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遺傳性重聽基因C-RET發現

2021-01-10 生物谷

日本研究人員最近確認了一種遺傳性重聽基因。動物試驗表明,激活這種名為C-RET的基因有助於恢復患者的聽力。

日本中部大學教授加藤昌志和講師大神信孝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C-RET基因具有促進神經生長和維持神經功能的作用。在老鼠身上進行的試驗表明,如果關閉C-RET基因,老鼠內耳中負責傳遞聲音信息的神經細胞數目將大量減少,最終導致重聽症狀;而激活C-RET基因,相關神經細胞數目又恢復到原有水平,聽力也隨之恢復。

研究小組隨即對遺傳性重聽患者進行調查,結果也確認這些患者的C-RET基因功能異常。

這項研究成果29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

上月底,日本京都大學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曾在美國《細胞》雜誌上報告說,如果一種名為TRIOBP的基因出現變異,患者也會患上重聽(詳細內容-Cell:發現聽覺遲鈍的新致病基因TRIOBP)。

遺傳性重聽的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一。雖然基因異常被認為是導致重聽的原因,但其致病機制一直沒有弄清。(生物谷www.bioon.net)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PNAS doi: 10.1073/pnas.1004520107

c-Ret–mediated hearing loss in mice with Hirschsprung disease
Nobutaka Ohgamia, Michiru Ida-Etoa, Takashi Shimotakeb, Naomi Sakashitac, Michihiko Soned, Tsutomu Nakashimad, Keiji Tabuchie, Tomofumi Hoshinoe, Atsuyoshi Shimadaf, Toyonori Tsuzukig, Masahiko Yamamotoh, Gen Sobuei, Mayumi Jijiwaj, Naoya Asaij, Akira Harae, Masahide Takahashij, and Masashi Katoa,1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for dominant sensorineural deafness in patients who have Hirschsprung disease (HSCR) caused by endothelin receptor type B and SOX10 has been reported. Despite the fact that c-RET is the most frequent causal gene of HSCR, it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whether impairments of c-Ret and c-RET cause congenital deafness in mice and humans. Here, we show that impaired phosphorylation of c-Ret at tyrosine 1062 causes HSCR-linked syndromic congenital deafness in c-Ret knockin (KI) mice. The deafness involves neurodegeneration of spiral ganglion neurons (SGNs) with not only impaired phosphorylation of Akt and NF-κB but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calbindin D28k in inner ears. The congenital deafness involving neurodegeneration of SGNs in c-Ret KI mice was rescued by introducing constitutively activated RET. Taken together with our results for three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deafness with c-RET–mediated severe HSC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et and c-RET are a deafness-related molecule in mice and humans.

相關焦點

  • Cell:發現聽覺遲鈍的新致病基因TRIOBP
    日本京都大學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發現了導致先天性耳聾的遺傳性重聽(聽覺遲鈍)的新致病基因。這一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細胞》雜誌上。研究小組調查了巴基斯坦多個患有重聽家族的基因,結果發現被稱為「TRIOBP」的基因如果出現變異,就會患上重聽。遺傳性重聽的發病率約為1000分之一。
  • 服用這種藥後 帶耳聾基因的寶寶就會喪失聽力!
    經過檢查,曹女士不僅自身患有藥物敏感性耳聾,而且她腹中的胎兒也是這項基因的攜帶者。張豔珍建議,夫妻二人準備要寶寶前,最好做一下遺傳性耳聾基因的染色體篩查,如果本身已是攜帶者又已懷孕,可以通過羊水穿刺檢查確定胎兒是否也被遺傳。
  • SORD的雙等位基因突變會引起常見的遺傳性神經病
    SORD的雙等位基因突變會引起常見的遺傳性神經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6 14:40:08 美國邁阿密大學Stephan Zuchner、R.
  • PNAS:賓大基因療法對視網膜疾病有效
    但針對像RHO-adRP這樣的顯性疾病時,你還必須同時擺脫對細胞有害的基因產物。」該團隊早期的努力試圖做到這一點:簡單地敲低犬模型中突變和正常的視紫紅質。但他們發現,這雖然可以預防疾病,但同時也會導致杆狀光感受器(視力的起源)外部區段的關鍵細胞區室損失。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中國人群遺傳性耳聾相關基因流行病學概況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中國相當一部分遺傳性耳聾僅由為數不多的基因突變引起,以下就是我國遺傳性耳聾患者所涉及的主要基因。更為重要的是對其中有完整資料的52個家系的調查顯示,每發現一個陽性患者,平均可以在其家系內發現發現3個耳聾患者,和10個攜帶A1555G突變的正常聽力者,對於這一部分人禁用氨基糖甙類藥物,可以有效避免藥物性耳聾的發生。
  • PNAS|一個負調控番茄果實大小ENO基因被發現
    Yuste-Lisbona, Antonia Fernández-Lozano和Rafael Lozano來自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開關ENO(花器官數量過多)可以調節番茄果實。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的論文中,該研究小組介紹了他們利用基因測序和編輯技術來識別決定果實大小的基因開關。
  • 遺傳性乳腺癌,源於這一基因突變
    研究發現,在乳腺癌患者中,20%~25%具有家族聚集性,即家族中一級及二級親屬至少有2個及以上患有原發性乳腺癌和(或)卵巢癌,稱之為家族性乳腺癌,其中55%~60%屬於遺傳性乳腺癌,其佔乳腺癌總體的5%~ 10%。
  • PNAS:利用反義寡核苷酸誘導外顯子跳讀有望治療腎臟疾病
    並非所有的Joubert症候群患者都攜帶發生G1890*突變的CEP290基因,其中G1890*突變會導致腎臟遭受損傷。那些出現腎臟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腎臟移植或透析。圖片來自PNAS, doi:10.1073/pnas.1809432115。
  • PNAS:構建出提高CRISPR-Cas9基因編輯精確度的新變體---SaCas9-HF
    2019年10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一種新變體,它有潛力在人類基因治療期間提高基因編輯的精確度。相比於野生型CRISPR-Cas9,這種新變體降低了DNA中出現的意外變化,這表明它可能在需要高精確度的基因療法中發揮作用。
  • 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原標題: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我國開展兒童遺傳病的研究正是最好的時候,由於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為新生兒遺傳病的檢測提供了簡便有效的手段」。日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的王慧君副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告訴記者。
  • 遺傳性失明新療法——基因療法
    一項新研究利用基因療法,成功地改善了幾十位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患者的視力。
  • 中因科技:推動遺傳性眼病基因檢測的發展
    據統計當前威脅兒童和青少年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為眼部遺傳病, 約佔所有致盲因素的50%, 眼部遺傳病佔所有已知的遺傳性疾病種的10%~15%。在基因研究日益成為我國眼科界的熱門課題的今天, 北京中因科技基因檢測技術, 已能實現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相關致病基因研究, 成為了當下眼科疾病治療與預防的大趨勢。
  • PNAS| 鑑定玉米花期旱脅迫基因
    研究發現,即使在水分充足的條件下,nut1-m1突變體也表現出乾旱和熱脅迫表型,並且這種表型在花後葉片和雄穗尖端更為嚴重。該研究還發現,nut1突變體表現出開花期水分移動受限以及和水分脅迫有關的次生代謝特徵。Nut1是由Ac轉座子插入擬南芥VND分支中一個獨特的NAC轉錄因子的編碼區引起的。NUT1定位於根、莖、葉鞘發育中的原生木質部,而不定位於次生木質部,其表達受開花誘導。
  • 快訊:日本發現遺傳性再生障礙貧血 原因是酶基因異常
    京都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血液難治之症「遺傳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原因之一是兩種酶的基因異常。通過研究疾病的機制可能發現新的治療方法。這篇論文將於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遺傳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兒童的難治之症。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統一規範 填補空白——《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本報記者 楊 蕾5月14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正式發布
  • NEJM:臨床試驗表明藥物selpercatinib有望治療由RET基因改變驅動的...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1-2期臨床研究中,作為一種精確靶向由RET基因突變或改變驅動的癌症的藥物,selpercatinib(Retevmo)可有效縮小甲狀腺髓樣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患者體內的腫瘤,大多數患者存活了一年以上而沒有疾病進展。
  • PNAS:沉默單個基因影響人們的社交能力
    2016年6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喬治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沉默一種特定的基因可能影響人類社會行為,包括一個人形成健康關係或者識別其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
  • Cell | 定量檢測基因表達跨代遺傳性
    實驗來定量化測度基因表達的跨代遺傳穩定性。相反,如果某個基因的表達遺傳性很強,則很容易導致高表達該基因的細胞的大部分子代細胞均攜帶其表達特徵,而由於一個基因的激活和抑制在48個克隆中是隨機的,最終就會表現為少數克隆中這一基因表達極高,而大部分克隆中其表達則較低。
  • 溫州醫生研發出世界首個遺傳性骨骼疾病基因資料庫
    懷孕後,他們擔心,孩子會不會有遺傳性骨病?  陳衝說,醫院通過產前診斷和遺傳性骨骼疾病基因資料庫,發現邵女士屬於FGFR3基因突變導致的軟骨發育不全。「這種情況下,有50%的概率會遺傳給孩子。」  於是,在邵女士懷孕18周以後,通過羊水穿刺,對胎兒的FRFG3基因進行診斷,結果發現孩子是健康的。
  • 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獲實際應用
    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