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表示孔子真想愚民而治?錯怪夫子了

2020-12-05 文史大世界

疫情期間宅家讀書,品讀《論語》頗有所悟,觀《論語·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世人悟其意而多有岐義,現將本人認識分享於此,與有興趣的朋友共品之:

【現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正解文】

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注釋】

民,可使:可使之民也。

由之:任之也;使之自由也。

知之:使之知也,使之致知也,使之致良知也。

【正解】

夫子言:

民:可使者,則由之;不可使者,則知之。

【引解】

斷句之要,毫釐之謬,其意則千裡之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者,有言曰「民只可使之勞役,而不可使之知情」,此解,不妥!

民:可使,則由之所為,使之自由,則可也;不可使,則教化之,使之知,使之致知,使之致良知,則可也;

使民,合乎義,則民可使也!可使之民,則由之也;使之而不應,非可使之民也,則應知之也,應使之知也,使之致良知也;

君子者,其從心所欲亦不逾矩也,無需有所器也,可由之也!君子,可使之民也;可使之民,亦君子也;

以此而解,則可正心穩心也,則可利黨利國利民利社會也!

您認為是否如此呢朋友?期待下面評論區說出您的高見!

作者:孔德兵 許進超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孔子標準像對於初讀此句的人而言,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成「知道事情不能做但還是要去做」。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句既悲且壯的話,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真實寫照。
  • 6句古語箴言: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
    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幹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防微杜漸」這一成語即來源於此。中醫治病十分注重疾病的預防,《黃帝內經》就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身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為何久居貧困而不仕
    步入孔門的顏回,發奮讀書,善於觀察、思考,聞一而知十,在孔門之中,好學者數他第一。可他卻甘於「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堪其憂,不改其樂」,為何? 並且,他十分敬仰孔子的學識,他認為:「夫子之道,愈仰望愈覺其崇高,越鑽研越覺其艱深。看它好像在前,忽然間又像在後。雖已竭盡全力,但它仍在面前高高地聳立著,想要攀登,卻覺無路可走。」在夫子的學問面前,他就是一個追逐風箏的小孩,生怕一個不注意,就再也尋不到那個目標。所以,為了求學,那怕是一簞食,一瓢飲,他也此生無悔。
  • 孔子為何要誅殺少正卯?暴屍三日是不是過分了?他想扼殺法家思想
    不過孔子收學費很簡單,家裡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送一條豬肉給他就行了。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 孔子臨終遺言出土,孰真孰假?
    下面是『孔子臨終遺言』的原文(附件)及白話文的參考譯文(附件)。孔子臨終遺言(文言文版) 《子壽終錄》  子壽寢前彌留少時,喚諸弟子近叩於榻側。子聲微而緩,然神爍。囑曰:吾窮數載說列侯,終未見禮歸樂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車陋也,至盡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棄乃大不智也。
  • 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的名言名句,讀之受益匪淺!
    孔子名言名句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2、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3、不學禮,無以立。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精品收藏)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何晏註:喪者哀戚,飽食於其側,是無惻隱之心。邢疏:此章言孔子助喪家執事時,故得有食。飢而廢事,非禮也。飽而忘哀,亦非禮。故食而不飽,以喪者哀戚,若飽食於其側,是無惻愴隱痛之心也。皇疏:「孔子助葬時也。為應執事,故必食也。必有哀色,故不飽也。」必有哀色,此語甚是心結,與巧言令色有何異哉?哀色會不會過了?
  • 其實孔子對鬼神之說有過理論
    很多人的理解非常表面,就是認為,孔子是不談論這些怪力亂神的事情的。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虎臣就要來帶大家看一看,其實這裡面,大有隱情,並且孔子對鬼神之說,其實是有答案的。先來說第一個,孔子真的是對鬼神之說避而不談嗎?其實並不是,甚至在《中庸》的原文中,孔子都提到過鬼神,是這麼說的。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 春分:《內經》論治病、孔子寫《春秋》均取法春分之「平」
    按《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理論,這60天正好是今年的「初之氣」階段,接下來便進入「二之氣」。《黃帝內經》說:「二之氣,陽氣布,風乃行,春氣以正,萬物應榮,寒氣時至,民乃和。」相信隨著春分「正氣」的到來,擊退病毒「邪氣」指日可待。
  • 「分庭抗禮」的意思被人誤解,原來平等相待才是它的真正之意
    對於通過「外表」獲得的信息是否為真,大多數人都懶得去驗證,因此就將錯就錯。《禮記》中有詳細描述了在宴會時主人待客的場景:「設賓主,飲酒之禮也。使宰夫為獻主,臣莫敢與君亢禮也。」如果不設賓、主,就不能成席,因為這是飲酒的禮儀。在古代,最尊貴的客人才能稱為「賓」,而且只能有一人。因此,在君主的宴會上,「賓」只能由卿來擔任,但是這樣的話,作為主人的君主就要處處和卿「分庭抗禮」,顯得就較為麻煩。
  •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其家臣僎有賢才,他推薦僎和他做同等的官,受到孔子的讚賞。公明賈(生卒年不詳),其人事跡不詳,但夫子會問他,必是他也是一個比較有見識的人,在當時應有一定社會地位。邢疏:此章言衛大夫公孫拔之德行也。「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者,夫子指文子也。孔子舊聞文子有此三行,疑而未信,故問於公明賈曰:「信實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者,過,誤也。
  • 孔子晚年作春秋,想把衣缽傳給最得意弟子可惜英年早逝
    顏回死的時候,孔子大概是71歲,孔子73歲去世了,他71歲的時候顏淵死的。然後顏淵死,子哭之慟。哭得特別難過。從者曰:「子慟矣。」說你太難過了,然後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就是你不為這樣的人哭你為誰哭?這種人死了你還不哭?那難過是一定的。魯哀公曾經問孔子說:「弟子孰為好學?」你的弟子當中誰是比較好學的?
  • 醉翁亭記:品讀歐陽修的醉翁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的古文,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之文章也是文明,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 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這是經過孔子和顏回驗證的
    孔子和顏回之間曾經發生一個故事,證明了眼見並非為實。孔子喜歡周遊列國,可是荷包卻不硬,一生窮遊,到了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們這一行人斷糧了,七日七夜都找不到什麼食物,缺吃少喝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去百姓家討米,回來就做飯吃。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挖米飯吃,心裡很不悅。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孔子篇
    公元前489年,孔子周遊列國到達楚國境內,從舞陽至方城時,因聽說葉公賢明而轉向北到葉縣。當時,由於楚昭王病逝,葉公作為楚國治理北方的最高長官,負責了對孔子的接待工作。葉公的名字叫沈諸梁,蔭承父功,主政葉邑,施惠政於民,時人稱賢良,並尊稱其為葉公。葉公久慕孔子賢名,在接待孔子時,就向孔子問詢「為政之道」,孔子答:「近悅遠來」。葉公非常同意孔子的回答。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孔子和老子都是謀道之人,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在《論語》中,孔子說過這樣一些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這三句話的意思分別是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還沒有達到」;「聖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只要看到君子,就可以了」;「這哪裡是仁,簡直可稱得上是聖了!連堯、舜都難以做到啊!」可見孔子是謙虛的,他從不以聖人自居,他是一位謀道之人。
  • 道學文化,文化之宗
    四、儒家文化孔子直系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功成名就者寥寥無幾。後世儒家門生,多迂腐,即使功成名就,其結局也悲多喜少。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這個仁義禮智信,也是傳統男人三綱五常之五常品質修養,所以儒家文化也可稱之為「陽文化」。
  • 「唯上知與下愚為不移」的解釋探求
    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則升,逢惡則墜也。孔子又嘗曰:唯上知聖人不可移之使為惡,下愚之人不可移之使強賢。此則非如中人性習相近遠也。這樣的解讀是以孔安國所說的「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使強賢。」為基調,上知與下愚,即為明智與愚蠢。習作名詞「性習」講。一般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但性習卻相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