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原位生長策略實現CH4-CO2重整Ni催化劑的雙重限域

2020-09-18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博士生王濟陽;通訊作者:張軍 研究員,孫予罕 研究員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論文DOI: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546

全文速覽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孫予罕、張軍研究員的課題組精準設計合成出了一系列不同尺寸(2,4,6,8 nm)的鎳納米顆粒,憑藉著雙重限域的類豌豆莢結構,在甲烷乾重整反應中表現出優越的抗積碳性能以及催化活性。

▲Figure 1. Graphical abstract of double confined structures and reaction performance.

背景介紹

甲烷乾重整反應(DRM)可以將兩種主要的溫室氣體(甲烷和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合成氣,兼具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DRM是一個強吸熱過程通常在高溫條件下才能獲得高收率,而且CH4深度裂解容易引起催化劑積碳,因此DRM催化劑需要具有很強的抗燒結和抗積碳能力。Ni基催化劑由於廉價和高活性等優勢表現出較好的應用潛力,但與貴金屬催化劑相比更容易發生燒結和積碳,這限制了其工業應用。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催化劑的抗燒結、抗積碳性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亮點

1. 通過分子篩空間限域法,將鎳原位生長於類豌豆莢結構中。

2. 精確調控Ni-O-Si共聚過程,製備出不同尺寸的鎳顆粒。

3. 通過簡便的一步水熱合成法,合出的2 nm左右的鎳顆粒顯示出優越的抗積碳性能,同時豐富的孔結構充分暴露了鎳活性位點,展現出高催化活性。

圖文解析

▲Figure 2. Schematic preparation of Ni@S-2 catalyst by a facile one-pot approach.


如圖2所示,經簡便的一步水熱合成法製備出一系列Ni@S-2催化劑。在共聚的過程,溶液的鹼性以及多齒配體的空間位阻對鎳物種的種類影響較大,而鹼性越強同時空間位阻越小的配體更易形成具有強還原性的鎳矽酸鹽。

▲Figure 3. The profiles of Ni 2p XPS spectra: (a) fresh catalysts and (b) spent catalysts. (c) Comparison of Ni K-edge k3-weighted EXAFS data for reduced catalysts, Ni foil, NiO and α-Ni(OH)2. (d) H2-TPR profiles of fresh catalysts.
如圖3所示,圖a,b中852.3、854.6、856.6和858.8 eV的峰位置分別對應Ni0、NiO、1:1鎳層狀矽酸鹽(Ni3(Si2O5)(OH)4)和2:1鎳層狀矽酸鹽(Ni3(Si2O5)2(OH)2)。圖d中H2-TPR表明在332、610和721 ºC的還原峰對應的分別是NiO、1:1鎳層狀矽酸鹽和2:1鎳層狀矽酸鹽。結合XPS與H2-TPR結果可看出,催化劑Ni@S-2-E以2:1鎳層狀矽酸鹽為主,金屬與載體的相互作用最強。進一步通過對催化劑進行EXAFS表徵,催化劑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

▲Figure 4. The illustration of migration of Ni NPs for Ni phyllosilicates.

▲Figure 5.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50 mg) at 650 ºC with a feed rate (CH4:CO2:N2 = 2:2:1) of 103mL/min, GHSV = 100000 mL·h-1·gcat-1. (a) Rate of CH4 consumption () for 1 and 50 h of TOS and weight loss (%) of spent catalysts. (b) Fitting curve for the initial (1 h) rate of CH4 consumption and the dispersion of Ni. (c) TGA and DSC patterns for the catalysts after DRM. (d) Raman spectra of spent catalysts.

▲Figure 6. TEM images (blue) of catalysts after reduction in H2: (a) Ni@S-2-E, (b) Ni@S-2-C, (c) Ni@S-2-T and (d) Ni/S-2. TEM images (orange) of spent catalysts after long-term stability tests: (e, i) Ni@S-2-E, (f, j) Ni@S-2-C, (g, k) Ni@S-2-T and (h, l) Ni/S-2.
圖5b表明,甲烷初始活性(1 h)與鎳顆粒的分散度有很好的線性關係,說明Ni0是甲烷乾重整中的活性位。從線性擬合斜率中可得出,在650 ºC下甲烷初始TOF值為8.7s-1。經50小時穩定性評價後(650 ºC,GHSV = 100000 mL·h-1·gcat-1),Ni@S-2-E的催化活性最高,反應前後鎳顆粒大小無明顯變化(圖6),且TG-DSC(圖5c)與拉曼光譜(圖5d)結果表明反應後的催化劑無積碳。從圖4中可以看出,Ni@S-2-E經還原後,鎳顆粒被限域到2:1鎳層狀矽酸鹽結構中,不易發生遷移與團聚,同時微孔中的十元環孔道對鎳顆粒進行物理限域,有效抑制鎳顆粒的燒結。而反應後Ni@S-2-C、Ni@S-2-T和Ni/S-2的鎳顆粒分別長大0.6、3.9和5.0 nm左右,且Ni@S-2-C表面主要以無序有缺陷的碳物種為主,Ni@S-2-T和Ni/S-2表面布滿了有序的石墨碳,從而引起催化劑失活。

課題組CH4-CO2相關工作介紹

高研院甲烷重整課題組主要從事CH4、CO2等資源小分子的轉化工作,相關成果已在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ment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Sustainable Chem& Eng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相關技術已逐漸由實驗室走向工程化應用。在2018年,課題組聯合荷蘭殼牌、山西潞安集團,以富含CH4和CO2的煤化工馳放氣為氣源,完成了10000 Nm3/h 的大規模重整制合成氣的工業示範。目前,課題組正在聯合潞安、美國AP等國內外能源和投資公司推動CH4-CO2重整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相關焦點

  • 限域的Bi納米顆粒作為一種高活性、高耐久性的CO2還原電催化劑
    ,成功實現了超薄碳納米片限域的超細Bi納米顆粒新型自支撐電極的製備。2.PVP在退火過程中不但限制了Bi的生長得到超細Bi顆粒,而且原位形成超薄碳納米片。3.優化後的電極材料在還原CO2的過程中化中不僅表現出較高的甲酸選擇性,而且展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與穩定性。
  • Fluent 甲烷(ch4)燃燒模擬
    假設燃料完全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燃燒將採用全局一步反應機理來模擬。反應方程為:3.材料屬性設置從材料庫中複製出co2和ch4co2分布ch4分布
  • 兩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兩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基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構造二維RhW納米片實現高效CO2...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二維RhW納米片並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CO2加氫反應的關鍵步驟在於CO2活化產生CO2δ-自由基。
  • 中科大江海龍|MOF衍生單原子Ni催化劑實現低濃度CO2還原
    然而目前尚缺乏通用的單原子合成策略來可控構築單原子模型催化體系,進而辨識由於金屬物種改變帶來的活性差異。此外,雖然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催化CO2還原反應中表現出了極高的催化選擇性,然而目前研究都是採用純淨的CO2作為氣體來源,從氣體分離提純上就消耗了大量的成本。
  • ch4燃料電池綠色發展戰略
    ch4燃料電池綠色發展戰略 ,「iyufk」   無錫冠亞恆溫製冷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致力於製冷加熱控溫系統、超低溫冷凍機、新能源汽車部件測試系統、VOCs冷凝回收裝置、加熱循環系統等生產銷售,ch4燃料電池,廠家直銷,價格優惠,歡迎來電採購!
  • 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鑑於此,團隊在構建具備豐富鈦空位的單層二氧化鈦納米片的基礎上,通過靜電吸附-錨定的策略實現了鉑在陽離子缺陷二氧化鈦納米片(Ti1-xO2)上的原子級嵌入分散(Pt1O1/Ti1-xO2),憑藉PtO4原子暈內部的電荷轉移,實現了高活性且結構穩定的Pt-OPt雙催化位點的一類新型電荷催化劑。
  • 氧還原為過氧化氫的催化劑設計、合金的原位轉變、Cu團簇、ReS2/CC...
    通過以Pt為基準,概述了一些調節策略,包括含氧物種的本徵結合強度,中間擴散路徑以及實現從4e-總還原路徑實現2e-ORR路徑。該策略已成功地應用於其他過渡金屬系統,並進一步發現了活性和選擇性都得到有效改善的合金催化劑。此外,還對碳基材料的介觀結構設計和雜原子摻雜策略進行了綜述,與完整的碳位點相比,它們顯著提高了H2O2的生產效率。
  • 研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中空納米反應器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空間限域效應,在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在催化過程中,影響催化性能的因素較多,尤其是在液相加氫反應中,催化劑結構以及反應條件等都會對催化性能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如何明確地闡明和評估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仍具挑戰。
  • 基於導電MXene原位水熱生長TiO2的NRR研究
    本文亮點基於導電Ti3C2Tx MXene納米片原位水熱生長二氧化鈦納米顆粒:一種具有協同活性的鈦基納米混合電催化劑,用於增強環境條件下的N2還原NH3。研究成果我們首先報導了使用Ti3C2Tx MXene納米片作為導電襯底和Ti源,促使TiO2納米顆粒原位水熱生長。
  • 我科學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7月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光輝研究員聯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健研究員報導一種普適性的策略:將合成的PdCu納米粒子分別引入到空心碳球的外表面(PdCu/HCS)以及封裝到空心碳球的空腔中(PdCu@HCS),構建了兩種具有可比性的納米反應器。這兩種納米反應器除了PdCu納米粒子的空間分布不同外,其餘結構特徵均相似。
  • JACS:雙重催化策略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β-鍵斷裂)
    Soc.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雙重催化策略,實現脂族醇衍生物與芳基(烷基)滷化物偶聯反應,從而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涉及β-鍵斷裂的過程。此外,在後期功能化過程中,該反應同樣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以及良好的適用性。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第一作者:孫啟明;通訊作者: 顏寧、于吉紅 通訊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吉林大學 論文DOI:10.1002/anie.202008962 全文速覽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顏寧教授課題組和吉林大學于吉紅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配體保護—原位合成策略
  • 青島大學《Carbon》:木質素在碳納米纖維上原位生長石墨烯
    本文要點:通過使用紙漿廢料中富含地球的木質素在碳纖維上原位生長石墨烯結構而不添加任何催化劑。通過碳化策略,碳纖維上的CaS納米粒子由LS形成,可以用作石墨烯生長的催化劑。所獲得的柔性石墨烯/碳納米纖維具有高電導率和出色的電化學性能,可作為Li–S電池中硫陰極的支架。
  • 青島大學《Carbon》:木質素在碳納米纖維上原位生長石墨烯
    本文要點: 通過使用紙漿廢料中富含地球的木質素在碳纖維上原位生長石墨烯結構而不添加任何催化劑。 通過碳化策略,碳纖維上的CaS納米粒子由LS形成,可以用作石墨烯生長的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提出二維硫化鉬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催化效應
    該工作為深入認識二維MoS2限域單原子的催化活性調控機制以及設計新型高效電解水析氫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  MoS2作為一種典型的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其邊緣結構具有適中的氫吸附強度而顯示良好的HER活性,因而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有潛力的、可替代貴金屬Pt的非貴金屬HER催化劑。
  • 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 研究人員從金屬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入手,採用XAS、原位XRD、程序升溫技術和DFT計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發現了以納米炭材料為載體製備的Pd催化劑次表面存在C原子。通過向炭載體中引入石墨氮物種,進一步調變Pd活性位點電子結構,將乙烯選擇性進一步提高約30%。
  • 華僑大學JMCA在限域空間合成金屬有機骨架催化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是化工學院詹國武教授課題組在限域空間合成金屬有機骨架催化劑領域的又一重要研究進展。 JMCA是英國皇家化學會材料化學領域內具有高影響力的國際期刊,2020年影響因子為11.301。論文第一作者是化工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黃忠亮,唯一通訊作者是化工學院詹國武教授。