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歲院士將自己的遺體捐給母校:最後能為科學做點事,也不錯

2020-09-03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1953年,一個在英國的熱血青年踏上了回國的旅程。


當時,英國邊防官員對他說:「再見,任何時候你感到需要,歡迎回來。」


他笑了一下,只說了一句:「再見!」


但那位官員不知的是,這句「再見」後面還有半句話是那位青年沒有說出口的,那就是:「千災萬難,我絕不回頭。」


這位就是被稱為「貝茵體先生」、中國冶金界的「一代宗師」的柯俊。

1917年6月23日,柯俊生於長春市,他初中畢業的時候從長春來到了瀋陽,正當他興奮的投入高中生活時,「九·一八」爆發,日軍佔領東北,這讓柯俊的學校被迫停了課,而當時只有14歲的柯俊面對著炮火連天的城裡,他沒有辦法回家了,只能一個人扒著煤車從瀋陽逃亡到天津,又從天津逃到了河北。


戰爭的動蕩讓柯俊印象深刻,以至於後來,他堅持把自己的結婚日期選在了9月18日。


1937年,柯俊進入了武漢大學化學系,大學畢業後,他參加到抗日戰爭中,先是負責民營工業的搬遷工作,後赴越南、緬甸、印度組織抗戰物資的運輸。


7年後,柯俊獲得了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學術獎金,他遠赴英國伯明罕大學學習理論金屬學,後來又成為著名金屬學家漢森的最後一名研究生。

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柯俊屬於「天才」型選手,他的論文被大家稱讚為是「不朽之作」,博士畢業後,他留校任教,並成為英國伯明罕大學理論金屬學系的終身講師。

也在那一年,36歲的柯俊首次發現了鋼中貝茵體切變位移運動,引起了學界大轟動。


學術界更是把鋼中切變機制生成的無碳貝茵體稱成「柯氏貝茵體」,就連柯俊也被讚譽為「貝茵體先生」。


而對於這個稱呼,他本人卻不太認同,他說:「貝茵體是美國人Bain等人發現的,只是對它作了進一步的研究。」


也因為這個學術成就,柯俊在學界名聲顯赫,當時,美國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所長史密斯、德國馬普鋼鐵研究所所長魏弗、印度國家冶金研究所副所長尼加瓦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但他都客氣的謝絕了他們的好意,決定起身回國。


他說,「我來自東方,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飢餓線上掙扎,那裡1噸鋼的作用,遠超過在英美的作用,儘管工作條件差,但是物質條件並不是一切。」


就在他回國的前幾天,柯俊的導師找到他,囑咐道:


「回國後搞科研就去研究所,辦教育要到高等學校。前者輕車熟路,深入一點就容易出成果;後者辛勤耕耘,但是桃李滿天下,影響更大。」


帶著導師的叮囑,1953年8月,柯俊和妻子回到了祖國。


經過深思熟慮後,他選擇進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任教。


從此,柯俊開始布局鋼鐵材料的學科發展,自編講義,制定教學大綱,開展科學研究,培養中青年教師。


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


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參與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還率先在全國開設起電子顯微鏡學。


而這些,都成為許多國內大學積極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他說,「必須要有先進的設備,看到微觀的組織,才能搞好你的鋼鐵,沒有先進的研究手段,你拿不到第一流的數據和結果,那你得不到最好的結果。 」


當時,柯俊為了彌補金屬物理專業教材與實驗指導書的嚴重匱乏,為了解和翻譯莫斯科鋼鐵學院的相關學科知識,他從零開始學俄語,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來翻譯、整理那些專業指導書。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人均鋼消費量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


面對「鋼鐵是夕陽產業」「美國都出手鋼鐵大樓了」的質疑聲,他寫下專題報告《駁鋼鐵工業是夕陽產業》送交冶金部,最終得到了支持,指導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鋼鐵製造工藝研究。


到了1996年,中國鋼鐵產量突破一億噸,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

他便從節能減排出發,提出了超級鋼的研究方向。


如果能實現鋼材強度翻番,生產一噸鋼可以節約三分之一的能源,還將對汽車以及火箭、裝甲設備等國防工業領域產生巨大影響,他的努力最終促成了國家立項。


他說:「 科學家要能夠跟上新的,而且創新,一個能夠完成當前國家任務,另外一個,讓眼睛看十年以後。」

大家都說,柯俊這個人,研究了一輩子鋼鐵,慢慢的人也變成了鋼鐵。


他日日夜夜工作,總覺得這個身子是鐵打的,當親人勸他,注意休息。


他總是說:知識分子從來都是24小時工作的。

有一次,柯俊與教師一同騎車去鋼研院訪問關於102鍋爐鋼問題。


到達時,鋼研院還沒到上班時間,各室都無人接待,柯俊就在樓內走廊盡頭的臺階上席地而坐,拿出一本大而厚的英文書,給青年教師講授科研與英語問題。


他總覺得浪費一分鐘,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在81歲那年,他在印度講學時暈倒,被診斷為心肌梗死。病情恢復後,他又每天伏案工作、主持會議、到處出差講學。


即便退休後,他還對鋼鐵生產中的標準不明,感到痛心疾首、上火著急。


「每層工藝檢查不夠嚴格,人人都只想著賺錢,不按照標準來!」


為此,他要求學生要讀英文原著,每月提交一篇心得體會,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英文研討會。

即便是自己指導的博士生,答辯時表現不好他也投棄權票,給學生改論文經常是從章節結構改到具體錯字甚至標點符號。


最較真的一次,他甚至不顧考古學界早已形成的關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人工冶鐵器和鋁器國家的結論,在實驗室反覆測試,找出論證的漏洞,證明古代中國沒有掌握相應的冶金技術。


「作為一個科學家,你必須對歷史負責任,對社會負責任。就寧可沒有,不能做出假的東西。」


對於名利,柯俊也十分淡泊,只要他受邀到大學、企業、研究機構做報告,從不講排場,甚至自付旅費,退郵酬金。


2017年8月8日,百歲的「鋼鐵戰士」柯俊離開了我們。

在生前,他決定要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自己的母校武漢大學,進行科學研究和醫學教學。


他說:「最後能為科學做點事,也是不錯的事情。給學生做一個解刨,對醫學教育和研究有些作用。」

相關焦點

  • 布衣院士盧永根:一件毛衣穿幾十年,卻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
    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他將積攢的880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臨終前他籤下遺體捐贈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把自己能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捐了出去。
  • 張羅31年他人身後事,自己身後要捐遺體
    本報記者 孫璇 晉森通訊員 張美榮 李梅   他把生死看得很淡捐遺體為社會做貢獻  6月2日上午,在兗州區龍橋北路一個不起眼的小院,徐士元老人熱情地出門迎接,而兗州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陸航將帶有編號的《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證書》鄭重地交到徐士元和王翠菊夫婦倆的手中。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他將積攢的880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臨終前他籤下遺體捐贈卡,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把自己能擁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捐了出去。
  • 「養魚院士」林浩然:為中大學子捐150萬,83歲還翻譯百萬字
    嶺南水鄉廣東,魚塘星羅棋布,85歲高齡的「養魚院士」林浩然將這裡視為他的機遇之地。他的研究工作極大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讓「中國人不缺魚吃」。不久前,林浩然在中山大學2019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望學子實現理想為國家做貢獻。作為魚類生理學專家,林浩然設立基金回報母校,並在高齡仍翻譯百萬字專業著作,發揮餘熱。
  • 一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為支援該校的貧困學生上學捐出一千萬
    近日,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則消息:「我校9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該助學金將自2020年起的5年中,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各資助6000元,年捐助金額80萬元。」具體消息內容如下:
  • 捐獻遺體的15歲少年:要去醫院做讓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松華的父母為他申請了安寧療護病房,「醫生,把輸血停了吧,別再浪費志願者的血了,現在我們只希望孩子最後一段路能走得好一點,舒服一點,減少他的痛苦,這是我們為孩子最後能做的一點事。」松華的媽媽哭著對曹鳳大夫說。正好,這時安寧療護病房有了空床位,松華就從腫瘤科病房轉到了安寧療護病房。
  • 她和老伴要捐角膜捐遺體
    、遺體     華商報訊(記者 李琳 攝影 黃利健)昨日,劉碧霞老人迎來了70大壽,也送給了自己一份最美的生日禮物——和老伴李明波一起籤下了角膜捐獻志願書和遺體捐贈志願書。  壽宴現場籤下捐贈志願書   昨日上午9時許,灞橋區狄寨街辦張洪寨村裡張燈結彩,鑼鼓陣陣,400多親朋鄉黨為劉碧霞老人賀壽,身穿紅色花裙、戴著珍珠項鍊的「女主角」顯得特別精神,笑容滿面,75歲的老伴李明波也非常高興。   壽宴現場,在西安市眼庫副主任劉明的指導下,兩位老人填寫了角膜捐獻志願書,還籤了遺體捐贈志願書。
  • 紀念那些為救助他人沒有墓碑的遺體捐獻者(圖)
    在生命終結時,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為自己的人生謝幕,他們用自己的軀體架起了通往醫學殿堂的橋梁,無言地為社會和人類作出了最後的奉獻,甚至沒有留下骨灰和墓碑。他們,就是那些遺體捐獻者,他們是高尚的人,他們的行為是英雄的行為,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英雄。我們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但我們至少應該在這特殊的日子裡,對這個英雄群體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 九旬院士夫婦累計捐千萬
    一對年過九旬的教授夫婦,深藏功與名,一擲千金,捐出一生積蓄,堪稱俠侶義舉。經多次做工作,崔崑夫婦接受了記者專訪。92歲的崔崑院士依舊精神矍鑠(資料片)。一件襯衣穿30年,三筆捐千萬助學金在近3個小時的採訪裡,談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沒有什麼,就是待遇還不錯,兩個老人又沒什麼花錢的地方,年紀大了,手頭有積蓄,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談起金錢,風輕雲淡。
  • 安慶88歲老黨員捐獻遺體讓生命永續光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1年1月9日8時50分,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4地質隊(記者註:駐地池州)88歲退休幹部、老黨員方榮長在安慶市地質新村家中走完了他的人生最後一程。親人們在悲痛之餘實現了他的最後一樁心願:將其遺體無償捐獻給社會。
  • 年輕時為國灑熱血,百年後獻遺體!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他說,年輕的時候為祖國灑熱血,無比光榮。現在年紀大了,其他的事情做不了,唯有以後將遺體和器官捐獻給國家,為醫學研究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程銘說,現在戰友們經常一起聚,以後也能在一起聚。 經重慶市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與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園(璧山西郊福壽園)進行協商後,向老人們承諾,能夠實現這個願望!
  • 為遺體捐獻者立碑,這事為何擱下了
    又到清明節,吳佩珍想起了自己的老伴,如此寫下了一篇「追思」「我的老伴,申光,2009年11月25日,永遠地離開了我,享年79歲。」  吳阿姨把這篇追思交給我們,還有一個原因,想讓我們幫她打聽一個事:兩年前有報導說,杭州將為遺體捐獻者建『紀念碑』」,這件事如今不知道怎麼樣了。  19歲那年,他向我借一本化學書  吳阿姨是溫州人,認識申光的時候,她19歲。
  • 小夥去世家人捐其器官 帶你了解捐獻器官那些事
    9月11日下午2點13分,剛剛過世的廣東揭陽小夥子吳遠旋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黃埔院區),捐獻出心臟、肺、肝、腎和眼角膜。北京、廣州、無錫的7位病人,將因他贈送的這份無價的「生命禮物」而重獲新生。
  • 浙江籍材料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柯俊逝世 享年101歲
    (資料圖)國際著名材料物理學家、科學技術史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柯俊教授因病於8月8日早晨7:30左右在中日醫院仙逝,享年101歲。難忘先生為中國材料科學和科技史學科做出的卓越貢獻!難忘先生嚴謹治學的高尚品質!難忘先生提攜後進的高風亮節!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 79歲老黨員劉家成圓生前夙願:捐獻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湯錦瑤7月29日晚8點,晚風帶走了白天的悶熱,也接走了79歲的老黨員劉家成。在他去世後,兒女遵從父親生前意願: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為國家貢獻最後一份力量。
  • 八旬院士49歲學英語 突擊3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原標題:八旬院士北大憶往昔:49歲學英語,突擊三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踏踏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工作。」「珍惜大好時光,靜心學習研究。」「不負青春,立志成才。」10月9日,三位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回到母校北京大學,用質樸的言語激勵他們的學弟、學妹勇於面對挫折與挑戰,在科研工作中保持韌勁。  這是教育部關工委與中科院聯合舉辦的首場「院士回母校」活動。當日,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宗燁、半導體物理學家夏建白在北大與學子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 【城事】呼和浩特兩人捐獻遺體 老少先後離世
    呼市遺體捐獻的倡導者、發起人張普照如是說。據了解,1986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共有367位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目前已有34位志願者實現了無償捐獻,謝建周和王瑄瑄就是其中兩位志願者。82歲謝建周完成遺願2月26日9時許,82歲的謝建周辭世,老人的遺願是遺體捐獻。
  •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但自己也非常憂愁,為什麼這個獎給年紀大的人,比如自己已經96歲了,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為什麼這個獎沒有給到年輕的人,難道他們沒有創新嗎?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息,王振義院士表示,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將全部捐贈給扶貧基金會!
  • 「布鞋院士」李小文因病離世遺願喪事從簡
    「除了16日的遺體告別儀式,學生們目前可通過網上悼念的方式追思李先生。」   □追憶   學生:他就像一名普通的老爺爺   昨天是周六,學院實驗室的學生本來就不多,聽到李老師的事,氣氛一下變得特別沉重。直到晚上8點多,研二的李亞惠說話還有些哽咽。
  • 獎金全捐!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下面,家小寶將為你講述科學院士王振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