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神農溪,「最有地域特性」的的縴夫文化,傳承千年

2021-01-09 珊珊今天去旅遊了

小學生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正文《伏爾加河上的纖細丈夫》,是用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一幅油畫畫的,這幅畫是根據現實創作的,所謂縴夫,是指在河邊用人力拉船的一群人,這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在俄羅斯也有,在中國也有,在我國長江流域,縴夫存在數千年,形成了獨特的纖細文化。

長江三峽地區神農溪流域,縴夫文化是這裡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文化,是這裡的縴夫長期鍛造和積累而成的,細膩的丈夫文化核心精髓是同心協力的團隊精神,是不怕困難、奮力拼搏的精神和目標進取精神,神農溪東連三峽大壩、西鄰巫峽、北靠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是長江三峽旅遊區的中心點,也是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重要景點。

纖細的丈夫文化熱愛生活,尊重自然,對環境溫柔,積極追求生命價值的同時,理性地應對生命的輪迴,千百年來,神農溪流域和周邊地區的子民在細膩的丈夫文化的陰影下繁衍,傳唱歌舞,神農溪源於神農架主峰,流經湖北巴東縣境內,由北向南穿過深山峽谷,長江流入巫峽口東。

在湖北恩施州境內,神農溪流是典型的峽谷溪流,兩岸山峰緊束,峭壁挺拔聳立,溪水碰撞在刀削般的峽谷壁之間,水道曲折,急流溪流中有危險灘、長灘、淺灘六十多處有,水道狹窄而快而清,漂流極富於刺激,又安全。

漂流沿途充滿濃厚的鄉土風情人文景觀,抑揚頓挫的山歌,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巖壁洞穴裡的懸棺,旋轉不止的水磨,漸漸遠去的新嫁女…山變成了重水,景色優美,神農溪纖細的丈夫的文化旅行以神農溪為主軸,以自然生態為支撐,以纖細的丈夫的文化為靈魂,是自然生態文化觀光地。

龍神農溪最後的峽谷是龍昌洞峽,峽谷寬度不到二十米,在兩岸壁立的水中,綿延不絕,曲折5000米以上,途中可以看到巖棺群和古棧道,峽東岸距離水面150米的峭壁上有很多小洞,和淺的不同,放著巖棺,用肉眼看得很清楚。

神農溪可以稱為無汙染的天然河流,溪谷的水是碧藍的,檢查到最後,除了「三色泉」,幾乎看不到一縷混水,河底覆蓋著五色的石頭,花像錦一樣,水流像雪一樣,船像飛一樣地流著,在疏水的地方形成了安靜的平湖,深綠不可計量。

相關焦點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體驗最純粹的浙西生活,他們將通過吃、住、玩、樂、購等最真實的文化生活體驗,並結合自身的行業經驗和感受,為千年古城的產業復興建言獻策。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文化與旅遊的結合,來振興、發展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技藝,讓非遺文化以旅遊體驗的形式傳承下去。
  • 禹城市辛寨鎮:傳承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振興
    「我們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由社區黨總支牽頭,於2020年12月25日成立社區山東梆子劇團,目的是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元素。用我們山東獨有的傳統梆子文化,促進農村文化振興,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傳承文明鄉風。」禹城市梁河社區黨總支書記丁建廣說。連續三天,梁河社區山東梆子劇團以梆子劇目為主軸,搭配別具特色的其它文藝節目,展現社區一年來的奮進發展,迎接新一年的蓬勃氣象。
  • 大國重器的「縴夫精神」
    逆水行舟、勇往直前的「縴夫」是千百年來華夏勞動人民的縮影。縴夫精神的傳承不光體現在每個人中國人身上,同樣根植於企業、團體、政府。劈風前行的中國鐵路同樣是縴夫精神的優秀髮揚者。從馬拉火車到京張鐵路運行;從客貨混跑到現在復興號飛馳,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鬥過南方水害,遇過北方黃沙。有艱辛,有輝煌。憑藉的就是逆流而上的勇氣,和順流穩步的擔當。
  • 「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與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鳳凰出版社共同承辦的「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文庫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學術界、圖書館界、出版界的七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千年乞巧生生不已 兼容並蓄築夢小康——我市乞巧文化保護傳承紀實
    在這裡,傳承著秦人古老遺風,根植於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地,從三千年的歷史積澱中凝練而成的獨特民俗,再次延續。在這裡,乞巧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是隴南文化資源中的一塊瑰寶,在自我發展、自我創新、自我突破中,續寫著「走出隴南、走進全國、走向世界」的「自我追求」,耕耘著隴南兒女的千年女兒夢和千年幸福夢。
  • 「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
    承載著一種文化、記錄了一段歷史千年之後讓人迷戀和神往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魯東大學博物館聯合主辦,煙臺美術博物館、魯東大學民藝研究中心、煙臺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溪山清遠文化公司承辦的「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於12月2日上午在煙臺美術博物館開幕。
  • 劉思文:地域學派 把握不同文化單元學術變遷的重要樣本
    重視並釐清地域學術文化遺產,將豐富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性認識,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與保護。中國文化的地緣特性地域學術的產生與其所處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任何時代都不存在一種全國共同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地區性,不能不問地區籠統地談中國文化」。歷史上,兼有地域學術文化意義的學派,大多與所在地域社會文化環境有著重要關係。
  • 【節日】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 一張圖告訴你最地道的重慶音樂
    區縣頭條消息,音樂是人類交流的語言,而經過世代傳承的傳統音樂,是我們全人類的共有財富。這些傳統音樂具有濃鬱地域色彩,依據民族或行業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將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行業工作場景用「活」的方式體現出來。
  • 普洱: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 智慧凝結火樹金花 千年傳承成就中華一絕
    智慧凝結火樹金花 千年傳承成就中華一絕 圖片來源:本網網友 夜色菩提河北新聞網訊 (記者 王覃)「打樹花」是暖泉鎮古老文化遺存中最具魅力的一種民俗活動,2005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演形式新穎獨特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她表示,期待通過此次會議促進傳統族群文化研究,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從而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並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將其置於人類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把握其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規律與趨勢,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的類本質活動的對象化,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類特徵,「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
  • 堅持優秀性標準 確保文化傳承格調
    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做到忠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把握文化的科學內涵。  從廣義來說,文化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文化特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這是《辭海》的釋義。
  • 老照片裡的長江縴夫,讓我們看清楚這個已經消失的職業
    說到三峽,很多人會說到在三峽消失的職業——縴夫,其實在中國,可不是只有三峽有縴夫,很多地方都存在縴夫,不過隨著攔河築壩等水利工程的大量興建,不少河道不能通航,能通航的河道由於水位上漲,深潭淺灘大礁石都不見了,隨之而來的就是縴夫這個職業整體的退出舞臺。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紀錄片《極地》真實記錄與溫情傳承西藏傳統文化
    中國西藏網訊 如今,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紀錄片領域也不例外。由前年大火的紀錄片《第三極》製作團隊與央視聯手再創的新作《極地》日前與廣大觀眾見面,再次聚焦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極地》的風格跟《第三極》類似,都嘗試通過單元故事書寫一種地域變遷和共識。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