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道——老子的三寶

2021-01-15 有儒玉府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說:我有做人準則的三大法寶,堅持而永遠保守著正道:一件是慈愛萬物;一件是勤儉節約;一件是為私利不敢向民眾爭先。

老子認為做人的三大法寶是:慈、儉、不為一己私利爭先。這也是道教的教理教義思想之一。慈在三寶之首,慈即慈愛,慈愛萬事萬物。母親對子女的慈愛是一種天性,這種慈愛能產生戰勝種種困難的決心。當權者如果用慈愛之心來關心、愛護他的民眾,慈愛可以換來慈愛地保護,民眾就會支持他,從而能夠取得戰無不勝、守則能固的效果。

勤儉節約物質財富,就能避免或減少物質資源的浪費,可將剩餘的部分用於擴大再生產,有不斷開拓發展事業的資本。所以老子說:「儉就能廣。」儉是一種理財觀念,它啟發人們如何廣大再生產。節儉是一種優良傳統美德,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生活中如果不能節儉,鋪張浪費,任意揮霍,生活作風糜爛你,將給自己帶來嚴重後果。

「不敢為天下先」是指為私利不敢向民眾爭先。而不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無私是一種高尚境界,先輩孫中山先生就倡導「天下為公」。為私要捨棄退讓,如不讓而爭則失去民心,民眾就敢把他拉下馬。為公就不能退讓,要奮勇爭先,為公爭先從而能得民心,受民眾擁護。無私則能清靜無為,恬淡寡慾,則無往而不勝。

生活中做人如能以慈、儉、不為私利爭先,就能成為眾人的表率,受人尊重和敬仰。

精品賞析:碧玉四季豆

選材俄羅斯碧玉,玉質溫潤細膩,脂感渾厚,色澤雅致。立體雕琢豆莢,果實飽滿圓潤,三個豆子為連中三元,表示福、祿、壽齊到,象徵幸福安康,福氣滿滿。整件作品自然流暢,生動形象,十分討喜。

四季豆又稱豆莢,蘊含四季發財,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又因「豆」與「豆蔻年華」巧妙契合,象徵風華正茂,朝氣蓬勃,佩戴於身寓意吉祥如意,學業有成,福氣連綿,闔家幸福。

相關焦點

  • 道教的核心「道」,「道」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東漢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崇「道」。道教的核心即是道,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這個道與作為道家學派代表老子的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是繼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型成。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
  • 牛頓一生執著的,其實是老子之「道」!
    「道」是個抽象的假設性的名詞,老子有所感,它太大了,浩瀚到無邊天際;它太小了,小到音和形不可致詰,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但老子又想表達,怎麼辦?老子低頭看看腳下,長嘆一聲便強為之名曰「道!」。這個「道」,它可以代表我們想要知道的所有一切概念,它包羅萬象涵蓋大千,點成面、面覆點,因些一點能追根溯源到面,由面亦可斷定點,「道」之大,廣悉焉!備至焉!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學的最高範疇,道論是老子思想體系的基礎、核心和邏輯起點。在這種情況下,對道的規定性和實質的把握,就必然成為正確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關鍵性環節。經過長期的初步的研究,筆者對老子「道」的規定性作了這樣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內在於天地萬物及社會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體和價值本體,它的實質是天地萬物最本質的共相,集中表現為矛盾法則或對立統一規律,對立面的協調、和諧或轉化是其落腳點,自然無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統一是道在價值觀上的集中體現。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老子作為古代最厲害的智者,怎麼可能去反對人類有利的發展呢?「無為」應該是一種境界,而非一種作為。要想更好地理解「無為」,得看老子的無為思想是從哪裡總結的。《道德經》無論是道篇在上還是德篇在上,無論是分章還是不分章,它的歸結點都是通過「天之道」而總結「人之道」。
  • 《聽老子講道》:「道」的五重含義
    老子《道德經》中這個「道」字,從小孩的念誦,到成人的探究,再到老年的體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就像它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其斷句方式現在還存著爭議。對於多數人,簡單幾個字詞,單是聽上去,便覺得「玄之又玄」。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聖人不積極去作為,才不會失敗;不固執己見,才不會有過失)以上這些都是老子通過《道德經》向我們傳達的道理和生命感悟。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但修道缺「德」不行。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道乃開天地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它【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老子要向大家描述這個玄之又玄的東西,故在第一章即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又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無中生有?
  • 何為「道」 老子是怎麼理解的?(附視頻)
    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還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老子的解釋到底把「道」的概念說清楚了沒有呢?很多人認為,連老子自己都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說明「道」的概念很玄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故老子並沒有說清「何為道」。其實,這是人們對老子謙虛態度的一種誤解,老子已經很明確、很準確地解釋了「何為道」。只是後人喜歡故弄玄虛,不認真理解老子的聖言而已。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護,與嬰兒得到母親的呵護一樣。對於嬰兒,有毒之蟲類不來蜇害,兇猛的野獸不來撲捉,善抓善捕的鷹鳥不來攻擊。他們筋骨柔弱卻能把東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兩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卻能自然興奮起來,因為他們精氣純正。他們整天哭號卻不會嗓音沙啞,因為他們與自然的呼吸一樣和諧。知曉自然的和諧之氣,也就理解了永恆不變之道。
  • 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老子》道術之奧:道為術之究竟,術為道之津梁
    道的功用、妙用,既體現在德中,又展現於術中。以德為本,確保實現目標的手段和舉措合理。在《老子》中,大道之性既可以效法和依據,就可為德、為術。德為道之得,而術為德之用。人生智慧之道,在於據德、循理以為之。道有諸己則為品德,道因時用則為舉措。體行於大道,則無不能,無不宜。比如「弱者,道之用」。道用之弱,體行於身又是德之用。
  • 老子是怎麼解釋「道」的?為什麼道家要人順應天道?
    「道」是無法正面說它的,但是老子總想說為什麼沒辦法正面說它,如果一定要說,那就玄之又玄了。比方說「有物混成」,說「道」是某種東西吧?那你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先天地生」,「道」肯定是天地的根,天地形成之前先要說這個"道」,所以「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狀,獨立而不改,顯然是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的,既無聲又無形,但它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老子一氣化三清,化出了三個人,這三人都是誰呢?
    而其中老子一氣化三清,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  (一)一氣化三清  在談論道教神系的演變與發展時,人們往往會用一句「老子一氣化三清」來加以概括。然則這一說法出現甚晚,始見於《封神演義》。其書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氣化三清》中曰:「一氣三清勢更奇,壺中妙法貫須弭。移來一本還生我,運去分身莫浪疑。」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老子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話中智慧值得體味
    老子的「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一來表明了「道」的「無名」、「微小」、無法操縱的特點;二來,由這句話的後半段,我們能夠得知「道」的妙用,即「得之可得天下」,先姑且這麼說吧。當然,上面對於「道」的描述,亦如老子一般,也僅僅為了方便理解,找到更貼近的詞語「強行形容」。畢竟,就發現「道」的老子而言,這個「道」也是強行命名的。
  •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中的恆與《易經》恆卦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與通行本略有不同,一個為'恆',一個為'常','常'一般解釋為永恆不變,就不夠準確。朱謙之說:…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居的,說永恆準確,不能說不變。所以程頤說: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
  • 《老子》原文:「道」和「名」的關係是什麼?看清事物實質與表象
    那麼「道」與「名」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道」比「名」更難明了,「道」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去聽、去感。「名」更具體,可以看得見,可以使用。「名」與「道」又是可以轉化的。「名」裡面一定含有它自己的「道」。「道」也可以轉化為「名」來體現。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個口風琴就可以稱為的「名」。那麼它的身上蘊含著物理轉化的能量,才能吹出優美的樂章。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裡面寫道:宇者,道也。宇是什麼意思呢,宇就是道,大多看過《道德經》的人都記得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