於前邊提到的那一批,測試也不是戰後進行的,而是1945年初在菲律賓進行的,飛行總時長也僅有3小時左右。

美軍繳獲的「紫電」11型戰機,已經塗上了美軍的標識

可以想到以「TAIC手冊」為基礎,確定日本戰機的實際性能的結果會如何。且不論「高標號燃油」的事情是否屬實,只從其數據來源看就可以說並不靠譜。當然這並怨不得美國人,因為他們確實在有限的條件下做了最合理的估算,也確實註明了這些數據為估算值。

美國出版的一本名為《日本飛行性能及特性》的書,可見封面醒目的「TAIC」字樣,大家的誤傳恐怕是出自這本書

至於奚落之聲...只能說要正視歷史。零式技驚四座的性能是建立在捨棄裝甲極端減重的基礎上,只能算是技術薄弱的無奈之舉。日本戰爭初期的勝利,也不過是巨人短暫的眩暈。退一步講即便傳言屬實,但日本依舊沒有美軍的高標號燃油,依舊是負於美軍。要想真正戰勝對手,光憑手段是難以為繼的,靠的還應該科技等硬實力,穩步發展才是大國之路。

哈雷姐姐微信

↓↓↓

MilitaryGO

本文封面及圖片素材,均源自於網絡圖片及視頻截圖,感謝作者

本文為公眾號軍事編輯部原創,禁止一切未經授權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轉載、盜用等非法行為,一經發現必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其法律責任!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本文為原創內容,喜歡的話請多多轉發、留言支持吧~

相關焦點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四)
    在技術水準和飛行性能方面,Ki-84疾風毫無疑問是日本陸航乃至整個日軍航空兵部隊的最佳戰機之一。此外,報告中有關疾風爬升、升限、航程的其他數據,與日本出版物中有關疾風「戰後美國測試」的數據均一一吻合。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這份報告正是戰後所有出版物最原始最根源的第一手資料!
  • 二戰中日本最好的戰鬥機---ki-84「疾風」
    這給了這架戰鬥機極其優秀的的功率重量比,是太平洋上日本戰鬥機中最好的存在。KI-84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最好的服役戰鬥機。但是日本在增壓器上的技術瓶頸,讓疾風戰機只能使用一級二速機械增壓。這使得Ki-84疾風戰機最高速度只能維持在5000-6000米的大體高度上,針對B29的攔截,顯得完全力不從心。Ki-84擊落的B29幾乎都在李梅修改了B29從低高度攻擊之後取得。這一特性也讓該機應對P47,P51等等的高速掠襲,顯得力不從心。
  • 生不逢時的「大東亞決戰機」--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故事
    這樣雖然犧牲了一部分水平機動性,但在高速性能和垂直機動性上有了長足的提升。但要支撐起這些性能上的期待,還是得依靠一款性能足夠強大可靠的航空發動機。小山課長很幸運,因為此時中島公司成功研製出了一款1900馬力的發動機:Ha-45。在發動機領域一向羸弱的日本,對這款大馬力發動機十分期待,經過長時間的測試,Ha-45終於達到了能進入服役的水平。
  • 指文《戰爭事典-熱兵器時代1》:1940年阿登戰役·日軍戰機「戰後測試」·法國一戰計劃
    《戰爭事典-熱兵器時代1》由以下6篇精彩內容構成:《神話與真相:日軍戰機的「戰後測試」》引用TAIC數據,從A6M5零戰、J2M「雷電」、N1K「紫電」、Ki-61「飛燕」、Ki-84「疾風」等數種熱議機型入手,層層抽絲剝繭,破除神話,還原真相。
  • 「大東亞決戰機」美夢——日軍Ki-84「疾風」戰鬥機的真面目
    它在戰爭後期姍姍來遲、號稱是高速性能和機動性的完美結合、還被公認為日軍最為優秀的戰鬥機。它便是本文的主角―――日本陸航四式戰鬥機、中島公司出品的Ki-84「疾風」。  中島公司是日本資格最老、最著名的航空公司之一。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中島知久平創建,一開始只是一家普通的小公司。
  • 二戰日本戰機發展史,從極致的零式戰機到如今的「心神三輪車」
    95時戰鬥機性能非常一般,跟中國的霍2戰鬥機幾乎可以說性能平手,到1938年後這款日本設計的第一款實戰型飛機就不能滿足空戰的需要了,在上海空戰中,日軍的95式戰鬥機,在中國霍克戰機面前,根本討不著好處,雖說性能還比中國當時霍克2戰機更加先進。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五)
    日本陸軍航空兵本部因而對疾風戰鬥機青睞有加,大力推動其生產。實際上,第22戰隊的成功建立在以下幾個基礎之上:  1、  人員優勢。該部隊最初的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均來自疾風戰鬥機的試飛單位,水準百裡挑一,能夠以豐富的經驗應對戰場上遭遇的困難與險情,將戰機的性能發揮至極致。  2、 設備優勢。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二)
    Ki-84的性能已經超過當時所有日軍戰機,但與陸軍航空兵本部的期望仍有相當距離。通過測試,黑江保彥少佐證明Ki-84的機動性遠遠超過它的兩個對手。但是,在最大平飛速度性能方面,Ki-84要落後於它的德國對手,而且更重要的是,整體的俯衝性能也較為遜色。
  • 空中喵武士——四式疾風戰鬥機 | 模型作品
    四式疾風戰鬥機由中島飛機場研製生產,制式型號為 四式單(座)戰(鬥機),代號キ-84(讀作 Ki-84)。
  • 當德意志之鷹塗上日之丸:二戰中在日本服役的德國戰鬥機
    但是由於技術跟不上,開發進度遲緩,以及日本人很不喜歡雙發戰鬥機笨重、機動性能差的缺點,最終被三菱公司的零式戰鬥機搶去了風頭。不過,日本陸軍倒是還堅持繼續開發雙發重型戰鬥機,最後的成果: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成為了戰爭末期日軍航空兵攔截美軍B-29轟炸機的主力機型之一。
  • 日本陸軍航空隊,最強戰機為何以中國神仙命名?47飛行戰隊始末
    日本給這支部隊的命名極有含義,「47」來源於赤穗四十七浪士(講的是47個浪人為主君向幕府高官復仇,成功之後全部自殺的故事),又因赤穗藩的家徽和新撰組的羽飾相似,所以又有雅稱「空中新撰組」。由此可見,日本軍方情意滿滿地希望這隻測試中隊測試出的飛機能在「聖戰」中發揮巨大作用。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一)
    它在戰爭後期姍姍來遲、它號稱是高速性能和機動性的完美結合、它被公認為日軍最為優秀的戰鬥機,它便是本文的主角―――日本陸航四式戰鬥機、中島公司出品的Ki-84「疾風」。第一部分:疾風發展史疾風初起  中島公司是日本資格最老、最著名的航空公司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主要的發動機及戰機研發和生產商。中島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1912年。當時,日本海軍軍官中島知九平被派往美國交流航空技術。
  • 日本零式戰機覆滅始末:從稱霸天空,淪為美軍眼中的「打火機」
    一方認為:日本戰機目前在轉彎半徑和性能方面已經很優越,缺乏的是速度,可以適當犧牲格鬥性能來提升速度。而另一方則認為:目前在無法保證速度和航程情況下,就應該再著重提升轉彎性能和格鬥性能。對比,雙方唇槍舌戰,爭得面紅耳赤,一直沒有定論。不過在這個節骨眼上,一種新型複合金屬的誕生讓崛越二郎眼前一亮,它就是日本住友金屬公司當時合成了一種比鋼還硬的特殊鋁合金,日本稱50嵐金屬。最為關鍵的是,這種超級鋁合金很輕。不得不說,強大的軍事,科技才是支柱。
  • 宋楠:駐日美軍陸戰隊及日本陸海空軍裝備情報分析
    作為日本所謂防空識別圈重要警戒基地,那霸機場駐守的日本海軍航空兵配屬的大量「P3-C型」反潛機、日本空軍F-15J型戰鬥機和"E-2C型」預警機。與那霸機場「咫尺相望」美軍駐衝繩的嘉手納基地不僅裝備百餘架「F-15」系列戰鬥機,更率先裝備旨在威懾中國空軍的「F-22型」隱形戰機,具備兩棲攻擊能力的「V-22型」短距垂直起降運輸機以及"E-3」大型預警機。
  • 空防能力缺失,區區3 架美軍戰機就敢追著這麼多艘日艦往死裡打
    1941年12月8日,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第24 航空戰隊的34 架陸基攻擊機於05:10由羅伊島起飛空襲威克島,對飛機場和炮臺實施了轟炸。駐防的美軍猝不及防,損失了8 架寶貴的F4F-3 型艦載戰鬥機。同日, 日本進攻部隊由凱瑟林環礁泊地出發。
  • 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菲律賓戰記
    舊日本陸軍航空隊Ki84戰鬥機「疾風」(3)沒有飛機的航空隊 好不容易能望見海岸線了,船家卻不願意再往前劃了,說是如果被別人知道自己載了日本兵就會被殺掉。在昭和19年(1944年)10月開始的菲律賓航空決戰中,日軍裝備四式戰鬥機」疾風「的第1、11、22、51、52、71、72、73、200、共計九個飛行戰隊相繼投入戰鬥,然而在具有絕對壓倒優勢的美軍戰機面前,卻幾乎都受到了近似毀滅性的打擊
  • 彩繪中的戰爭(71)- 日本陸軍應急決戰機:五式戰小傳
    キ100從未為日本陸軍制式採用。因此所謂「五式戰鬥機」的名稱僅依循往例,接續於四式戰鬥機「疾風」(キ84)之後以便於稱呼,並非制式命名,也未有暱稱。但自1945年2月至日本戰敗為止,キ100已生產近400架,並裝備陸軍第五、第一七、第一八、第五九、第二四四等飛行戰隊以及1945年7月明野、常陸教導飛行師團廢止後改制的飛行第一一一、第一一二戰隊進行實戰。
  • 從"強風"到"紫電",二戰日本海軍最強戰機的發展之路
    一名美軍飛行員在與343中隊的交戰中被俘,戰後曾表示:日軍飛行員的協作能力和射擊精度均不佳,但是343中隊除外。當時的美軍機群的中隊長科南特也表示:"我們經歷了可怕的戰鬥。參加這次空戰的我方飛行員中,戰鬥經驗最豐富的飛行員認為這次遇到了日軍的精銳部隊。他們的技術遠高於在東京上空遇到的日方飛行員,343中隊精通戰機,極具侵略性,且組織紀律良好。
  • 中島Ki-84/四式戰鬥機疾風小傳
    昭和十六年(1941年)初,由於Ki44鍾馗在試飛過程中進展頗不順利,於是,日本陸軍決定啟動Ki44性能強化案,計劃用Ha109發動機(起飛功率1450馬力)替換Ki44原配的Ha41發動機(起飛功率1200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